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古代。
中国古代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盛行,出现了许多贞节牌坊。这是因为一旦双方结婚,如果男方死了,女方就会为他一辈子活着,而且终身不嫁,这反映了当时古代社会的不公。通常,这些妇女死后,她们的后代会为她们设立贞节牌坊,以纪念她们,这对妇女的家庭来说可能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在古代,妇女常常被要求遵守妇女道德。丈夫死后最好不要再婚,为丈夫守节,好让女人受到表扬。正如《后汉书·列女传》说的那样:“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景点也与这种“贞洁妇德”有关。今天的故事讲的是安徽歙县文化古村落“许村”。许村很有名。
早在唐代,许氏就迁到这里。元明清三代没有衰落,徽商文化相当繁荣。现在许村有100多座古建筑,吸引了很多游客。许村的众多景观中,有一道“墙中之门”格外引人注目。“墙中之门”是怎么来的?原来,明朝皇帝朱元璋掌权时,许村有一个大家庭。家里有个叫许周安的年轻人娶了胡家的女儿。
古代妇女的地位很低,没有自由。在古代,对女人的要求是“从一而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在古代,有一句俗语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时,只要女人结婚,她就是丈夫的家人,即使她死了,也要葬在丈夫的祖坟里。在古代,为了赞美那些守着丈夫贞节不再再婚的妇女,皇帝会用贞节牌坊来奖励妻子的家人。
贞节牌坊不仅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它能带来的荣耀是难以言喻的。家里有一座贞节牌坊,这是一件美妙的事。从那时起,家里的女孩结婚会更容易,家里的男人在社交时也会有更多的面子,这对他们的仕途也会有帮助。随着朝代的逐渐更迭,古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一开始,如果丈夫死后,她没有再婚,就足以被称赞为“贞洁的女人”。但后来,一些女性因为对丈夫感情深厚,主动在丈夫死后自杀。这类女性显然比那些一辈子守寡的女性更为罕见。因此有些夫家为了能够挣一座贞节牌坊,竟然会逼着家族的寡妇们自杀。
这有点过分了。虽然这不会迫使这些贫穷的妇女放弃生命,但会把她们锁起来,完全阻止她们与外界接触。安徽许村有一个著名的风景区。它叫墙中之门。这风景区的背后有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明朝时,一位姓许的商人娶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胡氏。他们结婚不久,许周安就出去做生意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许周安在路上死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山贼。
当时胡氏还不到20岁。许周安的哥哥不允许胡氏再婚,但要求她为已故丈夫守节。胡氏答应后,大哥立即装修了院子。胡氏在胡家院子里建了一堵两人高的墙,然后在墙上建了一口井供胡氏使用。这堵墙紧紧地把胡的院子围在里面,只留下一扇狭窄的门,一个人只能通过。通常,家里的母亲会送食物给胡氏。
除了这扇门,墙上没有窗户。墙上的庭院也有一个单独的门,窗户和其他庭院一样,因此被命名为“墙上之门”。胡氏被关在院子里52年。后来,她还生下了丈夫的遗子。儿子九岁时,被大哥带出去读书。胡家人看不到她。幸运的是,儿子获得了这个荣誉,后来成为科举的官员。儿子曾经想让他母亲离开院子,但胡氏拒绝了。
胡氏大半辈子都在院子里度过,她的棺材直到死后才从墙上的小门运出,所以她又重获自由。胡氏死后,她的儿子在院子里刻了一块她生前的石碑。68岁时,胡氏去世。从16岁到68岁,胡氏已经守节52年了。52年来,她在这个小小的“墙中之门”里守护着亡夫的纪念碑。看着一片小天空。或许,离开这个世界的胡氏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时至今日,中国仍有许多古老的“贞节牌坊”。每一座牌坊的背后,恐怕都有一个像胡氏一样苦的女人。
在春秋时期,统治者掌握和把握着男女奴隶的生命权和性选择权利,女奴隶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生死的权利和婚姻的权利。大戴礼本命篇说:“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这是自周族的父家长制以来中国的女性必须遵守的铁则。父家长制社会开始了自由人对于非自由人的奴役,同时也开始了男性对于女性的奴役。
西周初期,西周接受殷纣王和妲己的教训,对后参预朝政做了绝对的限制。所以到了春秋时期,后仍然是不能参预朝政的。
有人说事情并不是绝对的,春秋时期也发生过后干预朝政的事情,比如晋国的骊姬,就是做为后干预朝政的典型载入史册的。后人将骊姬做为春秋时期唯一的毒妇列入中国历史十大毒妇之中,与吕后、武则天同在榜中。
后以下有地位的女子就是贵夫人一类的人了。这些人包括国君、公卿、大夫的母亲,夫人。
春秋时期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同样贵妇人也得不到尊重。
春秋时期的女子作为人妇要严格遵守“三从四德”,《礼记》中规定:女子自己不能有私货,私畜,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事父母丈夫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 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寒不敢裂,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衾不。
还有一些十五岁的女子,他们是没有权力嫁人的。她们长年累月地,没有任何报酬的为她们的主人干活。这些女子主要是君主,公卿,士大夫等等大小统治者府里的女奴隶。女酒、女浆、女籩、女醢、女醯、 女盐 、女幂、女祝、女御、女工、女舂、
女饎 、女槁、女乐。这些女子叫“妾”
春秋时期的“妾”是女奴隶。“妾”字的甲骨文为 ,象女子跪坐而头上戴有刑具之形。《尚书·费誓》:“臣妾逋逃”。孔安国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妾是女奴隶。因为奴隶头部或颈部要戴有刑具,故甲骨文中的“妾”字如此写。《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女酒”、“女浆”、 “女盐”等。郑玄注:“女酒,女奴晓酒者。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郑玄注一方面说明了女奴隶所从事的劳动,另一方面说明了女奴隶的一个来源。犯罪者的家属,被政府没收卖与官宦或有钱人家作奴隶,这些女奴隶就是妾。她们不仅要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还要被迫供男主人发泄性欲。《说文解字·辛部》:“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给事”,即在主人家作奴隶。“接于君”,即被男主人召去侍寝、侍宴,也就是贴身的服务。《礼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妾“的身份却只不过是买来的物品。
这些“妾”极大部分是奴隶主的家奴,这些家奴没有人身自由,要从事繁重的劳动,奴隶主稍有不如意,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而这些“妾“中不但有十五岁以上的女子,同样有七、八岁到十四岁的女子。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中有:“齐人归女乐,季恒子受之,……”“女乐”是什么?“女乐”也是“妾”,是供奴隶主淫乐的女奴隶,她们毫无人身自由,既向主人献出她们的歌技、乐技、舞技,又要献出她们的肉体。她们生时被奴隶主送来送去,供奴隶主玩乐,奴隶主死后还要去陪葬,到阴间供奴隶主玩乐。同在春秋时代的墨子在《墨子·节葬篇》中写道:“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舆马女乐皆具”。《左昭·二十八年传》中记载:“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皆是对这种现象的诠释。
在春秋时期,女子受统治者残酷的统治和压迫,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很不和谐的。而且由于女子没有文化,男尊女卑思想由来已久,奴性思想根深蒂固。 她们在人身上没有自由的权利和生存的权利,她们政治地位低下,经济上受剥削压迫,文化上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女子的一生都是在男子的专制下生活。
“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及为父服丧年限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从服丧制演化成人际间主宰服从的关系,与汉朝倡导的“三纲”呼应,将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延伸至“从父”、“从夫”的观念。
“三从”引申为既为人之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妇女服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朝甲骨文中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对寡妇而言,“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遵从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由儿子决定重大事情。
春秋时鲁国一位寡妇有九个儿子,某天她想回娘家探亲,根据“夫死从子”的礼规,需经儿子同意。当得到儿子的应许后,她又嘱咐九个儿媳看好门户,说自己晚上一定回来。结果她回家时天色尚早,就在门外等到晚上,被鲁国大夫看见,便表扬她守礼。
这种教育后来扩展至上层家庭,女孩十岁时于家中接受女师教育,教以“婉娩听从”(柔顺听话),织布制衣,学习有关祭祀工作(如缝纫、备酒浆等)。出嫁前由族长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完成培训后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四德”后来推至对所有妇女的要求,郑玄则有此解释:“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后世更不断作出解释。
《左传·桓公十五年》:郑国大夫雍纠想要谋害他的岳父祭足,还把这个计划告诉了他的老婆,也就是祭足的女儿。女儿为此肝肠寸断,在迷茫中询问自己的母亲:“父与夫孰亲?”她母亲回答她说:“人尽可夫,父而一已,胡可比也!”女儿就向父亲揭发了自己的丈夫。
在古人眼里,夫妻关系必须让位于血亲关系,丈夫可以用“不事舅姑”的理由抛弃发妻,妻子也可以为了父母抛弃丈夫,在这一点上,男女相当平等。
宋代开始倡导妇女守节是事实,但其本意却是政治上的,其是与古代理学思想的结合。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东汉班昭的《女诫》,成为讨论女子问题的范本。连同后来的《女论语》、《女学者行录》,都在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封建社会的这些所谓女教、女学,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失节”的含义除了妇人嫁事二夫外,更主要的是指大臣臣事二君。通过劝导寡妇不改嫁,来劝导大臣不事二君,忠于皇帝。这才是古代理学倡导妇女守节的真正目的。
因为古时候女子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如果她们选择改嫁,一方面会被夫家阻拦,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她们也极其不友好。所以守寡和改嫁其实都不能给她们带来幸福,还不如选择守寡来换一个好名声。
01、大部分夫家会从中阻拦
因为古代女子确实地位很低,所以一旦她们嫁入到夫家以后,就完完全全是夫家的人了。所以以后是否能够改嫁,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夫家的态度。而大部分夫家都不愿意自己的媳妇儿改嫁,毕竟自己的儿子已亡,他们又怎么愿意让女方以后还能过上好日子,甚至有些比较偏激的,觉得就是女方克死了自己的儿子,自然而然对女方更加的不满意。
02、社会舆论对改嫁的人极其不友好
因为在古代,要求女子应该是从一而终的,一生应该只对一人,所以如果女子改嫁,就是不忠不孝的表现,不仅女方自己被人瞧不起,甚至连女方的娘家也会因此而被人瞧不起。所以这时候的女子都不愿意去尝试改嫁,毕竟出门就要被人指指点点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承受得起的。
03、自身无力改嫁
女子的命运从来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所以她们也知道改嫁不一定就比守寡过得更好。因为对于想要改嫁的女子,是没有任何媒婆愿意给她们介绍的,所以她们只能靠自身。但寡妇门前是非多,一旦有男性在寡妇家出没,社会舆论压力只会更大,甚至还会招来酷刑。所以如果想要改嫁,需要承受的压力实在太大,而古代女子又比较柔弱,所以她们很难打破现状去改变。
所以总的来说,古代对女性的要求确实很高,她们的一生也向来不由她们自己安排,因而改嫁对于她们来说非常困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