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骂王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诸葛亮,就联想起“智慧”,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然成为智慧的化身。的确,卧龙先生才智一绝,堪称千年一遇的奇才,不过世人皆知诸葛亮智谋超群,其实他的口才也是非常的犀利!说起诸葛武侯的口才,便联想起了一件事件,这便是诸葛亮骂王朗的故事。
根据《三国演义》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由于疑兵之计恰好妙处,蜀军很快便收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连曹魏将领姜维都投降了蜀军,曹魏守将夏侯楙更是窜回羌中,一时间蜀军声威大震!这让魏帝是如坐针毡!曹睿任命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除此之外,曹睿还特意为大军配了一个军师,此人便是王朗!
先来说一说这个王朗,此人本是汉朝元老,现今为曹魏司徒!他自以为口才相当流利,因此想利用其口才便将蜀军骂回川地!并且在曹真面前扬言,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定可以让蜀军不战而退!很快,曹魏军马便来到了边线,而曹真也让王朗展示才能的机会。
王朗来到军前,批评诸葛亮乃是无义之师,实属逆天之举,不过后来诸葛亮将王朗的丑行披露于三军之前,竟然让王朗无反驳之言,加之上了年纪,竟然当场被气死于马下!说到这里,便有一个疑问,当时曹真就在王朗身旁,曹都督为何坐上观?而不帮助王朗怒怼诸葛亮呢?
对于曹真的表现,其实有两点原因,其一王朗本是汉朝之臣,现今虽然已归曹魏,但其心仍然无法得知,曹真可以利用他与诸葛亮的对话来判断真假。
其二,曹真乃曹操养子,一生也是出苦力,从基层做起来,他最看不惯有人夸大其词,因此当王朗提出要用口舌退蜀军时,曹真也是十分赞同,一方面可以检验王朗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打击敌方军势!
王朗虽然精通“经籍”,但在口才方面确实不如蜀汉丞相诸葛孔明远矣…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的台词是什么?诸葛亮骂街当属第一
王: (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正是。
王: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
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
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
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
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
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狂笑数声,扶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
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
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王: (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愤而站立)住口! *** 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 *** 之人!
王: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两军阵前骂死人,诸葛亮是否是三国时代骂街第一高手
在古代文风盛行的时代,骂人通常已经变成艺术。而在整个中国历史,骂人能骂到最高境界的,无疑是三国时代。当然在现代,我们还是不提倡骂人的,但提倡下面三位如此有技术的骂人。
1、祢衡骂街挨千刀
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通常骂人时都是先问候一下对方的先人,其中女性家属为重灾区,这个不解释。问候完对方先人后,便是人格的贬低,将对方化成不入流之流,再或者就是恶毒诅咒。就像如今的西方,美国NBA的库班曾诅咒基德场均15次失误。。。。。。
这种骂街方法非常好学,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全人群全年龄段都可脱口而出。然而由于技术过于粗糙,非常容易拉仇恨,比如三国时期的祢衡,最后挨刀剐。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个性恃才傲物,却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
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接着骂刘表,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到了黄祖那里,接着骂黄祖。。。。。。然而黄祖是个粗人,不像曹操般奸诈,更不像刘表般温文尔雅,一怒之下砍了祢衡。平心而论,祢衡有才,但因为无止境的骂人而身首异处,着实可惜了。
2、陈琳骂街治曹操头痛
陈琳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在当时与阮禹齐名。陈琳写出了不少公文名篇,代表作有《为袁绍檄豫州文》。就是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文》,把曹操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反而治好了曹阿瞒的头痛病。
曹操身体患有旧疾,正犯病难受呢,这封檄文就到了,曹操打开一看,看的是冷汗直流,身边的人以为曹操要发怒,结果曹操大吼一句?好文采?,出了一身汗,曹操的病情竟然也得到了了好转。估计这也是陈琳预料之外的吧,骂人的目的没达到,反而帮人家把病给医了,陈琳表示很羞愧。
?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弄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部分原文)
后来袁绍战败,曹操俘获陈琳时并未怪罪与他,反倒是受到重用,可谓是骂人骂出如此高的境界,更佩服曹操的气量。
3、孔明两军骂死人
相比祢衡骂人骂死了自己,孔明作为三国中的绝对高人,骂人直接在两军之中取了对方首级。没错,就是孔明骂王朗,如今不仅仅是文学,已经过非常多的戏曲进行演绎。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 *** 之人!王: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
王朗可谓是活得郁闷、死得憋屈啊!在此也奉劝各位看官,生活中有事多商量,少骂街呀!
最近在网络上又看到老版《三国演义》中一段极为精彩的片段,就是诸葛亮与王朗之间的阵前“撕逼骂战”。反复观看了几遍,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气势所折服,仍然忍不住大呼过瘾。细想之下,诸葛亮缘何能够骂死王朗呢?
诸葛亮北伐来袭,曹真应对,找来王朗商量对策,王朗仗着自己70多岁年纪大,见识多,给曹真打包票“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端的是十分的自信与自傲。其实,就这点来看,王朗就犯了一个错误,他本身对诸葛亮有所了解,却草率地以为随便几句话就可以说服诸葛亮投降,真的是有点异想天开。
两军阵前,曹真军中竖起旗帜,王朗叫诸葛亮出来对话,诸葛亮远远看见王朗的旗帜,心中暗忖“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果然,王朗见诸葛亮出来了,简单的打了个招呼后,就开始强占辩论的上风和优势“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 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而诸葛亮轻轻放下,一句话“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回了过去,顺便将曹军为贼的名义埋下。这样一来,诸葛亮就表明了态度,蜀军北伐是正义之师,是为了讨伐窃取汉室江山的曹魏而要恢复刘姓汉室政权。
王朗一看诸葛亮不能简简单单的拿下,开始讲汉末以来的动乱,顺势说出曹魏解救社稷,“实天命所归也”,诸葛亮是常常自比上古管仲、乐毅的聪明人,应该顺从天命,早早投降,也好有个荣华富贵。
说实话,王朗所说的是事实,是天下大势,况且蜀汉对比于曹魏,实力确实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如果诸葛亮顺着王朗的话进行反驳,就会落入王朗的陷阱,一步步被王朗牵着鼻子走,最终在这场辩论中落败,甚至会影响蜀汉内部稳定。
所以诸葛亮决定另辟蹊径,道德上攻击王朗。诸葛亮也是先从汉末动乱说起,进而说董卓之乱后朝堂之上只留下了“奴颜屈膝之徒”,又说王朗以孝廉入仕,结果没有匡汉辅国,反而帮助曹贼,将王朗定义为“谄谀之臣”,说王朗侍奉两朝,实在是朝三暮四,天下豪杰都为这种二心之臣不齿。
最后,诸葛亮叫他赶紧退下,邀请决战。王朗于是气愤在怀,坠马而死。
王朗因为自大,觉得自己所附身的曹魏占据天下大势,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能看明白,所以认为说降诸葛亮应该轻而易举。而王朗上阵以后也是一直围绕着曹魏势大,蜀汉势弱,诸葛亮赶紧投降的主题论述。哪曾想到诸葛亮根本不接王朗的招,直接从道德上开始批判王朗,可怜王朗这个老师傅被一顿乱拳打死,有理却说不得。王朗到最后仿佛理屈词穷,又气急败坏,竟说出些粗俗之语攻击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还是决定不依不饶,在道德层面批判王朗。这样王朗不仅自己之前吹得牛皮破了,反而还搭上了自己的道德形象,简直是服了夫人又折兵,亏大了,一时间气急攻心,坠马而死。
其实,王朗被气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读书人其实把名节看的很重要。有时候甚至超过生命。很多史籍中,记载有读书人做了不道德或者有损节操的事情,被他人揭穿,羞愧而死的情节。王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可以说,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而击中了王朗的要害。
但是,仍然要告诉读者的是,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骂死王朗是虚构的。王朗在历史上反而是一个忠直之臣,孙策在攻打江东时,虞翻劝王朗躲避,王朗没有同意,却多次击退孙策,虽然最终失败被孙策所俘虏,但孙策敬重王朗,将他礼送出境。后来王朗说起自己抗击孙策失败,是“未可折而折”意思是自己当时身为汉臣,应当守城抗击孙策,但自己没有做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6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