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园三结义
史书上没有记载刘关张三人曾经在桃园结义过,但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的兄弟感情是真的。
例如史书上说关羽比张飞年长几岁,所以张飞“兄事之”,意思就是把关羽当作哥哥一样对待。而且说到刘关张三人的感情有提到“恩若兄弟”。
大概到了宋元时期,开始有作品将三人的感情编成故事,慢慢就有了“桃园结义”的情节出现。而后人也一直将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当作异性兄弟亲如骨肉的典范。
关羽在被曹操捉住的时候,曹操劝他投降,关羽就对曹操说,刘备对他恩如亲人,不忍背弃。后来不论曹操怎么送关羽金银绢布,高官厚禄,关羽始终都不为所动,他一直把刘备当做亲生兄长对待。所以一得到刘备的消息,关羽不惜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和刘备相聚。
而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感情也非常深厚。有一次张飞因为贪杯误事,把刘备的家小陷落在徐州城里。关羽怒责张飞,张飞羞愤之下想要拔刀自尽,刘备一把拉住张飞的手说道:“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安再续。”
2、温酒斩华雄
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演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是在虎牢关前。三国的史书多把虎牢关成为成皋。成皋这个地方,确实发生过一场战斗,但是战斗的双方不是吕布和刘关张,而是董卓大将徐荣和曹操,最后把曹操打败了。这个战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明确记载。原文是:“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
4、关公斩颜良,诛文丑
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5、过五关斩六将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所写的“过五关斩六将”,是书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它说的是关羽挂印封金,辞别曹操之后,保着甘、麋二夫人,往河北(黄河以北)投奔刘备,先后经过五个关隘;因未向曹操讨取通关证,沿途受到阻挠,不得已斩了六员曹将。
而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指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这就是说,在关羽离开曹操之前,刘备已奉袁绍之命到了许都南面的汝南郡,与刘辟等领兵攻打许都附近地区,扰乱曹操的后方。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后,自然只能由许都南下以归故主,而绝不可能北上河北去寻找刘备。因此,他根本不会去“过五关”,也就不会“斩六将”了。
6、火烧博望坡
历史上博望坡之战的导演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发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此时诸葛亮尚未出山(诸葛亮时年21岁)。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他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与曹操夏侯惇军在博望遭遇,开启了战端。不是曹操已平定河北,南征刘备而是刘备北伐曹操,曹操派军抵御。这是场小的战役,并不是如小说所言,夏侯惇军有十万之众。夏侯惇军死伤并不惨重,曹军的李典早已料到刘备会使出伏兵计策,故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攻击刘备,救出了夏侯惇。之后两军撤退,战争结束,刘备只是小胜。
7、长板坡七进七出
这个情节是虚构的。《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8、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话说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而出使江东,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外堂。其中张昭等多数文臣主张降曹,知诸葛亮来意,故意挑起论争,欲使诸葛亮知难而却。谁知诸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采用先守后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驳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陆绩“语塞”,严唆“低头丧气”,程德枢亦“不能对”,使东吴主张降曹者理屈词穷,尽皆失色。这一场舌战群儒之后,孙权坚定了联刘抗曹的信心和意念,直接促成了后来的赤壁大战。
关于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之事,史籍记载甚详,据《三国志》诸葛亮、鲁肃本传记载可知:刘备当阳大败,势单力薄,无地依存,面临覆亡之灾。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孙权)”。诸葛亮一到孙昊,因孙权当时拥兵在柴桑,“观望成败”,急于了解曹操方面的情况,立即接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首先劝孙权放弃“观望”态度,说曹操大军压境,若能以昊、越之众与之抗衡,就当早早与之断绝关系;若不能与之抗衡,何不按兵束甲,早早投降。诸葛亮认为,现在孙权“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不但如此,诸葛亮还用“激将法”告诉孙权:刘备是不会拜倒在曹操脚下的。孙权听罢,果然不甘示弱,决心抗曹,遂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给孙权分析了曹车的弱点、孙刘双方的优点,对战争前景作了乐观的估计。据《三国志·鲁肃传》和《资治通鉴》所记,赤壁之战前夕,东吴统治集团内部对曹操是战还是和,是有意见分歧的。以重臣张昭为首的一些人认为,曹军锐不可当,“皆劝(孙)权迎之”。最初孙权也抱观望态度,战和犹豫不决。但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前途的乐观预测,极大地鼓舞了孙权,坚定了抗曹信心。加之周瑜、鲁肃等人劝说,遂决定“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联刘抗曹。接下来,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
9、孙夫人投江
据野史记载,在章武三年(223),也就是讹传刘备驾崩的那一年,孙尚香闻讯伤心不已,望着西边痛哭流涕,最后投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她的贞烈,为她立了一座庙,名曰“枭姬祠”。京剧、汉剧、蒲剧、川剧、徽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都有《别宫祭江》一剧,剧中孙尚香讹闻刘备死于伐吴兵败之役,痛不欲生,乃入宫辞别其母,赴江边望西哭奠,祭罢投江而死。另有一种说法是孙尚香回吴国后,另嫁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吴国的辅国大将陆逊。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的地位,就给他捏造了很多的功劳。其中就有成功吓退司马懿的“空城计”,赤壁之战中取胜的关键“草船借箭”,连和孙吴一起抗曹,还有六出岐山等等都是罗贯中虚构的。
在《三国演义》的后面写道,因为街亭失守,导致司马懿的大军来到了西城。这时诸葛亮身边根本就没多少军队,于是将门大打开,成功的唬住了司马懿,让司马懿不敢进城。可是街亭之战的时候司马懿还在洛阳,而真正使用空城计的人物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曹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讲,诸葛亮被周瑜刁难,让他筹齐十万支箭,聪明的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成功找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最后也是因此让赤壁之战胜利。可是真实使用草船借箭的人物是孙权。
《三国演义》中联合孙吴一起抗曹的计谋是诸葛亮最早提出,可是真正提出这个计谋的却是孙吴一方的鲁肃。在公元201年的时候,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了这个计谋,而且也不是联合刘备抗曹,是联合刘表抗曹。可是这个决定被孙权拒绝了。之后等到刘表死了,鲁肃再次向孙权提出了这个建议,这次就是联合刘备,这时诸葛亮也是远在襄阳。
还有诸葛亮用计火烧新野,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这个时候诸葛亮都还没有出山,还远在隆中。同时这个计谋是刘备想出来的,地点也是在博望坡,只是为了诱敌深入,并没有真正放火。
1、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刘备前两次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但他并没有气馁。
直到第三次去隆中拜访,才得以见到诸葛亮,刘备真心诚意的求贤之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了。
2、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3、跃马檀溪
的卢马原为刘表手下降将张武所有,后来张武造反,走投无路的刘备正好以同为皇室宗亲的身份与刘表认了亲戚并投靠刘表,这个时候便主动请缨亲征。刘备正愁无一报答刘表,于是欲将此马送给刘表。
后来蔡瑁欲设计谋害刘备,伊籍又向刘备报信,刘备慌忙从酒席中逃走,骑上的卢却是慌不择路走错了路,结果便来到了檀溪。
前是阔越数丈的檀溪,后是追兵,刘备在这个时候才想起伊籍的卢妨主的劝告,一边疯狂地抽打着的卢一边大叫:“的卢,的卢!今日妨吾!”那马忽然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飞上了对岸。
4、携民渡江
刘表病死,蔡瑁立幼子刘琮为荆州之主。蒯越等人劝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荆州。刘备用诸葛亮之谋,弃城而走,火烧新野,击退曹仁部队。
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移驻在樊城。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杀奔樊城而来,刘备不忍抛弃跟随多时的百姓。
就派人在城中发布通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江。”城中百姓看到后皆宁死相随。刘备便令关羽在江边整顿船只,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在刘备就要投江自尽。
旁边的人急忙抱住他。 刘备到了南岸,回顾江北,还有无数未渡江的百姓望南招手呼号,刘备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将要渡完,方才上马离去。
5、白帝城托孤
刘备夷陵惨败后逃入白帝城,心情忧闷,再加上年事已高,思念关羽张飞,最后一病不起。临终之前,他将诸葛亮和刘禅从成都召来,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告诫刘禅,不要因为小善事就不做,不要因为小恶事就犯;而后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是个人才,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块儿料,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自己做成都之主。
诸葛亮闻言,非常惶恐,赌咒发誓说自己并没有异心,一定衷心辅佐刘禅。
一、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故事记载于陈寿的《三国志》,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记载了孙权“借”曹操的箭的故事。所以,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的“草船借箭”,被借箭的人都是曹操。故事的大致情节都是相似的。孙权坐大船去观察曹操水军的军情,被曹操发现,但又不敢靠近,于是命弓箭手放箭,由于孙权的船是侧面对着水寨,所以一边扎满了箭后,就向一边倾斜,有翻船的危险。于是孙权命令船换一面对着曹军,等到两面受的箭均匀了,船不再倾斜了,扬长而去,留下曹操独自郁闷。后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先变成周瑜(《三国志平话》),后变成诸葛亮(《三国演义》),由于《三国演义》流传最广,所以人们都记住了诸葛亮草船借箭。
二、借东风是虚构的这个纯粹是虚构的,以唯物的历史观来看,不仅没有在诸葛亮身上发生过,也没有在别人身上发生过。东风不是那么好借的,如果凭借深厚的气象学知识,也可能会预测到,但想要凭人力借自然界的风,这在古代是几乎办不到的,今天一样办不到。所以这个故事没有出现在《三国志》这类史书中,而是出现在《三国演义》里,大家都知道,在这本书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有如神人,所以,七星坛祭风、七星灯续命这些事发生在他身上就不奇怪了,文学是可以虚构的,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需要,是可以发挥想象写一些根本没有发生和夸大其辞的事的。但借东风也有一点影子,有关史料里描述了赤壁之战当时确实刮了东南风,曹操也败于此,还有就是著名的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润二乔”。虽说杜牧晚于三国,却早于罗贯中。
三、空城计被多人使用记得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曾经说过曹操和吕布战斗时使用空城计的故事,并没有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左传》曾经记载,楚国令伊子元带领600辆战车攻打郑国,来到郑国都城下,郑文公采取叔詹的策略,大开城门,让群众在街道上淡定走动、从容不迫,楚国将领伊子元见到这样的情景也不敢擅自行动,下令在城门外扎营,以观其变。后来郑国的援军赶到,伊子元决定连夜撤军,为防止对方趁机进攻,他故意撤兵不撤帐,待郑国他们已知道他撤走时,也只剩下空的军帐。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空城计了,而且双方各使用一次。
唐朝将军张守圭也用过此计,他带领士兵修筑城墙,哪知敌兵来袭,他故意和将士在城墙上饮酒作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有诈,于是退兵。千百年来,用过“空城计”的人数不胜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1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