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公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在三国之中,蜀汉是最弱小的一方,也是最先被消灭的国家。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
在魏灭蜀之战中,司马昭派出了18万大军。当然,对于这18万大军来说,大部分都被钟会所掌握了,并且被姜维挡在了剑阁一带。在此基础上,邓艾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灭蜀,派出了18万大军,西晋消灭东吴时,则动用了多少兵马呢?
一
首先,公元263年8月,魏灭蜀之战正式开始。此战,曹魏的18万大军兵分三路。其中,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两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出自三国志)进军汉中。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魏灭蜀之战中,钟会承担了主攻的任务,而邓艾和诸葛绪,则承担着牵制和阻挠姜维的任务。
不过,在姜维成功甩开牵制,撤回到剑阁一带后,诸葛绪大军的基本上被钟会掌握了,也即钟会手中直接握有15万大军。当然,对于钟会率领的15万大军,一直被姜维挡在了剑门关之外。在此背景下,邓艾虽然只有数万兵马,却冒险采用了偷渡阴平的策略。对于姜维来说,因为需要抵挡钟会,所以无法回援成都。最终,邓艾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成功兵临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从而彻底消灭了蜀汉。值得注意的是,蜀汉灭亡的17年后,西晋才消灭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二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一统天下的战争。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为了消灭东吴,西晋动用了20多万大军,也即只比消灭蜀汉多出三四万人。而这,显然不能说是较多的兵力了。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其整体兵力,不过10万人。所以,司马昭派出18万大军来进攻蜀汉,无疑是具有碾压优势的兵力了。但是,相对于蜀汉,东吴在灭亡时,仍拥有23万大军。
因此,在晋灭吴之战中,西晋仅仅派出20余万兵马,在兵力是不占据绝对优势的。当然,虽然西晋派出的大军数量,不如东吴的整体兵力,不过,东吴的23万大军,也无法全部用在防御西晋上,毕竟东吴的地域相对辽阔,交州等地也需要留下一定的兵力来防守。而这,无疑是晋武帝司马炎有信心凭借这20余万大军消灭东吴的底气。
三
晋灭吴之战开始于公元279年十一月,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也即公元280年,西晋大军攻克丹阳城(今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军夹击大败而归。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场战役的失利,直接决定了东吴的灭亡。在此基础上,晋军将士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吴国都城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东吴宣告灭亡。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晋灭吴之战中,西晋虽然可以调动更多的兵力,比如30万人甚至40万人,因为在吞并蜀汉之后,西晋的兵力,无疑超过了之前的曹魏。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共有45万左右的兵力,所以,对于西晋来说,整体兵力应该有接近60万人。不过,在公元280年前后,西晋之所以只派出20余万大军来消灭东吴,主要还是因为此时的东吴,已经是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了。
四
最后,众所周知,孙皓是吴国最后一位皇帝。虽然孙皓即位初期,展现出励精图治的一面,但是,在小有成就之后,孙皓就变得昏庸残暴,这导致吴国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呈现出分崩离析的趋势。公元274年,当吴国大司马陆抗病重垂危之际,又向孙皓建议,将长江上游防守兵力增至八万以巩固西陵、建平等地的防备。但这些非常关键的建议均被孙皓置之不理。换而言之,面对西晋王朝的虎视眈眈,东吴孙皓不仅没有加强防御,反而残害忠良,促使东吴逐渐无人可用。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到了东吴之际,吴军士气的低落,战前便不断发生吴军将士投降西晋的事件。举例来说,当王濬军顺流东下,东吴皇帝孙皓命令军张象率一万水军前往抗击王濬军时,张象军一见西晋军的旗号便全部投降了西晋。并且,吴将陶浚奉命率军二万与晋军作战,要出发的前天晚上,部众也逃散一空,吴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晏等人未等晋军逼近,便主动交出符节印信而降。
凡此种种,都降低了西晋消灭东吴的难度。对此,在笔者看来,在魏灭蜀之战中,虽然蜀汉也出现了江陵倒戈的情况,但是,对于姜维、廖化、张翼、诸葛瞻等众多武将,无疑不是在全力抵挡曹魏大军,甚至有不少人直接战死沙场,比如诸葛瞻、诸葛尚等人。而就东吴来说,面对西晋大军的进攻,则呈现出望风而降的情况,这让西晋的20万大军,得以用时三个月就消灭了东吴。换而言之,如果东吴上下一心的话,完全可以支撑更久的时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大军南下,征讨刘备孙权,但最终曹操在长江赤壁一带被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 失利的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不可否定的一点就是,孙刘联军相对曹操来说确实人数之上不占一点优势,三国演义小说之上说曹操的兵力有八十万、一百万那是夸大。历史之上孙刘联军方面,孙权调给周瑜兵马三万,诸葛亮在劝说孙权抗曹时说刘备有兵马二万人。 所以,赤壁之战双方实际交战兵力,孙刘联军最多五万人,曹操有十万到二十万人,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孙权在公元229年称帝正式建国,东吴占据长江天险、战乱较少、经过五十七年的发展,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军队总人数为二十三万,尤以水军为强,有舟船五千余艘。但为何在西晋王朝的一击之下,便冰消瓦解,没有续写赤壁的战争传奇最终亡国那?
首先在领导人之上,想当年曹操南下,孙权面对劝降的人,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但到了孙权孙子,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时候,绝对堪称人类进化史上一朵荒淫的奇葩。行为逆天,刘后主阿斗跟他比可能都差太远,吴国自末帝孙皓当政以来,凡是胜过自己的臣下孙皓借故杀死。对于群臣,强令喝得烂醉,然后再让他们互相告发罪行,或立即处死,或扒皮,挖眼惨不忍睹,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虽然司马氏统治的西晋,也并非什么清廉之邦,但司马炎在发动灭吴战争之前,与东吴孙皓类比尚属稍具政治头脑之士,依靠一批谋臣良将渚如羊祜、杜预、王濬、张华等的辅佐,这样从政治上注定东吴政权的必然失败。
赤壁之战时候周瑜面对曹操的南征,早就开始在鄱阳湖训练水军,对曹操南征军事动态研究,为孙权分析出曹操南下的诸多失误和,比如曹操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驻兵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舍弃鞍马,改用船舰,与生长在水乡的江东人来决一胜负。现在正是严寒,战马缺乏草料。而且,驱使中原地区的士兵远道跋涉来到江湖地区,不服水土,必然会发生疾疫。
晋灭吴之战中东吴统治集团临战前多年,既失之干缺少对西晋战略动向的研究,司马昭灭蜀到晋发动灭吴之战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面,吴国大司马陆抗 吾彦等有识之士之人,多次建议孙皓建议加强军备,增强沿江战略要点的防御力量,并且提出关键性建议防止西晋的突袭。但均被孙皓置之不理。但这时候的西晋特别针对东吴占据长江天堑的有利地势,接受曹魏时期“武骑千群”无用武之地的教训,训练水军,大造战船,做好一切作战准备,吴国失去了针对西晋的战略企图采取相应对策的宝贵时机;又缺乏起码的战略决策头脑,计不及此,致使西晋水军如入无人之地。
赤壁之战中在周瑜的出色的指挥,联军与曹操的初战,周瑜水军就把曹操的水军打的打败尔逃,逼的屯兵乌林,士气低落,晋灭吴之战时候,吴国因为其政治极端腐败、人心丧尽,本来士气就低落,战前更加是不断发生吴军将士投降的事件,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东吴丞相张悌所率的三万精兵,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竟不顾部将沈莹的劝阻,拒绝在江上机动御敌而渡江北上,与西晋决一死战,这对濒临陷落的建业危局无疑于釜底抽薪,帮了晋军的大忙。这样斗志的缺乏指挥的军队自然无法与晋军相匹敌。
如果孙权与周瑜知道,自己辛辛苦苦为后代保留下的疆土,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拥有大军共二十多万的, 占据长江天险的半壁河山的东吴最后被西晋用二十万人只用40多天就攻入都城建业,不到三个月就亡国,不知道会不会和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一样,感叹一句崽卖爷田不心疼。
第一、东吴占据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江,易守难攻
江东有长江天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魏国短时间内并没有克制的方法。而且魏国在当时的强大也只要是偏向于陆军强大,而水军依然十分落后,赤壁之战就是前车之鉴。尤其是在东吴成功地占领了荆州之后,更是独占长江天险,想要一举拿下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当年的长江可谓是真正的天堑,古时候不知道多少大军在面对长江时都只能望洋兴叹,后世每次北方军队南下,都很难有损失较小的,所以如果魏国想要从北方南下江东,必然十分困难。
而当时邓艾虽然也说过应该趁着灭蜀的君威,直接从蜀地攻入东吴。但这样同样有不少的困难,首先就是蜀道之难,颇为艰险,难以大量行军,其二就是蜀国新败,从当地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保障。而从魏国运来,那无疑就更为麻烦了。
所以就只剩下了最后一条南下的可行路线,那就是走江陵,而江陵却又是出了名的城池坚固,当年曹魏的曹仁就是依靠着江陵之便,成功地抵挡了周瑜大军近一年。而东吴一样对此地极为重视,几代大都督都在江陵经营了多年,贸然进攻,实在是难以功成。
第二、常年战争魏国国力也有很大损耗
当时的曹魏刚刚打下蜀国,而蜀国当地的百姓在蜀国一直以来以“汉”名的治理之下,一直以来都对曹魏没什么好印象,刚刚占领蜀汉的曹魏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管理。否则,蜀国就很容易出现暴乱。
如果在这个时候,急切地又对东吴发动攻击,就会导致战线拉得太长,一旦蜀国出现什么问题,曹魏就很容易出现头尾难以兼顾的情况。所以在这个时候,曹魏根本就做不到分散精力去攻打东吴,这样是讨不到好处的,还白白浪费人力和物力。
第三、魏国新帝登基,需要安抚百姓和管理群臣
当时司马氏的老大司马昭在消灭蜀汉后不久便去世了,而一个国家另立新主,也就是司马炎上位,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做的,也就无暇顾及东吴了。
司马炎需要对内部势力进行安抚和整顿,司马昭死后司马炎上位,这个时候无暇顾及东吴,司马炎需要稳定内务。因为当时司马氏对国家的统治本就不算完全稳定,曹魏的旧党实力依旧极为强大,这一点可以参考汉末曹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看管控制或者消费前朝势力。因为一旦他们趁机发动暴乱,那可不是说着玩的,攘外必先安内,内部的威胁那是釜底抽薪了。一旦发生,是远远比外部敌人更加可怕的。
而且当时的东吴就算短时间灭不了,也不可能对司马氏带来什么威胁,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内在势力安定好后,才能够一致对外。比较当时的司马炎是真正地效仿曹操取代了前朝的,如果以前曹魏的旧势力还能忍,比较那时候的曹魏起码名义还在,而现在是名头都没了。
为了防止曹魏死灰复燃,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上,司马炎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因为一不小心,司马氏的统治就会遭到威胁。
第四、魏国短时间没有合适的将领
灭蜀国,主要靠的就是钟会和邓艾这两位大将,这也就是魏末晋初天下最厉害的两位大将,尤其是邓艾,在灭蜀之后更是积极建议立刻兴兵讨伐东吴。
可是在灭蜀之后,这两位都都在短时间归天了,钟会叛变战死,邓艾好大喜功,在巨大胜利面前,他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的做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他甚至还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但是邓艾也因此而被司马家忌惮且不喜,在钟会提出邓艾有反心之后,就被司马家弄死了。
毕竟狡兔死走狗烹嘛,任何一位领导人也不会喜欢这样一位功高盖主且自以为是的大将,对上位者的威胁确实太大了,不管是真是假,总要以防万一。
第五,吴国依然具有相当的势力
虽然说唇亡齿寒,蜀国被灭之后,吴国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孙氏集团割据江东数十年,仍有一定的实力尚存,尤其是江东依然具有不少人才,首先就是陆逊的儿子陆抗。
陆抗常年领兵打仗,镇守江陵,和其父亲一样,多次扶东吴大夏之将倾,破碎魏晋等试图从襄阳南下的计划,其出色的个人能力让晋国不得不为之忌惮。而当时晋国没有哪一位军事家能够说自己能够稳胜陆抗,毕竟邓艾和钟会都死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无疑是东吴的一大保护伞。
此外,东吴的军事实力依然相当不错,相对于蜀汉来说,东吴的实力也要强一些。单从人口数量来说,当时东吴有52万户,320万人,而蜀汉却只有28万户,94万人。兵力方面呢,东吴有23万,而蜀汉仅有10万。再加上东吴的地盘也更大,所以在各方面,东吴的实力基本上都是蜀汉的两倍以上。
而晋国在灭蜀之后,自身的损失也不少,相比于吴国,其实当时并不占多大的优势,所以不急于在短时间对吴发动总攻。
综合来看,吴国能够在盟国灭亡之后,独自坚持17年之久也在常理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8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