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崇祯南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的时候都城本来是南京,后来朱棣造反成功,这才迁都北京。历代中原王朝形势不好的多是退守南方建立割据政权,比如东晋,南宋。虽然这些政权没有最后能够收复中原,但是至少还是能够维持百年以上的统治。崇祯那个时候也是一样,明朝内忧外患,所以南迁在当时也有很多人向崇祯建议,就我个人看来崇祯其实还是愿意南迁的。
明朝的后宫干政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如果连皇后都知道这样暗示崇祯皇帝,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形势是何等的恶劣。崇祯当然也是有过类似的想法的,据说他和周廷儒就曾秘密商议过南迁的事情。不过后来还是被泄漏出去了,天启的张皇后坚决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客观的来讲,当时的明朝南迁还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
1.前面说过明朝是有两个首都的,南京作为当时留都保留了六部、督察院等一系列完整的机构。如果崇祯南迁到南京,很快能够建立完整的统治。
2.南京地理位置还是比较好的,易守难攻,加上当时江南发展得很好,人力物力是足够的,将来是有实力收复中原的。
3.崇祯末年,很多天灾人祸使得明朝在北方统治几乎崩溃,但是南方还是根基稳定的。特别是南迁之后,明朝不用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能够集中力量防守住长江。明朝即使灭亡了,军队实力还是有的。
那么为什么最后崇祯还是没有南迁成功呢?
从历史上看,我们知道明英宗朱祁钰干过一个很蠢的事情,那就是他带着大明的几十万精锐军队在土木堡被瓦剌打得大败,导致最后北京被瓦剌给围了。后来北京保卫战胜利,那些主张南迁的官员也被同僚耻笑了很久。我们知道文官是非常注重名节的,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很多官员是不愿意主张南迁的。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于谦不主张南迁是因为于谦有能力,加上大明那个时候实力还够的,守住北京城是不成问题的。崇祯那个时候形势真的不行,而且崇祯能力非常一般,并不是什么能够力挽狂澜的君主。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自身的制度。明朝言官和廷议原本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到了后来,完全是互相扯皮不干实事。这使得很多好的建议没法执行,比如当初太原陷落以后,要送太子去南方督军就被大臣给否定了。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即使崇祯在北方战死了,太子以能够在南方继位,继续延续大明的统治,从而避免群龙无首,互相争斗。
无论怎样,崇祯是大明最高的统治者,国家的大政都是他决定的。南迁的关键还是在于崇祯皇帝。他这个人在历代亡国之君中算非常好的,勤于政事,既不贪财,也不好色,也不成天游山玩水,不过他也有不足。那就是他这个人缺乏担当,老是喜欢找大臣背锅。比如他在位17年,换了50多位首辅。很多关键的决定是需要皇帝力排众议,做出抉择的。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后来人对大明王朝历经两百七十多年历史的深刻总结。崇祯皇帝算得上是君王死社稷的践行者,大明王朝的落幕充满了极其悲壮的色彩。
崇祯皇帝十七岁开始继位,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在煤山自尽。仅仅走过了短暂的三十三年春秋。应该说崇祯在位执政期间,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做事充满雷厉风行。崇祯继位之后能够迅速的整顿朝中出现的各种弊端,打击官员之间的结党营私不正之风。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铲除了魏忠贤等人的乱党集团,重新任用一批有能力的东林党知识分子。
尽管崇祯皇帝在位期间辛勤理政,以身作则,但是腐朽的大明朝已经摇摇欲坠了,靠着崇祯皇帝一己之力难以支撑。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动荡局面并不是没有想到过迁都南京之事。迁都可以短时间缓解国内政治矛盾,能够避开大清军队和李自成部的锋芒。这些利弊对崇祯来讲应该说是很清楚的。但是迁都也是有诟病的。和平时期的迁都,那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发展能够发挥更大积极作用。但是在国家发生战争时迁都,就有贪生怕死,给祖宗基业带来羞辱的成分。
崇祯是个要面子的年轻皇帝,同时他又坚信在北京城遇到危险的时候,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大军必定能赶来驰援。因此他还是没有迁都南京。而是选择与北京城共存亡,与祖宗的江山社稷共存亡。可惜后来随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迅速北上,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队还没来得及到达,李自成部队就已经攻占了北京城。于是大明朝的崇祯皇帝为了维护祖宗江山社稷的尊严而选择了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历史上对崇祯皇帝自尽的行为,还是有很高的评价。对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也是多有颂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论述还是非常贴切的。
不要再粉饰了,所谓的“天子守国门”究竟如何呢?崇祯帝朱由检当初根本不是宁死不跑,而是没跑掉,他本身想跑却又不敢跑,在朝廷大臣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错过了逃跑的机会。
明朝崇祯十五年,满清攻击明朝,朱由检《三垣笔记》记载: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然而后来因为天启懿安皇后张氏的反对而作罢,但是崇祯帝并没有放弃。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朝野危机四伏。《明季北略》记载:李明睿等奏请南迁,帝独召李明睿曰:“朕有此志久矣,无从襄赞,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得出,当时朱由检本身早就想着南迁了。当年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变夺位以后,北方精锐大损,所以迁都北京亲自坐镇。然而仍旧在南京留下了一整套的行政系统,所以明朝迁都南京是完全可行的。
朱由检本人希望南迁,然而明朝大家也都知道,很多道貌岸然的文人士大夫,对朝政有很大的影响力(事实证明,后来那些坚决反对南迁与大明共存亡的大臣,很多都投靠了满清),他们坚决反对崇祯帝南迁,甚至用当年景泰帝朱祁钰坚守京师等例子反对驳斥崇祯帝,最终崇祯帝也没跑掉。
崇祯帝朱由检没有南迁,主要有这些原因:
第一,朱由检本身优柔寡断,做事迟疑不决。作为一国之君,朱由检殚精竭虑,也算得上是个好皇帝,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疑心病重而且做事叽叽歪歪,总是迟疑不决。我他本身想南迁,但是又不敢,最后下定决心,为时已晚。
“二月间,大顺刘方亮等部已出河北,对京师行成包围之势。”崇祯帝优柔寡断的时候,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整个京师,朱由检想跑都跑不掉了。而更让朱由检心寒的是,他想跑的时候,发现京城各个城门的守卫都已经投靠了李自成的军队。
第二,明朝本身的文人制度有问题。
《明史·李邦华传》:邦华密疏,请帝固守,而太子监国南京。帝得疏,意动,绕殿而行,将行其议。明朝是宋朝以外,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而明朝的程朱理学等封建礼教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明朝文人对所谓“气节”的注重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所以他们坚决反对崇祯帝南迁。而内阁等集体反对,崇祯帝也不好强硬行事。
读过崇祯的那段历史我们都知道,其实崇祯并不是没有南迁的打算,后来他之所以没有南迁成功,对形势上的错误判断是最主要的原因。
时间回到1643年10月,那时候潼关被李自成攻破了以后,他杀死了孙传庭,迅速把陕西全省占领了。三个月以后,李自成称帝并且把手头上的兵力分成两路开始北伐。这个时候关陇、中原腹地一带的势力已经无法与李自成正面周旋了。但是由于陕西和北京离的很远,历史让我们知道李自成三个月内打到了北京,但是那时候没有谁能保证李自成三个月内就能从陕西打到北京。
北京和陕西这两个地方中间主要要三个要塞。其中有两个在山西,第一个是宁武关、雁门关,也就是内长城,山西总兵周遇吉镇守在这里。第二个是号称明代九边第一镇的大同,兵强马壮城池非常,姜?带兵镇守。除此,北京的西面还有一个居庸关,在大同和这个地方的中间,还有九边雄镇之一的宣府,主要是由唐通镇守。
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可以知道,北京西面一共有三支军事势力,三道雄关,那就是周遇吉、姜?、唐通,如果李自成想从西面越过这三道防线,怎么着也得上大半年的时间,甚至会更多。
这些都是崇祯对西部局势的分析,也正是因为他的这股自信,导致蓟辽总督王永吉上疏建议调集关宁吴三桂的军队来京师勤王的议程一时总是拖着没有实行。当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李自成估计还打不到北京来,就算打来了,明军也可以据城反击,守住城池,击退李自成。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崇祯才一直都没有调集关宁军来援救京城,也没有准备南迁。
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时候,除了周遇吉带领的几千人的兵力抵挡住了李自成的八九万大军差不多半个月时间外,从姜?到唐通,再到南路的李建泰部下的军官们,再到北京城下的成国公和守城官员,文武官员都赶紧投降了。这也直接导致了从姜?投降的2月19日到李自成攻克北京的3月19日,仅仅就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6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