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的历史上的那般美好吗

以史为鉴 2023-06-18 00:05:48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的历史上的那般美好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杯酒释兵权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自唐朝藩镇割据后,短短五十年,中原是乱作一团,今天是李皇帝,明天是石皇帝,后天呢,又变成刘皇帝,如此这般,可能还有羊皇帝、马皇帝,总之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你方没唱罢我也要登场,各路诸侯只要是手底下有兵的都奉行一个原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这个位置老子也想坐坐。所以武将之祸,在这一时期尤为严重,那么遏制武将的军权就是当时“王朝”的统治者必须要解决的事情,而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赵匡胤同志的头上,否则赵宋帝国步前朝后尘将不可避免。

以上就是今天讲的“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背景。

宋太祖,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男一号赵匡胤同志

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废话,你背叛周世宗柴荣,不顾先前君臣情谊,黄袍加身自立门户,不反你反谁。赵匡胤同志亲自挂帅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赵匡胤同志心里总不大踏实。

某天,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突然找到赵匡胤,建议他立即撤掉石守信和王审琪。赵匡胤不以为然,说这是同我打天下的难兄难弟,不会对不起我。

赵普冷冷一笑说,他们自然不会,但是他们的手下呢?这两人根本管不住他们手下!赵匡胤还是觉得赵普小题大做,他说,区区下属,他俩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对他们很器重!

赵普略带诡异的盯着赵匡胤说: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难道不器重手下吗?

周世宗就是柴荣,关于柴荣的光辉事迹,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分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这句话立刻戳中赵匡胤的命门,自己当年不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吗?自己还不是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吗?

赵匡胤顿时吓得冷汗直流,赶紧把赵普拉过来商量计策。

过了几天(公元961年),赵匡胤同志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赵匡胤同志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赵匡胤叹气道:“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外音来了,心说不好,说时此那时快,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这就是政治觉悟,你不低头,那就砍头。

赵匡胤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是信得过滴!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听到这里,我想大家也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所谓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不就是当年你们把黄袍披在我身上的意思,披在我身上,所以我现在是皇帝,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就是明天的皇帝?众人听到这里,自知大祸临头,连连磕头表忠心,有多大声哭多大声,边哭边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吧。”

赵匡胤同志哈哈一笑说:“哎呀,这个都好办,你们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人心里虽是老不情愿,但是刀子都快落在脖子上了,那还谈个屁,赶紧齐声答道:“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我们早就想回家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了。”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奇迹发生了,昨天参加宴会的人一夜之间都生病了,腿痛、腰痛、心脏病、高血压,总而言之请求辞职。宋太祖当然是很不情愿,再三挽留,当然,大家死活不同意坚持回家哄老婆孩子,最后,赵皇帝无奈只好依依批准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还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安排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再后来,历史书上把这件事件称为“杯酒释兵权”,别后世广为传唱。

其实,赵匡胤同志不可能,实际也没有一次性就免掉这么多高级将领,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改革中央军队编制,伴随编制改革,一步步将这些高级将领调出中央军。靠一次喝大酒解决这么大问题,纯属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文人墨客浪漫主义思潮作祟而已。

尽管故事是假的,但它的内核却是真的。这种处理方式比较贴合赵匡胤宽仁的性格,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要求,当时赵宋天下还未统一,还需要这些将领发挥作用,后来的战争中,这些被调任节度使的哥们儿,多次又回到中央重担旧职。

回过来看一下这个故事,“杯酒释兵权”更像是赵匡胤与武将们达成的一个君子协议,一个心照不宣,君臣间相互保全的默契,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彼此共荣的契约。

透射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智慧,辉映着赵宋王朝数百年的温情与包容!

杯酒释兵权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

提起“杯酒释兵权”,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宋初政治、军事中一件历史性、标志性的大事,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与宋朝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无不是一遍一遍对其进行各种正面或侧面、直接或间接的演绎。然而,历史留下的未必都是真相。从宋以后,不止一次有人质疑过“杯酒释兵权”的真实性。甚至有人提出,这根本就是史家杜撰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那么,“杯酒释兵权”究竟是宋太祖精心策划的收权大戏,还是纯属后世文人的揣摩推测?仅靠一顿酒,就能让手握重兵的功臣宿将乖乖放权吗?

01

凭什么说是假的

质疑“杯酒释兵权”真实性的人主要持以下观点,一是在官方文献中,此事未见记载。

目前,大多数人讲述此事时,一般引用的都是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中的说法。但有专家认为,李焘写作所依据的材料并非源自官方史籍,可信度不高。李焘自己就曾在这个故事后面注释过一段话:“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书。”就是说这样一件大事,在官修史料中竟然没有记载,这是很可惜的,我现在追记一下,详细说说。那么,李焘详细说说所依据的是什么?他随后写道:“王曾《笔录》皆得其实,今从之。文辞则多取《记闻》,稍增益以丁谓《谈录》。”也就是说,李焘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三部宋人的笔记:王曾的《笔录》、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和丁谓的《谈录》。

如此重要的一件大事。为什么官修史籍毫无记载,反而是笔记小说中描写得栩栩如生?我们不妨看看这些笔记是怎么描写此事的。

宋人对此事的最早记载,见于丁谓的《谈录》。丁谓在真宗时曾官居宰相,是能够接触国家最核心、机密的档案材料的。《谈录》中载:一天,赵普对太祖讲,不可让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禁军了。太祖忙问为何,难道他们会造反?赵普回答,他们虽不会造反,但其制驭属下的水平不够,如果其属下造反,我恐怕他们会身不由己。太祖笑道,你多虑了,这些人皆是心腹,不会有负于我。赵普反问,难道陛下不是有负于周世宗吗?这句话让宋太祖恍然大悟,于是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剥夺了禁军大将的兵权。

上述记载说明,这一故事的策划人其实是赵普,而且并没有出现喝酒吃饭的场景。



后来,王曾(仁宗朝曾当过宰相)的《笔录》中对此的记载开始丰富起来。太祖在听从赵普的建议后,思索良久,不得已乃设宴款待诸将。宴席上,太祖先是和大家一起回忆了当年共同奋斗的艰苦岁月和同袍之间亲密无间的战友之情,接着话锋一转说道,我和诸位义同兄弟,本不该如此猜忌。但言官们说得太多,以至于我脑袋都大了,你们说我怎么办?“今莫若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赋租之入,足以自奉,优游卒岁,不亦乐乎?”(《王文正公笔录》)大家不如各自选择风水宝地,出镇外藩,广置产业,为富一方,岂不悠哉快活?太祖还表示,自己愿和大家结为儿女亲家,共保富贵。石守信、王审琦等叩头谢恩,不久便交出兵权,到地方上享受美好生活去了。

这段描述,已经有了“杯酒释兵权”的雏形。待到司马光写《涑水纪闻》时,又对宋太祖君臣之间的对话有了更为详实的补充。李焘在叙述这段故事时,主要以《涑水纪闻》的文辞为主,同时兼顾《笔录》《谈录》的说法。但不管怎样,毕竟没有官方史料作为支撑,确实很难服众。

质疑者的第二个观点,就是“杯酒释兵权”没有记载确切的发生时间。上述三部笔记,对于该事件的发生时间全都略去不提。如果这是一个真发生过的事情,而且连君臣对话都有描述,却为什么偏偏在发生时间上不做说明?为此,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将此事的发生时间定为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理由是这年七月后石守信、王审琦等都到地方上工作了,但这显然无法作为“杯酒释兵权”就是在七月发生的确凿证据。

质疑者的第三个观点,就是在建隆二年七月前后,宋太祖不可能召集诸将宴饮。因为在当年六月,太祖之母杜太后去世。按照礼法,七月正属于国丧期,宫中上下是禁止饮酒的。宋太祖事母至孝,不会违背礼法而与诸将宴饮,所以杯酒释兵权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那么,这件宋朝开国时的重大事件真是由后世文人杜撰的吗?



02

为什么不是真的

我们先解答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焘所取材的三部笔记的可信度到底如何,它们是否能够作为正史撰写时的依据?

据《宋史》记载,王曾“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就是说他为人处世很有原则,平时不苟言笑,别人都不敢跟他造次。此外,他对一切虚幻之事都深恶痛绝。一次他在外地任知府时,辖区发生了一起所谓的“帽妖扰民”事件,就是说有个长得像帽子的妖怪在夜间惊扰百姓,弄得大家人心惶惶。王曾闻讯后,命令夜里打开官府大门以安民心,同时加派人手巡视街头,遇有散布谣言的立马捉拿,最终证实所谓妖怪乃是好事者讹传。这样一个人,会对自己记载的历史事件造假吗?此外,《涑水纪闻》的作者司马光更是被史学界公认的严谨认真的一代大师,难道他会无凭无据地虚构出“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来吗?

应该说,“释兵权”一事肯定是存在的。早在建隆二年闰三月,太祖便罢免了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职务,让他们出镇地方。二人走前,太祖还亲自设宴送行,并让他们在地方上广置产业,允诺与其世代共保富贵。看来,让手握重兵的大将们离开中央到外地快活享乐,似乎是太祖一贯的做法。因此,他把石守信等老哥几个派到地方当土豪,并不是没有可依据的惯例,绝不是一时性起而至。所以,即便没有“杯酒”,我们也不能否定“释兵权”的存在。而司马光等人的笔记,无非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前提下,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合理化的加工。

那么,太祖究竟可不可能通过宴饮的方式来解除功臣宿将的兵权?非常有可能。

首先,杜太后虽然在六月逝世,但按照传统的“以日易月”的制度,皇帝25天后即可解除丧期。“以日易月”是怎么回事?一般来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实际上是25个月。因为24个月是两年,25个月就是三年了。但作为日理万机的天子,不可能真的守孝25个月,否则国家就该乱套了。所以天子可以用一天来代表一个月,也就是以守孝25天来代替守孝25个月。杜太后去世于六月二日,那么在六月底宋太祖即可解除丧期,七月份与诸将宴饮也就没有问题。

再者,太祖一生嗜酒如命。他曾自己说道:“朕每因宴会,乘欢至醉,经宿,未尝不自悔也。”(《涑水纪闻》)除了宴会上要喝到大醉外,和太祖相关的许多大事中,都不乏其饮酒的记载,陈桥兵变中他便是通过大醉而装作毫不知情。因此,喝酒对宋太祖来说已不仅是嗜好,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和技巧。对于解除宿将兵权这件大事,为什么不也用这种手段进行呢?

综上所述,在建隆二年七月的某天,宋太祖在酒酣耳热之际、谈笑风生之中,顺利收回大将们的兵权是基本可信的。尽管文人们的笔墨在描述中难免会有夸张和渲染的成分,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03

其实不是一件事

也许有人会说,就算“杯酒释兵权”是真实的,可还有一个疑问:光凭喝个酒,这帮手握重兵的功臣宿将就会交权吗?

确实,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要知道,宋朝所取代的五代是一个暴力至上的时代,谁胳膊粗、拳头大,谁就是老大。正所谓“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而建隆年间距离五代结束时间不长,这种迷信武力的风气并未完全消失。既如此,石守信等大将为什么会在宴席之间乖乖就范呢?其实,为了这顿酒喝得不糟心,宋太祖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看似一蹴而就的背后,实际上是多个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北宋辅一建立,昭义节度使李筠、成德节度使李重进便扯起了反旗。得益于宋太祖及时行动、指挥有方,这两次反叛没有掀起大浪就被迅速平定了。两场平叛战争的胜利,给了当时各路藩镇一个有力的震慑,让他们明白时代不同了,这位新老大可不是好惹的。随后,宋太祖趁热打铁,不声不响地解除了禁军中地位最高、资历最老的两位统帅慕容延钊和韩令坤的兵权,让其出镇地方。这样一来,即便有人再想跳出来,也不可能了。一把手都被罢免了,谁还会跟着二、三把手继续折腾?况且这个罢免不是再也不用,而是以优厚的待遇来换取其从中央到地方任职。既然有比以前更好的条件,那干嘛不去?于是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听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这群禁军将领,早就习惯了与宋太祖的君臣之别。他们虽然都是和太祖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加兄弟,但在大宋建国前后的一系列南征北讨中,他们感受到了太祖的英武霸气,了解到这不是个一般的上级,因而更加心甘情愿地服从其令为其效命。再加上宋太祖本身在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的位置上做过不少年头,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驭下得力,使部属们无不是服服帖帖的。因此,等到老赵黄袍加身成为天子,那些功臣宿将即使是生死兄弟,也不得不在这样一位实力派老大面前恪守臣节。所以,“杯酒释兵权”的成功,是宋太祖不停提升自己、巩固权势的结果,这种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使他得以在和禁军将领的博弈中最终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可以说,虽然“杯酒释兵权”不乏演义和夸张的成分在内,也不乏后世文人对宋太祖的刻意美化,但其并非是子虚乌有的杜撰。通过这件事,宋朝较好解决了统兵将领居功自傲尾大不掉的问题,避免了重蹈五代诸朝短命败亡的覆辙。而且,它还开创了一种理性解决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关系的范例,这对于宋朝文化、经济的全面繁荣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赵匡胤是如何成功做到“杯酒”释“兵权”的?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陈桥兵变”后被拥立为帝,黄袍加身。在宋朝建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禁军也黄袍加身,赵匡胤通过酒宴“杯酒释兵权”,称为其巩固统治的开始。

但是,这个过程也相当不容易,绝对不是一顿酒就能解决的事儿。说实话,释兵权的酒,一共喝了两顿。先拿下大军头,再办小一点的。有的时候,赵匡胤也会反复,削掉一些人的兵权,却又信任另外一些人。

赵匡胤为什么能成功释兵权呢?

在中央军队中拥有非常深厚的影响力

赵匡胤曾被柴荣派去整顿军队的正是赵匡胤。可以说,赵匡胤是当时中央军队的实际创办者,在中央军队中拥有非常深厚的影响力。石守信等人即使后期掌握中央兵权也无法有效扶植自己的亲信,建立自己的势力。

郭威的前车之鉴对石守信等人也是巨大的警醒

当年,郭威可以说是后汉最为重要的股肱之臣,亲率军队平定了李守贞等三镇叛乱,同时也是托孤重臣,可最后手握军权在外还是被后汉隐帝诛杀全家。从后来人的角度来看,后汉隐帝所做的无疑是昏招。但是比后汉隐帝更强的赵匡胤,比郭威弱了不知多少倍的石守信,是否拥有兵权真的完全不重要。赵匡胤要想铲除他们,随时都可以做到。

国家局势,百姓期待安宁

与当时的国家局面也有关,当时的宋朝已经实现了大统一,全国百姓都是期盼着安宁。如果有哪个武将叛乱的话,必然会遭到全国百姓的一致讨伐。

赵匡胤的厚赏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赵匡胤的厚赏也使得杯酒释兵权变得容易起来。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收集到了很多金银财宝,赵匡胤将金银财宝赏赐给了这些武将,这些武将就安安静静地回家了。荣华富贵没有不喜欢的,更不用时时刻刻担心因为皇帝的猜忌。相比金钱,为君者更忌惮人臣手中的权力会不会威胁到君权。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会进行得那么顺利?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能够进行的那么顺利一是这些手下还是非常的敬佩赵匡胤的,他们再有本事也是在赵匡胤的领导下才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二是赵匡胤的人比他们的人更多,如果他们软的不行等到赵匡胤来硬的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三是赵匡胤让他们释兵权之后给了他们很多的金银珠宝,这样的话他们就没有太大的反弹之心。

赵匡胤当是君王和他的部下离不开关系,毕竟当时他是被这些部下黄袍加身。但是同时他也怕自己的部下将来会和自己一样黄袍加身,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晚了。所以赵匡胤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让这些部下主动的辞职。

要说这些部下为什么自己会主动的辞职,原因还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他们的领导就是赵匡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只不过是收回自己的兵权而已。历史上面兔死狐悲的事情不再少数,所以还不如安安静静的走。

第二就是赵匡胤已经是君王了,手下的人自然多。文臣武将,能人异士应有尽有。如果自己不识相,那么等到君王想要整死自己的时候就跟整死一个蚂蚁一样,所以还不如自己主动的辞职让双方的面子都好看。

第三就是赵匡胤给了他们很多财产。要知道当时的赵匡胤并不是特别需要财产,但是这些武将需要啊。有了这些财产他们就可以过一个美满的晚年了,既然这样,何必自找死路呢。

可以说杯酒释兵权能够进行的那么顺利还是因为赵匡胤软硬兼施让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另外的心思,而事实证明赵匡胤的做法还是比较对的,这样的话也防止了其他的武将起义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当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9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