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子午谷,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谷悬崖绝壁,栈道无数,其险要的原因乃在于秦岭。秦岭又称为终南山,山势西高东低,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子午谷围于其中,其山势之险峻,途径之恶劣,则可想而知。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之前,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不过,魏延的主张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也即诸葛亮坚决不用这一计谋。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之后,诸葛亮之所以没有采纳,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出奇兵偷袭长安,变数实在太多。不能派出很多兵马,因为人多会被魏国发现。但是派出的人又不能少,因为长安是一座较大的城池,不是一般的小城。长安是西安的古城,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
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周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长安城池坚固,城内粮草等物资众多,足够坚持较长的时间。所以,魏延想要率军攻打长安的话,不管是5000人马还是1万精兵,实际上都是远远不够的。
二
更为关键的是,魏延又不能率领更多的人马。在夷陵之战后,蜀汉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对于人口不到100万人的蜀国,最多只有10万兵马。考虑到各地关隘、重镇需要的防守兵力,诸葛亮北伐实际能调动的兵力,应该不超过5万人。在此基础上,诸葛亮显然不能将这5万人都交给魏延来冒险。进一步来说,因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偷袭,如果率领的兵马相对较多的话,很可能会被魏国提前发现,到时曹魏大军前后夹击的话,魏延不仅无法攻占曹魏的长安城,很可能要和这数万大军有去无回了。
从这一角度来看,诸葛亮坚决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显然是比较理智的选择。另一方面,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受禅登基,建立魏国,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渊之后都督关中,驻守长安。在魏延看来,夏侯楙是徒有虚名之辈,只要自己的大军顺利攻打长安,夏侯懋就会弃城逃跑。对此,在笔者看来,魏延的这一判断,实际是比较武断的,也即是不可靠的。
三
退一步来说,即便夏侯楙逃跑了,只要他麾下的将士没有弃城逃跑,并在长安组织有效的防守,就可以拖住魏延。而魏延只要不能迅速拿下长安,就会被曹魏赶来的援军包夹。在汉末三国时期,长安是一座重要的城池,其地位仅次于曹魏都城洛阳。即便夏侯楙真的有勇无谋,但是,他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弃城逃跑的话,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将必死无疑。但是,只要自己坚守下去,不仅不会被曹魏朝廷惩罚,反而有机会建功立业。
况且,长安距离洛阳并不遥远。只要坚守不战,等待援军必然会胜利。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如果诸葛亮派出的军队一时之间攻不下长安,那么一旦曹魏派出两路援军,一路直扑长安解围,一路直取子午谷断绝汉军退路。那么魏延执行的子午谷计划就等于是在送死。对于一向比较谨慎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自然不会同意这么冒险的计划。除此之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诸葛亮的北伐思路是不一致的。对于诸葛亮来说,更倾向于先攻略陇右、凉州等地,再进攻长安所在的关中之地。
四
最后,陇右是形胜完固之地,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天然屏障。因为陇右有此地利,趁虚攻克后即可派兵防守陇山各隘口,阻挡曹魏进攻,如此陇山以西可断而有之。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兵陇右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先得后失。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不仅占据了陇右三郡,只要马谡可以在街亭挡住张郃,蜀汉完全可以将陇右五郡都攻占了。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得到陇右地区后,可以阻隔凉州和曹魏关中地区的联系,从而全力经营曹魏的陇右、凉州地区,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因为易守难攻,加上靠近曹魏腹地,自然不是诸葛亮北伐的优先目标。并且,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汉军粮尽退军。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魏时,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攻城的难度,也即数万蜀汉大军都拿不下千人把守的陈仓城,更不用数万人镇守的长安城。综合以上几点原因,所以诸葛亮坚决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战略重点从来就不是长安,而是先取陇右五郡。
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主要问题首先在于魏延是否能短时间内拿下长安,否则在对峙中随时可能被离得很近的雍州刺史郭淮和一马平川的关东援军包围。其次在于拿下长安后魏延是否能坚持到诸葛亮的援兵抵达,而面临的情况同样是郭淮和来自关东的援军。
一、魏延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长安,这个行军必须在10天内完成。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必须在20-30天之内到达长安(或者潼关),同魏延会合。
全长三百多公里的子午道,两边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这样的路况就连汽车都很难全速前进,更别说人走了,而且整条子午谷道全靠架在岫岩上的栈道通行。遇到栈道坏处便要修复,若坏处较多,则势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修复,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魏延能保证在10天之内穿过子午谷进抵长安城下?同理,诸葛亮大军从斜谷进军,也要走栈道,也面临魏延同样的问题,能否在30天内赶到长安?显然也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两年后曹真西征时,军马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其艰难可想而知。
二、曹魏长安守将夏侯懋得知魏延军突然来到时,一定要弃城逃跑。
夏侯懋是个公子哥,纨绔子弟。不懂兵法,不懂谋略,不曾经战,无勇无谋。魏延认为夏侯懋以为诸葛亮按照常规出兵,必然把大军都派到正面去阻挡诸葛亮大军,长安的守备兵力不可能太多。就算兵力比魏延多,他没打过仗,临阵应变能力差,再加上情报功能也低,根本就不知道魏延到底有多少人,一定吓的弃城而逃。
但是万一他不逃走,而是据城固守怎么办?魏延急行军,那么不可能带充足的攻城器械,长安城更是城高池深,易守难攻。雍州刺史郭淮近在咫尺,一旦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用最快的速度来救援,魏延这么点人马岂不被包了饺子?
三、夏侯懋逃跑时还得留下大批粮食。
魏延奇袭长安,随身能带多少粮食?就算多带点,估计到了长安城下也该断粮了吧?那么到时粮食怎么运过去,因为运粮路线那可都是曹魏的地盘,即使夏侯懋真的望风而逃,会在城中给你留足了粮食?他会不会顺手将粮食毁掉呢?
四、此次偷袭保持信息的零泄漏,让魏国关中和南阳方面完全聋掉。
因为当时长安的战略位置,守卫它,曹魏是设了很多防线的,那么即使魏延成功快速奇袭,必须保证消息的完全保密。曹魏关中和南阳地带所有的军民都毫无察觉,这样才能顺利到达长安城下,否则直接被地方守军发现,那就是有去无回了。
五、曹魏的关东援军要在20天后才能到达长安。
再说魏军从关东赶往关中,交通方便,一马平川。而诸葛亮大军要走斜谷的千里栈道,怎能保证在关东援军这前到达长安呢?万一落在了后面,魏军正好先吃掉魏延,然后封锁消息,以逸待劳,把诸葛亮的主力兵团钓出斜谷道,从而一鼓聚歼之。在这之后引发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真的这样的话,诸葛亮的主力兵团全军覆没。
所以,在诸葛亮看来,奇袭注定要失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其白白葬送性命,还不如稳扎稳打。
当时蜀汉的政治角度分析的话,可以看见,当时的诸葛亮,完全是将刘禅的君主权力掌控在自己手里,一旦诸葛亮攻下长安,蜀汉定会迁都长安,而诸葛亮的这一系列举动,会让世人认为,蜀汉的诸葛亮,会是第二个曹操,由此造成的舆论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刘禅不可能不知道,从他在诸葛亮死后一系列的举动来看,刘禅本人对诸葛亮的管头管脚是很反感的,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肯定会预见到攻下长安后整个蜀汉会因为自己而濒临破产边缘,为了蜀汉的延续,诸葛亮不得不做出了选择西上陇右的战略部署,就是希望自己是在不断北伐而北伐屡败屡战,他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能攻下长安,因为诸葛亮很清楚攻下长安的后果,会引起蜀汉朝廷内怎样的变故。
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北伐,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稳的计划。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历史的实际看,诸葛亮所谓十全之计,在从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没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客观上起到的结果,就是牵制、骚扰和削弱魏国,只要他存在,魏国凉州雍州不敢解甲,魏国始终紧张于他的出征,不敢加兵。这可能才是他真正的战略,能北伐成功自然好,如果不能,至少让魏国头疼,自己也能平安回去,他自己在《隆中对》里早说过了,北伐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中原有变,所以诸葛亮大多数的进攻,都是以攻为守的牵制。
这条计谋也成为后来的专家和学者们一直研究的一个话题,就是这条计谋到底它能否成功,它的可行度又到底有多少呢?我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此类事件的一些看法。
关于对魏延这条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可行,姑且称其为正方。另一种认为不可行,姑且称其为反方。正反两方都列举出了他们的理由。正方的论据有两条:
一,魏延的谋略是出奇制胜,按照兵家的法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因为当时魏国朝中,对诸葛亮知道的人甚多,都认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敢弄险,绝对想不到他会分兵走子午谷,因此分兵偷袭,先取长安,截断敌人后方退路是完全有可能的。谋敌人之所谋,算敌人之所算,而敌人又算我不出的情况下,偷袭完全可以达成突然性。
反方认为不可行,论据也两条:
一,道路险,易中埋伏。反方认为,就算夏侯懋再无能,魏国国内也必然有人建议在各条山谷中设伏。包括子午谷。如果真在那里埋伏的话,那魏延一去,必然中了埋伏,必然失败,损兵折将。而一旦魏延有失,会动摇蜀军的士气,挫伤蜀军的锐气.
二,认为魏延兵少,不能成事。魏延就一万人,其中还有五千人运粮,如此少的兵力,就算过了子午谷,以如此少的兵力也未必能拿下长安,就算拿下长安,也未必固守的住。
那么我们把正方双方的论据进行一下对比,看看谁的论据更成立。我经过对比发现,正方的两条论据均成立,而反方的第二条论据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古偷袭,尤其是走山险道路,第一是抢时间,第二是抢速度。要抢在敌人不知道,没有做任何防备之前到达指定目的地。以形成进攻的突然性,给敌人以从天而降的感觉。而且这个行军的保密性,非常重要,不能让敌人的游骑哨探发现我方的行军路程。一旦发现,敌人有所准备,那偷袭就彻底失败了。那怎么才能做到保密性强,在时间和速度上都能抢过对方,达成突然性呢?那就是命令只有下一级军官知道,士兵们不知道。他们是负责走路,不管我们到底去哪,干什么。只需要服从命令就行了。二是轻装上阵,带少量的部队,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大部队人数众多,辎重繁琐。行军路程相当缓慢。如果带大部队,一个是山谷险要,地形狭窄,大部队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难以展开部队。二是耽误行军路程。走的慢,拖的时间长,敌人就会发现我方的企图。从而失去了突然性。因此说,魏延选择带少量的部队,是正确的。
那么,魏延的这条计谋到底可行度有多少呢?我个人认为是可行的。理由也简单。我们要想知道是否可行,只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了。第一,魏延的计谋是否符合军事理论?第二,长安守将和魏国大臣,是否算的出魏延的行军方向?第三,魏延提出的分兵计谋,是否符合当时蜀军的实际情况?我们来逐一解释。先看第一点,是否符合军事理论。
我认为完全符合兵家的出奇制胜理论,道理跟正方的第一条论据完全相同。出奇制胜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不按套路出牌,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基础上。敌人越是认为我军不敢走,我军越要走,越是认为我军不敢这么做,我军偏要做。达到使敌人算不出我军的意图。从而达到战略目的。当时很多人是想不到诸葛亮会走子午谷的,因为他们还是比较了解诸葛亮的,按照诸葛亮的用兵规律,是不走险要之地,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而魏延则反其道行之,打破常规惯例,打破以往规律,使敌人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那么敌人料不到魏延会这么做,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准备。偷袭就容易得手了。
再看第二点,夏侯懋是算不出来的,前面说过,他一个纨绔子弟,是个“四不懂”,不懂兵法,不懂谋略,不懂地理,不曾经战。用这么一个人,根本就是把魏军往火坑里推。他当时以为诸葛亮按照常规出兵,必然把大军都派到正面去阻挡诸葛亮大军,长安的守备兵力不可能太多。就算兵力比魏延多,他没打过仗,临阵应变能力差,再加上情报功能也低,根本就不知道魏延到底有多少人,一定吓的弃城而逃。纨绔子弟带兵,大多如此。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夏侯懋是个怂人,熊将,他所带的兵,战斗力能强到哪去?怎么能和魏延的军队相比?再说,决断权在他手里,就算有人进言,说魏延会如此如此,他也未必听的进去,听了也不会太在意。也不会做什么大的准备。那哪里有不失败的?
第三,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有符合之处,也有不符合之处。
哪些符合实际呢?就是从诸葛亮北伐的全局,从总体战略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千里而来,耗费无数资源,利在速战。如果逐一争夺城池,争夺险要地理,正中了魏国的下怀。他们就想利用有利地形来牵制蜀国,消耗蜀国。魏延的偷袭策略,意在直接捣毁敌人的大本营,擒贼先擒王。如果捉了魏军主帅,敌人自然不战自乱,有利于诸葛亮长驱直入。可不必在争夺地理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再有,魏军是夏侯懋带兵啊,就是因为他带兵,所以这条计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如果换了司马懿或者是张合,郭淮这些老将,未必能成功。魏延这属于是欺负弱智,欺负公子哥。因此在这方面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那么魏延假如夺取长安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首先,前线的军队听到长安被偷袭,必然惊慌失措,无心恋战,军心动摇。防线崩溃。长安既是魏国前线军队的后方保障,又是他们粮食的供应基地。如果丢了长安,就等于丢了后方基地。那样粮食不继,后无依托。军心散乱,哪还有心思再打下去了,必然全面撤退。其次,诸葛亮不用费多大力气,就可以直接夺占渭河以西的全部险要地理,夺到了这些地理位置,就有利于继续进军,减少攻坚的时间和消耗。减轻了蜀军的压力。也可以逼近魏国的腹地。利于蜀国下一步的进入中原作战。
一,诸葛亮确实害怕有埋伏。因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兵法虚虚实实,虚实难辨,为了保险起见。在虚实难辨的情况下,在没有确切把握的情况下,不去冒险,正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一旦冒险失败,后果相当严重,不仅这一万士兵全军覆没,很有可能连魏延也搭了性命,这对蜀国来讲,不太划算.本身蜀军人数就少,大将难求,魏延这等名将,不能轻易冒险.
二,尽量减少伤亡。因为蜀国地少人稀,兵员匮乏。诸葛亮每次作战,都本着尽量减少伤亡,保存有生力量为主,保存战斗力为主。因为每一位士兵,都是有着良好基础,训练有素。一旦伤亡严重,势必要从国内大幅度抽调壮丁。势必会影响到国内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壮丁抽调多了,谁来种地?谁来搞生产,搞建设?另外,原来在军中的士兵,都是有着实战经验,有着丰富战斗经历的。他们都是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精英,一旦伤亡过重。即使从国内再抽调壮丁,加以训练,其战斗力,战斗经验也会大打折扣,远不如前。因此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诸葛亮最终没能采纳魏延的计策。
关于魏延将军的?子午谷奇谋?被诸葛军师给否了,专家和网友的评论不少,其主流意见认为是诸葛亮军师偏于保守,不敢出奇制胜,错过了袭取长安,打败曹魏,兴复汉室的良机。还有人认为是诸葛军师借机打压魏延将军,不喜欢他班门弄斧,出马一条枪。并为魏延叹息,可以超越五虎上将建功立业的机会,居然毁在了诸葛亮的手里。可见说他?脑后有反骨?的印象分害死人!
对不起,老郑的看法刚好相反。
首先,我看?子午谷奇谋?,果然是一条妙计,妙计一条。如果诸葛军师采纳了,与魏延将军兵分两路突袭曹魏,尽管其中肯定有着不少变数,但是胜算的把握要在八成以上,完全可能对曹魏实施致命的一击,大伤其元气。这般?短平快?的奇异战法,诸葛军师怎么会轻易给?帕斯?了呢?除了保守,怕别人比自己强,还能作何解释?
老郑思来想去,觉得事情绝非这么简单,诸葛军师或许自有道理。
道理之一:诸葛军师赞赏魏延的敢想敢做,他又何尝不想借此奇谋一举击败曹魏、进取中原,不费太大的代价就一统天下,成就宏图伟业呢?而且,他相信即使费些周折,拿下长安,直逼洛阳也基本不成问题。何况,蜀军远道而来,跋山涉水,军需供给都很困难,一鼓作气,速战速决,也正是军事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梦想到现实的距离并非汉中到长安那么近,还远着呢!得长安易,守长安难。曹魏军事力量比蜀汉强大得多,一旦卷土重来,蜀军必然成了曹魏军包围中的饺子馅儿,孤立无援,寡不敌众。最终怎么样?举手投降,缴枪不杀,把长安城拱手还给人家。这不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画虎不成反类犬吗?那么聪明的诸葛亮岂会做这样的傻事儿!所以,子午谷奇谋虽然够奇,但不成熟。魏延作为将军能征善战,勇猛无敌,人皆佩服,谋略上比起诸葛军师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六十到八十万人,力量悬殊。想一举扫平中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具体的战役上速战速决,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是上上策。显然,魏延将军并没有领会诸葛军师的深谋远虑,自己急于建功立业而已。后来,司马懿为什么能够战胜诸葛亮?恰恰就在于他知己知彼,知道蜀汉军的软肋在哪里,采取了拖延战术,跟你打持久战,一直到把诸葛亮拖得油干灯尽,司马懿还是老顽童一般倍儿精神。看来,他比魏延更懂诸葛亮。
道理之三:有人说,不管你老郑在那儿怎么白话,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无功而返,以失败告终。我要讲:哥哥你又错了!六出祁山看上去没有一次成功,总是到最后粮草不济,兵力欠缺,撤回了成都。可是从吴蜀联合的大局看问题,诸葛亮有效地牵制了曹魏的兵力,为东吴进攻提供了机会与帮助,从而稳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把战争放到边境以外去打,也为蜀汉自己的经济发展,富国安民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
因此,六出祁山的战略目标基本上实现了,是胜利而不是失败。至少,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又延续了40余年,后方一直是和平稳定,朝廷和百姓未再受战乱之苦,便是六出其山的盖世之功。
凡此,我们作为后来人不可不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0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