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为何仅维持了燕昭王一世

以史为鉴 2023-06-18 01:46:51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为何仅维持了燕昭王一世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很多大国的强盛,往往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比如率先崛起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这三位君主在位时,都是比较强大的。再比如曾和秦国平起平坐的齐国,也是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这三位君主在位时不断崛起。至于秦国、楚国、赵国等大国,也都不是昙花一现的强国。不过,就本文所要说的燕国,虽然在燕昭王在位时走向强盛,却在燕昭王去世后就步入衰落。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燕国的强盛为何是“昙花一现”呢?也即为何仅仅维持了燕昭王一世?

首先,姬职(?-前279年),姬姓燕氏,燕国第39任君主(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79年在位),燕王哙之子。燕昭王早年进入韩国为质。子之之乱平定后,由赵武灵王派兵送回燕国,正式成为燕国君主。燕昭王即位之后,招贤纳士,命令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使造就了燕国一时盛世。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这位贤明的君主去世,谥号为昭,其子燕惠王即位。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燕昭王这位君主在位时,燕国可谓当时的强国。特别是在五国伐齐之后,燕国几乎攻占了齐国的全部疆域,所以燕国当时的地盘,更是仅次于秦国和楚国,排在战国七雄的第三名。不过,在燕昭王去世后,也即燕惠王在位时,任用骑劫取代乐毅,乐毅逃亡赵国。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骑劫战死,齐国收复全部失地。自此之后,退出齐国的燕国走向了衰落。

对此,在笔者看来,燕国的强盛,之所以只维持了燕昭王一世,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燕国的崛起,主要是靠燕昭王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建立在燕国实力的基础上。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和韩国来说,本来就是最弱小的两个诸侯国。对于韩国来说,因为地处四战之地,也即被秦国、魏国、赵国、楚国等大国所包围,所以长期没能获得足够的扩张空间,反而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消灭的诸侯国。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的地理位置,实际上也是比较差的。

对于燕国来说,疆域包含今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地。但是,在战国时期,这些疆域远离中原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在文化、技术等方面都要落后于中原地区。虽然燕国想要向中原地区扩张,不过,在赵国和齐国的阻挡之下,燕国迟迟无法渗透到中原地区。当然,对于燕昭王这位君主,还是通过招贤纳士,吸引到来自于中原地区的人才,以此为燕国的崛起提供了帮助。

燕昭王即位后,其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闻名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对于乐毅等人才,帮助燕国训练了一支精锐之师,以此联合秦国、韩国、赵国、魏国讨伐齐国,差一点就消灭了齐国,这成为燕国的巅峰时刻。但是,这些人才主要出自中原地区,等到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没有他的父亲一样求贤若渴,这导致燕国人才凋零,从而走向了衰落。另一方面,就燕惠王这位君主来说,在他当太子时,对将军乐毅有些不满。

燕惠王即位后,齐国将领田单得知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有矛盾,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于是,在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之后,燕惠王就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并要召回乐毅。乐毅心中知晓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自己回国后被杀,只能选择投奔赵国。值得注意的是,早在燕昭王在位时,就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谗言乐毅想要在齐国自立,结果,燕昭王用人不疑,继续信任乐毅。但是,就燕惠王来说,反而心胸狭隘,白白让燕国损失了乐毅这位人才,还导致齐国成功复国。

最后,齐国成功复国之后,意味着燕国的疆域几乎是缩水了一半。对于战国七雄来说,之所以互相攻伐,目的自然是为了争夺地盘。对于燕国来说,疆域损失了一半左右,无疑是国力上的重创了。更为关键的是,因为燕惠王猜忌人才,不仅导致乐毅投奔赵国,也会让中原之地的人才感到寒心,所以不愿意投奔燕国。在战国时期,人才的流动,往往对各国的实力起到重要的影响。

比如魏国通过西河学派来聚集人才,齐国通过稷下学宫来聚集人才,这让魏国、齐国相继崛起,成为战国初期和中期的霸主。当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因为赏罚分明,也得以吸引中原之地的人才,这些人才的辅佐,无疑帮助秦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总的来说,对于燕国来说,在燕昭王去世后,随即走向了衰落。对于燕昭王之后的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等,基本上也是碌碌无为的君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燕国的衰落,促使燕国在战国中后期失去了存在感。如果不是荆轲刺秦,很多人甚至会在战国后期忽略了燕国这一诸侯国。对此,你怎么看呢?

战国七雄的燕国,历代大王为谁?

  燕国君主世系年表:

  

  前1046年:【燕】武王封弟召公奭于燕。 因召公同周公一同辅周室,因此令其子就封。

  前***年:【燕】惠侯(召公奭九世孙)继位。

  前827年:【燕】惠侯卒,子厘侯继位。

  前791年:【燕】厘侯卒,子顷侯继位。

  前767年:【燕】顷侯侯卒,子哀侯继位。

  前765年:【燕】哀侯卒,子郑侯继位。

  前729年:【燕】郑侯卒,子缪侯继位。

  前711年:【燕】缪侯卒,子宣公继位。

  前698年:【燕】宣侯卒,子桓侯继位。

  前691年:【燕】桓侯`,子庄公继位。

  前675年:【燕】与卫、宋伐周惠王。

  前664年:【燕】山戎侵燕,求救于齐。

  前663年:【燕】齐桓公亲征山戎救燕。

  前658年:【燕】庄公卒,子襄公继位。

  前618年:【燕】襄公卒,桓公继位。

  前602年:【燕】桓公卒,宣公继位。

  前587年:【燕】宣公卒,昭公继位。

  前574年:【燕】昭公卒,武公继位。

  前555年:【燕】武公卒,文公继位。

  前549年:【燕】文公卒,懿公继位。

  前545年:【燕】懿公卒,子惠公继位。

  前541年:【燕】惠公宠臣姬宋欲尽除诸大夫,诸大夫先发共诛姬宋,惠公奔齐。

  前536年:【燕】齐、晋送惠公还国,惠公归而卒,悼公继位。

  前539年:【燕】悼公欲诛杀诸臣而以幸臣辅政,诸臣杀其幸臣,悼公惧而奔齐。

  前529年:【燕】悼公卒,共公继位。

  前524年:【燕】共公卒,平公继位。

  前505年:【燕】平公卒,简公继位。

  前493年:【燕】简公卒,献花公继位。

  前465年:【燕】献公卒,孝公继位。

  前450年:【燕】孝公卒,成公继位。

  前434年:【燕】成公卒,湣公继位。

  前403年:【燕】湣公卒,厘公继位

  前373年:【燕】败齐于林营。厘公卒,桓公继位。

  前366年:【韩】与魏惠王会于宅阳。

  前362年:【燕】桓公卒,文公继位。

  前334年:【燕】苏秦至燕,说以合纵之谋。文公遂以车马金帛以资苏秦,使其游说诸侯。

  前333年:【燕】文公卒,太子继位,是为易公。齐乘丧伐燕,取十城。后苏秦说齐而还城。苏秦与文公夫人有私,惧而拖身入齐。

  前323年:【燕】易公称王,是为易王。

  前321年:【燕】易王卒,子哙继位。以子之为相执政。子之与苏秦为儿女亲家。

  前318年:【燕】与楚、三晋伐攻秦,不胜。

  前316年:【燕】鹿毛寿(苏代之党)进谗燕王哙让位于子之,子之即位为燕王。

  前314年:【燕】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愍王扬言出兵助太子平。太子平遂与市被围子之行宫,不克。市被及国人反攻太子平。市被战死,死者数万,百姓离志,齐人乘机攻燕,燕王哙在乱军中殉国,子之不知所终。

  前312年:【燕】燕人共立太子平即位,是为昭王。昭王拜郭隗为师,卑身厚币招贤纳士,乐毅、邹衍、剧辛等入燕。

  前307年:【燕】送秦质(秦武王异母弟)归国继位。

  前295年:【燕】佐赵灭中山。

  前284年:【燕】燕国国富民强,遂使乐毅为将、合秦、楚、三晋伐齐,败之济西,齐缗王出逃,燕独军攻入临淄。

  前279年:【燕】昭王卒,子惠王继位。惠王先前与乐毅不合,遂使骑劫代其位。乐毅奔赵。齐田单反攻燕军,被迫归国。

  前272年:【燕】安成君弑惠王,韩、魏、楚伐燕。武成王(惠王之子)继位。

  前265年:【燕】齐田单伐燕,取中阳。

  前258年:【燕】武成王卒,子孝王继位。

  前255年:【燕】孝王卒,子喜继位。

  前251年:【燕】燕王喜得使臣栗腹之言,以赵国兵力大衰,可乘机伐赵,燕王喜则不故群臣之谏发兵攻赵,大败。赵反围燕,燕王求和。

  前243年:【燕】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燕使剧辛(赵人)攻赵,被赵将庞暖反败,剧辛被杀。

  前232年:【燕】太子丹质于秦,后逃回。

  前227年:【燕】秦兵临易水,威胁燕国,太子丹阴使刺客荆轲以献地图为由乘机刺杀秦王,不幸失败。秦遂发兵击燕。

  前226年:【燕】秦拔蓟,燕王喜被迫迁至辽东,斩太子丹谢罪。

  前222年:【燕】秦拔辽东,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同时,代王嘉亦被俘。


  燕国是华夏族在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一说是周文王庶子)。

  公元前11世纪由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奭长子燕侯克代封。公元前7世纪燕国吞并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疆域范围大致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朝鲜的一部分。

  由于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所以文化较齐国、楚国等国落后。燕桓侯时,山戎南下攻燕,燕被迫迁都临易。燕庄公时在山戎的侵略下险些亡国,靠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成为春秋时期十二诸侯之一。

  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活动,燕易王称王。前320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国都被齐国、中山国攻破,在赵武灵王支持下,姬职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燕国国力大增,占领了中山国北境一带。燕将秦开东向击胡,拓地千余里,直到辽东、朝鲜北部。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国、赵国、韩国、魏国合纵攻破齐国,一度占有齐国大部分的领土(除了莒、即墨两城),燕国达到全盛,

  燕昭王之后燕国一直内乱,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国俘虏,燕国灭,秦置燕国故地为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燕国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传国43王800年。

  燕国文化保存了较多的商周文化特征,西周燕文化则保留了更多的殷商文化特点。

战国时的燕国,为何始终都没有被算在强国的行列之中?

在中国的历史卷轴中,战国时期留给我们的印象,始终都是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景象。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当时盘踞在中原大地上的七个诸侯国,进行了数百年之久,你死我活的拼杀,这就是最为典型的“大争之世”。同时,在七个诸侯国之间,也陆续的衍生出了诸多强国,例如最开始一家独大的魏国,到后来的秦、齐、楚、赵,也都摘得了强国的桂冠。



但是,当我们后人在不断的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能够发现,我们对于燕国的关注度,明显要少于其他诸侯国。造成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会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品读历史的引子。当我们回忆燕国历史的时候,能想到的或许只有乐毅伐齐以及荆轲刺秦。除了这些知名的事件,我们近乎很少会注意到燕国的历史。因为燕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燕国始终都是弱小的存在,尤其是在秦国灭燕的时候,近乎没有费吹灰之力。那么,战国时的燕国,为何始终都算不上一个强国?



首先,人类的历史,更多的时候,也是生产方式不断变化的历史。尤其是在以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一个王朝的农业生产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弱。这样的情况,在燕国身上展现的十分明显。当时的燕国国土,虽然在占据了辽东地区后,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但是山地以及未被有效开发的土地,占据了相当大的国土,尤其是燕山地区耕地较少,这极大的限制了燕国的农业生产。因此,燕国要想保障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显然是缺少一定农业基础的。

同时,边患问题也成为了制约燕国发展的障碍,细心观察战国长城的地图时,我们能够发现,燕国的长城当时由燕赵边境到达了辽东地区。由此可见,燕国对于边患问题的重视。因为,早在春秋时期,燕国就被北方的山戎打到近乎亡国,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得以复国。这就与当时的中原强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同齐、楚这样缺少边患问题的大国相比,燕国显然要应对更复杂的形势。

并且,当时燕国的发展,还受到了当时赵国与齐国的遏制。这一点对于燕国来说,无疑是最为致命的。因为,这两个邻居在战国时期,都属于比肩秦国的强国,燕国如果想要发展成为强国,就必须给过这两个邻居的关。在那个时代,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强国的话,仅依靠文治而不依靠武功,显然是不够的。受到强邻遏制的燕国,从他跻身于战国七雄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燕国未来的百年国运。



其次,燕国在变法上的缓慢,也是燕国始终都无法跻身于强国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当时因为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从过去春秋时期遵循礼仪的战争模式,彻底的演变成为了你死我活的争斗。这样的冲击,对于当时的燕国来说,还是很小的。这也使得燕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缺少变法的动力。燕昭王时期,对于燕国内政军事上的变革,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此前齐国的侵略。不过,自燕昭王死后,燕国则很快又回到了过去的老路之上。



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留给了我们后人许多值得思索的地方,燕国就是如此,同样是战国七雄,但是其从始至终都算不上一个强国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燕国的弱小看起来有着很多偶然的因素,可正是在这偶然的背后,实际上是必然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2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