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唐明三朝都发生宦官专权的现象,宋朝为何没有出现过

众妙之门 2023-06-18 00:29:43

汉唐明三朝都发生宦官专权的现象,宋朝为何没有出现过

还不知道:宋朝宦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体制下,有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我们一般称之为“宦官”,到了明清时期则有了另一个称谓——“太监”。对比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我们发现“宦官专权”始终是威胁皇权的一大隐患。

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就是汉、唐、明三个朝代了。它们的衰弱、灭亡,或多或少都与“宦官专权”脱不了干系。在这些统一的、延续时间较长的汉族政权中,似乎只有宋朝未曾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政治现象。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就要看看它之前的唐代。

我们知道,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天子的权威就一落千丈,自此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宦官专权,掌握皇帝生死废立;藩镇割据,开启了唐末五代的分裂乱局。纵观历史,宦官专权的顶峰无过于唐代。而究其原因,在于皇帝失去了对军权的掌握,以至于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要系于宦官之手。

大宋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他最直接的反应肯定是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而唐朝灭亡最大的教训在哪呢?从中央来说,在于宦官专权,皇帝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从地方来说,在于藩镇割据,中央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兵制进行改革。正如王曾瑜先生所言:“当时的兵制改革,简单说来,就是建立枢密院——三衙体制。”而这种统兵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三者分开,这样造成的特点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割据的可能性。

此外,又实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正如《宋史》所言:“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橅,可以预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这样造成的结果,用时人的话说就是:“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陈寅恪先生也言:“华夏文明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从文明史的角度来说,宋代确实是一个巅峰。但从当时的对外战争和外交关系来说,宋代多少显得有些纤弱。至于其中的得失,我们不去评价,毕竟有选择就有代价,有得就有失。

综上,我们在讨论宋代的政治现象时,总是不能脱离其立国时所奠定的气质——以儒立国和重文抑武。对于宦官问题的讨论也不能离开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剖析宋代的宦官群体,以探究为何没有形成专权的现象。

(1)“祖宗之法”的约束

整个宋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严守“祖宗之法”,几乎成了一种政治信仰。早在宋太祖时期就严格规定了不准宦官干政,其自己严于律己,“不受内臣所媚”,“止令掌宫掖事中事,未尝令预政事。”此外还严格控制宦官人数,“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宋太宗时则不超过180人。因此从数量上来说,就难以形成势力集团。之后的皇帝严格遵守这一点,所以宋朝未曾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

(2)重用文臣,宰相权力高

《宋史·宦者传序》言:“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以宰相为代表的政府权力高于内廷,有权过问内廷之事,宦官则不能干涉政府之事,从而有效牵制了宦官的权力。用宋人吕中的话来说:“我朝所以无内朝之患,以外朝之除拜,在内不得而知,内庭之请谒,在外可得而知之也。”例如仁宗时期,皇帝宠信一个叫杨怀敏的宦官,因过被罢免“入内府都知”之职,仁宗想要复其职,却被政事堂下面的知制诰(宰相机构)直接驳回,并严辞拒绝。

(3)宦官多在军中效力,有监督权但无兵权

我们知道,宋朝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其中一项就是确立监军制度,因此大量的宦官被派往军队监军,因此他们只能够在武将面前耀武扬威,而面对庞大的文官集团则不敢张扬。

(4)实行“士大夫政治”,形成共治天下的格局

纵观历史,宦官专权厉害的朝代也是君臣矛盾较为激烈的时代,典型者如汉代和明代。皇帝为了牵制文官集团,从而赋予宦官集团一定的权力来使彼此争斗,自己好从中平衡。这样做产生的后果往往导致了宦官集团的膨胀,出现所谓的“阉祸”。但宋代的政治格局是非常特殊的,由于立国之初以儒立国,重视文治,尊重士大夫,从而形成了健康的君臣关系,即“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君臣矛盾小,宦官集团也就没有了生长空间。

(5)宦官品阶单列,地位不高

宋朝将宦官与文臣、武将区别开来,设置了独特的官阶体系。宋朝的宦官机构有两个:入内内侍省、内侍省。前者简称“后省”,其官员有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后者则简称“前省”,其官员有左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即便是地位最高的宦官品级也不过五品。

或许有人会说,北宋末年不是出现过童贯、梁师成等权倾一时的宦官吗?确实如此,宋徽宗时宦官数量膨胀,达到四千人,出现童贯掌军事,梁师成“典机密”的特殊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和文官集团的腐败脱不了关系,由于宰相蔡京、王黼媚上取宠、纵容宦官,从而造成了北宋政治生态的破坏。

不过尽管他们能凭借皇帝的宠信作威一时,但北宋的制度决定了他们无法攫取军权,威胁到皇权稳定。正如《宋史·职官志》所言:“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变也。”所以童贯打完仗以后,还得将兵符和军队归还枢密院和三衙,其最终也被宋钦宗斩杀。

所以,由于宋代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态决定了宋代不可能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不过,由于宰相权力过大,文官集团势力庞大,因此南宋倒是出现了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奸相”专权的现象。

参考资料:

【1】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

【2】邓小南:《祖宗之法》,三联书店,2014.

【3】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5】欧阳修、宋祈:《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6】吕中:《大事记讲义》卷三《太祖•幸太学》

为什么宋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呢?

明朝的建立由朱元璋所开创,不但是实现了极高难度的从南打到北,还建立了汉人王朝明朝。然而这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却在一件事上犯了难,那就是有关于自己的继承人选择。

原本朱元璋最为看重的儿子朱标英年早逝,措手不及的朱元璋在悲痛之余也是慌乱了手脚,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延续嫡子继承制度选择长孙朱允炆,第二个则是在其余的皇子之中选择继承人;可以说在这个时候朱允炆就和自己的叔叔朱棣展开了隐性的较量。

其实从朱元璋的归属感看,朱允炆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不论是孝道还是对大臣的态度,朱允炆都是一个儒家代表,而且修改和废除了很多《大明律》之中严苛的部分,正是这种宽容的态度,也让群臣信服,百姓称赞。

但是在三位儒学大家的辅佐之下,朱允炆虽有仁心,却缺乏了实践的经验,尤其是像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偏向于理论缺乏实际,提出的削藩一事也没有做好稳妥的准备,最终逼迫朱棣燕地起兵,而因此爆发了靖难之役。

但是朱棣起兵之时所说的依旧是老一套的理由,那就是清君侧。而这时候藩王和朝廷之间的矛盾爆发,原本朱允炆的实力可以说是稳操胜券,不但是在军事力量上是朱棣的几倍,而且经济上也远超于燕地一处。

但是在三位儒学大家的辅佐之下,朱允炆虽有仁心,却缺乏了实践的经验,尤其是像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偏向于理论缺乏实际,提出的削藩一事也没有做好稳妥的准备,最终逼迫朱棣燕地起兵,而因此爆发了靖难之役。

但是朱棣起兵之时所说的依旧是老一套的理由,那就是清君侧。而这时候藩王和朝廷之间的矛盾爆发,原本朱允炆的实力可以说是稳操胜券,不但是在军事力量上是朱棣的几倍,而且经济上也远超于燕地一处。?

为何宋朝和清朝,都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呢?

宋朝和清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就是因为他们吸取了以前朝代灭亡的教训,所以就没有给宦官很大的权利

我们先说说宋朝吧,宋代的统治者吸取了唐朝宦官专权和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宋朝的皇帝开始重文抑武,进行一定的中央集权强化,将权利都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样就可以大大的限制这些宦官团体。但是在宋代的发展历史中还是有一些宦官势力的,在宋朝立国之初的时候宦官阶级就被打压,到了徽钦二帝时期宦官的势力庞大,再到了后来宋室南渡之后,宦官由于实力被打压和削减,终难成气候,皇帝也不会给他们分配到特别重要的中枢系统,而且当时的宋代文臣势力没有太明显的威胁,所以皇帝用不着用宦官来压制文官集团或是外戚势力的发展。

而且宋朝的制度也和唐代不一样,宦官的官职、官位体系是独立的,在宋朝的时候尤其是在南宋的时候是不允许宦官干预国家的政事,不可以担任兵职,不可以申外朝官职。宋朝皇帝在宦官权利方面打压的死死的,宋朝太祖通过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的专权,改变了君弱臣强的局面,消除了地方割据叛乱防止将领剥夺权利的情况。

在说说清朝吧,清朝和宋朝一样,也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有了明朝的前车之鉴,清朝的统治者在宦官的防范的更加的严厉,对于宦官的限制也是更加的苛刻。清朝的统治者有着明确的规定,宦官不可以干预政治政治,阻挡政治,议论政治,如果有违反的话立即斩杀。所以在清朝宦官的官职最高就是正四品。还有一方面就是清朝是满人的天下,统治者对其他人不信任,所以汉臣和宦官也得不到重用,这也是一方面原因。

宋朝宦官权力极大,为什么很少听说宦官专权祸乱这样的事?

因为宋朝对宦官的管理有一套系统好完备的制度,防止宦官祸乱朝政。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的宦官干预朝政的事情,其中以唐朝和汉朝为主,尤其是唐朝,出现了很多次宦官害死君主的事情。宋朝也是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对宦官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不让他们干预朝政,只让他们负责日常的事务,权力都掌握在君主的手里。

首先宋朝严格限制宦官的人数。宋朝的宦官应该是封建王朝中人数最少的朝代,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宦官的人数加起来也超不过50个人,到来后来才增加都100人左右,但是到了宋徽宗时代,人数骤然的增加。宦官想要左右朝中的局势,就要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但是宋朝宦官的人数根本就形不成这种利益集团,有效的防止宦官乱政的局面。

然后宋朝还规定宦官不能参与朝政。作为君主身边最亲近的人,能够掌握到第一手的资料,掌握最新的信息。所以宦官的官职虽然不高,但是手中往往握有很大的权力,为了防止宦官干预政事,宋朝对宦官参与朝政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谁敢破了这个规矩,轻的处罚是流放,重的处罚就是斩首示众。

最后就是宋朝明确规定,宦官不能和朝中的文武大臣来往。这是宋朝的底线也是红线,谁碰这个红线,必死无疑。为了防止宦官内部出现勾结的现象,对宦官也做出了明确的官阶制度,宋朝内侍省的宦官职衔都有明确的规定,宦官的高级官职管着下级官职的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宋朝独特在哪里,为何没有宦官当权?

宦官,作为封建王朝一类特殊的存在,历来对权力有较多的干预。但是在宋朝,宦官当权的事例却很少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宋朝统治者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同时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抑制宦官势力,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一、 统治者重视,引以为戒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皇位的更迭甚至直接由宦官决定,一众大臣面对这种情况竟无计可施,荒唐至极。因此宋朝统治者看到前人的教训,引以为戒,对宦官多有防备,不让唐朝历史悲剧再重演。宦官身份特殊,与君主平日接触频繁,日积月累,长此以往难免会赢得君主的信任,揣摩到君主的心思。这个时候,如果统治者没有危机意识,对他们太过宠信,难免会一步一步让他们大权在握,受他们掌控。因此,宋代统治者对宦官专权的危机意识,充分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危害性,才导致宋朝没有重蹈唐朝宦官专权的覆辙。

二、 颁布制度,严加控制为了控制宦官的势力,防止宦官势力过度膨胀,宋朝颁布了许多制度,明确抑制宦官过度发展。比如规定一些重要部门是宦官绝对不可以触碰的,同时对宦官所任官职的品级也有明确的限制,事无巨细,严加控制。这一点非常奏效,这就从制度上抑制了宦官的职权,防止他们把控朝政,把控国家的经济权利命脉,同时提醒朝中大臣,形成一种制度和人才的合力,一同来控制宦官势力过度发展。

有因必有果,良好国家局势的出现源自于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宋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源自于统治者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以及颁布的切实可行的政治制度。只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将其紧紧捆绑,才能从源头上切断任何犯罪的根源。以史为鉴,古今共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