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崔琰被曹操处死的真相是什么真的是立储事件造成的吗

以史为鉴 2023-06-17 22:10:31

崔琰被曹操处死的真相是什么真的是立储事件造成的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崔琰被曹操处死的真相是什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丕曹植的世子之争,是曹操集团中除战争和瘟疫之外“减员”最严重的一次风波。众所周知,曹丕曹植各有“羽翼”,另外他们各自又有一批支持者或拥护者。当然,这些拥护者可能最初目的并非为自己的未来投资,而是秉持自己公正的想法而支持。在曹丕阵营中,就有一位刚正不阿的名士——崔琰。

崔琰之死因为有多种说法,且因为在《三国志》中死因没有“长线”线索,这就给我们探究崔琰之死增加了一些难度。另外,崔琰是支持曹丕的,而陈群更属于曹丕的党羽。在崔琰去世的十多年后,为何陈群对崔琰的评价不高?这都让崔琰真实的死因扑朔迷离。

崔琰字季珪,是清河东武城人。他年少喜好习武,直到二十三岁成为正式士兵后开始研读了《论语》和《韩诗》。二十九岁时,崔琰在郑玄门下学习,只可惜还没有坚持学习一年,徐州的黄巾军就攻破了北海,导致郑玄和他的弟子们不得不到山里躲避。时间一长,郑玄及其学生的口粮成为问题,无奈下郑玄解散学生,而崔琰就在解散名单中。当时崔琰为了躲避贼乱,只得周旋青州、徐州、兖州和豫州的郊野地区。他曾东至寿春,南到洞庭湖。在外漂泊四年后,崔琰才安全回家,在家中他以弹琴读书为乐。

在袁绍获得冀州之地后,听说崔琰的故事后主动征辟他来自己手下打工。崔琰就职后,对袁绍提出了整顿军纪的建议。在曹袁两家大战一触即发之后,崔琰主张以守为主。袁绍去世后,他的儿子袁谭和袁尚争夺权力,且二人都希望获得崔琰的支持。崔琰看到二子相争,就称病回绝,因此惹恼了袁尚被关在牢房中,最终多亏阴夔和陈琳的鼎力相助才免于牢狱之灾。

疑点一:怒怼曹操

曹操攻破袁尚领冀州牧之后,征辟崔琰为别驾从事。在一次公开场合沟通中,曹操表示:“昨天自己看户籍本,感觉冀州地区可以提供三十万兵源,这正是大州的规模!”崔琰听后指出:“现如今天下分崩离析,袁家兄弟兵戈相见,冀州地区百姓的白骨露于原野。(百姓们)看到您来到此处,却没有听闻王师以仁待人、了解风俗、挽救生灵,却光顾着计较士兵,这不是冀州百姓期望的样子。”

曹操在众多宾客的注目下,主动向崔琰表示歉意。看到曹操对崔琰如此诚恳地致歉,在座其他人士都表现出大惊失色的状态。

自觉“站向”曹丕

建安十一年,曹操讨伐并州,后方安排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当时的曹丕还是一个“活泼青年”,常常穿上戎装出门打猎。崔琰看到此事之后就写信劝谏曹丕不要沉迷于打猎,在信中,崔琰主要指出以下三点。

1:袁绍对袁家公子放纵,徒有兵马地盘最终只能覆败。

2:曹操尚亲征在外,你作为世子要规规矩矩做正确的治国理政之事。

3:你沉迷打猎就是忘记“社稷之重”。

曹丕看信之后,第二天给崔琰回信表示感谢,并指出自己已经将猎具尽皆烧毁,还期望崔琰之后能够多多批评指正。

疑点二:公开支持曹丕

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为魏公,随即开国。曹操开国之后起初还没有设立太子,而当时曹植非常受曹操所喜爱。但曹操也是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于是向各位大臣秘密发出信函咨询对于曹丕曹植的看法。时任尚书的崔琰和各位大臣一样,都在曹操的秘密问询范围内。

一段时间后,所有大臣陆续将密信封口送回后,曹操发现只有崔琰交回的“密信”没有封口的痕迹。崔琰在信中指出:“自古应立长子,再加上曹丕仁孝聪明,适合做您的接班人。我崔琰愿以死为他守护。”

早些时间,崔琰的哥哥的闺女嫁给了曹植,而崔琰却坚决支持曹丕,曹操崔琰的公正诚信深有感慨。

迫害崔琰的幕后推手

崔琰这个人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很是威重。朝中大臣对他都比较敬重,甚至曹操也对其有所敬畏。崔琰在工作中,推荐了很多能人贤才,让魏国政治环境逐渐清朗公平。话说崔琰当时推荐了钜鹿人杨训,推荐理由是虽然才学有所不足,但却清廉贞洁、为人正直。而崔琰去世的导火索,正是这位杨训引燃的。

曹操称王后,所有人都在称赞曹操,作为崔琰推荐的杨训也不例外。但正是这样一个当时几乎没有影响力的杨训,却有人指责杨训对曹操的赞美很浮夸,进而指责崔琰推举不当。崔琰得知此事后看了杨训称赞曹操的奏表后给杨训写信表示“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这句话的本意,崔琰是为了讥讽那些没事儿找事儿瞎起哄的大臣。却被有心人捏造成崔琰“傲慢”且多对社会多有怨言,这个有心人在曹操面前添油加醋一番。曹操大怒表示,“耳”是一个不好的字,崔琰这封信是出言不逊,处罚崔琰去做劳役。我们都能看出,曹操这个借口,实在是牵强的不得了。但我们不妨思考,到底是谁添油加醋?曹操为什么这么大火气?

推手:种种迹象表明,崔琰之死和毛玠下狱有一个共同的幕后推手,那就是“曹植党”中的丁仪。

曹操为何大怒?我们不乏返回事件本身,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曹操受封为王时仍有无数反对之声,这让曹操气急败坏且忧心忡忡。在错误理解崔琰的意思后,难免在谗言下有所“当局者迷”。

致人死地的最后一击

说法1:崔琰被罚做劳役后,曹操特意找人代替自己去看望他。崔琰在面对曹操使者的时候,一点都没有屈服的意思。使者回去向曹操汇报后,曹操决定赐死崔琰。曹操在赐死崔琰的公文中指出:“崔琰受刑之时却和宾客往来且门庭若市,在接待访客的时候胡须卷曲且目光直视,好像有所怨恨。”曹操就是想杀崔琰了,已经不需要任何符合逻辑的借口了。

说法2:崔琰自己有一些文集,每次崔琰携带这些文集的时候十分隐蔽并用布包裹。一些与崔琰有过节的人看到这个场景,就到曹操面前诬告崔琰的文章中嘲讽朝政,因此文集内容不能公布于众。曹操听后非常生气,将崔琰剃光头发关入大牢。关入牢中之后曹操派人暗示崔琰三日内自杀,但崔琰并未理解。曹操得知后盛怒让使者明示崔琰,崔琰得知后在狱中自杀。

到底是什么杀了崔琰?

1:参考从建安十九年始曹植在受到重视后的所作所为,笔者个人认为,因崔琰参与立储结党之事而受到曹操记恨,可能性较小。

2:有学者说因早年间崔琰怒怼曹操,多年后被曹操报复的说法,还需要更多史料支持。

3:很多人将崔琰的死因概括成曹操掀起“文字狱”,但崔琰之事具有特殊性,文字狱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一种表象而已,肯定在文字狱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4:结合上述所有资料,汇总采纳最大概率,结合其他史料后,笔者个人认为崔琰的死,是在政敌(曹植党嫌疑最大)的污蔑下,曹操因怀疑崔琰对自己“称王行为及政令不满”或“崔琰结交繁杂可能与反对派达成某种一致”而处死崔琰。

崔琰是谁杀的

崔琰(?-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

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般县(今山东临邑)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出言不逊,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终年26岁(《三国演义》中为24岁)。
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因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
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因曹操的“鸡肋”二字,杨修大乱军心,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
··希望可以给你帮助·········~~~~。。。。

三国中崔琰、孔融、祢衡、杨修,各是怎么死的

楼上说的不完全对。
崔琰:建安二十一年(216),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孔融:孔融对曹操不满已久,一直抨击、讽刺曹操,因为孔融是当时名士,这对曹操的名望打击很大,所以为曹操所不容,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祢衡:祢衡是狂士,也是名士,在宴席上讽刺大骂曹操,当时曹操不愿杀名士绝天下之望,就送到刘表那,刘表也是这么想的,送到了黄祖那,黄祖是个粗人,才不会想这么多,一听祢衡还是骂他,直接就把他砍了。祢衡死于198年,终年26岁。
杨修:其实杨修不是因为太聪明而被曹操忌惮而死的,杨修真正的死因是参与了夺嫡之争。

历史上的崔琰真的是因为曹丕而死吗

崔琰之死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参与曹植、曹丕兄弟争夺储位可能是原因之一,所以曹操对他敬畏的崔琰也是毫不手软的。据史书记载,在曹操死去的前一年,杨修也是因为陷入了夺嫡之争而被曹操杀害
我们知道曹操晚年的时候接班人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曹丕、曹植兄弟两个为了争夺这个储位展开了明争暗斗。这个时候曹操秘密征求百官的意见,很多人都秘密回信给曹操说我赞成选谁,惟独崔琰公开回信,说:《春秋》大义立嫡以长,你选接班人要选年纪最大的,也就是要选曹丕,何况五官中郎将——就是曹丕了——仁孝聪明,应该当太子,我崔琰愿意以死来捍卫这个正道。曹操看了以后大吃一惊,因为曹植的妻子是崔琰的侄女,要按私情崔琰应该支持曹植的,但是他支持曹丕,所以曹操非常敬重。那么按说这个它不该成为曹操杀崔琰的原因对不对,观点不是一致吗,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裴松之在这个地方加了一条注,注的是什么呢?说曹植的那个妻子,也就是崔琰的那个侄女,有一天因为穿了一件漂亮衣裳被曹操杀了。他这条注没有注在《三国志·曹植传》,而注到了《三国志·崔琰传》,而且注到这个地方,我觉得裴松之好像在暗示什么,暗示说崔琰的死其实与曹植、曹丕兄弟争夺这个储位可能是有关系的。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

孔融被曹操杀时,陈寿做三国志的时候不敢给孔融做传,但给崔琰被杀,给的评价是这样的:?至今冤之最为世所痛惜?。读过史的人,都知道崔琰是冤案,不仅被曹操杀害,还是诬杀。

崔琰这个人当过曹操丞相府的西曹和东曹的组织部部长(现代语言),而且选出的人质量还高,三国志上就说过?文物群才,多所明拔?。曹操也说过,崔琰这个人非常正直。

曹操担任魏王以后,接见西域的使者,自惭形秽,自己又低,长得又不怎么样,觉得不足以雄远国,于是让崔琰穿上魏王的衣服去接见,一表人才,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而且一身正气,曹操见了他都三分畏惧,三国志就有过这样的记载?太祖亦敬惮焉。?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崔琰的死又怨在何处?

史书上记载:?崔琰因牵涉到一个蹊跷的文字狱案件,被曹操杀死。?当时给崔琰的罪名是腹诽心谤,意思就是崔琰暗地里诽谤,这明显没有一点逻辑可言,只是曹操想杀他。事情是这么回事:

在曹操封魏王的时候,有一个叫杨训的人,给皇帝上了一张奏疏,极力表彰曹操,这时候,大臣就牵扯到了崔琰,说?你怎么选了这么一个马屁精。

?崔琰看了奏章后,给杨训回信:?省表,世家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就这句话,变成了他的死因,这句话翻译过后,就是:你写的文章我看过了,事情还可以嘛,但随着时间的迁移,情况会变化的。?认为你歌颂曹操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会变的,大家以后会理解你的。

但是他写的信被一个人告了,他的理解是?曹操做的事还可以嘛,随着时间的变化,他曹某人的情况也会变的。?曹操看到以后,非常愤怒 认为崔琰不恭,便让他剃秃头,去做工,他认为给崔琰这样一个刑罚是很重的,可曹操手下人却说,崔琰镇定自若,没有一点异常反应,于是曹操就说?他是什么意思,难道要本王亲自动手吗??这话传到崔琰耳朵里,崔琰说:?好吧。?于是就自杀了。

崔琰的死,显然是冤死,而曹操也不至于错杀滥杀,崔琰也没有进行申辩,而三国志里,陈寿对崔琰的死是这样评价的?侍旧不虔。?意思是仗着自己是老朋友,态度不好。比如许攸和孔融就是这样死的。

既然崔琰是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曹操为什么要杀他呢?小编认为,曹操那个时候已经60多岁了,每天疑神疑鬼,所以疑心是非常大的,正是因为多疑,才杀了崔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6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