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冯太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古代,有一些皇室女性都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养男宠,比如说武则天、山阴公主等。当时人们都普遍认为养男宠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男宠可能会干政。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就是因为给予了嫪毐权力,才导致后来引发了蕲年宫之变。不过也有例外,北魏的冯太后就将养男宠这件事情变成了对自己有利的好事。
冯太后有一个很喜欢的男宠叫王叡,他就曾经救过冯太后一命。王叡是个武将,长得高大威猛。有一天冯太后和献文帝等一帮人一起去观赏老虎,这些老虎都是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的,它们可不像现在动物园里关着的那些老虎,那个时候的老虎都是非常凶猛的。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这么多人去看老虎,偏偏笼子竟然没关好,然后这几只老虎看到人就冲了出来,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傻了。这时候就只有王叡冲出来,拿着一根长棍就横扫这几只老虎,最后在他的气势威慑之下,这几只老虎又乖乖地回到笼子,冯太后以及献文帝也都相安无事。
危急关头,王叡不顾危险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怪不得冯太后当初会看上他。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冯太后还有更厉害的情人,此人叫李冲,是个文臣,他是个非常有见识的人,冯太后一看这人不错,就将他纳入帐中。
然后这个李冲从此就开始一心一意的为冯太后办事。他就给冯太后提了一个建议,说不要再实行宗主督护制了,改为实行三长制。这里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其实是在五胡十六国入主中原后出现的一种制度。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中原的老百姓非常害怕被驱赶和屠杀,所以他们就以宗族为单位抱团取暖。
原本是一家5口人生活在一起,现在是一个族50口人,甚至是500口人生活在一起了。这人一多就会有豪强出现,然后就由他来担任宗主,而那些普通的族人就都是是他的百姓、佃客以及下人了。
在北魏政权建立时 ,中原大地上已经遍布了这样一个个地方小集团了,北魏当时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就只能承认。之后政府也只跟这些大大小小的宗主打交道,如果宗主谎报人数,就会导致国家收不上税。
这种制度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形成了割据势力,皇帝的统治不能直接给予老百姓,而是给予了中间层,这样一来就影响到了皇帝的权力。而李冲设立的三长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是以五家为一邻,立邻长。五邻为一里,立里长。五里立一党,为党长。然后由他们来负责检查人口,收取赋税。如果有人刻意隐瞒,可以互相告发,这样一来国家的统治就从中间层扩展到了最底层,加强了皇帝的直辖力量。
不得不佩服冯太后看人的眼光真的很准,选男宠就像是选拔人才一样,做冯太后的男宠可不仅仅只是靠一副好皮囊就够了,还要有一技之长,能够为冯太后所用。
她的男宠中是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到了后来,甚至连外交官都有了。当时南方有一个政权叫南齐,南齐与北魏这两个国家之间有时候打仗,有时候通商,一直都有往来。
有一次南齐给北魏派来一个使者,叫刘缵。这个刘缵长得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冯太后一看又看上了,把刘缵也纳入自己的帐中。南齐非常高兴,这样一来,以后有什么难办的外交纠纷就可以派刘缵去。
南齐觉得他们占了大便宜,可是冯太后是个精明的人,从来就没有吃过亏,因为如果南齐有什么一举一动,冯太后也会马上知晓,刘缵就相当于是个双面间谍。
冯太后凭借自己的女性魅力, 俘获了大批精英为他所用,帮助她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由此可见,养男宠也不见得就一定是件坏事。
随着电视剧《凤囚凰》的播出,在剧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越来越多,冯太后出场自带谜团,很多人好奇冯太后的哥哥是谁?随着容止身份的曝光才知道原来两人之间竟然是兄妹。虽然电视剧中是这样的人物安排,但是在历史上冯太后有哥哥吗还是值得一探究竟的。
容止
剧情中容止和冯太后是什么关系
虽然本剧根据小说改编,但是在历史上他们之间真实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剧情中容止之所以留在公主府便是想要利用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他的真实身份是北魏人,他的妹妹正是后来的冯太后,冯亭。
冯太后
北魏和刘宋本来就是两个国家,在政治上水火不容,不管是因为冯亭还是说为了容止心中的抱负,他要做的必须是利用一切的手段去摧毁南朝江山,完成自己的宏图伟业。容止和冯亭是亲兄妹,当年因为家中案件的牵连,容止被送到了观日月,而冯亭则被送进了宫成为婢女,之后被皇帝看上成为妃子。
冯太后历史上的哥哥是谁
冯亭
在历史上冯太后还真的有一个哥哥,叫做冯熙。从冯亭成为皇帝枕边人之后,冯熙的仕途变的一帆风顺。兄妹两人将北魏的政权握在他们的手中,冯熙加官进爵,而冯亭通过自己的一步步的努力最后成为太后。冯熙更是人生的赢家,女儿成了皇后,自己的身份更上一层楼,成为皇帝的老丈人。
这些辉光的历史全部是在冯太后还在世的时候,随着冯太后的逝去,冯家的势力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渐渐的落败下来,而冯熙的皇后女儿也因为没有庇佑,命运也没有很好。
胡承华:北魏宣武帝灵皇后,生子拓跋诩立为太子。拓跋诩冲龄嗣位而为孝明帝,尊高皇后为皇太后,胡承华为皇太妃,不久胡承华就逼皇太后到瑶光寺出家为尼,自己成为灵太后。有才华,处理政务获得朝野的好评,但私生活靡烂,权力欲望强烈,当上太后之后,不欲让成年儿子亲政,造成官宦之祸。后更杀死亲生儿子,立刚出世的小孙女为帝,转而又推翻重立。少数民族首领攻破洛阳,把胡承华和小皇帝淹死。
其实,历史上最多欲求的女性,不是慈禧,她要的只是富贵和权势;不是武则天,她要的只是天下;也不是赵飞燕,她要的只是肉体之欢——而是胡充华太后,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元诩的生母。她既有文才,又贪武艺;既爱天下,又喜金钱;既信佛教,又善权术;既贪图玩乐,又耽于情欲……直想把好处都占全。众所周知,天底下哪有这么多的便宜可占?
胡充华出身低微,入宫,不过缘于她有一个做尼姑的姑妈,经常来皇宫打秋风,顺便引荐了她。胡氏进了宫,很快就被封为世妇。
看多了两汉两晋的外戚把宫廷搞得猫三狗四,鸡飞狗跳,所以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定下规矩:立太子杀生母。所以,元恪的嫔妃们都宁愿生诸王、公主,而不是太子。胡氏批评那些嫔妃:“天子哪能没有儿子!你们怎能那么自私,只顾个人生死而不顾国家前途!”她怀孕了,反而祷告说:“赐我儿子吧,让他当上太子吧,我万死不辞!”在后宫的角力中,她的儿子活下来了,她也活下来了。看来,同样的性格在不同的境况下可以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未发迹时,胡氏的铁心肠是英豪大略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而独掌政权后,同一副心肠就成了无情无耻凶残暴虐的代名词。
很快,太子元诩当上了皇帝,这时的胡氏已成了胡太后。正像有跑车的男人总是会请女人游车河一样,此姝武艺高强,射箭好,便多次举行射击表演巡回赛;爱登山,便在嵩山祭神,顺便在夫人九嫔公主中举行攀岩比赛,还非得拿冠军。有了强大的国力支持,北魏成了南北朝时期的体育大国。
一次,胡太后去盛放绢布的仓库巡玩,对从行的王公嫔主一百多人下令:依自己力气,随意取绢。这些人丑态百出,使尽气力左夹右扛成百匹地往家里搬。尚书令李贤和章武王元融最贪心,负绢过重,颠扑在地,一人伤腰,一人伤脚,太后又笑又怒,让卫士把两人赶出仓库,一匹绢也不给他们,当时被人传为笑柄。只有侍中崔光和长乐公主拿了很少。魏王朝在胡后掌政初期达至极盛,可惜是回光返照。高阳王元雍,富可敌国,僮仆6000,乐伎500,一顿饭就吃掉几万钱。河间王元琛马槽都以纯银打制。胡太后本人也好不到哪里,不停地营造庙观,并下令各个州都兴建五级浮图,洛阳城内,诸王、贵人、宦官、公主等各建寺庙,相互斗比。
同时,这个胡太后也是性情中人,而且一般的白面小生还满足不了她。她技高一筹,硬生生地把才华横溢、威望甚笃的清河王元怿逼成了自己的面首,后来又不断培养和发掘新的面首,天天浓妆艳抹,花枝招展。这位多情女诗人还亲自创作《杨白华》歌辞来怀念远走高飞的情人杨华,“……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让宫女们昼夜连臂环绕,踏足歌唱,忆念情人。就是这几位面首,酿下了数次宫廷政变的祸根。
最可笑的是,胡太后在亲生儿子元诩十九岁的时候把他毒死了,强行立了元诩新生一个月的婴儿为帝;几天后,宣称刚立的皇帝是女孩,废掉,再立了一个三岁的小孩做皇帝。——也太儿戏了。玩不好,Game over,Encore?你以为国家神器是任天堂游戏呀?两个月后,胡太后和小皇帝被一个部落首领尔朱荣俘获了,装进笼子扔到水里淹死了。
确切点说,这位冯太后是服侍了一位、扶持了一位、扶植了一位,是稳稳的三朝老人了,之所以不叫臣,是因为她的身份特殊,分别是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至于结局,当然是善终,谁还能和一个女人过不去么?
说这么热闹,说的是谁呢?她就是大名鼎鼎,号称北魏“武则天”的北燕王室后裔,冯氏(可惜没留下名字)。北燕灭亡后,冯氏成了战俘,因为是皇室后裔,所以待遇还行,被扔到了武帝拓跋焘的后宫当宫女。
出身不凡,冯氏本身也争气,所以,没过多久,就成功从宫女升级成了贵人,四年之后,就成了皇后,登上了无数普通人梦想的巅峰。皇后啊,无数人几辈子也不可能达到的位置。但这点成就,仅仅是冯氏表演的开始。
拓跋焘时代,冯氏安心做自己的皇后,管理后宫,服侍皇帝,一直相安无事,在这期间,冯皇后已经开始积蓄力量,酝酿小宇宙了。
献文帝即位后,冯氏升级为皇太后,没人可服侍了,后宫也有了新的皇后来管理,自己突然没事儿做了,还真有点不适应。所以,当冯太后看到朝廷里乌烟瘴气,皇帝无能为力之后非常不爽,于是亲自下场,垂帘听政,亲自设计铲除了权臣乙浑,之后又把皇权交还给了献文帝。
献文帝的皇位没坐几天,就得疾病突然死去。然后有人就怀疑是冯太后垂帘听政的瘾没过够,想自立才暗杀了皇帝。冯皇后一听到消息,立刻意识到自己有危险,朝廷又要大乱,于是二话不说,直接把自己的孙子拓跋宏抬上了王位,以表明自己没有反心。
不过孙子就是孙子,年纪太小没有权威,所以,冯太皇太后再次临朝亲政,帮孙子治理天下,这一治,就是14年!至于孙子拓跋宏,基本上就是个傀儡了。大权实际都在冯太皇太后手里。
冯氏最终病逝于平城,被封谥号为“文明太后”,结局很完美。
冯太后:
文成文明皇后,442-490,北魏文成帝皇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生于长安。太和元年(477)至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谥文明。和平六年(465)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执政,定策诛杀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献文帝非太后所生,听政后诛除太后内宠。皇兴五年(471)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见魏孝文帝元宏),自己仍过问大政。承明元年(476)冯太后毒死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
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冯太后称制时,太和八年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称为“班禄”。班禄以后,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规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太和九年采纳给事中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制,使农民附著於土地,劳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垦辟。北魏原来没有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户口,称宗主督护制。因此宗主廕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为一户。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九年或十年初,李冲建议,仿古制立党、里、邻三长,用以代替宗主督护的统治(见三长制)。定民户籍,按户徵发调役,当时反对李冲建议者很多,冯太后力排众议,认为立三长则廕庇的户口可以检出,课调可有常准,决定实行。结果不仅北魏本土见效,同南朝归於北魏的淮北州郡户口,几十年间也比属南朝时大见增长。冯太后主持制定的三长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三者配合实行,为孝文帝迁洛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了基础。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7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