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772~842年)的传世名言。定军山虽不高不大,不奇不险,但它自三国时期蜀、魏争战确立三国鼎足和诸葛亮在此屯兵北伐、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及遗命安葬在定军山下以来,就名垂青史,誉冠古今。
据不完全统计,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以后,有数百种历史典籍都纷纷翔实地记载当年在定军山发生的三国历史故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有80回多次提到汉中,16章专写发生在定军山下的故事,特别是,第七十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七十二回的“诸葛亮智取汉中”、七十三回的“玄德进位汉中王”、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一百0二回“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把蜀、魏争战定军山、火烧天荡山、刘备称汉中王和诸葛亮在此屯军北伐以及死后归葬定军山与显圣的历史故事写得惟妙惟肖、细腻生动,在民间代代相传,堪称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正因为如此,定军山的知名度亘古永恒,驰名古今中外。
定军山下产生的三国成语典故(27个)。根据笔者多年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资料积累,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所发现搜集了不少东汉末年与三国鼎立时期所出现的成语典故,结合笔者与侯素柏合作编辑出版的《三国成语典故》上、下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一版)而知,当年,涉及和产生于汉中定军山下的三国成语典故有二十七个,它们是:刚柔相济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七月,曹操(155—220年)闻知刘备(161—223年)欲取汉中而攻打定军山(在陕西勉县城南五公里)、天荡山(在陕西勉县城北五公里),便急忙亲率大军赴汉中救援。军到南郑(今汉中市),曹操给定军山守将夏侯渊(?—219年)一封书信,信中说:“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但是,夏侯渊未听曹操告诫,恃勇好战,结果被老将黄忠(?—220年)所杀。刚:刚强、强硬。柔:柔和、平缓。相济:相互补充。
【典故释意】今比喻刚强和柔顺相补平衡。
各霸一方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平定汉中后,诸葛亮(181—234年)等众将领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不肯,众将公推诸葛亮劝刘备说:“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身忘死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愿主公深思之。”于是,刘备在沔阳设坛场(今陕西勉县城东二公里旧州铺),“群臣陪位,御王冠,遂立为汉中王。”【典故释意】今形容凭借势力、实力各占据一个地区或领域。光辉灿烂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七月,曹操闻知刘备亲自领兵取汉中,攻打阳平关(今陕西勉县城西六公里之老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城南五公里),于是便统大军往汉中救援。浩浩荡荡的魏军“分五队,每队五千,按青、黄、赤、白、黑五色,旌幡甲马,并依本色,光辉灿烂,极其雄壮”。光辉灿烂,形容军阵色彩鲜明,光芒耀眼。
【典故释意】今形容色彩耀眼鲜明,或赞美事业前程远大辉煌。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杨洪传》:“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刘备率军欲攻取汉中,与魏将夏侯渊、张郃等以阳平关拒守而攻取不利,便急书成都,问计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诸葛亮召集在朝的文武商议对策,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杨洪说,“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应速再从成都发兵,支援先主刘备攻打汉中,于是便派法正、黄忠等领兵到汉中参战。次年(219年),便发生了决定三国鼎立的“定军山大战”,黄忠袭杀魏将夏侯渊,赵云火烧天荡山魏军粮草,曹操败退关中,刘备平定汉中,设坛称汉中王,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
【典故释意】今比喻全民参战、全民皆兵。
大计小用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破曹兵姜维诈献书”章节。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从定军山下率军“出散关,围陈仓”(今宝鸡市东十里之古陈仓城)进行第二次北伐,魏将郝昭(字伯道,今山西太原人)、王双(?—228年,字子全,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死守,蜀汉军攻二十余日不克。魏都督曹真(?—231年)率大军来解陈仓之围,诸葛亮用计令姜维(202—264年,原魏国中郎将,后降蜀任征西将军)献书曹真,以诈降手段欲里应外合生擒曹真。魏国的中护军费曜恐曹真中了诸葛亮计,便自愿替曹真出兵与姜维里应外合生擒诸葛亮,结果,费曜果然中计被蜀军击败,自刎而死。回到汉中定军山下后,诸葛亮十分惋惜地对姜维说:“可惜大计小用矣。”
【典故释意】今比喻用于办大事的计谋结果只办成了小事情。
等闲视之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章节。
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扬声由斜谷取郿”,自己亲率主力出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进行第一次北伐,夺了魏国的南安(郡名,属凉州,治今甘肃省陇西南地区)、天水(郡名,辖县十三,治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安定(郡名,属凉州,辖八县,治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魏明帝即遣大军增援,诸葛亮也急派参军马谡率军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的陇城镇)拒魏援军。诸葛亮唯恐马谡有失,又分别派遣高翔、魏延带兵以策应马谡。临行前,诸葛亮向高翔、魏延交代说:“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高翔、魏延领命而去。等闲:寻常,随便。视之:看待、对待。
【典故释意】今形容把事件看的很平常、很随便。
反客为主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进取汉中,“自阳平南渡沔水”(阳平:指阳平关,在陕西勉县城西5公里,秦、蜀间重要雄关。沔水:在陕西勉县城南,今统称汉水、汉江),派遣黄忠为主将,法正为监军直逼定军山(陕西省勉县城南五公里),准备攻打曹魏守将夏侯渊。法正向黄忠建议说:“夏侯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励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后来,法正果然用此计诱惑夏侯渊下山出战而被老黄忠袭杀,夺了定军山。
【典故释意】今形容客人当主人,变被动为主动。
身先士卒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闻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利,急亲率大军赴汉中与刘备决战,此时,正遇其子曹彰引军相救。曹彰,字子文,曹丕的同母之弟,少善射骑,臂力过人,能与野兽格斗,但不喜读书。因此,曹操当时告诫曹彰说:“你不读书而好弓马,此匹夫之勇,将来怎能显贵?”曹彰回答说:“大丈夫应当学卫青、霍去病(皆汉武帝时大将,曾北击凶奴,屡获大胜),立功沙场,长驱十万之众,纵横天下,怎能去作博士。”(汉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官员)曹操又问曹彰志向时,曹彰答说:“好为将。”曹操问“怎样为将?”曹彰回答说:“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听后大笑。身先士卒:将帅亲自带头作战,走在士兵的前面。
【典故释意】今形容领导带头,处处干在前面。
耀武扬威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地而在阳平关(今陕西勉县城西六公里之老城)败阵。其子曹彰在平定代郡(属幽州,辖县十一,治所今山西省高阳县)的乌桓叛乱后,引军到汉中助战。刘备派遣义子刘封及孟达二将迎战曹彰,结果,刘封与孟达的军队被曹彰打的大败而回。
恰在这时,忽然之间,只见曹军大乱,落荒而逃,原来是蜀将马超、吴兰两军纷纷杀来。马超的军队蓄锐日久,士气很旺,因此,一上战场便奋勇杀敌,他们个个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耀武扬威,势不可档。”孟达、刘封复引兵夹击曹军,使曹军大败,不得不败退于褒谷口(指褒斜道南口,即今勉县东北六十里之褒城镇与褒河水库一带)。
【典故释意】今形容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味如鸡肋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魏大战定军山,黄忠刀劈魏将夏侯渊后,曹操急率大军往汉中救援。为作长久计,曹操在天荡山下的米仓山屯集大米“数千万囊”,结果又被赵云、黄忠连夜烧毁,曹操进不能取胜,退又丢不下汉中,所以扎营拒守,相持对阵。当时,正值阴雨连绵月余,魏军帐内积水尺余,将士苦不敢言。一天晚上,庖官给曹操送来炖鸡,曹操最喜吃鸡肋,十分高兴。正在这时,将军夏侯惇入帐,请示当夜值勤巡夜口令,曹操脱口而出,连说“鸡肋”,夏侯惇就以“鸡肋”作为当夜的口令。行军主薄杨修闻知当夜口令是“鸡肋”以后,便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值勤将夏侯惇问杨修何故?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也。”于是,将士们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来日撤军起程。是夜,曹操私行,见将士纷纷准备好行装,于是大惊,便问缘故,得知是杨修分析“鸡肋”而致,曹操大怒,便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推出斩之。后来,便将此类事情引伸为“味如鸡肋”。
【典故释意】今比喻对所作之事没多大兴趣,或形容事情得益不大。
绥怀开导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魏书·杜袭传》:“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大军征讨汉中“五斗米”道首张鲁而平定汉中,为夺取西川奠定军事基础。夺取汉中后,他留夏侯渊、张郃、徐晃、郭淮等固守定军山、天荡山与阳平关(均在今陕西勉县)等关隘、屏障,又拜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杜袭,字子绪,颖川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人,曾任侍中,又与王粲、卫凯、和洽等人尊曹操为魏王,深得曹操信任。他留督汉中军事后,即“绥怀开导”,安抚关切和说服动员汉中百姓,自愿地迁徙移民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市)、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者有八万余口,充实了洛、邺二都城,使其人口兴旺,但却使汉中从此“地广人稀”。绥怀:安抚关怀。开导:说明动员。
【典故释意】今比喻安抚关怀,说服动员。
家门之祸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发兵何疑。”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刘备率军欲攻取汉中,与魏将军夏侯渊、张郃相拒于阳平关(今勉县城西六公里之老城),急切难进。为此,刘备发书成都,让诸葛亮火速出谋划策,同时派兵增援。
诸葛亮召集在成都的官员商议对策,蜀郡太守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重镇,如果没有汉中,则蜀地不保,这是家门口的灾祸之事,发兵何疑。”于是,诸葛亮又从成都派黄忠、法正、严颜等统军前往汉中支援,大战定军山、火烧天荡山,大败曹军,终使刘备平定汉中,设坛称王,促成了三国鼎立。家门之祸:家门口的灾祸。
【典故释意】今比喻有损或危及自身利益。
包藏祸心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九月,刘备在平定汉中后,“遂于沔阳(今陕西勉县城东之旧州铺)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而称汉中王。他在给汉献帝上表之中说:“今天,曹操的罪恶行为和丑陋的灵魂在现实中繁殖和影响了一帮人(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他所怀着的害人念头(包藏祸心),其目的是篡夺和盗取汉家江山基业,这已经十分明显(篡盗已显)。”因此,刘备说他是在“群寮(群臣)见逼,迫臣以义”的情况下,“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而当汉中王的。于是,他连同上表,一并上交了原“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大典后,他即“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从此,汉中归蜀汉所辖。
【典故释意】今形容怀着害人的念头。
知情不举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向郎传》:“五年,随亮汉中。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年),步兵校尉(统管参战步兵)向郎(168—247)随诸葛亮到汉中参与北伐曹魏,并被封为丞相长史(丞相府中令史官)。向郎素与参军(丞相府常设属官)马谡交好,关系密切。因此,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遣马谡率军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之陇城镇),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更重要的是他惧怕魏左将军张郃,因而惨败并弃军逃跑,躲藏在成都的向朗家里,给首次北伐曹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与恶劣的影响。后来,向郎明明知道马谡弃军逃跑而躲藏在他家的实事情况,但就是不汇报反映或检举揭发。事后,诸葛亮查明事件真相以后,斩了马谡,并因用人不当而引咎自责,上表自贬三级,以示自我惩罚。对向郎的“知情不举”,诸葛亮深为憎恨,将其免官送回成都。
【典故释意】今比喻知道情况而不愿反映或检举。
膏粱子弟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章节。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大军驻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今勉县汉水以北,城西阳平关至旧州铺一带),为北伐曹魏做出征准备。探马来报,魏遣驸马夏侯楙(曹魏大将夏侯惇之子,曹操的女婿)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敌蜀。蜀镇北将军魏延上账进谏说,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所以,他要求带五千精兵,走子午道(今陕西西乡县子午山之古道)而北进,“不可十日,可到长安”。他让诸葛亮率大军走褒斜道(今勉县东北六十里的褒城镇北通眉县之古道),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思虑再三,认为只有平取陇右(甘肃天水一带),循序推进才有可能获胜,因此,未采纳魏延的建议。于是,诸葛亮令赵云据箕谷(今褒斜道内北端)为疑军,他亲自领兵进击陇右,开始北伐曹魏。膏粱子弟:食肥肉和细粮美味饭菜长大的子弟,多没实际本事。
【典故释意】今形容缺乏锻炼经历的富贵人家子弟。
肝胆俱裂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章节。
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曹魏,他“扬声由斜谷取郿”(今宝鸡市眉县),并派镇东将军赵云、中监军邓芝为疑军,据斜谷口内的“箕谷”。
当时,西凉大将韩德被魏大都督、附马夏侯楙遣为先锋,来敌赵云、邓芝,韩德带长子韩瑛、次子韩瑶、三子韩琼、四子韩琪共八万人马来战赵云。当时,年近七旬的蜀老将赵云再展雄风,开战不到三合就刺韩瑛于马下,韩瑶纵马舞刀来战赵云,抵敌不住,韩琼、韩琪双双助战,三人共敌赵云,赵云左冲右突,连施计谋,刺韩琪于马下,射韩琼之面门,又生擒韩瑶,“韩德见四子皆丧于赵云之手,肝胆皆裂,先入阵去。”由于西凉兵都知道赵云的威名,今见其英勇如昔,便无人敢交锋,赵云更是匹马单枪,如入无人之境。
以上韩德及四子情节系《三国演义》虚构,正史无据。
肝胆皆裂:胆脏和苦胆都碎裂了。后来引申为 “肝胆俱裂”。
【典故释意】今形容吓破了胆。
出类拔萃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时新丧之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今岐山县蔡家坡镇南)北伐军中后,根据他的遗命安排,后主刘禅立即任命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国家最高的文职称号),接替诸葛亮镇守汉中。后来,又加封蒋琬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继续镇守汉中,同时处理蜀汉一切政务和军事。
由于诸葛亮生前德高望重,邦域咸服,万民敬仰,诸葛亮一死,举国震惊恐慌,内外敌对势力随时将对蜀汉政权带来严重危机(远近危悚),在这种关键的时刻,蒋琬接任诸葛亮处理大政和军务,他以干练的才能、沉着的心态、稳妥的谋略和果断的措施(琬出类拔萃),稳定了当时蜀汉对内对外的局面,做到了众望所归,受到了大家的公认和好评,故而被时人和史家称赞。出类拔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即超出群体的才干。
【典故释意】今形容知识才干超出同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后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在汉中定军山下(筹笔驿)向后主刘禅再上《出师表》,即《后出师表》,请求继续率军北伐。十二月,便“出散关,围陈仓”进行第二次北伐。在《后出师表》的末尾,诸葛亮写道:“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以能逆睹也。”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力:竭尽全力,贡献一切,后引申为“尽瘁”。瘁:指心力极度疲劳、交瘁。死而后已:到死方罢休。利钝:此指顺利或困难。逆睹:预见、预料。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将恭敬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到死方罢休。至于北伐战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利,还是遇到什么困难,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预料的事。
【典故释意】今形容对事业,对工作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到死为止。
空城计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取郿(陕西眉县,在五丈原东二十里),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在褒斜谷内北端),吸引魏大将军曹真主力,诸葛亮却亲率诸军出攻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一带)。魏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安定(今甘肃镇远南)、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南)三郡皆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为此,魏明帝西镇长安,遣司马懿往救祁山。诸葛亮派遣参军马谡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九十里的陇城镇)以拒魏军,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不战自乱而大败逃跑。魏将司马懿大军直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城中老幼不过千人,诸葛亮沉着冷静,令大开城门,派老兵洒扫街道,诸葛亮在城楼上消闲地弹琴,书童侍立左右,大胆地唱起了“空城计”。
司马懿到城下一看,见诸葛亮神情自若,琴音不乱,又见城门大开,怀疑城中有伏兵,便慌忙逃窜。
尽管“空城计”这个故事完全属于虚构,当时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是张郃,根本不是司马懿,司马懿当时还在镇守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城在今天的安康市,地理位置也是南辕北辙。但是,《三国演义》为赞美诸葛亮智慧,将失街亭的史事连贯而绘形绘色地描写,使虚构的“空城计”故事妙笔生花,逻辑性强,故世人皆信以为真,妇孺皆知,便流传千古。在《三国演义》的传播影响下,自古至今,不少人认为,“空城计”就发生在今天的勉县的阳平关。
【典故释意】今形容以虚假掩饰真实。
笑容可掬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武侯弹琴退仲达”章节。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亲率主力经武都直取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深入到曹魏腹地陇右,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然而,参军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在街亭被魏军大败,诸葛亮被迫迁西县(今甘肃西和县之长道镇)千余家退军汉中,魏将司马懿率大军长驱直追,诸葛亮不得不在西城唱“空城计”以退敌。司马懿率军来到西城下,只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抚琴,左右各一个童子,分持宝剑和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知诸葛亮一向谨慎,怀疑城内有伏兵,故引军退去。可掬:可以捧取。麈(zhǔ):鹿一样的动物尾巴,作拂尘用。
【典故释意】今形容满面笑容,仿佛可以用双手捧取。
偃旗息鼓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魏争夺汉中,蜀老将黄忠袭杀曹魏汉中守将——征西将军夏侯渊于定军山下。曹操闻知夏侯渊被杀,汉中告急,便率大军往救,为作长久之计,曹操运米“数千万囊”屯于沔水之北的天荡山下米仓山(今陕西勉县勉阳镇之黄家沟村)。蜀将赵云与黄忠商议,认为可取,便分兵袭击,火烧米仓山曹军粮库,天荡山顿时一片火海。
过了约定时间,赵云不见黄忠返回,便又杀入敌营中救出了黄忠和副将张著,便急忙退回自己的军营。当时,沔阳长(县长)张翼在赵云营中,他见曹操率军一路杀来,便急令关闭寨门以拒曹军。赵云当即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同时令弓弩手暗自埋伏,赵云独自一人单枪匹马威风凛凛地立于营门外。曹操率军来到这里一看,见赵云神情自若,毫无畏惧,怀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进攻,便引军退去。赵云银枪一挥,金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弓弩手用强弩射之,赵云又引兵杀出,魏军惊慌,自相践踏,坠汉水死者不计其数。《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章节中,有此典故。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秘密布置军队。
【典故释意】今形容不声不响地停止行动。
一马当先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先主刘备与曹魏争夺汉中地,魏汉中守将——征西将军夏侯渊固守定军山、天荡山和阳平关各隘口,蜀军很难进攻。为此,刘备问计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夏侯渊有勇无谋和善于动怒的特性,遣年近七旬的老将黄忠赴汉中与夏侯渊交战,以麻痹夏侯渊使其放松戒备,同时派足智多谋的法正为监军,暗中以插旗为信号指挥黄忠交战。
在诸葛亮和法正的策划下,黄忠首先依计“南渡沔水”,刘备又“反客为主”在定军山下“步步为营”进逼夏侯渊军,造成主攻事态。乘夏侯渊曹军疏于防范,法正、黄忠又偷偷占领了定军山西端之降山(定军山之战后改称旗杆山),这里居高临下,不但威逼定军山魏营,而且可窥视定军山主峰内“仰天洼”夏侯渊中军帐虚实。如此一来,彻底激怒了夏侯渊,他根本没把老黄忠放在眼里,于是亲率大军到降山下叫骂,挑战,想夺回阵地。黄忠军在山上任凭魏军叫骂,他根据法正“挥红旗为号”的约定,坚守而不出战。待夏侯渊军在山下喊叫的人困马乏,人不及甲,马不及鞍时,法正在山顶上挥动红旗,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连头带肩,劈为两段。曹军大败,刘备遂取汉中。一马当先:跃马冲在最前面。
【典故释意】今形容领先带头,冲在前面。
一身是胆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载:“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袭杀魏征西将军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争汉中地,并往今勉县天荡山下米仓山运米“数千万囊”,蜀将黄忠和赵云以为可取,便约定分头进击,火烧了魏军粮草。过了约定的时间,不见黄忠返回,赵云便带数十骑冲入敌阵,救出了黄忠,刚冲出敌阵,见副将张著仍在敌阵中拼杀,赵云便再次冲入敌阵救出张著,这时候,曹操亲自率大军追来,赵云便急忙退回自己的军营。当时,沔阳长(县长)张翼在赵云营中,他见曹操率军一路杀来,便急令关闭寨门以拒曹军。赵云当即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同时令弓弩手暗自埋伏,赵云独自一人单枪匹马威风凛凛地立于营门外。曹操率军来到这里一看,见赵云神情自若,毫无畏惧,怀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进攻,便引军退去。赵云银枪一挥,金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弓弩手用强弩射之,赵云又引兵杀出,魏军惊慌,自相践踏,坠汉水死者不计其数。
第二天,刘备到赵云营中视察昨日作战情况,让赵云讲述大败曹军的故事,奖励赵云,称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蜀军中号称赵云为“虎威将军”。《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章节中有此典故。
【典故释意】今形容非常英勇,无所畏惧。
步步为营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进取汉中,攻打魏征西将军夏侯渊,蜀军占领定军山以西的降山(后来称为旗杆山),居高临下,已观看定军山“仰天洼”内的夏侯渊中军帐虚实。根据夏侯渊争强好胜匹夫之勇的性格,黄忠与法正商议说:“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后来。夏侯渊果然被激怒,率部前来挑战,被黄忠所杀。此处的“步步为营”,是指每前进一步就设置一个营垒,造成步步紧逼的态势。
【典故释意】今天指待人接物事事谨慎,计划周密稳妥。
光阴荏苒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一百0一回“奔剑阁张郃中计”章节。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出祁山”进行第四次北伐曹魏,并以“木牛”从汉中往前线运粮草,准备与魏军展开持久战。魏明帝派大都督司马懿总督雍、凉二州兵马破蜀。诸葛亮分兵进击,大败魏军,斩首3000余,缴获大量兵器物资,蜀军大胜。此时,阴雨连绵月余,道险运艰,运粮官李严怕军粮不济受处罚,便借后主之命让诸葛亮撤军还汉中。魏车骑将军张郃率军追击蜀军,被诸葛亮在木门道(今甘肃天水市南梓村)设伏乱箭射杀。李严怕诸葛亮追查责任,便先发制人,又向后主诬告诸葛亮擅自撤军。诸葛亮查明实事真相后,于同年八月上表后主将李严废为平民,流放梓潼郡(今四川梓潼县)。诸葛亮自此在黄沙(今陕西勉县黄沙镇)“休士劝农”,又造“木牛流马”;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城南五公里)“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为下次北伐作充分准备。当时,诸葛亮感慨地说:“光阴荏苒,已经不觉三年。”于是,建兴十二年(234年)春二月,诸葛亮又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蔡家坡镇南),开始了第五次北伐曹魏。光阴荏苒:指时间渐渐过去。
【典故释意】今形容时光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腹有鳞甲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陈震传》:“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方正,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这段记载是说:建兴七年(229年)四月,东吴孙权正式称帝,改元“黄龙”。当时,诸葛亮在汉中定军山下,他派遣尚书令(尚书台的长官)陈震(字孝起)为使,往东吴祝贺。陈震临行前和诸葛亮告别中提到了李严(字方正),认为李严的内心深处有暗刺,很阴险诡诈(腹有鳞甲),经常伤害人,人称“李鳞甲”,所以,连他的乡亲都认为不可交往(乡党以为不可近)。后来,诸葛亮在给长史蒋琬和侍中(皇帝身边应对顾问)董允写书信的时候,也提到了此语。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两次向后主刘禅上表,弹劾李严(又名李平),再次提到了“李鳞甲”人品低下,害人不浅。腹有鳞甲:指阴险诡诈,心中有暗刺伤人。
【典故释意】今比喻心术不正、阴险狡诈、暗箭伤人。
成败利钝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在汉中向后主刘禅再上出师表(既《后出师表》),请求再次北伐。表文最后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是所能逆睹也。”利:顺利、成功;钝:失败,挫折。意思是说,北伐的成功或失败,是非我能预料和看见的。
【典故释意】今形容成功、失败或顺利、挫折。
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行脚三国
编辑:袁和昕
智取陈仓
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七擒七纵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得陇望蜀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有贬义
。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
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但这也是不成立的。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再说有满宠李典等人的协助和“贼来乃发。”的木夹的指点,即便是逍遥津这样的会战,坚守到救兵到来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这里的老不是指年龄,不是老骥伏枥那个老,而是一种在于内心的沧桑,厌倦和疲惫。连年的征战特别是赤壁战后破马超灭张鲁这几年这几仗,那颗曾经不已的壮心里的烈火渐渐熄灭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经老了,没有了如日中天的气势与激情,论英雄的豪情,观沧海的壮志,赋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遥津战后,错过了平西川最好机会的曹操同众官议曰:“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渊,张颌守汉中。
负重致远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负”是背着;“致”是送到。比喻能肩挑重任。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Ghdo)、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着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势如破竹
三国时,司马炎当上晋国的皇帝,史称晋武帝。他吞并了蜀国后,又出兵灭吴,准备统一中国。司马炎召集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许多人主张马上灭吴,等积蓄了足够的兵力再说。因此,司马炎一直下不了决心。
这时,大将杜预写了一道奏章给司马炎,认为必须乘吴国衰弱的机会,一举歼灭。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权司马炎趁早伐吴。司马炎便下了决心,封杜预为征南大将军,南下灭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20多万兵马,分成六路,讨伐吴国。第二年,杜预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将伍延。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闻风丧胆,纷纷开城投降。接着,司马炎下诏,命杜预从水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有人担心吴国立国长久,一下子歼灭它不切实际,主张把战役推迟到冬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如今晋军斗志昂扬,犹如利刀劈竹子,劈过几节后,就迎刃破裂,灭吴不会再费大的气力了!”在杜预的指挥下,晋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吴国国都建业,终于统一了全国。
如嚼鸡肋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曹操出兵汉中时,本来企图进攻刘备,可是驻入汉中后,估计情势,却又发觉很多不利,进既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又怕于面子不好看。正在犹豫,恰巧厨子送进一盘炖鸡来,他就一边吃,一边继续盘算。这时,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便随口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知道了,便叫勤务兵给他收拾行装。别人问他,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把汉中当作鸡肋,他觉得留在这里没有什么味道,所以要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还朝。
后来,人们就借“鸡肋”来比喻乏味,说是“如嚼鸡肋”,或“味如鸡肋”。
鸡肋:鸡的肋骨。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 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 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还是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
欲擒故纵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
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步步为营
三国时,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详细情况,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军队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军队就启程了。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黄忠的军队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1. 三国演义四字成语故事50字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初 出茅庐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
2.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1、草船借箭 【cǎo chuǎn jiè jiàn】: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2、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3、七擒七纵【qī qín qī zòng】: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
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
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
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 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
后来,孟获又被擒住。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
3.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大全 刘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携民渡江、入主西川、白帝城托孤、三英战吕布;北海救孔融、煮酒论英雄、跃马过檀溪、征吴赏六军、陆逊营烧七百里;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木牛流马、秋风五丈原、巧布八阵图;
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战长沙、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张飞:鞭督邮、独挡长坂桥、战马超、义释严颜、智取瓦口关
赵云:初战文丑、古城相会、长坂坡单骑救主、智取桂阳、截江夺斗、据汉水以寡胜众、力斩五将
马超:潼关逼曹操、战张飞
黄忠:长沙战关羽、计夺天荡山、定军山斩夏侯渊
庞统:献连环计、耒阳县理事、落凤坡
徐庶:走马荐诸葛
姜维:九伐中原
曹操:献刀、发矫诏讨董、报父仇伐徐州、大败吕布、挟天子令诸侯、下邳围城、许田打围、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割须弃袍、汉中败北
夏侯敦:拔矢啖睛
张辽:镇守合肥败孙权、威震逍遥津
郭嘉:十胜十败、遗计定辽东
司马懿:街亭之战、祁山拒孔明、扫平辽东、诈病赚曹爽
孙坚:窃取玉玺、跨江击刘表
孙策:神亭岭大战太史慈、统一江东、怒斩于吉孙权:遗书退曹操
周瑜:群英会、苦肉计、火烧赤壁、赔了夫人又折兵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甘宁、百骑劫曹营
陆逊:夷陵之战
董卓:称霸京师、凤仪亭掷戟
袁绍:率军讨董、官渡之战
吕布:三英战吕布、凤仪亭、辕门射戟、白门楼
貂蝉:连环计美人计
4. 三国历史典故的四字词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
兵荒马乱,群雄竞起。枭雄曹操,首屈一指。
龙骧虎步,踌躇满志。唯才是举,远见卓识。
济济多士,如虎添翼。发号施令,假传圣旨。
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青梅煮酒,旁敲侧击。
梦中杀人,狐性多疑。望梅止渴,略施小计。
割发代首,工于心计。对酒当歌,横槊赋诗。
才兼文武,独步一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诸葛孔明,惊才风逸。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用行舍藏,韬晦待时。三顾茅庐,精诚所至。
知遇之恩,投桃报李。隆中对策,审时度势。
指点江山,面授机宜。初出茅庐,锦囊妙计。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舌战群儒,力排众议。
草船借箭,妙算神机。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空城妙计,化险为夷。七擒七纵,有胆有识。
六出祁山,矢志不移。文韬武略,经天纬地。
苦心经营,不遗余力。事必躬亲,日理万机。
出师未捷,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继无人,此恨何及。武圣关羽,义薄云天。
赤胆忠心,天人共鉴。桃园结义,相见恨晚。
同生共死,披肝沥胆。身在曹营,忠心在汉。
过关斩将,一往无前。华容让道,网开一面。
知恩图报,仰不愧天。刮骨疗毒,处之泰然。
夜读春秋,手不释卷。单刀赴会,视若等闲。
水淹七军,智勇双全。位高权重,志得意满。
顾盼自雄,自负不凡。痛失荆州,令人扼腕。
败走麦城,虎落平川。三强会战,临军对阵。
决一雌雄,赤壁鏖兵。旌旗蔽日,樯橹连云。
刀枪林立,剑戟森森。风猛火烈,流急水深。
人喊马嘶,鼓角齐鸣。短兵相接,弓折刀尽。
血海尸山,触目惊心。曹军败北,豕突狼奔。
灰飞烟灭,片甲不存。周郎赤壁,羽扇纶巾。
以寡敌众,大获全胜。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5.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目录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敦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
1。刘备 事迹: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礼让徐州,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西川称帝,东征伐吴,永安托孤。性格特点:宽厚,仁慈,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后期刚愎自负。
2。曹操 事迹:孟德献刀,挟天子令诸侯,讨伐张秀,煮酒论英雄,白门楼斩吕布,官度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讨伐张鲁,封魏王,左慈戏奸雄,杀华佗。性格特点:奸诈,智慧,残忍,爱才,多疑。
3。孙权 事迹:坐领江东,赤壁之战,东吴称帝,公孙渊降吴闹剧。性格特点:谦虚,爱才,识人,明智,后期刚愎。
4。关羽 事迹: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赚门斩车胄,相约三事,斩颜良诸文丑,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华容道,单刀赋会,水淹七军,大意是荆州,败走麦城,灵山显圣。性格特点:骄傲,坚毅,忠诚,有胆色,重信义,傲上而不欺下。
5。张飞 事迹:桃园三结义,怒鞭督邮,三英战吕布,酒醉失徐州,长阪桥,义释严颜,挑灯夜战。性格特点:敬才,暴躁,好酒,粗中有细。
6。诸葛亮 事迹:三顾茅庐,隆中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永安托孤,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星陨五丈原。性格特点:谨慎,谦虚,智慧,有才能,执法如山。
7。吕布 事迹:投降董卓,三英战吕布,凤仪亭,斩董卓,大战曹操,辕门射戟,白门楼。性格特点:勇猛,自大,反复,不智。
8。周瑜 事迹:赤壁之战,三气周瑜。性格特点:聪明,小气,嫉妒。
9。赵云 事迹: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性格特点:勇猛,聪明,忠诚。
10。庞统 事迹:连环计,末阳县废事,取川三策,落凤坡。性格特点:智慧,嫉妒。
11。司马懿 事迹:速歼孟达,大战诸葛亮,葫芦谷天助,讨伐辽东,计诸曹爽。性格特点:智慧,阴险。
12。黄忠 事迹:大战关公,定军山。性格特点:忠义,勇猛,不服老。
13。马超 事迹:起兵报父仇,割须弃袍,挑灯夜战,招降刘彰。性格特点:勇猛,少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2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