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这个词是不太敢随便用的,特别是在将星璀璨的中国军事战争史上,孙武、吴起、白起、韩信、王翦、卫青、霍去病、李靖、岳飞、徐达等众多名将,都以其绝顶武略和煌煌战功名垂青史。相比较他们而言,南梁陈庆之就显得名不见经传,知名度逊色很多。
但只要我们翻翻史书,对南梁陈庆之关注一下,都会被他创造的军事奇迹震惊不已,继而萌发出“这是真的吗?”的巨大疑问。如果史书记载无虚,中国第一传奇名将的桂冠,陈庆之受之无愧!
陈庆之是今天的江苏宜兴人,从小就是梁武帝萧衍的跟班,把萧衍伺候得挺舒服。当时围棋在南朝很盛行,萧衍是个十足的棋迷,劲头起来常常通宵下棋,身边人能陪到底的不多,陈庆之就是其中之一。就因为这个缘故,萧衍觉得陈庆之脑子灵光,身体又好,所以对他很器重。等到萧衍代齐登基为帝后,就封陈庆之做了梁朝主书,是个文官差事。
一直到41岁的时候,陈庆之才逮到机会在战场上发光。公元525年,北魏和南梁为争夺徐州展开会战,陈庆之率领两千人马与魏军两万人对峙。他丝毫不惧,集中优势兵力硬闯敌阵,竟使魏军“一鼓便溃”。虽然初战告捷,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南梁大军主帅萧综竟然在一天夜里把大军丢下,孤身一人投降了魏军。梁军为此军心大乱,被魏军打的溃不成军,损失惨重,只有陈庆之率领手下的兵马成功突围。在这场首秀战中,陈庆之显露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但这些战事跟后面的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不值一提。公元528年,北魏皇室内讧,军阀尔朱荣淹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发动"河阴之变",残杀北魏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海王元颢侥幸逃脱,投奔到南梁。梁武帝萧衍决定扶持元颢,就命陈庆之护卫元颢回到洛阳称帝。
这道命令看起来很荒谬,一般人看来基本是皇帝让陈庆之去送死。洛阳是北魏的都城,沿途重重关口,重兵把守,怎么可能让你轻易攻取?陈庆之虽然也觉得皇帝的主意有点馊,但习惯听皇帝话的他还是接受了。于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战争奇迹出现了。
当时陈庆之手下只有七千骑兵,因为都穿白袍,所以被称为白袍军。而魏国境内兵力此时差不多近百万,以七千对百万,简直就是老鼠撼大象,不够给人添牙缝的。但陈庆之不管这些,带着他的七千骑兵,从梁国边境开始,在北魏领土境内,前前后后转战了140多天,这期间水战、陆战、高山战、城市攻坚战都打过,遭遇了47次激烈战斗,攻下了32座城,总共消灭魏军10多万,击溃30万!
面对神魔一般的陈庆之军队,北魏民间有民谣说:“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北魏将领闻风而逃,连都城洛阳都不守了,丢下就跑,使洛阳变成了一座空城。更让人吃惊的是,陈庆之率领的七千骑兵占领洛阳后几乎没有损伤!
陈庆之在洛阳呆了足足65天,真够神勇的!后来因为是孤军深入,只好向南撤退。尔朱荣认为有机可乘,就率了30万大军追击,与陈庆之先后进行了11次会战,然而每次会战都被陈庆之击退,实在让人不敢相信。因为尔朱荣也是用兵奇才,当年曾用七千骑兵大破葛荣的30万大军!这奇才对奇才,看来还是陈庆之略胜一筹。等陈庆之摆脱追击回到建康时,七千骑兵还剩下了一半。
陈庆之的这段北魏境中行,堪称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一个奇迹中的奇迹,让后人很容易把他联想成一个威武雄壮、武艺高强的英武将军。但《梁书》说陈庆之“射不穿札,马非所便”,意思是“射箭射不穿小木片,骑马也不擅长”。就如此一人,能创下如此辉煌、令人不可思议的战绩,确实极富传奇色彩。
从这个角度讲,称陈庆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传奇名将也算说的过去。
1. 《“陈庆之字子云”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8分)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
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
除奉朝请。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
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
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
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
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
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
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
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
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
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
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
五年卒,谥曰武。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
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 *** 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选自《南史》,有删节)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平建邺,稍为主书 稍:逐渐B.仲宗壮其计 壮:佩服C.乃陈其俘馘 陈:陈述D.庆之开仓振给 振:通“赈”,救济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信义安所见乎?B、庆之入据其城。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C、须虏围合,然后与战。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D、射 *** 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庆之年轻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逐渐得到提拔。
B.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C.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积蓄了很多粮食。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高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死效力。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5分)(2)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
(4分)。
2. 翻译一篇文言文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从梁武帝大通元年, 出自《南史》 陈庆之,字子云,是义兴国山人,早年担任梁武帝的随从。
大通元年,陈庆之隶属领军曹仲宗讨伐涡阳。魏派遣常山王云昭等前来援助,前军到了驼涧,离涡阳四十里。
韦放说:“敌人的先锋一定是轻装的精锐部队,胜了它不能算是什么功劳;如果失利会挫伤我军威势,不如不打。 ”庆之说:“魏人远道而来,都已经很疲惫,必须挫败他们的士气。
他们没有不败的道理。”陈庆之便与部下五百骑兵快马往前攻击,攻破魏军前锋,魏人惊恐。
陈庆之回营后又与诸将一起连营往西进击。凭借着涡阳城与魏军对抗,从春到冬,经过了数百次战役,部队疲惫士气衰落,魏援兵又要在军营之后筑堡垒,曹仲宗等怕腹背受敌,谋划着退兵。
陈庆之在军门前手持符节说:“要等人包围好了,然后再和他们交战。如果要班师后撤,我陈庆之还另外得了皇帝的密令。”
曹仲康佩服他的计谋,因而听从了。魏人筑掎角形十三城垒,陈庆之攻破其中四座,另外九座城垒里的武器装备还很强大,于是把俘虏的耳朵陈列出来,鼓噪而攻,魏军崩溃,几乎全部被斩被俘,涡水也为之不流。
下诏在涡阳地区设置西徐州,各路大军乘胜进驻城父,武帝加以表彰,亲笔下诏慰问勉励。 大通初年,魏北海王元颢前来降附,武帝授陈庆之以假节、飙勇将军,命令他送元颢还魏,元颢在涣水即魏帝号。
授任陈庆之前军大都督。从?县进发,直抵睢阳。
魏将丘大千有兵七万人,分筑九垒抵御,陈庆之从早晨开始到下午申时,攻陷了其中的三个,丘大千才投降。 这时魏王元晖业率领两万羽林军救摇动梁、宋,进驻考城,陈庆之攻陷考城,擒住了元晖业,仍然往大梁而去,元颢提升陈庆之为徐州刺史、武都郡王,继续率军西行。
3. 魏徵传.八下语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2008年镇江市【甲】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太宗新即位,励精(①)政道(②),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④)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⑤)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 )【注释】①励精: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② 政道:施政的方略.③雅:素来 ④经:治理⑤劳:慰劳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l)孰视之( )( 2)皆以美于徐公( ) (3)王之蔽甚矣( )(4)思竭其用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15.对两位君主纳谏时的描写,【甲】文是“王曰:‘善.’”【 乙】 文中与这句话相对应的是. ( 2 分)16.邹忌和魏征作为大臣,向齐威王和太宗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17.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的感概?( 2 分)答:13.( 4 分)( 1 )同“熟”,仔细 (2 )认为 (3 )受蒙蔽 (4 )完,尽(答对一个给l 分)14 .( 2 分)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美”“私”等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l 分)15.(2分)(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答“欣然”亦可)16.(3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邹忌向齐王进谏时,善于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采用设喻、暗示等委婉讲道理;而魏征向唐太宗进谏时,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要点:①设喻、暗示或委婉,得2分.②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或“敢于直谏”得1分.意思对即可)17. ( 2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征,因为魏征不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于讲真话,是忠臣、贤臣,所以尽管有时说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开阔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爱.(要点:① 答“唐太宗对魏征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 分;② 答“魏征是敢于讲真话的忠吞、贤臣” ,得l 分. 惫思对即可)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D 9.D 10.C 11.D。
4. 有关周文育的古文及答案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①,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②,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③遗而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④,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参军,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选自《陈书》,有删节)
周文育,字景德,是义兴阳羡人。(周文育)少年时父死家贫,原先家住在新安寿昌县,本姓项,名叫猛奴。(周文育)十一岁时,能够在河里来来回回游泳几里远,能跳五六尺高,和很多孩子在一起游戏,没有人能够赶上他。义兴人周荟担任寿昌浦口戍主,见到周文育认为他很出众,便召来同他交谈。周文育说:“母亲年老家境贫寒,哥哥姐姐都长大了,赋役负担使我们生活困苦。”周荟很同情他,便随周文育到家里,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让周文育做自己的儿子,母亲便把他给了周荟。等到周荟做官的任期满了,便带着周文育回到京,带他去拜见太子詹事周舍,请周舍给他起个名字,周舍便给他起名叫周文育,字景德。周荟让哥哥的儿子周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对弘让说:“谁能学这些东?要得到富贵只有长矛就行了。”周弘让认为周文育有雄心壮志,便教他骑马射箭,周文育很高兴。
司州刺史陈庆之和周荟是同郡人,平日相互交好,起用周荟做前军军主。一次陈庆之派周荟带领五百人到新蔡县悬瓠,慰劳白水蛮人,蛮人密谋活捉周荟然后把他送给魏,事情被发觉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当时贼兵非常多,一日之中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勇敢为全军第一。周荟在阵前战死,周文育驰马夺回周荟的尸体,贼兵不敢逼近。到夜里,双方各自退兵。周文育身上九处受伤,伤好后,请求回乡送葬,陈庆之赞赏周文育的节义,赠给他很多丧葬费用送他回乡。安葬完了,恰好赶上庐安兴担任南江督护,他起用周文育和他同行。周文育多次征讨俚獠,所到之处都立有战功,授官为南海令。庐安兴死后,周文育和杜僧明攻打广州,被高祖击败,高祖释放了他们,详情记载在《杜僧明传》里。
后来监州王劢让周文育担任长流参军,(周文育)深受重用。王劢的职务被别人替代后,周文育想要和王劢一同北下,走到大庚岭,去找卜人占卦,卜人说:“您如果北下不过当个县令,南下便能称公封侯。”周文育说:“有足够的钱财就可以了,谁还想当公侯。”卜人又说:“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当天晚上,住在客店里,有个商人要和周文育博戏赌钱,周文育赢了商人,得银子二千两。第二天一早周文育去辞别王劢,王劢问他什么原因,周文育把卜卦及赢钱的事告诉他,王劢就让他走了。高祖当时在高要,听说周文育回来了,非常高兴,派人去接他,给了(他)很多赏赐,(并把他)分配在军队任职
?想当初,北魏宣武帝元恪在位之时,恰逢南朝齐梁交替,政局不稳之际。元恪趁势南征,几乎把整个中原都夺了过来。 可等到尔朱荣乱政之时,北方开始大乱,而南方的梁朝却已经稳定了下来。在这种背景下,梁武帝萧衍打算北伐,动手把丢失的中原抢回来。于是乎,名将陈庆之横空出世。 帝以魏北海王颢为魏王,遣东宫直合将军陈庆之将兵送之还北。——《资治通鉴》·梁纪八 陈庆之率军北伐,一举收复了整个淮南地区,并且越过淮河,收复了广阔的淮北地区。收复淮河流域之后,陈庆之又率领七千将士,一鼓作气攻入了北魏都城洛阳。 庆之以数千之众,自发铚县至洛阳,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资治通鉴》·梁纪九 陈庆之绝对是南朝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优秀统帅,但史书在记录陈庆之的战绩时,从来都不肯好好说话,而是喜欢编造各种神话。以至于陈庆之的地位被无限拔高,最后甚至到了夸张离奇的地步。 庆之麾下悉着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梁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等 客观地说,陈庆之的战绩虽然了不起,但实在谈不上有多神奇。换言之,陈庆之可以算是名将,但在中国历史上,能与之比肩的名将并不少,超过他的名将也不是没有。 因为洛阳是北魏的都城,所以后世读者总喜欢把陈庆之收复洛阳的事迹吹得神乎其神,更是把收复洛阳的难度和战略意义吹得无比重要,这种做法实在是太离谱了。 关于洛阳和中原地区,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这个地区的象征意义远高于战略意义。甚至可以说: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根本就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可言。 在天下统一之后,洛阳自然可以作为都城,因为洛阳被称为「 ”天下之中”,是中原王朝威服四方的象征。但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洛阳的地位就会下降,沦为一块鸡肋地区。 西晋灭亡后,洛阳的地位一直无法与长安和邺城相提并论,乱世枭雄们会围绕长安和邺城进行反复争夺,却很少有人会在洛阳一带大打出手。 随着魏孝文帝革俗汉化,北魏进入全盛时期,洛阳的地位再一次被提高。可在北魏风雨飘摇的时候,洛阳的地位又一次下降了。 尔朱荣和高欢都是北魏末年的乱世枭雄,但他们从来都不认为洛阳有多重要,也都不愿意亲自坐镇洛阳。 了解到上述史实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陈庆之收复洛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略意义。 更重要的是:北方当时的重要军阀尔朱荣并不在洛阳,陈庆之趁势偷袭,难度自然会降低一些。 而且陈庆之攻打洛阳的时候,一直都有带路党在前面引路。在攻陷洛阳之前,以元颢为代表的北魏旧势力一直与陈庆之维持着合作关系。 如果掐头去尾地看,陈庆之的北伐虽然算得上成功,却也谈不上神奇;如果完整地看,陈庆之的北伐恐怕只能算勉强合格,说成功都有点勉强。 无论我们把陈庆之的北伐说得多么了不起,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陈庆之的北伐只持续了三个月,然后就被尔朱荣打败了。 陈庆之的北伐,与前朝东晋的历次北伐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北伐的最大成就只局限于黄河以南地区(中原),从未越过黄河以北。而随着北军重兵集结,南军想长久占据黄河以南地区也是很难实现的。 史书习惯于把陈庆之的失败,归咎于元颢的从中作梗,如果不是元颢,陈庆之的北伐成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这种说法对也不对,我们先说不对的地方。 在此次北伐失败之后,陈庆之还活了十多年。如果陈庆之真有带领几千人打败十几万人的超能力,梁武帝萧衍没理由不派陈庆之继续北伐的。 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 在这种背景下,萧衍或许会给陈庆之配备更多的军队和更多的补给,以便陈庆之发挥更多的才能。可事实却是:陈庆之始终都是南梁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却再也没有直捣黄龙的机会。 对于这个事实,史书总是把责任归咎于萧衍晚年的愚蠢和糊涂。但只要我们看一下南朝历史,就应该明白一个事实:作为整个南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萧衍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是绝对不容低估的。 萧衍为什么只给陈庆之七千人,而不是三万人或五万人甚至更多呢?原因很简单,如果南梁出动一支庞大的军队,陈庆之肯定无法在北方立足。 元颢之所以能成功登基称帝,离不开南梁的大力支持。但问题是:南梁对元颢的支持只能停留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如果南梁派出大量军队支持元颢,结果会怎么样呢? 首先元颢就不敢接受这种援助,因为元颢很清楚: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南梁今天可以派出十万大军,热心地帮助自己,明天也可以用这十万大军吃掉自己。 而北方的各大实力派,也绝不可能支持元颢登基,反而会立刻与元颢划清界限。因为这支规模庞大的南梁军队,绝不会心甘情愿地跑到北方来替元颢打白工。 在大敌当前的环境中,北方各大实力派必然会组成联军,共同抵抗来自南梁的威胁。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那就是南北乱战了,这并不符合南梁的利益,更不符合元颢的利益。 而萧衍只给了陈庆之七千人,还打着元颢的旗号,自然可以迅速在中原地区打开局面。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之所以会出现南北朝长期对恃的罕见情况,原因绝不是因为缺乏军事天才,而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过于复杂,往前一步或后退一步都要反复思考,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 那是一个战争频繁发生的时代,那是一个对于权力平衡追求到极致的时代,那是一个对人性重重考验的时代,那是一个看不见前路的时代。 我认为:能够在南北朝那样的时代成为统治者,而且实现长期统治,必然要有非常优秀的个人素质。 从这个角度来看,南北朝的统治者虽然普遍名声不显,但显然要比明清时期的大多数统治者高明得多。明清的统治者之所以大多善终,主要得益于制度和生产力的进步,但他们未必能在纷乱如麻的南北朝闯出一片天。 陈庆之能在北伐过程中取得辉煌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他拥有过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梁武帝萧衍梁制订了一个切合实际的战略。 七千人说多不多,可以被北方的大多数利益集团所接受;七千人说少不少,在名将的率领下,可以形成独立的战斗能力。 我认为:南梁在决定北伐军统帅和军队规模时,肯定经过了详细地分析和细致的规划。帮助元颢在北方打开局面没问题,努努力也能在北方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南梁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准尔朱荣的军事能力。趁尔朱荣奔赴河北平叛之机,陈庆之打下了洛阳。但尔朱荣本身也是一个军事能力超强的人,他迅速平定了河北叛乱,回师找陈庆之算账。 在这种背景下,兵力严重不足的客将陈庆之被打得异常狼狈,最终不得不削掉头发,假扮成和尚的样子逃回南方。 史书习惯于把陈庆之的失败,归咎于元颢的从中作梗,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来分析一下有道理的地方。 如果元颢积极与陈庆之合作,陈庆之的确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败。可问题就在于:元颢为什么要积极与陈庆之合作呢? 南梁虽然国号为「 ”梁”,却并不是梁山的梁,梁武帝萧衍更不是人称「 ”及时雨”的宋 *** 哥,他们怎么会这么热心呢? 元颢在南梁的帮助下成功复国,但南梁帮助元颢的动机却并不纯粹。基于南梁的利益,显然是希望借助帮助元颢复国的机会,趁势控制元颢新建的北魏。 对此,元颢肯定是非常明白的。他想中兴北魏,却并不想给南梁当傀儡。在这种背景下,元颢在登基之后处处掣肘陈庆之,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双方本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说得再难听一点,在北魏旧势力看来,陈庆之的军队就和传说中的鬼子侵略军差不多。当北魏旧势力得知元颢带着陈庆之回到北方的时候,所用的词是「 ”入寇”。 魏元天穆将击邢杲,以北海王颢方入寇,集文武议之。——《资治通鉴》·梁纪九 日本人扶植汪精卫当总统,只是为了方便征服中国;南梁扶植元颢当皇帝,只是为了方便在北方建立傀儡政权,进而光复中原、统一天下。 虽然一个是征服一个是光复,但这两件事的性质,在北魏旧势力看来是一样的。 汪精卫借着日本人的势头风光无二,于是成为了众人唾骂的汉奸;如果元颢借着南梁的势头呼风唤雨,那么在北魏旧势力的眼中,元颢和汪精卫之流能有多大区别呢(虽然他们不认识汪精卫)?如果元颢真的混成了汪精卫之流,他还怎么在北方登基称帝呢? 甚至都不需要说那么遥远的事,只要看看梁武帝萧衍去世之后的局面就知道了:萧衍的儿子和孙子们为了争夺皇位,纷纷向北朝寻求援助,而北朝也总是很「 ”热心”地帮助他们。 北朝援助萧衍的儿子和孙子们争夺皇位,当然不是发扬什么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只是为了在江南谋求最大利益罢了。后来的南朝之所以会越来越衰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朝在江南扶植了一个傀儡国家(后梁),而南陈直到灭亡,也无法占据整个江南地区。 只要厘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元颢绝不可能全心全意地与陈庆之合作,如果合作得过于投入,必然会使得自己「 ”叛徒”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我们之所以会非议元颢,只是因为我们站在南梁的立场上看问题:元颢作为北魏皇族,居然不愿意和南梁实现全方位合作,我们都觉得元颢的良心大大滴坏。 这样先有立场再有结论的历史观并不可取,因为这无益于我们客观冷静地分析历史。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直到今天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不过影响战争走向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指挥者的军事素质,每一个指挥官都具备过人的谋略,比起一般人来说要强上不少。
不过也有例外,古代就有这样一位将军,不会骑马射箭,甚至就连弓弩的拿不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人,却在40岁时第一次领兵出战,主导过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他就是声名赫赫的陈庆之。
陈庆之是南梁大将,梁国是南朝第三个政权,开国皇帝为萧衍,据传其祖上是汉朝开国功臣萧何,萧衍势力极大,期初是齐国大臣,等到自己有了颠覆政权的能力之后,萧衍显示出了野心,武力逼迫齐国皇帝退位,从此建立梁朝。
梁武帝在历史的评价极高,自幼饱读诗书,无论是政治、文学还是军事领域都有涉猎,同时梁武帝十分向往佛教,平日里烧香念佛,而且梁武帝爱好交友,是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与沈约,谢朓等文人交往密切。
梁武帝登上皇位之后,勤于政事,要求臣子直言进谏,晚年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从佛教生活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正是他,陈庆之就是在梁武帝身边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陈庆之家境贫困,机缘巧合之下投入到梁武帝门下,如果不是这次机会,陈庆之很可能还会在家里种地为生,不过陈庆之身材并不高大,注定不是一个干体力活的好手,在很多人眼里,陈庆之根本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然而他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多方打听,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一个萧衍,由于萧衍广交好友,门客众多,不起眼的陈庆之又如何让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呢?陈庆之仔细思考,逐渐摸索到了萧衍的脾气秉性,发现这个人对文学与书法十分向往,尤其佛教文化。
虽然说陈庆之对佛教不太了解,不过对于下棋却十分精通,得知萧衍对下棋十分喜欢以后,陈庆之日复一日的练习棋艺,找到机会就有萧衍切磋棋艺,萧衍的棋瘾很大,有时候一天都能不吃不喝通宵下棋,除了陈庆之陪同以外,没有人可以坚持下去。
靠着下棋这门手艺,陈庆之逐渐成了梁武帝身边的得力助手,梁武帝登上皇位之后,广封群臣,陈庆之作为心腹,18岁时受封为主书,帮助朝廷处理文书公文,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官,然而上战场杀敌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男儿就要建功立业,为此陈庆之买通许多大臣替他说好话,终于让他等来了一个机会,不过这个机会足足等了二十多年,
南北朝时期政权对立,与梁朝对立的正是北魏,两国相处还算和谐,有一天道武帝的玄孙联合徐州刺史元法僧几个人觉得朝廷十分苦闷,就想着自立为帝,享受一下做皇帝是什么样的感觉,几个人说干就干,随后起兵谋反建立的“宋”朝。
道武帝听闻之后,十分恼火,简直就是胡闹,一个完整的国家怎么可以有两个皇帝,于是拍案而起,命令大军讨伐。
元法僧等人当即慌了神,虽说干出了称帝的事情,不过这几个人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道武帝抗衡,硬拼无疑是自寻死路,于是几个人决定投靠南面的梁武帝,梁武帝听到有人投诚,十分高兴,命陈庆之前去接应。
这是陈庆之第一次走向战场,这个文官的命运就此改变,虽然只是名义上的统帅,然而陈庆之不在乎,只要能有上战场机会就足够了。
陈庆之的武将生涯就此开始,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最瞩目的就是率领7000余人浩浩荡荡进行北伐的传奇了。
陈庆之北伐时,首先进攻睢阳,睢阳守将多达7万多,是陈庆之的十倍以上,双方兵力十分悬殊,没有人认为陈庆之可以取胜,令人没想到的是陈庆之并没有一丝迟疑,率领士兵不足半日就攻破了城池。
首战告捷的陈庆之继续进攻,面对元晖业的2万多兵马,陈庆之因势利导,轻松攻下城池,生擒敌方守将,打出气势的陈庆之再次攻击荣阳,北魏急忙排尔朱荣等人率领大军救援。
20万大军将陈庆之重重围困,很多人都认为陈庆之会选择坚守不出,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率领4000精兵,出城迎敌,一战打得北魏被迫迁都,陈庆之的威名成了北魏皇族的梦魇,每当提起这个名字,都会心惊胆颤。
陈庆之作战的时候,喜欢穿着白色长袍,因此被人称作“白马探花”,当时有歌谣称赞:“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虽然只有几千士兵,却在他的手下势不可挡,接连攻陷北魏32座城池。
与著名的军事天才相比,40岁才上战场的陈庆之无疑是“老迈之躯”了,然而他却以惊人的天分,在战场足足打了15年之久。
《梁书》中说道:“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可见古人对陈庆之评价极高。
南梁皇帝称赞陈庆之“本非将种,又非豪家”,15年军旅生涯中,陈庆之先后参与大小战役47次,多数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斗,陈庆之虽然不是项羽那样的盖世英雄,甚至一些史书中记载陈庆之体力极差,没有丝毫武力。
就是这样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又是怎样应对北魏数十万兵马的呢?总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陈庆之虽然体力弱,却善于带兵,同时十分关怀属下,久而久之使得陈庆之的部队上下一心,作战的时候可以凝聚成一股力量,因此陈庆之取胜的首要原因就是能笼络士气,获得士兵们的信任与支持,经常与士兵同吃同住,将士们都愿意追随在他身边。
虽然只有不到一万人,但是陈庆之军队的士气无人能敌,这样一支不可阻挡的虎狼之师,在南北朝打出了威名。
在就是陈庆之富有谋略,军事才能出众,许多时候可以依据战场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也是让士兵们信服的重要原因,史书虽然没说过陈庆之有过高人指点,只知道他十分爱下棋。
年轻时经常与梁武帝切磋棋艺,20多年的时间里进步颇大,仔细想想,棋盘上的争斗不就是另一个战场吗,通过围棋的厮杀,陈庆之找到了攻防道理,并且运用到实战中去,在那个分裂争斗的年代,陈庆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实在是不容易。
很多人看来,陈庆之接连击败北魏数十万兵马,靠的不仅仅是强攻,更多的是谋略,不足4个月的时间内,拿下北魏32座城池,这种战绩试问还有谁能做到。
因为出色战功,陈庆之被后世称为“古代五大名将”,陈庆之与其他人不同,有自己独特的作战理念,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选择正面交锋,仍然能势如破竹,反杀敌军。
陈庆之作战几乎都是正面交锋,再加上陈庆之身形瘦小,作战风格却大不相同,战场上攻势迅猛,这种反差更加体现出陈庆之的传奇经历。
历史上的陈庆之更像一个“军师”,指挥过的战斗,或多或少影响了历史走向,直到今天,他所留下来的的军事思想仍然值得参考。
陈庆之的故事还曾流传到日本,日本小说《奔流》中,陈庆之被描述成天兵天将,率领三百铁骑,大杀四方,作为历史有名的儒将,陈庆之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
参考资料:
【《梁史》、《南史》、《南北史演义》】
陈庆之的勇名天下皆知的,是在大通年间的事情,也就是陈庆之四十四到四十六岁的时期。当时魏的朝廷因帝位而产生了内纷,重臣尔朱荣领兵占据洛阳,杀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独揽权势。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颢就因此而亡命至梁。
当时的梁主萧衍决定出手援助了北海王,命陈庆之护卫北海王回到洛阳。其实萧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击洛阳,并让北海王即帝位。陈庆之虽对萧衍的命令觉得无谋,但最后还是接受了。
于是历史上最最奇迹战争出现了,一个传说里赵云式的猛将产生了。陈庆之所带的兵力是多少嘛?是七千骑!而当时魏境内兵力约有近百万之众,以七千对百万,结果想都不用想,但陈庆之作到了!从梁边境开始,在魏的领土内进击一百四十日,其间激战四十七回,水、陆、山、城市攻坚作战全部都获得胜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击灭十万余兵力,击败退约三十万兵力!造成了洛阳极大的震撼。
陈庆之来了!这句话形成了魏朝廷的恐慌,连军队都放弃了洛阳的守卫逃走,更别说是皇帝和尔朱荣了,洛阳就这样变成一个空城。更另人吃惊的是陈庆之占领了洛阳后所率的七千骑几乎没有损伤!以至于当时就有人评论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阳的人,古今仅此一人。陈庆之占领洛阳达六十五日,七千兵士整然地退出洛阳。自认为胜利的尔朱荣亲领了三十万大军追击,然而又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会战都为陈庆之所击退,直到梁军渡过一条河后,因为涨水淹至桥上,尔朱荣才放弃追击,不过这次不算是完胜,到达健康时,七千的兵数灭了一半,但这也相当的完美了。
之后陈庆之依然为梁战斗着。比如造成了天下大乱的侯景(也就是侯景之乱,就曾以北朝将军的身份领了七万兵力与陈庆之的一万梁军作战而遭击溃,只剩他一个人逃回。而陈庆之至死为止也从未败过!当他担任予州刺史的时候,由于农作歉收。有许多人饿死,他除了打开官仓,将储存的米麦分配给民众外,还从丰收之处急运米粮前来。予州的人民替这位将他们从饥饿之中拯救出来的刺史建立了祠堂,还称呼他为仁威将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6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连环画:中国历史故事14《陈胜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