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小说为什么如此繁荣,看看当时的科举就知道了

以史为鉴 2023-06-17 22:51:57

明朝小说为什么如此繁荣,看看当时的科举就知道了

对明朝小说盛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代,是市井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戏曲、杂剧、绘画、文学、诗词……这些流行在民间的文学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小说,更是达到了历朝历代的巅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小说都成书于明代。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当时也是非常受百姓的欢迎,流传甚广。为什么明代的小说如此繁荣呢?

明代的小说,是以宋元时期的话本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很多故事,都是取自前人的手口相传的故事。由于宋元以来,通俗小说的创作非常多样化,人们在工作之余,对这些民间的说书人讲故事的表现形式非常推崇,所以这些零散的故事段子,存在与民间的数量非常大,涉猎面也很广。在这种优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明代的小说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发展温床,就等着被人唤醒了。

繁荣的社会,发达的工商业,这些让明朝人的视野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新颖而发达。试想如果一个人连饭都没得吃,自然没有闲情逸致,去写那些风花雪月的小说来调剂生活了。人们生活逐渐富足,就开始追求精神食粮。这时候小说空前繁荣是顺应社会发展事实的。

唤醒小说,还需要一颗追求自由的心。明朝的八股文,可谓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只是为官僚统治阶级服务的一把利剑。名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而答卷的问题,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八股文。

在八股文的禁锢下,社会上的文人学子,更加渴望自由和释放。于是他们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被束缚已久的灵魂。通过整理传统宋元遗留的话本故事,加上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古喻今,影射社会现实。这是明代小说空前发展的一个人文因素。而平民百姓,也十分喜欢小说这种文学。毕竟比起枯燥无味,根本读不懂的经史子集,小说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其丰富的故事性,也让人爱不释手。

明代以前也有诸多话本,知名的《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很多故事都是在前朝人的评书话本和民间传说中出现过的。但是手口相传的故事,容易变样和失传。在明代,印刷技术不断提高,小说开始从口耳相传变为案头阅读的主流形式。集结印刷出版的小说,无论在传阅性还是传播方面要远胜于以前。

因此,明代近三百年来,小说数量大、作者多、传世名作也多。而且思想内容比前代广泛很多,艺术成就也远胜从前。无论是长篇章回体小说,还是短篇小说,都是非常注重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的中更加突出人物个性。情节曲折,语言生动质朴,叙事方式明显带有前代说书人的语言特征。这样平实易懂的小说,才会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成为如今的民族瑰宝。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为什么明清是会涌现出大量的小说,是否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外来文化影响;

2、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3、科技发展,印刷、纸张成本降低,允许多字作品流通;

4、某些社会原因迫使部分文人从事小说创作来养家糊口。

小说的功臣:走南闯北生意人

这个外来不是特指现在的国外,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域交流的广泛 ,贩夫走卒所带来的奇闻趣事增多。过去也有做生意的,但各地与外地交往不甚密切,生意等局限于本地为主,人们的见识也有所局限。明清时,随着生意范围的扩大,交流不断增加,生意人的数量、生意规模、参与人员、参与生意人员的素质等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这就是小说的基础:传闻。

小说源于神话,发展于传闻。游侠、奇闻、趣事等等为小说提供了更广泛的材料,使小说由志怪向传奇过渡,又兴盛于历史背景之下的传奇。比方说,某个集镇,有许多人出外做生意(包括类似做生意的辅助性行业,如旅游、保镖、公务往来等等),回来便会带许多传奇经历过来。

仓禀实而知荣辱:吃饱才能搞小说

交流增加的同时,在农业方面,玉米大量种植,番薯引进后也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明朝起已经基本解决了人们生活的温饱问题)对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精神文明建设。

过去的朝代国家一贯都是鼓励生育的,这就说明家庭没有足够的实力繁衍更多的孩子,而且百姓的绝大部分精力还停留于解决和提高日常生活水平上。而自明清后,家庭经济实力普遍增强,人口急剧上升,开始超过一亿,而之前无论如何都达不到这个数量。人口过亿,这在当时世界的生产力背景下,是非常伟大的事情,因为人口就是国家的财富。而且明清在人口增加的同时,对人口质量(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因为经济条件已经允许人们把部分时间花到提高素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上。

自宋起,全民开始重视人口文化素质,文化、科技得到长足的发展,至元,这种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遏制,明起,又开始受到鼓励,社会的精神文化,如久旱逢甘露的野草,一股脑地疯长起来。从文化普及上来说,私塾起于宋,盛行于明清,教育日渐普及,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从考古上所发现的来往信件上可以发现:明清之后,平民往来信件增多,而过去,官府大户往来居多,平民极少。这样,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明生活需求的增加,再加上地域交流形成的信息沟通,小说的市场和素材就形成了。

傍大户的文人团:小说氛围是怎样形成的

从科技发展上来说,随着造纸和印刷技术的普及,书籍的成本大大降低,许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都自家开设有专门的“印刷厂”。天一阁等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印刷设施,完整地展示当时的印刷风貌。

这时,官宦人家与书香门第、文人才子产生了非常密切的沟通,这使书籍的出版变得十分容易。这是因为从明起官员的退休年龄开始下降,由原来的70岁下调至60岁!这批退休官员返乡之后,对当地的文化、文人产生了决定性了影响!文人才子在没有功成名就之前,大多投靠这些官宦,而官宦们也喜欢接触一些有前途的文人才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门生、世家等团体观念,迫使文人官宦们抱成一团,一荣俱荣,同进共退。

再者,这种团体中会有许多文人,共同师承某位贵人达官,这样,便可以经常借用老师的名义进行文学创作、书籍出版。至今还可以看到当时托名流传的书画作品--这点从托张择端(北宋)之名绘制的“金明池争标图”上可见一斑。

有了这样的团体,再加上印刷术的普及,出书已经已经十分方便了, 官宦、文人之间的才艺交流,完全可以通过书籍进行沟通,书店也由此兴盛起来,既而涌现出了许多藏书家。

这就为小说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氛围--文学团体造就了学术氛围。

至此,小说的市场、素材、学术氛围都已经形成了。现在剩下的就是打破“文以载道,诗必言志”的文化传统,让那些文人墨客肯去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了。
漱石子 回答采纳率:24.0% 2009-06-10 15:18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编辑本段]作品影响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发迹于讲唱的中国白话小说形成了单线结构﹐重视情节﹐通过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上口﹐风格独特﹐而大规模的文人和群众密切融和的创作方法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少见的范例。这些白话小说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有巨大影响﹐也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述明代科举

我觉得此说正确。 明代的科举,不论在考官的选派、试题的拟定、刻印,试卷的收掌、誊录、对读,考官的阅卷、录取名单的确定,直至巡视、监察等,所有细则都是在宋元科举的基础上制定的,所以是「沿袭唐、宋旧制」。除了一条,明代乡试中式的举人有资格入仕而宋没有,但这只是配合实际环境的改变,对整个制度影响不大。 宋代取试,主要是以词赋、经义两科并行;但到了明代,统治者为了尊崇程朱之学,改变的考试内容以经义为主,特别是以程朱注疏的四书五经为准。而文体方面,明代又在宋代经义的基础上,改变了文体,规定要用「排偶」、「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作为定制。考试内容和考试文体都属「试士之法」,在这一方面,明代和宋代不同。 从以上可见,宋明科举除了「试士之法」不同,基本上大同小异,所以我同意「明代科举沿袭唐、宋旧制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参考: 中国科举史话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7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