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多尔衮实施剃发令,孔子后代上书反对结果如何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23:32:53

多尔衮实施剃发令,孔子后代上书反对结果如何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

满族军队只有20万骑兵,却征服了有一亿多人的明朝,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叫多尔衮。多尔衮被封为睿亲王,在金文的文字中,睿字意味着聪明。这说明多尔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聪明的人也会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比如清朝的剃发令。

努尔哈赤入关以来,满族与汉族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在皇太极和顺治皇帝的统治下,世界逐渐和平。然而,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这就是汉人之间的矛盾。一个蛮族用武力征服了一个文明的国家,这让许多汉族后裔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以武力统治中原的满族人也希望在思想上统治汉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满族一直以辫子为象征。而这一习俗,满族也要让汉族遵守。满族统治汉人时,他们通过剪头发、留鞭子来考验汉人的忠诚。顺治登基后,摄政王多尔衮开始用“铁血”贯彻这一政策。所谓“留头不留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清军入关时,孙之懈已经为多尔衮提出了这个计划。但当时的执行情况并不好。除了著名的汉奸孙之懈,没有人想剃头发。此时,多尔衮刚刚击败北京,觉得一切都不够稳定,所以没有强制性要求。同时遭到严重反对,多尔衮也取消了命令。但后来情况不同了。

多尔衮的军队打败了陕西的李自成,南下摧毁南明的弘光政权。李自成、朱由崧的相继失败,使多尔衮认为世界就在眼前。为了保住“衍圣公”的称号,孔子的后人在被外国人侵略时,往往选择了贤明自保。用孟子赞美孔子的话来说,他们说圣之时者也。

孔子是一个懂得时事的圣人。因此,这道剃须令一出,原来是孔子的第62代孙子孔闻謤,在担任明代河西路的副使臣。在书中,摄政王多尔衮写道:贵国既得中华,当用中华冠服。这时,孙之獬又写信要求剃头发,多尔衮真的很高兴接受,那些不剃头发的官员都被处以极刑,可见多尔衮对此事的决心。

多尔衮非常信任的汉人大臣陈名夏只是抱怨了几句,立刻就被多尔衮绞杀了。于是,全世界的汉族人都表示反对,于是多尔衮毫不犹豫地杀了一大批人。大顺军的其他人甚至把剃发令作为投降的条件。要不剃头发,他们就立刻投降。结果,多尔衮根本没在意。

因此,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叛乱者,其中许多人向清朝人民投降。刚刚建立的清朝,几乎被这场灾难打断。从宋代到民国,衍圣公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见,衍圣公是中华文化的代言人。剃发令下达后,孔衍植,孔子的64世孙子,当代圣人,产生了侥幸心理。

孔衍植认为孔子三千年没有剃过头发,受到封建王朝的尊重,所以孔衍植认为他的家庭能够生存下去,不用剃发。于是孔衍植代替衍圣公写信给多尔衮,询问孔家作为圣人,是否可以避免剃发。这一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多尔衮甚至搬出了神圣的话去反驳孔衍植的话。

多尔衮主张孔子认为圣之时者也,孔子都认为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来做人,你怎能违抗孔子的意愿?当时,孔门完全被封住了。事实上,满族对汉族文化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这个程度。还能说什么?只有接受剃发令了。多尔衮上台后,一切都完全改变了。一支只有20多万人口的军队,想让1亿汉族人剃头。在没有任何尊重的情况下,多尔衮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几乎再次被逐出京城。因此,在绝对权利面前,学者没有话语权。

江阴保卫战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在国家衰亡之际,总会有一些忠肝义胆之人,他们舍死忘生,为了尊严和信仰,用他们的生命发出最后的光和热。有人不理解这些忠烈之士,难道有人会为了所谓的道义甘愿去死?是的,这就是民族大义,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崇祯在煤山自缢后,风雨飘摇的大明到了暮色时分,多尔衮派兵大举南下,统一全国指日可待。而在小小的江阴县,却出现了激烈抵抗,江阴成了满清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剃发令

公元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南直隶(今江苏、安徽等地)基本被清军控制,这段时间内,清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多尔衮志得意满、得意洋洋,有些忘乎所以,为了他的征服欲望,他下发了一道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多尔衮要求所有军民百姓,必须按照女真人的习惯,剃掉头发,只在头后面留下一小撮头发。事实上,这不是多尔衮第一次发布关于头发的谕旨,在清军刚刚入关,占据北京之时,多尔衮也发布了一条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这条指令不强迫汉民剃掉头发,仍可以保持束包巾,只要服从满清统治,其他可以悉听尊便。多尔衮认为当时满清立足未稳,为了减少冲突,他采用了温和的民族政策。南京陷落之后,多尔衮认为时机已到,所以下令对占领区进行剃发易服,来显示清王朝的权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束发包巾是古人最重要的习俗,如果剃掉头发,就会被认为不孝,在以孝道为主导的明王朝,这是不可原谅的。在江南各地,多尔衮的剃发令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已经投降的民众再次拿起武器,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二、江阴百姓揭竿而起

多尔衮认为君为父,民为子,那么儿子就要遵从父亲的习俗,这等歪理也实力令人无语。不论谁来做统治者,但要想保证政权的稳定,就不能随意改变百姓的风俗习惯,这是基本常识。


多尔衮剧照

当初朱元璋统一南北,就是施行了温和的民族政策,不仅色目人、蒙古人可以在中原继续居住,而且仍可以按照其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这才是最明智的决定。

清政府委派方亨为江阴县县令,并命令其按要求,对民众进行剃发易服。就在命令下来不久,江阴的百姓不干了,群情激愤,方亨马上上疏清廷,请求派兵镇压。



只不过这封奏疏被人给截住了,百姓们群起而攻之,县衙被攻陷,方亨也被愤怒的民众整死了。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大家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领,只不过陈明遇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通军事,所以陈明遇又找到了前任典史阎应元。

阎应元到任后,马上开始调兵遣将,挑选出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分别安排守城和防务,在阎应元的安排下,一切井井有条。大战在即,民兵一心,枪上膛刀出鞘,近二十万民兵整装待发,城墙之上准备好了火枪和大炮,他们或将面临最凶残的敌人,但是江阴的军民无所畏惧。

三、坚守城池、舍生取义

清政府得知消息,常州知府先派了三百军兵前来镇压,或许清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很快这三百人,就被江阴的义军消灭了。

多铎对江阴不以为然,再次派出降将刘良佐,率数万军兵前来镇压。刘良佐原本是南明四镇总兵之一,曾经拥立朱由崧即位,但刘良佐实在是个没种的将领,朱由崧被俘不久,刘良佐就带着十万明军投降了。

十万军队,如果运用得当,绝对可以撑起大局,但这支部队到了刘良佐手中,就变得一文不值。刘良佐就是带着这支部队,到了江阴城下,还要镇压原本大明的百姓。



刘良佐向城中射出劝降书,阎应元在城头大骂:“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刘良佐的这支部队本就是投降的明军,哪里还有什么作战士气,多次进攻根本没有丝毫作用,江阴城岿然不动。

多铎开始重视这场战役,先后派出孔有德、贝勒博洛、贝勒尼堪率数万精兵前来攻城,江阴城下布满敌军,足足超过二十万。

江阴城上大炮开始轰鸣,每一发炮弹都会带走数个敌人的生命,守卫的义军不仅准备了大炮,还为敌人准备了各种带勾带刺的重物,甚至还有粪便做成的臭弹,所有能用的家伙都扔向了城下的敌人,敌军损失惨重。

博洛找来刘良佐,痛骂其作战失利,并打了一顿板子,刘良佐是有苦说不出,继续督促士兵攻城。阎应元清楚,江阴只是个小城,面对大军是无法长时间固守的,所以城中的义军也派出不少人,去江浙地区寻找援军,但终归江阴城没有得到任何救援。

从六月初五,坚持到八月二十一,江阴到极限了,双方都付出的惨痛的代价,城池内外尸体堆积如山。急眼的清军集中几百门大炮,全部射向城池东北角,城墙再也支持不住,终于倒塌了,阎应元派兵去封堵,但为时已晚,清军已经蜂拥而至。

阎应元、陈明遇仍没有放弃抵抗,在城中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掉数千敌人后,双双战死,壮烈殉国。为了报复江阴百姓,清军下令屠城三日,此战中,江阴军民没有一人投降,最后存活的百姓只有五十三人。

多尔衮为什么实行“剃发令”

剃发,本来是满族独有有的风俗,让人把额角以上的头发剃掉,把剩下的头发编成辫子,清政府以征服者自居,下令剃发梳辫,是企图消除明朝统治的痕迹,强迫汉人改变传统的生活习俗,而从衣冠装束直接到精神观念,都象满族人一样,成为清朝统治者驯良的羔羊。

清朝统治者规定:自布告下达后十天之内,各地人民一律剃发,凡是不剃的,迟疑的,甚至上表章请示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视为亡命草寇,杀无赦!
清政府委派的江南地方官员,到处帖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布告,同时,派出八旗兵丁,带着剃头匠,挑着剃头担子,在大街小巷巡逻,一见到没有剃发的,就强行拉过来剃,稍一反抗,当场把头砍下来,挂 在剃头担特制的竿子上。

为了反抗清朝的残暴“剃头令”,江南各地暴发了起义,江阴人民坚持抗清八十一天,在阎应元带领下,消灭清军三王十八将,七万五千多人。城破之后,阎应元被中三箭,鲜血直流,他回头对随从说:“替我向老乡们道歉,我不能继续报国了。”说完,猛地在胸口刺了一刀,跳河殉国。清军入城后,血洗江阴城,疯狂报复,大肆屠杀城中平民,十七万两千余人全部被杀。八月二十一日,十万清兵,集中进攻嘉定,起义军冒着大雨,忍着饥寒,大战三天三夜,二十四日,清军攻破城池,候峒曾的次子问父亲“怎么办”,候峒曾哈哈一笑“孩子啊,死就是了!”于是,父子双双投河而死。

第一次起义失败了,嘉定人民又举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反抗,历史上最野蛮、最血腥的“嘉定三屠”。清军进城见人就是一刀,只杀得尸横遍城,血流成河。清军奸淫掠抢,无所不为,完全失去了人性,经过三次屠城,嘉定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史可法在扬州抗清,史可法可以与文天祥庇美,是一位民族英雄,杨州城攻破,史可法被俘,英勇不屈,清军首领多铎,以封官许愿引诱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断然拒绝,头可断,身不可屈,最后英勇就义。清军为了报复,在扬州城内屠杀了十天,奸淫妇女,烧杀掠抢,有的人为了保活命,尽献家财给满兵,满兵拿到财物后说“虽然我不杀你,仍然有人杀你!”最后财物散尽,仍然被杀。死亡人数在八十万以上,百万人口的扬州城,被抢掠一空,余下的均是伤残老弱,城市几乎成了废墟。

康熙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杭州因《明史辑略》一案,凌迟、重辟、处绞江浙一带文人名士七十人。第二起文字狱是戴名世的《南山集》,有关的三百多人处斩和流放。

雍正四年江西主考官查嗣庭,用《诗经》上的“维民所止”这一句做考题,有人诬告“维止”两字是在“雍正”两字上斩头而成,“雍正无头”这还了得雍正下令杀其全家,亲属流放。雍正六年吕留良著作有华夷之分,对吕留良和学生严鸿逵,开棺戮尸。吕、严两家直系亲族十六岁以上男丁全部斩首,学生中凡有遗书遗稿者一律处死。诛杀之多,史无前例。

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句子,被认为污蔑当朝,而被杀头。读书人小心翼翼,担心不知何时,因诗词文章而朝来杀头之祸。
乾隆时期,文字狱已成家常便饭,乾隆共兴了七十余次文字狱,这时期的文字狱已不是因反清思想和倾向而杀头,纯粹烂杀无辜,为的是在读书人中造恐怖气氛。
文字狱的直接后果,不仅造成了清朝后期政治文化“万马齐喑”的局面,也使士风堕败得一塌糊涂。不仅是对文人肉体的扼杀,也是对文人精神气节的摧残。清朝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思想最黑暗、最保守、最没有发展、最颓废的时代,文人为作官钻进八股文和故纸堆中,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因此,大清帝国后期衰落,成为必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不在,被长达265年的黑暗统治所葬送。
清政府于1645年六月下令汉人剃发,违者严处。这与其在入关初是不一致的。

清军入关初准元制,因为蒙元统治中国,衣冠服制仍沿汉俗,并无改变。是什么原因使清政府改变了初衷呢?《春游社琐谈·素月楼联语》中劳人在《清朝剃发令之始因》道出了个中原委:

清军入关初,明臣仍冠服如旧,上朝时分为满汉两班。当时有个明降臣叫孙之獬,是山东淄川人,孙先剃发易服而出归满班,满班因其为汉人,不受;归汉班,汉人以其满装,亦不容。孙之獬羞愤上书疏,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犹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剃发令下,而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锋刃,都是孙之獬惹的祸。

陈明夏亦有“长头发汉衣冠,则天下立刻太平”之语,可见尔时操切。孙之獬字龙拂,明天启壬戌进士,官翰林院侍讲,以魏忠贤逆案削籍归,顺治初降清,1644年起礼部侍郎,升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翰林院侍讲学士。1648年在籍遭谢迁之变,城陷被絷,身加三木,至以针穿缝两唇,祖孙五人同时饮刃死,其为贰臣之丧心病狂者可以为鉴呀!

清政府的“剃发令”是导致民怨的一个原因。儒家影响中国那么多年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根深蒂固,“要头不留发,要发不留头”,如此的剃发令导致无数人的反抗。但是,从清朝的角度来说,一个外来的民族为了不受外族的影响,他只能够选择让外族改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太平天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他们抵抗清朝,自然要抵抗清政府的剃发令。畜发的确可以让许多汉族人民拥护,只是如此强制执行,会让人民反感。但是,太平天国畜发也是需要的,反抗清朝,必须要拿出决心,畜发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决心。不畜发的人,只能说明对清朝有好感,所以必须斩!
中华民国政府也是这样的用意。为了否定一个政权,必须让人民否定一个政权的一些法令。作为汉族人,当然要保留汉族的习俗,不能让满族的习俗留下来,所以要剪掉辫子。但是,由于中国人民思想开始近代化,剪掉辫子比清政府得剃发令要容易得多了。
但是,无论怎么样,苦的永远是老百姓。正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8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