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大军发生的战争。对于长平之战来说,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此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赵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王不听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执意起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最终消灭了45万左右的赵国士卒,也即赵军在这场战役中可谓全军覆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秦军来说,也付出了25万左右的伤亡代价。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秦国同样伤亡惨重,为何非要打,不能妥协退让吗?
一
首先,众所周知,在古代战争中,“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赵括导致赵军全军覆没,不过,在反复的较量中,赵军也让秦军伤亡惨重。对此,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秦虽胜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也即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军也损失过半,这导致秦国一度国内空虚。在长平之战中,秦军的规模也在赵军之上,也即至少达到了50万人。所以,在长平之战中,秦军的伤亡人数,应该达到了25万人左右。
虽然在当时,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不过,25万人的伤亡,依然可以称之为秦国历次战役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次了。并且,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几乎将秦国所有的精锐力量都交给了白起,也即秦国和赵国都是举倾国之力。因此,对于秦国来说,在长平之战时显然存在被韩国、魏国、燕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偷袭的风险。不过,尽管如此,秦国在长平之战却坚决不退让,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秦国之所以不顾一切,坚持要打长平之战,直接原因就是秦军即将到手的果实,被赵国摘桃子了。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击败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在阏与之战后,魏国人范雎来到秦国,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襄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打魏国,然后转向韩国。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对此,在秦昭襄王看来,这意味着韩国的上党郡,已经是唾手可得了。
在此基础上,韩桓惠王十分害怕,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不过,对于韩国的上党郡郡守冯亭,以及上党郡的百姓,都不愿意归降秦国。于是,他们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可是平原君赵胜主张接受上党郡,最终,赵孝成王贪图眼前的利益,选择不接受了韩国的上党郡。而这,自然成为秦国发动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也是秦国不惜一切代价,和赵国展开决战的重要原因。
三
从秦国的角度来看,自己辛辛苦苦攻打韩国,让上党郡成为一座孤城,现在得到这片疆域只差一步的时候,却被赵国不劳而获了,这无疑是非常令人愤怒的。进一步来说,这也意味着,赵国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至少没有保持足够的尊重。如果赵国真的重视秦国,就不会在秦国身上摘桃子了。另一方面,秦昭襄王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发动长平之战,并坚持投入秦国的全部精锐力量,也是因为上党郡的位置实在太重要了。
山西晋东南,古称上党,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部依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为界、西部依太岳山和中条山与晋南(也称河东)接壤。上党,地势高险,自古为战略要地之地,境内主要有长治盆地、晋城盆地两块盆地,两盆地依丹朱岭、羊头山和发鸠山等山脉为界(自古为潞、泽两府的传统界山)。对此,在笔者看来,秦国一旦获得上党郡的话,可以直接威胁到赵国和魏国的腹地,比如赵国的都城邯郸等。
四
最后,因此,赵孝成王之所以要对秦国摘桃子,也是因为上党郡可谓兵家必争之地。秦国在获得上党郡之后,无疑可以直接派遣大军偷袭赵国的都城邯郸,这意味着赵国灭亡的风险将显著提高。于是,在秦昭襄王看来,如果打赢了长平之战,攻占了上党郡,那么接下来不管是消灭魏国还是攻打赵国,都将获得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所以,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不能妥协,更不能因为惨重的伤亡代价而和赵国谈和,因为这关系到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此外,秦国和赵国进行一场规模达到100万人的决战,也是因为当时除了赵国,已经没有人能真正威胁到秦国了。
在长平之战之前,魏国因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河西之战、伊阙之战、华阳之战等战役的失利,从而走向衰落。楚国在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垂沙之战、鄢郢之战等战役后难以回到巅峰,至于曾经和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的秦国,也在五国伐齐后一蹶不振。而就韩国和燕国来说,显然不是和秦国一个档次的诸侯国。在此基础上,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显然成为当时唯一可以抗衡秦国的诸侯国。既然如此,秦昭襄王也希望通过长平之战,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一强劲的对手。不过,尽管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击败了赵括,全歼了赵国的精锐力量。可是,赵国因为根基深厚,得以在邯郸之战中扭转局面,乃至于继续成为战国后期秦国的主要对手,甚至可以说是秦国一统六国的最大阻碍。对此,你怎么看呢?
原因有二:
其一 长平大战的对手 是赵国 是当时 唯一能与 秦国一战的战国
只要打败了 赵国 剩下的五国 就很容易 打败的
其二 长平是战略要地 占领长平 可以直接对 赵国 魏国 形成压迫 进可攻打赵国魏国 韩国 退可 守住河西 函谷关
望采纳
经长平之战,秦军取得巨大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长平之战有闻名遐迩的廉颇,更有纸上谈兵的赵括。外界看来实力相当的赵国为何会败于秦国呢?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有什么,希望你喜欢。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四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赵国失败的主因是在战争初期,赵国统治集团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在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后,仓促应战。在战役前期,老将廉颇的战役指挥上,不和秦军锋芒硬拼,但是赵国论国力,和 军事 实力来看都弱于秦国,廉颇这样做只是尽量拖延,打消耗战,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军有生力量,迫使长途跋涉至此的秦军疲惫。但是被秦国离间,被奸臣进谗,还是和赵国本土综合实力有很大关系。
后期赵国决策层换上了赵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但是无论赵国在人数,士兵素质,综合国力,武器装备上都弱于秦国而且加上用人不善,造成赵国惨败全军覆没的下场。其实当时的情况消耗战和速战速决对赵国来说都不太适合,因为两军对阵主要还是拼综合国力。赵国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两国援赵,反而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之下,派使赴秦侥幸求和,战和摇摆不定,实乃又一大败笔。
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20万降兵。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长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之母。
长平之战秦国楚国双方主帅简介
秦国主帅
白起
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行伍出身,勇于拼战.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中国 历史 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白起的四大作战特点: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四、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 政治 、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 天下 ?。
王龁
(?-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将领,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上,王龁为副将,大败赵国。公元前259年,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统军围攻赵都邯郸,但未能攻克,楚、魏联军大败秦军。公元前257年,王龁继续攻打邯郸,但依旧未能攻克。恰逢各国援军向王龁进攻,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王龁撤围逃奔秦军增援部队所在的汾城附近。不久王龁进攻汾城,随即攻克魏国的宁新中。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党各城,秦国将其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4年,王龁去世。
赵国主帅
廉颇
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惠文王初年,东方六国以齐国最为强盛,齐国与秦国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国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首当其冲。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国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赵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四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 成功 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赵括
(?-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 经验 ,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一次战役,发生于秦国与赵国之间。最后秦国大获全胜,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大大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长平之战的经过,赵国为什么失败。
长平之战的起因:赵国接受上党,承受秦国的怒火长平之战的源起是因为秦国攻打韩国,攻占了一个叫做野王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这个地方对于韩国来说有什么重要性呢,韩国的国土,她是这样一个摆布。韩国一部分国土在今天山西,一部分国土在河南,同时在河北还挂了个角。
而这个地方就是联系山西地区的一个通道。秦军把这个地方控制住,对于韩国来说就是韩国的上党郡将和韩国的国都被切断联系。换句话说,就是上党郡成的一块飞地,虽然名义上是韩国的,但是没有办法进行直接控制,也难以守卫。所以韩国顺水推舟,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事情到现在是关于韩国和秦国的。本来没有赵国的事情。但上党郡守将不想白白便宜秦国。于是他想到拖赵国下水,引入除韩国和秦国外的第三方力量。把上党郡交给赵国,赵国得到实际的土地。
秦国白费力气,结果被赵国截了胡,那么战火就会从秦国和韩国之间转移到秦国和赵国之间。这个时候赵国如果介入战争,对于韩国来说就十分的有力。反正上党郡是丢了,从韩国丢了出来,丢给赵国,比丢给秦国是要好很多的。
此时赵国的执政者是赵孝成王。上党郡是一个好处,也是一个烫手山芋。赵孝成王与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商量这件事,上党郡到底要不要。赵豹的主张是不能要,赵国要上党郡,肯定会引来秦国的怒火,从而爆发战争,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了。
赵胜看重上党郡的实际利益,主张是接受上党郡。所以两个大臣意见不合。赵孝成王选择赵胜的建议,接受上党郡。
秦国和赵国在长平相拒,赵国失去求和机会这一要马上就迎来了一个必然反应,秦昭襄王震怒,本来到手的上党郡,现在一转手成了赵国的了。你说秦国能不怒吗。秦昭襄王于是派军攻取上党郡。
秦国得到了土地,但是不得民心。上党的老百姓不愿意做秦国的国民,因此有大量人口全都往赵国逃,而赵孝成王派了大将廉颇去援救。廉颇就带军驻扎在长平。后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秦国和赵国在长平这个地方发生了激烈的战争。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但是其实廉颇在面对秦军的时候表现得也并不出色。吃了一些败仗,连续损兵折将。在正面交锋不利的情况下,廉颇选择固守,虽然在战争中表现得比较消极,但也不至于大败,被秦国造成大数量的杀伤。秦军也确实找不到太好的突破的机会。
赵军失利,赵孝秦王拿不定是战是和,他手下的一个重要谋士虞卿提出不能直接议和。因为战争的主动权在秦国手中,秦国就是想通过长平之战彻底打垮赵国,并不是想只得到上党郡而已。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虞卿提出一个办法:带着贵重的宝物出使楚国和魏国。当然,这个消息也会传到秦国,秦国会认为魏楚赵要合纵了,在合纵大军的压力下,议和就能谈成,没有外交压力,议和是谈不成的。
这个建议竟然赵孝成王否决了。赵孝成王直接派使者去议和。他对虞卿说,我的使者已经去了,秦国也接纳了,你觉得怎么样。虞卿说你派去的是赵国的贵族,一个重要的大臣,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去了秦国,秦国会大做文章。
他会大肆向各个诸侯国传递消息,说你赵国派使者来求和了。这样各个诸侯国都不会和我们一起来对抗秦国。果然议和没有谈成。赵孝成王也就开始准备战争了。
双方各自换将,赵括vs白起廉颇和秦国打起消耗战。秦国感到很头疼,于是想到反间计。秦国在赵国散播流言,说其实秦国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条消息当然就传到赵孝成王那里去,果然正如秦国所愿,他把廉颇撤回来,任用赵括指挥战斗。
而秦昭襄王一听廉颇换成赵括,于是他立马也换将,把总指挥交给了白起。同时,他下令,谁要泄露白起是总指挥,格杀勿论。赵括一到任,立马改变了廉颇的战术,主动出击。
白起见赵括主动出击,他有没有开始进攻,他先示弱,一直退到秦军大营前。并实行三断政策,一段后路,二段前后两军,三段粮道。 赵国被困,粮草吃完,断了40天粮,最后采用自杀式突围,但是突围失败,赵括战死,全军投降。
在赵军投降之后,白起坑杀了赵军40万,只留下240名未成年放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已秦国胜利,从此秦强赵弱。
余论其实赵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后人把赵国的失败归结于不应该接受上党郡,其实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上党郡是增加了赵国的实力。而赵国惨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没有做好准备,这包括思想准备和战争准备。思想准备,初战失利,便想要求和,这已经输了。
第二外交失败。其实战争求和并没有错,但是求和的时机和条件却必须要考虑。正如虞卿所言,在三国合纵的压力下求和必然成功。而赵国却没有采用这个做法,反而送使者到秦国,给秦国发动舆论断绝魏、赵、楚联合的机会。
第三临阵易将,赵括首先改变廉颇的部署,其次贸然对强大的秦军发动进攻,在被围攻的时候也没有选择第一时间突围。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括母亲也上疏坚决不能用。但是赵王没有听,导致赵国全军覆没的结果。所以赵国失败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8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