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心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后迁至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对于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国,因为出自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三晋。不过,虽然经常被人们拿来相提并论,但是,三晋的实力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在战国初期,魏国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可以说是战国初期的霸主。到了战国中期,魏国衰落之后,赵国则扛起了三晋的大旗,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大国。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后,魏赵两国都曾辉煌过,为何韩国却一直默默无闻呢?换而言之,韩国作为三晋之一,为何却比魏赵两国弱那么多?
一、韩国地理位置较差,一开始分得的疆域有限
首先,在三晋之中,韩国之所以成为最弱小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战国七雄最弱小的一个,离不开地理位置较差,疆域较小这一客观因素。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对于韩国来说,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韩国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三家分晋后,韩国的疆域不仅是三晋之中最小的一个,甚至还比不上宋国、巴国、蜀国、越国等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
对于韩国来说,疆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今山西省南部一带,至于山西省的中部和北部,则被魏国和赵国所占据了。二是今河南省北部一带,至于河南省的其他地区,则主要是魏国的疆域。更为关键的是,在消灭郑国之前,韩国在今河南省一带的疆域面积,无疑就更小了。因此,在战国时期,韩国的疆域可以说还不到一个省的大小。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战国时期的大国,基本上都跨有数个省的疆域。比如楚国的疆域进入到巅峰时期,可谓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再比如战国七雄相对弱小的燕国,疆域也包含了京津冀和辽东等地。众所周知,疆域面积较小,促使韩国的人口和耕地较少,这意味着韩国的兵力数量,也是三晋之中最少的了。
另一个方面,韩国的地理位置,同样比较差。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当然,在战国时期,因为很多小国基本上都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意味着战国七雄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只能和大国之间展开兼并战争了。可是,对于韩国来说,因为自身的疆域本来就较小,周边又是大国环伺,所以其长期默默无闻,可谓再正常不过了。
二、韩国的变法不够彻底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变法是崛起乃至于称霸的最有效途径。比如秦国在战国初期是比较弱小的,甚至被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但是,凭借着商鞅变法,秦国不仅夺回了河西之地,反而压制了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同样的道理,魏国在战国初期能够蚕食秦国的疆域,也是因为李悝变法带来的效果。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虽然在战国时期进行了申不害变法,不过,和商鞅变法比起来,申不害不变法显得不够彻底。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申不害变法”并没有触及变法的根本。
在申不害执掌韩国朝政的时候,其推行的变法内容,同秦国的讲求法度并不一样,而是讲求“术变”。这个“术变”而是以权术的方式,提升君主的威望,以此来制衡群臣。并且,通过术治的方式,达到选贤举能的方式。这样的情况,虽然使得韩国在短时间内强盛了起来,但是随着君主与申不害的离世,因为未能触及根本,使得这场变法最终无疾而终。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因此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而就秦国来说,虽然秦惠文王除掉了商鞅,不过,商鞅变法的大部分内容则得到了保留和执行,这成为秦国持续崛起的重要原因。
三、韩国缺乏人才
最后,在战国时期,人才对于各个诸侯国的强盛与否,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战国七雄中比较弱小的燕国,因为燕昭王求贤若渴,获得了乐毅等顶级人才,这才可以五国伐齐,差一点就彻底消灭了强大的齐国。值得注意的是,在燕昭王去世后,乐毅离开燕国,这成为燕国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再比如齐国这一诸侯国,正是因为从魏国接回了孙膑这样的人才,这才能够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连续击败魏国,从而取代魏国,成为战国中期的霸主。不过,对于韩国来说,在战国时期,几乎没有什么人才,也即韩国本土没有产生多少人才,直到战国后期才出现一个韩非,可惜没能为韩国效力。并且,对于韩国的君主来说,也没有在战国时期求贤若渴,招揽周边的人才。
就韩非来说,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而且韩非原本也希望为韩国效力,屡次给韩恒惠王提建议,都未被采纳,灰心丧气之际,秦王嬴政却甚为赏识他的才华,便将韩非请到秦国任职。韩非的法家理论后来被秦王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一统六国。而韩恒惠王却自得其乐,眼睁睁的把如此天纵奇才丢给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和谋士,几乎就没有什么和韩国相关的人物,从而长期默默无闻。而秦国正是因为聚焦了战国七雄中最优秀的一批人才,才得以笑到了最后。至于三晋之中的魏国和赵国,虽然没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不过,因为各自也有一批优秀的人才,比如魏国的吴起、李悝,赵国的廉颇、李牧等,从而也曾在战国时期拥有自己的辉煌。
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韩国,却能支撑到战国末年的原因在于它懂得平衡。韩国作为?三晋?之一,其国土完全被魏国、齐国、楚国与秦国包裹,根本没有拓展的空间。山东六国要攻击秦国,韩国是必经之地;楚国要进军中原,韩国首当其冲;秦国要出函谷关,那韩国又是头一个被打。所以,韩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四战之地?。
韩国吞并郑国以后,韩昭侯重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集权,韩国的国力大增,虽然与其他诸侯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不至于会被人任意欺凌。韩国深知自身的处境,所以也大兴?术?之道,与很多小国、弱国一样,联合强者而攻击弱者,在战国七雄的其他六国之间合纵连横,小心翼翼的进行着平衡,以保全自身。也正是由于韩国能够在七国之中周旋,才让得它支撑了足足200多年的时间。
再者就是韩国众多独特的?技术?,虽然韩国是当时最弱小的国家,但是韩国有些东西却非常出名,比如韩国的兵器。?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春秋战国,弩箭最出名的两个国家,一个是春秋时代孟子的故乡邹国,另一个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韩国当时的弩箭能够射出八百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攻击力非常惊人。而当时韩国的剑也非常知名。在冷兵器时代,拥有着十分先进的武器是十分重要的,毕竟有了一定的资本。
虽然韩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不过它最终也没有逃掉被灭亡的下场,当然,这也是韩国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他国实力差距较大的根本缘由。显然,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即便你有着平衡之策,不过他国的目的可不仅限于获取的那一点利益。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说到最强大的诸侯国,可能人们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比如在战国初期,显然是魏国最为强盛。再比如战国中期,齐国也曾和秦国平起平坐。至于战国中后期,赵国和楚国,同样能和秦国一较高下。不过,说到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韩国这个诸侯国,也即这是几乎没有什么争议的答案。不过,对于韩国来说,虽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却为秦国贡献了两位顶级人才,从而帮助其一统天下。
一
首先,这两位人才分别是郑国和韩非。一方面,郑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原本是韩国水利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韩国期间,郑国曾经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从而展现出自己在水利方面的专业才能。公元前247年,韩国派遣郑国到秦国,游说秦国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从而让秦国将注意力放在修建水利工程上,进而避免秦国继续讨伐韩国。郑国来到秦国后,成功说服了秦王嬴政,后者任命郑国主持开凿工程。
工程进行中,郑国的意图被秦国发现,所以秦国准备杀了郑国这个人。结果,郑国说开凿水渠,也是有利于秦国的事情,这不仅让郑国保住了性命,还继续任命其继续施工,终于完成了水渠的修建工作。对于郑国修建的水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
二
这条水渠利用泾水含泥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功效。在此基础上,这条水渠修建完成之后,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名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韩国本来想派遣郑国去破坏秦国,扰乱秦国进攻韩国等诸侯国的计划。但是,让韩国没有想到的是,阴差阳错之下,郑国反而帮助秦国修建了一条价值千金的水渠,也即郑国渠。
郑国渠的修建,明显增加了秦国的粮食产量,促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激烈战争,离不开粮草上的后勤支持。所以,在笔者看来,郑国这位人才的到来,帮助秦国获得了更多的粮食,这自然有助于秦军消灭韩国、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燕国这山东六国的战争。
在战国时期的七个势力中,韩国的存在感是最低的,而且在史书上也没有很多文字用来描述韩国这一个微小的政权,韩国之所以是一个小透明,没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为自己争取到一席之地,第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军队战斗力过低,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的地理位置不好,被强国包围,难以有所建树。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时期,在这一个历史阶段内,出现了战国七雄,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有谋略的政治任务,这些政治家,谋略家都被载入了史册。
一、最后一名战国七雄,是当时的七个不同的政权,在这七股势力中,不管从哪些层面进行排序,韩国都是排在最后一名的,在记述战国时期历史事件的史书中也难以寻觅到韩国的身影。在这七个诸侯国中,秦国厚积薄发,在后期的力量是比较强势的,而且秦国面对其他诸侯国所组建的联盟丝毫不畏惧,选择了正确的应对方式,最终统一了天下,而在逐个歼灭其余六个诸侯国的过程中,势单力薄的韩国是最早走向灭亡的一个诸侯国。
二、不重视军队韩国之所以会首先被灭,在七国中排名最后,是因为他并没有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军队都是捍卫领土的有力武器,所以加强军队的建设,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很显然,当时的韩国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了强劲的军队,就没有了话语权,面对其他诸侯国的进攻毫无还手之力,等待着韩国的自然只有灭亡。如果韩国能够实行一系列的强兵措施,估计会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难以突出重围韩国除了自身的军事硬实力不够之外,他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他的失败。战国时期的七个诸侯国都是相依附而存在的,所以他们之间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靠近的,韩国本身的势力就弱,而且他还被秦国,楚国,魏国这三个国家紧紧的包围住,在夹缝中生存,面对着占地面积是自己几十倍之多的秦国和楚国,韩国是无法吞并的,而面对魏国,韩国也不敢轻易地采取行动,所以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韩国走向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