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崇祯坐以待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来到北京城下,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以“国君死社稷”的悲剧方式宣告终结。后人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崇祯帝为何拒绝迁都南京呢?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崇祯帝个人的问题。不过,咱们今天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解读这件历史疑案。
崇祯十六年十月,明朝三边总督孙传庭战死,西安陷落,李自成摆脱了“流寇”的身份,开始以陕西为根据地,开始向大明王朝的统治发出挑战。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举行誓师大会,亲率大军北伐,准备一举推翻明朝。对于这些事情,崇祯帝都非常清楚,但他没有离开北京,因为他觉得自己手中还有三张牌!
第一张牌就是北京城。北京城是永乐年间开始营建的,城防坚固,堪称是明朝城防体系最完善的城池。自从朱棣迁都北京以来,先后发生过四次敌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不过都没有出现问题。无论是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还是勇猛剽悍的八旗铁骑,都无法攻破北京城防。
第二张牌是三大营。朱棣经常率军北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京军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是当时明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三大营人数众多,有数十万人,而且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包括火铳、火炮等。明朝中后期,三大营开始腐化堕落,朝廷不断整饬这支军队。
第三张牌就是边军。明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在北方地区修建长城的同时,还设置了许多军镇,统称为”九边“。北京城附近就有大同、宣府、蓟镇、辽东四镇。陕西、宁夏一带还有几个军镇。边军常年处于战斗一线,因此战斗力很强。崇祯帝认为他可以随时调遣边军入京勤王。
由于手中有了这三张牌,崇祯帝认为,李自成的军队即使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后,“必不犯天下重兵处(指大同、宣府)以入”,因此他判断“朝廷之忧则在保定,不在宣大”。于是,崇祯帝派大学士李建泰代朕亲征”,”统禁旅出保定“。不过事实证明,崇祯帝纯属于纸上谈兵,他根本不是李自成的对手。
李自成在渡过黄河后,就开始第一次分兵,他亲率主力北上,攻打山西中北部,另一路由刘芳亮率领,攻取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北部一带,然后在向北进军河北中部,切断崇祯南迁之路。占领太原后,李自成又进行了第二次分兵,他率主力北上,攻打大同、宣府,派马崇禧率领万余人,东出井陉,攻打河北真定府。
大同、宣府的守将纷纷不战而降,导致京城西部防线崩溃。崇祯帝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下诏让天下兵马入京勤王。宁远总兵吴三桂进军缓慢;山东总兵刘泽清谎称坠马负伤,率军南逃;密云总兵唐通直接率军投降李自成。京军三大营不堪大用,根本无法守城。此时崇祯帝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只得自缢殉国。
参考资料:1.《明史》;2.《明史纪事本末》;3.《明末农民战争史》
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之所以拒绝迁都稳坐京城,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是因为崇祯皇帝认为北京城的城防非常坚固,李自成的部队根本攻不进来。北京城是在永乐年间建成的,城墙高耸,相当坚固,说北京城有着明朝最强的城防体系,一点儿也不为过。事实上,自从朱棣迁都北京以来,北京城曾经四次遭到敌军的围攻,但是都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所以,崇祯皇帝不从北京城迁都。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是因为崇祯皇帝手中有三大营。话说当年朱棣经常北伐,于是便建立了京军三大营,这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些都是明朝实力最强劲的部队。事实上,三大营不仅战斗力强,而且人数也是非常多的,有数十万人,不仅如此,三大营拥有着最先进的武器,比如火铳、火炮等。当然,到了明朝中后期,三大营的战斗力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总体而言,还是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的。崇祯皇帝认为凭三大营完全可以挡住李自成大军的进攻,所以也就不会逃离北京城了。
其三是因为崇祯皇帝手中还有边军。明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为了防止这些游牧民族南侵,明朝一方面在北方地区建立了长城,另一方面又建立了许多军事重镇,这些军事重镇统称为“九边”。事实上,当时在北京城附近便有大同、宣府、辽东等军事重镇,在陕西、宁夏一带也有几个军事重镇。由于边军常年打仗,因此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崇祯皇帝认为,这些边军随时都可以入京勤王,所以当李自成大军来攻时,他一点儿也不慌张。
也正因为如此,崇祯皇帝才会拒绝迁都。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崇祯为什么没有南迁呢?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结果。
第一,从明朝的历史经验来说,北京城曾经被围攻过多次,其中包括瓦剌、皇太极这种比较强大的威胁,但最后都未能攻破北京城,无论也先还是皇太极,在勤王的援军到来之前,就都主动撤离了。
这种历史记录就会给当时的崇祯君臣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算你们李自成真的来了,就算朝廷没有能力在北京城下把李自成聚而歼之,只要闭门据守,李自成也是打不进北京城的,防守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主观上当时的崇祯君臣都没想跑,至少不认为已经到了非跑不可的地步。
第二,李自成从洛阳出发,一路经过太原、大同、宣府,都是当地守军直接投降了,基本上没有做什么抵抗,而李自成的起义军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强大的攻城能力,只是野战能力比较强,所以北京的崇祯君臣认为李自成也许没有能力攻破北京。
而且,在崇祯君臣看来,李自成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是流寇主义的,并没有打下一个地方就开始努力经营和占领的意思,基本上都是攻破之后大肆劫掠一番,很快就撤离了。也就是说,崇祯君臣认为李自成来北京的目标不一定是攻破北京,俘杀达官贵人,而是试探性的。既然如此,只要北京坚决抵抗,李自成自然会知难而退。
第三,也就是一直有人说的问题,因为明朝一直有“天子守边疆”的传统,还没有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逃跑过,加上崇祯又是个特别爱面子的皇帝,所以他不想自己主动提出这个想法,而是希望大臣能先提出来,看看朝臣的意见。
但从大臣的角度来说,兵部尚书陈新甲因为泄露了崇祯准备与后金议和的消息,引起舆论压力,最后崇祯皇帝自己不肯承担责任,就杀了陈新甲塞责舆论。这件事当然给其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即便是皇帝想做什么,也要让皇帝自己说出来,其他人不能说,说了就有可能替皇帝背锅。所以,即便满朝文武都觉得可以避一避风头,还是没有下决心。
第四,从崇祯君臣的各自利益来说,之前朝廷因为辽东军饷紧张,崇祯让大臣捐款,大臣纷纷痛哭流涕,表示自己非常清廉,无钱可捐,而崇祯自己也守着自己的小金库不肯出钱,所以,君臣之间不仅是完全离心,而且是非常不信任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从朝臣的角度来说,如果真的要南迁,大批朝臣就必须要随行,在北京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就全都抛弃了,很可惜。但是,只要他们坚持不南迁,就待在北京,就算李自成进了北京,也得招揽他们这些人,他们的家业也还是能保住。所以,他们都愿意投降,反正这国家是皇帝的,他们就是打工仔而已,给谁打工不是打工?
第五,以北京当时的守城能力来说,如果不出内奸,其实崇祯君臣的判断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李自成用不了多久,在北京周边抢掠差不多了,也就会撤走。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北京出了内奸,主动打开城门,投降了李自成。
等到李自成已经入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才下决心准备突围,并且把太子托付给了自己的亲戚,又特意安排自己的亲舅舅召集家丁护驾随行,结果他舅舅答应得很好,到了跟前却直接说自己根本没有保护崇祯突围的能力,等于坑了崇祯。当时如果崇祯能有个几百上千人的死士护驾,在乱军之中冲出去,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崇祯皇帝之所以不南迁,也不愿意让太子监国。那是因为他担心自己会被迫成为太上皇,失去了权力,说到底还是崇祯皇帝的权利欲望太大。
在公元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城下,至此明朝即将覆灭,而明朝的末位君主崇祯皇帝在国破家亡之际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为了保住他的血脉,先后把三个儿子遣送出去了,为了让自己后宫的女眷们不受侮辱,命令她们自杀,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也难逃厄运,一个被杀死,另一个侥幸活下去了,但是也很悲惨。场面可以说是很惨烈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其实和崇祯皇帝不南迁有着很大的关系,假如崇祯皇帝当初选择南迁,那么很有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坚决不肯南迁呢。其实还是因为崇祯皇帝自己的原因,因为他对权利的欲望太大,担心南迁以后,会对自己的权力有影响,而且他觉得自己可以面对这次的危机,所以没有南迁。一开始的时候,崇祯皇帝想要南迁,也和自己的心腹都商量好了,还制定了计划,但是有很多的大臣们,因为他们的产业都不能随意的迁动,所以很多人都不同意南迁,南迁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商量南迁的时候,有大臣提议让太子南下监国,但是崇祯皇帝不乐意了,原本是他想离开的,但是大臣们让太子南下,他做为皇帝又不好说什么。如果真的让太子南下监国,以后这些大臣们就会拥立太子,到时候自己就会被迫成为太上皇,还有可能会被架空权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崇祯皇帝拒绝了南迁,而且他们的都城也不是第1次被包围,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可以应付过去,南迁的事就再次不了了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9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