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究竟为何杀功臣最后在60岁时说出原因

以史为鉴 2023-06-18 00:18:39

朱元璋究竟为何杀功臣最后在60岁时说出原因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元璋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个性和特点的人物。他既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肚量,能把天下英豪收为己用,颇有明君气象。但另一方面他又显得凶狠暴戾,开国之后,曾经跟随他鞍前马后效力疆场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屠戮一空。

中国古代皇帝中,有很多人有过屠戮功臣的经历,但像明朝这样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确实非常罕见。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赐死德庆侯廖永忠,以此为肇始,一直持续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开国宿将几乎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中屠戮殆尽。

人们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开国大将,除了早死的徐达、常遇春、邓愈等人少数几个,其他绝大部分都身败名裂。到明朝第二个建文帝登基时,明朝第一批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幸存者只有郭英、耿炳文等寥寥数人。

朱元璋到底为什么要对功臣们下此毒手?多年以来一直流传一个说法,认为是朱元璋小肚鸡肠,满腹猜忌,生怕手握兵权的功臣大将们起兵造反,篡夺皇权。这种说法完全是受了戏曲评书等民间文学的影响,与史实并不符合。

明朝开国之初,就对军队管理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设立五军都督府制度,彼此相互节制互不统属,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全国兵权都控制在皇帝一人之手,没有朱元璋的兵符与圣旨,任何一个武将或者五军都督府、兵部,都别想调动一兵一卒,想起兵造反纯属痴人说梦。因此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洪武二十一年(1388)六月,六十岁的朱元璋对全国各地武将下达一部诏令合集《武臣大诰》。这部《武臣大诰》非常奇特,完全不是像朝廷公文一样文绉绉的,而是通篇都是没有经过任何润色的口语大白话,明白浅显,通俗易懂。因为朱元璋担心武将们文化水平低看不懂,起不到宣传警示作用,故此他才会别出心裁,“我这般直直地说着,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

朱元璋在《武臣大诰》中,详细列举了各地武将三十二人的违法犯罪之举。其中既有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这样的高级将领,也有地方卫所的百户千户等基层军官,犯罪行为既有干扰地方政务等大局问题,也有苛待、残害军卒等细节,还有贪墨军饷军粮等经济问题,还有抢占民女等作风问题,无所不包。

从中可以看出,明朝开国初期,功臣武将们倚仗权势为非作歹、践踏国家法纪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和严重,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永嘉侯朱亮祖接受地方豪绅的重贿,光天化日冲入番禺县大牢放走人犯,鞭打知县。

常遇春之子常茂,“贪财杀降”,醉酒后杀伤前来归降的北元武将,几乎激起大变引发战争,其他各种不法行为如“肆贪害民”“冒支官银”“私役军卒”“强暴军卒眷属”,等等已经到了触目惊心、危及明朝统治的地步,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将士离心,民怨沸腾。

朱元璋在前言中说:“我每日早朝晚朝,说了无限的劝诫言语”,“我这般年纪大了,说得口干了,气不相接,也说他不醒”,军官们依旧利欲熏心,置若罔闻。

朱元璋说:“我许大年纪,见了多,摆布发落了多,自小受了苦多,军马中我曾做军来,与军同受苦来,这等艰难备细知道”。他出身贫苦农民,从最下层的普通红巾军小兵一步步奋斗成皇帝,底层军民的痛苦辛酸生活他感同身受,故此才会再三劝诫功臣大将们体恤民情,爱护士卒,遵规守纪。苦口婆心之态,令人落泪。

可惜他的一番苦心并未能唤醒这些执迷不悟的功臣武将们。朱元璋迫不得已才会凶相毕露,大开杀戒。故此朱元璋才会对功臣大将们下此重手,实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看看《武臣大诰》中那些底层军民饱受摧残的斑斑血痕,令人心酸落泪,就会理解朱元璋的一番苦心。

朱元璋为什么杀戮开国功臣?

1、骄兵悍将极不稳定,可能会威胁到朱家的皇权。

这一点是在武将层面上说的,有人说,朱元璋之所以杀掉那么多的武将,是为了给朱允炆铺路,让朱允炆能够更好的掌控朝局。

2、朱元璋要废除相权,加强皇权

除了武将集团,文官集团也在朱元璋的清洗之内。自秦始皇完成大一统以来,相权一直就拥有着极大的权力,这也跟皇帝有关,皇帝强势,相权就会弱下去,而皇帝弱势,相权就会极大地制约皇权。可以说,皇权与相权有着天然的对立关系,朱元璋自然也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存在。


相关结果

朱元璋不仅屠戮功臣,也注意严肃整顿吏治。这与他来自底层,看到元朝因吏治腐败导致灭 亡的教训有关。他在明初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认为乱世须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况很严重 ,遭到惩处的官吏很多。

虽说朱元璋诛杀功臣是为了后代,但他的后代却不领情。太子朱标曾劝他不要再杀人,可朱元璋不仅不听还把他训斥一顿。朱元璋训斥太子,表面上看是因为太子不识大体挑战皇权,实际上却是在为太子拉拢人心。

朱元璋为何要杀掉他的功臣?

通常而言,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产生矛盾不乏先例,关键是皇帝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汉代的 刘邦心存猜忌,大杀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气量宏大,处理较为妥当;宋太祖赵匡胤则采取了 另外一种模式,即“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功臣的兵权。朱元璋的情况与刘邦有些相似, 却又不同。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乡,甚至汤和与周德兴还是他的同村,是 幼时游戏的玩伴。正是这些人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为朱元璋夺得天下。待到朱元 璋登基成为皇帝后,他们之间却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这些功臣心里也许难以及 时适应这种改变,而朱元璋却是一个多有顾忌的君主,矛盾于是不可化解。朱元璋之所以大 开杀戒,史家通常认为是他为继位者扫清障碍,永保大明江山。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 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 ,让太子朱标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进行解释:“汝 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意孝陵神功圣德碑思就是说,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 坐天下。可是,他在为子孙扫除障碍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后来,他的孙子建文帝锐意削 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惯战的开国功臣还在,朱 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朱元璋不仅屠戮功臣,也注意严肃整顿吏治。这与他来自底层,看到元朝因吏治腐败导致灭 亡的教训有关。他在明初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认为乱世须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况很严重 ,遭到惩处的官吏很多。

朱元璋为何要诛杀功臣?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开始大肆杀戮功臣。除了病态的猜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要为自己的继承人扫平道路。

朱元璋及时镇压了胡惟庸的谋反阴谋之后,开始对大臣有所猜忌,到了晚年,这种猜忌发展到病态的程度,以至于他对谁都不相信,由此产生了很多冤案。镇压胡惟庸后,朱元璋又搞了一个蓝玉案。大将傅友德,战功赫赫,也被朱元璋赐死。赐死的罪名连朱元璋自己都说不清。傅友德在朱元璋面前比较木讷,但善于安抚士兵,士兵无不对他感恩效死,这就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据明朝野史记载,徐达患背疽,最忌吃鹅油,朱元璋却故意派内监赐他熟鹅,徐达当着内监的面流涕而食,不久即死。明太祖的残忍杀戮连他的皇太子都觉得太过分了。

有一天,皇太子劝谏道:“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太祖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故意放一条棘杖在地上,让皇太子用手拿起来,皇太子十分为难。太祖这时候说:“有棘会扎手的,我把棘去掉再把杖给你,岂非更好?”由此可知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目的。

朱元璋为何杀功臣

明朝开国功臣34人中朱元璋杀了30个。

明朝的开国元勋一共有三十四位,他们分别是:徐达、常茂、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郑愈、汤和、傅友德、蓝玉、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朱亮祖、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而最终朱元璋没有杀的,只有信国公汤和、黔宁王沐英、武定侯郭英和长兴候耿炳文。

朱元璋为政举措

中央集权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丞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

于是,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