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小官请假六天没按时回来,朱元璋为何就把他斩了

以史为鉴 2023-06-17 22:45:23

明朝小官请假六天没按时回来,朱元璋为何就把他斩了

对周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初时期有个举人叫周衡,他有幸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封为右正言,是个七品小官。有一天这个小官家中有事,于是向朱元璋请假六天,结果有事耽误晚回来一天,朱元璋就下令将他斩了。

既然前面说朱元璋十分赏识他,就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将周衡斩了才对。而且迟到一天也不是大事,当时的明朝律例,也没有对迟到之人如此重惩的相关规定。既然如此,周衡为何就被朱元璋斩了呢?

别看周衡官职为右正言,只是个七品小官,但此官职专门负责向皇帝进谏,权力是很大的。做谏官最主要就在于,你敢不敢向皇帝进谏。做得好可以名留青史,做不好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古代也有不少忠臣向皇帝进谏的例子。就比如唐朝的魏征,他犯颜直谏的例子很多,常常把唐太宗说得下不来台。可最终唐太宗仍然将他,比喻成自己的一面镜子。

再比如宋朝时期的包拯,他以铁面无私著称,常常对宋仁宗直言不讳。有一次宋仁宗想提拔外戚,包拯当场表示反对,激动之时唾沫都溅到宋仁宗脸上了。然而宋仁宗只是默默用衣袖擦拭,然后听包拯说下去,最终也接纳了他的建议。

而这个周衡,也是像魏征、包拯一样正直的人,只是他的运气就不如这两位好了。包拯面对的是史上最仁善的宋仁宗,魏征面对的唐太宗,虽然脾气相对差一点,可当他想杀掉魏征时,有长孙皇后在旁边劝解,也就没事了。

然而周衡面对的,却是喜怒无常的朱元璋,加上自从马皇后去世,世上就没人能够劝住朱元璋,所以周衡的处境是极其危险的。为人正直的周衡,遇上脾气暴躁的朱元璋,其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杀掉周衡,并非因为他迟到,而是因为朱元璋记仇。

话说朱元璋刚登基时,为了笼络民心,他下诏免去江南地区赋税。果然免去赋税后,江南百姓都对其感恩戴德,朝中大臣也纷纷称赞朱元璋英明。可是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后悔了。

原因是江南地区富庶,免去他们的赋税,就导致国家少了一大笔收入,所以朱元璋就想收回成命。周衡作为谏官,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站出来力谏:“陛下有诏,已蠲秋税,天下幸甚。今复征之,是示天下以不信也!”

大意就是说,皇上你之前已经下诏,要免除江南地区的秋税,天下百姓都欢呼雀跃。如今你又想出尔反尔,就是失信于天下,老百姓就空欢喜一场。

朱元璋听后很不舒服,但周衡所说很有道理,加上周衡本来就是谏官,拥有匡正皇帝言行的权力。因此就算朱元璋很不高兴,也只能按照原来旨意执行,不过他却一直将此事记挂于心。

直到后来他请假回家,结果没有按时回京,就让朱元璋找到杀他的理由。加上这时候马皇后已经不在了,就算朱元璋要杀他,也没有人能够阻止。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就斥责周衡:“朕不信于天下,汝不信于天子!”

周衡听到后十分害怕,因为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当初叫我不要失信于天下,导致我无法收回免税的旨意。可如今你却失信于我,明明放假六天,你却七天才回来,这就是欺君之罪。于是就这样,周衡便被推出午门斩首。

果然是伴君如伴虎,当初他有幸得到朱元璋赏识,被封为右正言。但按照结果来看,也不知他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是有幸还是不幸了。

江南3个月没下雨,刘伯温预言6字,朱元璋为何将其撵回老家?

说起朱元璋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伯温,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实际上,刘伯温曾经在元朝当过一些小官,但是由于对元朝腐朽的统治感到不满意,因此选择辞官隐居。直到朱元璋的军队征服了江南之后,刘伯温才被朱元璋请了出来,帮助朱元璋筹划国家大事。朱元璋称帝之后,他十分感激刘伯温为他所做的一切,因此将刘伯温比作是自己的“张良”(刘邦的谋士)。

洪武年间,朱元璋想要迁都开封,于是准备带着太子朱标前往当地考察地形,临走之前,他安排刘伯温和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维护南京的治安。刘伯温一看朱元璋走了,就开始搜捕具有贪污腐败情节的官员,其中一位名叫李彬的官员就被刘伯温抓进了监狱之中,而恰巧他是左丞相李善长的亲戚。

而朱元璋回到南京之后,发现江南地区和南京城已经连续3个月没有下雨了,这时的李善长就对朱元璋启奏说,上天不下雨,全都怪刘伯温得罪了上天,肆意动用监狱关押无辜官员(比如自己的亲戚),因此想请朱元璋大赦天下,这样老天爷才会降下甘霖。

于是朱元璋就去询问刘伯温,但是刘伯温并不同意大赦天下,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李善长在搞鬼。因此,刘伯温掐算了一番,对朱元璋说:“陛下,如今有一位名叫李彬的贪污官员收押在监狱之中,是他影响了天气。”然后,刘伯温斩钉截铁地对朱元璋说出了6字预言:“杀此人,天必雨!”而朱元璋也被刘伯温一脸杀气的表情所迷惑了,于是立刻下令将李彬斩首示众。

然而在朱元璋下令杀掉李彬之后的半个月之内,天空也没有飘下半点雨,很显然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有不灵的时候。这时,李善长等人早就对刘伯温怀恨在心,于是在朱元璋的耳边说了很多坏话,此时的刘伯温眼看情况不妙,就急忙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打发刘伯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之中,很显然,就是算无遗策的刘伯温也有马失前蹄的一天。

朱元璋明知空印案是冤假错案,为何他还要斩杀上千名官员?

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中,确实发生过数次牵连上万人的大案,众所周知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前者先后有三万人被诛杀,后者也有将近两万人头落地,这些被推上断头台的“罪犯”,大多都是无辜被牵连的冤魂。

频频举起的屠刀,也给朱洪武的执政生涯蒙上了巨大的污点。相比之下的另一起案子,虽然涉案人员并没有胡蓝两案那么广泛,却折射出了明朝政府管理的巨大弊端,这便是明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

洪武九年七月的一天,一个检校官来到奉先殿外,急着要见皇上。所谓检校官,其实就是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手下的情报人员。他们求见皇帝,自然是有机密而重大的事情要呈报。检校官见到了朱元璋,呈上一本账册,

朱元璋打开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完全空白的账簿上竟然盖着地方政府的官印。这不是想在上面写什么就写什么吗?他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了。

调查的结果再次令朱元璋震惊了,明初全国一共十三个省,一百多个府,而这么多的府县中竟有一半多的掌印官与此案相关联!

空印文书虽然可以令行文工作变得简单快捷,但也极易助长贪腐之风。

早在宋朝,皇帝为了显示对近臣的恩宠,便赐其空印文书,容许这些臣子可以直接任命自己的亲朋好友,事后再向朝廷上报即可。结果徽宗时的蔡京、童贯等辈便利用空印之便,广植党羽,将北宋拽入了黑暗的深渊。想及此,大发雷霆的朱元璋下令:“尚书与布政司官尽诛之”,“凡主印者论死,佐贰以下榜一百,戍远方”。千百名官员因此下狱,随后被处死或流放。

明朝大臣孙蕡死前作了一首诗,为何朱元璋却杀了监斩官?

中了进士的孙蕡在安徽任职凤阳府虹县簿。县内有很多流民,治安环境自然非常不好,他到任以后就开始着手处理这一情况,安抚当地的流民,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给他们一份工作,让他们有事可做。期间还派出官兵去山里剿匪。不到半年的时间,县内的治安就大大得到了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稳定的社会治安也导致当地的粮食收成年年增加。大学士宋濂听到他的事迹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于是向朱元璋力荐了孙蕡,希望他能有更大的作为。后来他确实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并且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实事,并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因为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所以他在仕途上也是顺风顺水,可惜没过多久他就出事了。


因为他的仕途一帆风顺,便遭人嫉妒,有人诬陷她写的诗有谋反的倾向。于是他就被打入了大牢,平时和他交往密切的官员全都遭了秧,但是他为人乐观坚强,并没有因为就此倒下,后来他被送发配到边疆做苦力,他在干活之余,也经常给工友们作诗,而且他非常聪明,在他平时的诗中大多是忠君报国的,这些诗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让朱元璋听了也是十分的高兴。于是就豁免了他的罪,让他又重新回到了宫里。


经历过这件事的他也明白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于是他变得十分的低调,在政治上也不是显得那么积极。只是上天跟他开了个玩笑,蓝玉案爆发,朱元璋大怒杀了许多相关人员,远在千里的孙蕡就因为蓝玉家中有他一幅题诗的画,就被朱元璋召入京处死。可以说这一次他放弃了与命运做抗争。


临刑前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诗?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这一句诗悲哀之极,听了让人无比的心酸与难受。在他被处死后这种诗被朱元璋的知道后,他惋惜孙蕡的才华,想想这一切罪不至死。朱元璋也是越想越后悔,可是人已经死了,再怎么惋惜也没用,于是很生气,责骂监斩官当时为什么不上奏,最后下令把监斩官也给杀掉了。可怜的监斩官就这么无缘无故地死掉了。而孙蕡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非常坎坷,最后的结局也实在人人唏嘘。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为何却被朱元璋腰斩呢?

高启出生于元末明初时期,本来家庭富裕,但是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双亡,家道中落,所以他生活十分贫穷。在古代人们成婚的年纪都比较早,一般在十五六岁就成婚。但是高企一直到18岁,还没有讨到老婆。虽然他当时很穷,但是他的文采很厉害。而他的邻居叫周仲建,周仲建有一个是十分漂亮的女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启去拜望周仲建,周仲建知道高启很有文采,所以故意拿出一副画,让他作出一首诗,想要考一考他。

高启妙笔生花,提笔就写出了一首风景诗。是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画中的画面。周仲建看了他的诗之后,理解了他诗中的孤独和寂寞,知道他是想找一个伴侣。而且周仲建也觉得他前途无量,于是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高启迎娶了周小姐,婚后两人恩爱无比,而这首诗也让他名声大噪。诗歌虽然成就了高启,也拖累了高启。当时朱元璋刚建立明朝江山,收罗了很多的文人。高启的名声朱元璋也听说了,于是就请高起担任户部侍郎一职,但是高却迟迟不肯赴任。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性格暴躁,喜怒无常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耐心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和张士诚打仗的时候,高琪又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不闻龙虎苦战斗。?

在朱元璋看来,无疑是对他日苦战的亵渎,而且也看出了高启不肯归顺自己。但是这还不是惹怒朱元璋的最主要原因,在朱元璋。坐上皇位之后,高启又写了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朱元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准备收拾他。高启却不知收敛又挥墨写下了《上梁文》。他所提诗的衙门正好盖在张士诚宫殿的旧址,而诗中也有龙盘虎踞的字眼。于是朱元璋宣判高启腰斩酷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7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