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先即位魏王,然后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从而正式建立了曹魏。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笃,立曹叡为太子,遗诏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魏文帝驾崩。年轻的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曹丕直到临终前,才肯册封曹叡为太子,而不是在前几年就确定了曹叡的太子之位。与此相对应的是,曹操于公元220年去世,而在公元217年,曹操就明确册封曹丕为魏王世子,这让曹丕有充足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心腹,并为即位称王乃至于称帝做准备。反之,如果仓促册封太子的话,无疑会增加后者即位和执掌大权的难度。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曹丕直到临终前,才肯册封曹叡为太子?曹丕这么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
首先,虽然曹叡从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又年幼聪慧,博闻强识,过目不忘,但是,因为他母亲甄夫人,曹叡没能被曹丕提早确定太子的地位。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对于曹叡的亲生母亲,虽然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被称之为甄宓,但是,在正史中,则没有相对应的记载。所以,对于大部分历史学者,还是将其称之为甄氏,或者是甄夫人。甄氏三岁丧父,在东汉末年,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击败了袁绍。在此之后,袁绍病逝,曹操则逐步消灭了袁绍势力。
二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深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其中,就曹叡来说,从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又年幼聪慧,博闻强识,过目不忘。因为这一特点,祖父曹操对曹叡十分惊异而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曹操封魏王,同年东征孙权,曹叡及妹妹东乡公主离开母亲甄氏,与祖母卞夫人,父亲曹丕一起随征江东。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曹魏。与此同时,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等都得到宠幸,而曹叡的亲生母亲甄氏,反而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冷落。在古代历史上,有人常说“母以子贵”,不过,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曹叡的母亲甄氏可以继续受到曹丕的宠幸,甚至被册封为皇后,那么,曹叡应该很早就会被立为太子。
三
但是,因为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等获得了魏文帝曹丕的宠幸,所以曹叡迟迟没能成为太子。在此基础上,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由此,在笔者看来,因为甄氏的缘故,曹叡一度被曹丕所疏远。黄初二年(221年),曹叡因为母亲获罪,废为平原侯。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丕又复其爵位,晋封为平原王。
值得注意的是,曹叡因为母亲被赐死的缘故,自然是非常不满意的。所以,魏文帝曹丕认为曹叡先前既有不满,便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礼为嗣,当然,很可能因为曹礼的年龄小于曹叡,所以一些大臣反对曹丕“废长立幼”,而曹叡又迟迟不愿意认错,这最终导致魏文帝曹丕一直没有册立太子。对此,在笔者看来,曹丕之所以等到临终前才册立太子,也是因为他当时才三十多岁,也即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太早设立太子。
四
最后,进一步来说,对于魏文帝曹丕来说,显然没想到自己会英年早逝。正是因为突然病重,才让曹丕册立太子一事非常仓促。在感受到曹丕的压力之后,曹叡处理事务小心谨慎,避免遭到责罚。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叡又很快被立为平原王,后来曹丕下诏将其过继给郭皇后为子,进一步确定了他嫡长子的地位。当然,因为曹叡始终没有对亲生母亲的去世释怀,这让曹丕还是有些不太满意,所以一直没有明确曹叡的太子之位。当然,这一情况因为曹丕的身体状况而发生改变。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考虑到其他儿子的年龄,加上曹叡的资质比较高,所以权衡利弊之下,曹丕立即决定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魏文帝曹丕驾崩。年轻的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也即是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魏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此外,曹叡成为曹魏皇帝后,也尊奉曾养育自己的郭氏为皇太后。青龙三年(235年)春,郭氏在许昌逝世,葬于洛阳首阳陵,谥曰文德皇后。
曹叡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父亲是魏文帝曹丕,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于是,立曹叡为皇太子,曹丕很短命,只活了四十岁,曹丕死后,曹叡继位,就是魏明帝。
曹叡在位期间,虽然比不上曹操和曹丕,但也算得上英明神武,颇有建树,曹叡指挥曹真和司马懿等人,多次抵挡住了蜀汉和东吴的进攻,并平定了鲜卑和公孙渊。然而,曹叡比他父亲曹丕还短命,曹叡只活了三十六岁就死了,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京都洛阳。
曹叡一生,活的不长,有三个亲生儿子,但这三个儿子先后都夭折了,没有长大成人,后来,曹叡又收养了两个养子,其中,第一个养子也夭折了,也就是说,曹叡五个儿子,前四个很早就死了,只有第二个养子曹芳活了下来,曹叡死后,曹芳继位,曹叡差点绝后,没了皇位继承人。
曹叡五个儿子,除了三个亲生的,两个养子外,还有两个女儿,下面具体说一说曹叡的几个儿子都是怎么死的?
曹叡的第一个儿子,清河王曹冏。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叡即位,八月封皇子曹冏为清河王。可是,过了两个月,就在当年的十月,清河王曹冏死了。
曹叡的第二个儿子,繁阳王曹穆。
太和三年六月廿一日(229年7月29日),繁阳王曹穆去世,享年不详,肯定没长大成人。
曹叡的第三个儿子,安平哀王曹殷。
太和五年七月十五日(231年8月30日),曹殷出生,当时,没有儿子的曹叡非常高兴,大赦天下,可是太和六年(232年)五月,还没一周岁的曹殷又死了,魏明帝非常悲痛,追封其为安平哀王。
曹叡的第四个儿子,秦王曹询,曹叡的养子。
曹询(231-244),他的生父和生母均失记载,被曹叡收为养子,235年立为秦王,然而,曹询也没活多久,死时年仅十三岁,也没长大成人。
曹叡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曹芳,曹叡的养子。
曹芳的生父不详,有的说法是任城王曹彰之孙、曹楷之子。
曹芳于青龙三年(235年)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曹芳继位。嘉平六年(254年),权臣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炎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曹叡的女儿,平原懿公主曹淑,也早夭,刚满月就死了,没有长大成人,追封为平原懿公主。
曹叡的女儿,齐长公主,先嫁中书令李丰之子李韬,李丰因反对司马师被杀,被夷三族,齐长公主三子被赦免,但丈夫李韬仍被赐死,她后嫁中书侍郎任恺。
曹丕短命,曹叡也短命,如果曹叡多活几十年,像曹操活那么久,司马懿肯定不敢篡权,曹叡还是能镇住司马懿的,可惜,曹叡一死,再也无人能镇住司马懿,导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了曹魏大权,最终,曹魏江山被司马氏取代。
曹丕的儿子很多,但大都没有长大成人就夭折了,真正存活长大的只有长子曹睿和另一个儿子曹霖,曹睿从小就英俊脱俗,聪明好学,而曹霖则脾气暴躁,无论能力还是立嫡以长的制度上,曹睿都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再加上曹睿聪明隐忍,不敢把怨恨之情表达出来,曹丕最终还是选了曹睿为继承人。
曹操攻取邺城后,曹丕首先冲进袁绍府中,看到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非常美丽,就纳为己有,甄氏为曹丕剩下了曹睿和东乡公主,史书中记载甄氏对曹操的夫人卞夫人非常孝顺,再加上她知书达礼,很得曹丕宠爱,后来因为曹丕在争夺太子之位时,郭女王很有心机,常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继位后就立郭女王为皇后,并且宠幸李夫人,阴贵人等,甄氏受到冷遇,口出怨言,郭皇后在曹丕面前诋毁她,最终被曹丕所杀。
曹操攻取邺城后,曹丕首先冲进袁绍府中,看到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非常美丽,就纳为己有,甄氏为曹丕剩下了曹睿和东乡公主,史书中记载甄氏对曹操的夫人卞夫人非常孝顺,再加上她知书达礼,很得曹丕宠爱,后来因为曹丕在争夺太子之位时,郭女王很有心机,常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继位后就立郭女王为皇后,并且宠幸李夫人,阴贵人等,甄氏受到冷遇,口出怨言,郭皇后在曹丕面前诋毁她,最终被曹丕所杀。
甄氏死时,曹睿十七岁,曹丕命令郭皇后抚养曹睿,据说曹睿曾经问起他母亲的死因,引起曹丕不满,于是打算立另一个儿子曹礼为继承人,曹睿于是处处谨慎小心,并且尽心侍奉郭皇后,郭皇后因为没有儿子,对他曹睿也很慈爱,有一次曹丕和曹睿一起打猎,曹丕射死一只母鹿,让曹睿快射另一只小鹿,曹睿流着泪说:“陛下已经射死它的母亲,还要杀死它的孩子吗?”曹丕被曹睿的话打动了,于是决心立曹睿为太子。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他向郭太后打听他母亲的死因,郭太后很害怕,说到“哪有儿子向死去的父亲追仇的,你作为一个儿子怎么能因为以前的母亲而伤害后母呢?”,不久郭太后恐惧而死,也有一种说法是被曹睿逼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