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三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历史中有无数忠心耿耿的人物,当然也有很多令人不齿的叛徒。而三国时期,最让人愤恨的叛徒当属刘备的妻舅糜芳。他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对他也相当看重。然而最后却因为私人恩怨,在关键时刻,坑了关羽,背叛刘备投奔敌国。等于间接害死关羽。对此人,大家恨不得生吃其肉,挫骨扬灰。他最后被千刀万剐也是大快人心。同一时期也有两个人背叛了刘备,本来应该是一样让刘备痛恨不已的到头来一个让刘备心怀愧疚、一个让刘备也为他打抱不平。分别是谁能有如此能力呢?
第一个就是黄权,这个名字,咋听之下可能很多人都毫无头绪,因为他在三国演义里出场比较晚,描写他的内容也确实不多,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也不太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属于典型的酱油角色。黄权原来是刘璋的手下,倒也有一定的能力,能洞察时事也敢于直言进谏。当初刘璋因为害怕曹操进攻益州,听了张松等人的建议,想要迎刘备进川,以抵抗曹操。而黄权看出这样做是引狼入室,请佛容易送佛可就难了。于是死谏反对。可惜刘璋没有听取的的建议。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黄权的预想,迎进刘备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益换了姓氏。
刘璋投降刘备后,黄权因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受到刘备重用。汉中之战中也立过大功。后来到了夷陵之战时,刘备想要亲征,赵云等人一听立马反对。而刘备似乎已经拿定主意。黄权也是极力反对,提出自己当先锋,去冲锋陷阵。由刘备镇守后方稳住军心。刘备不仅不同意,还派他带领军队去监视曹魏军队,等于是将他排除在了吴蜀两军战场之外。后来刘备大败,黄权的归路被截断,他意识到,防抗已经毫无意义,无奈之下向只得投降曹魏。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来,黄权是一个负责的人,也是一个懂于变通的人,他忠心但也不是死忠。在职时也是尽心尽责对得起每一个曾经的上司。也是因为这样,在他投降曹魏后,刘备并未痛恨他,反而因为自己的过错让黄权不得不投降感到愧疚,对别人说黄权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啊。背叛后,能让自己的主公说出如此一番话,不得不让人心服啊。黄权也应该是一位得到尊敬的三国名将。
第二个是孟达,相比而言孟达要出名的多。他多次背叛自己的主公,三姓家奴的称号给他似乎更准确。孟达也可以说是害死关羽的凶手之一。襄樊之战的时候,关羽围住樊城、襄阳,由于兵力不够,连续下了几道命令让刘封和孟达发兵帮助自己一起攻打,然而孟达却劝说刘封拒绝执行。试想如果他们当时听命行事也许关羽之后就不会中陆逊和吕蒙之计,调走后方兵力不会有后来的大意失荆州一事了。
他本人应该也意识到了这点,然后也因为他与刘备的义子刘封向来不合,于是孟达再次选择自己擅长的叛变,不仅自己叛变了,还连吃带拿的带走了四千兵马及家属。后来又带领魏军攻打自己曾经驻守的上庸。这样的背叛行为,刘备却反而为他背负上骂名。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后来刘封丢了上庸,回成都领罪时,刘备责怪他欺凌孟达还不出兵就关羽处死了刘封。也正是处死刘封让刘备背上了骂名。
也许有人会觉得刘备太过老好人,甚至有点不辨是非了。真的这样吗?他能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雄踞一方刘备也绝对不是等闲之人。其实杀死刘封的原因,是诸葛亮觉得,刘封不仅武艺超群又握有兵权,刘备去世后刘禅可能驾驭不了。刘封不救关羽,刘备肯定非常愤怒,但是欺凌孟达导致孟达投降,定为刘封的罪名之一,这个罪名明显只是出于政治目的需要的幌子了。而正是这个罪名让刘备背负上骂名。
刘备对黄权日的愧疚,完全是出于自己过错的反思。孟达的名声,当然是万人唾弃的下场,两人是无法相比的。孟达叛逃曹魏,也让刘备错杀刘封,从而背负一定的骂名。
蜀汉大将魏延最后的结局是起兵谋反,被马岱所杀。
马岱就是杨仪派到魏延身边的卧底。虽然《三国演义》当中说魏延是因为起兵谋反,才被杨仪所杀,但是在正史当中,魏延没有谋反。
在我国的历史资料当中,《三国志》就是记录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本书籍。在《三国志》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魏延是没有起兵谋反的。但是,在《三国演义》当中,魏延的结局却是因为起兵谋反,被杨仪用计所杀。
杨仪要杀魏延的原因就是魏延一直以来都与杨仪不和,而杨仪仪与魏延都是诸葛亮身边的谋士。魏延既有军事作战能力,又有谋略之才。杨仪自知比不上,但是心中却不免嫉妒。在诸葛亮死后,诸葛亮将自己的权利都交到了蒋琬的手中,这使得魏延心中极度的不平衡。
之后,魏延便一直与蒋琬作对,不听从蒋琬德号令,这使得蜀国后主刘禅心中不悦。随后魏延有污蔑杨仪,想要将杨仪铲除。但是杨仪却提前诬陷魏延,说魏延想要造反。由于诸葛亮在蜀国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在诸葛亮死后,还是有很多人相信他说魏延有反骨,会造反的言论。最终后主刘禅相信杨仪,将魏延杀了,并且还诛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并不是要造反,他只是假道汉中回成都,却被杨仪派马岱所杀。一代英雄,死于与杨仪的政治斗争之下。
但是职位能力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五虎将的概念的形成在后世的一系列小说、戏曲中逐步形成,五虎将的形象在《三国演义》诞生后愈加丰满,民间的熟识度极高。
马超的家人大多被曹操杀死,其中一个儿子马秋被张鲁所杀。投靠刘备后,女儿嫁给安平王刘理。马超去世后,儿子马承继承了爵位。然后没有记载。
关彝在钟会之时在成都被杀。蜀记庞德儿子庞会,蜀灭,灭关羽满门。蜀灭了关羽后人史书记载就灭门了。但是民间仍有关羽后裔的传说,比如关索,但这是虚构的,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张苞和次子张绍,其中长子张苞早逝,张苞之子张遵为蜀汉尚书,随诸葛瞻守绵竹关,与邓艾交战时战死。
长子赵统,袭赵云爵位,任虎贲中郎将,行领军,其后未有记载。要知道诈败可比实打实对打难多了,不仅要保证自己不被伤还要适当的隐藏实力,没有高强的武艺做基础,诈败的任务也轮不到关兴,而关兴和魏延轮流战张郃,张鲁降曹,董氏被赐予阎圃,马秋被张鲁杀了。刘备称帝第二年,马超去世,有子马承,女儿配安平王刘理。
次子赵广,任牙门将,随姜维守剑阁,兵败战死。超死后继承其斄乡侯爵位。张鲁降曹,董氏被赐予阎圃,马秋被张鲁杀了。刘备称帝第二年,马超去世,有子马承,女儿配安平王刘理。马秋,马超投刘备时,留于汉中,曹操打败张鲁后,将其交给张鲁处置,张鲁亲手杀了他。
古代打仗打的就人口,粮草,刘备蜀汉人口不足曹魏的三分之一,蜀国综合国力远在曹魏之下,虽然在汉中之战打败曹操,但是得到的却是被曹操迁走人口的空城。
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人物,适当的虚伪是必须的,特别是在三国这个乱世中,绝对的正直是成不了大事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刘备这个人物。也许他没有曹操的霸气,没有公瑾的用兵,没有诸葛的远谋,但他依然有着非凡的魅力,让我着迷。
也许有人会问我喜欢刘备什么地方?是他的仁义?是他的对汉室的忠心?还是什么别的?其实,历史上的刘备远没有演义中所描写的仁义,也远没有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懦弱,甚至他还没有匡复汉室之心。著名的鞭笞督邮的重大暴力案件也是刘备所为(个人感觉很有陶渊明的味道)~也许正如喜欢曹操的朋友一样,喜欢刘备也许三言两语更本说不清。喜欢一个人也许是全方面的,但我不想写一堆长篇大论的空洞之文。我只想从黄权谈谈刘备的为人
也许还有人会问蜀国人才那么多,为什么单单选择黄权这个人。这是因为黄权在我心中比较特殊。那就是他不像关羽、张飞一样,生下来就是忠义之士,而且又恰恰跟了刘备。
现在有不少朋友批评刘备为人虚伪,这我也不否定。虚伪是政治家的一种手段。但不知何时刘备的所有所为都是虚伪之为?我们进入正题,有请黄权出场。
黄权何许人也?“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在刘备入蜀前黄权是刘璋的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可见刘备入蜀黄权是持反对意见的,原因是刘备有骁名。李贤注说“骁,枭”二字通用。也就是说刘备是枭雄。
黄权是说刘备有野心,也就是说刘备虚伪。这与时下一些对刘备的批评几分相似。“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黄权在最后时刻还拚死抵抗,直到刘璋投降才降先主。“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可见夺汉中的计策是黄权出的。刘备在这里对这个宁死抵抗的敌人授予官职,并且对他的计策深信不疑。确实达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境界。
夷陵之战是刘备政治生涯的悲剧结局。在这场战争前,黄权劝谏:“吴人骠悍善战,而且我们是顺流而下,容易进攻却难以退却,我请求您允许我作为先驱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该在后面坐镇。”可惜刘备没有听从。不过,刘备还是比较重用黄权,任命他为镇北将军,让他督帅江北的军队防御魏军。
刘备在江南作战,和吴国军队在夷陵相持。吴国的前线大将是陆逊,他开始采取坚守的策略,待刘备懈怠时突然对刘备的营寨发起攻击。刘备大败,只好退回到永安(原名鱼复)。由于刘备败退走的是旱路,舟船已经全部舍弃,黄权的江北军返回蜀国的退路完全被切断了。黄权没法回蜀国了,只好率领人马投降了魏国。
封建时代是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有功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重罪时也是要株连家族。黄权投降了魏国,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报告刘备说要收捕黄权的妻子儿女。刘备却说:“是我辜负了黄权,而黄权没有辜负我。”于是不但没有治罪,对待黄权家人还和以前一样。
而黄权在投降魏国后,“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汉魏春秋曰: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得审问,果如所言。”蜀国有些降魏之人说黄权的妻子儿子已经被诛杀了,但黄权没有相信,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说的太好了,就不翻译了,实在赶不上他的文采)后来审问得知事实确实如此。试想黄权这么一个看出刘备虚伪的人,竟能说出“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这需要多么和谐的君臣关系呢?刘备军团的君臣之间的融洽关系可见如此。
黄权在魏国官至车骑将军,死于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在魏国有十八年时间。黄权在魏国官位步步高升,却始终不忘记他的起步始于蜀国,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去国而不忘恩负义之人啦!一个忘恩负义之人能够一时得意,却不会长时间得济,因为那样的人可以为人一时之用,却不会得到人们内心的敬重。相反,掌权者可以用他,其内心却会是厌恶的。纵观黄权投降魏国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值得刘备给予应有的尊重。
联想到西汉汉武帝时著名的李陵之案(李陵讨伐匈奴,奋死抵抗。结果最后汉武帝因为听信谗言,误以为李陵降匈奴把李陵全家杀害。李陵一气之下降了匈奴)我们不能不说刘备在处理君臣关系上确实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也有理由相信刘备在对待自己的臣下确实是做到了“推诚相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个认为自己跟了虚伪的刘备的黄权说出那番肺腑之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9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