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唐高宗的夺嫡之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似乎不是很有名,但他爹唐太宗李世民和老婆兼后妈武则天,都是威名赫赫、家喻户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高宗既耳濡目染了老爹李世民的教导,又有武则天这么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同床共枕,他的实际历史功绩,当然一点都不逊色,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唐朝在他手上,疆域达到最大!
唐高宗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前面有废太子李承乾、楚王李宽等8个哥哥,后面有纪王李慎、江殇王李嚣等5个弟弟,他是如何从“十四子夺嫡”的喧嚣中胜出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唐高宗的基本情况:唐朝贞观二年(628年)出生,生母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3岁的时候获封晋王,5岁时遥授并州都督;9岁时长孙皇后去世,哭得感动了身边人,也赢得了李世民的宠爱,不久又加授右武候大将军。
无论是晋王、并州都督、右武候大将军这些王爵官职,还是哭祭母后,唐高宗和其他兄弟相比,都没什么优势;不过跟大哥李承乾、四哥李泰之外的兄弟相比,嫡子还是有那么一点优势,但并不绝对。
接下来,我们剖析一下唐高宗的夺嫡之路,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哥李承乾被废前
大哥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李世民一即位就被册封为皇太子,虽然先天有点残疾,而且还有一些不端行为,但总体上储君地位稳固。
三哥吴王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所生,虽然是庶出,但他有“文武才”,而且李世民“常称其类己”,显然有很大的夺嫡机会。
四哥魏王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被过继给早逝的叔叔卫怀王李玄霸,但他“好士善文”,李世民给他的待遇和赏赐甚至逾越皇太子李承乾,夺嫡潜力很大。
十弟纪王李慎在担任襄州刺史时,因主政有方得到李世民“玺书劳勉”,这是加分项。
十四弟曹王李明是李世民的幼子,虽然生母是叔父李元吉的原配巢刺王妃,但李世民非常宠爱,曾想册立为皇后,在魏征的劝谏下才作罢,子以母贵,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二哥楚王李宽、十一弟江殇王李嚣、十二弟代王李简早逝,五哥齐王李佑因谋反被赐死、六哥蜀王李愔被斥“不如禽兽铁石乎”,七哥蒋王李恽、八哥越王李贞、十三弟赵王李福不受重视,早早被排除。
因此,在这一阶段,唐高宗的主要对手就是大哥李承乾、三哥吴王李恪、四哥魏王李泰、十弟纪王李慎、十四弟曹王李明等五人,尤其李承乾、李恪、李泰,唐高宗很难有跨越的可能。
第二阶段,大哥李承乾被废后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皇太子李承乾因谋反事泄,被废为庶人,从此彻底出局。
魏王李泰很快就进宫,向李世民表示自己百年以后,会把儿子杀了传位弟弟唐高宗,李世民一高兴就答应册立他为皇太子。但在与大臣们商议时,谏议大夫褚遂良认为李泰的做法太危险而且不切实际,外戚齐国公、司徒长孙无忌则主张册立唐高宗为皇太子。
这时,李世民又得知,废太子李承乾谋反是因李泰夺嫡手段太激烈,唐高宗则遭到李泰的威胁,认识到只有册立唐高宗为皇太子,才能避免兄弟争斗,保全李承乾和李泰,于是就定下册立唐高宗为皇太子,李泰则被降为东莱郡王。
但这一阶段,李泰并没有被李世民彻底放弃,吴王李恪、纪王李慎、曹王李明等三人也没有受到任何牵连,唐高宗的皇太子之位,仍然面临这4个兄弟的挑战。
第三阶段,唐高宗储君时
唐高宗被册立为皇太子后,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交心:"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
雉奴是唐高宗的小字,李世民明显不放心让唐高宗接班,事实上在最后在位的6年里,李世民动过易储的心思。
东莱郡王李泰很快又被改封为顺阳郡王,徙居均州的郧乡县,虽然远离长安,但李世民并没有忘记爱子,曾拿着李泰的奏表对大臣们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者,亦是两全也。"
在李世民的心里,他很想李泰,爱他的才华,只是因为要保全儿子们才忍痛割爱,内心的不舍其实谁都能看出来。
唐朝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进封顺阳郡王李泰为濮王,应该说他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感情,想要给这个儿子更多。
吴王李恪各方面都很像李世民,李世民在册立唐高宗后,动过改立李恪为皇太子的心思,但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李世民还反问:"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
李世民觉得,长孙无忌不应该以李恪不是自己的亲外甥就排除他,李恪如果真的像自己,以后保护舅舅也会很实在。
长孙无忌当然不愿意背自私自利的锅,但他知道怎么说服李世民:"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长孙无忌认为,唐高宗最大的优点就是“仁厚”,足以当个好皇帝;做事情举棋不定就会失败,更何况是立储这样的大事,更不能随便动摇。
说到这份儿上,李世民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长孙无忌铁了心支持唐高宗,李恪成了他的眼中钉,李泰、纪王李慎、曹王李明等人自然也就更没机会了。
就这样,唐高宗总算保住了皇太子之位,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死后,顺利坐上龙椅。
末了再说几句题外话,唐高宗登基后,吴王李恪的声望还是很高,长孙无忌为绝后患,在唐朝永徽四年(653年)借驸马都尉、房州刺史房遗爱谋反案,将李恪赐自尽,结果“海内冤之”。
唐高宗的皇位是稳了,但他把后妈武则天接进了宫,还把她扶成了皇后,长孙无忌被逼自杀,唐朝宗室更是被折腾了个遍,就连江山都被武则天换了15年,李世民君臣这主事态度,真是可怕啊!
“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长孙无忌可谓是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从始至终都辅佐在唐太宗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是太宗的肱骨之臣。根据历史记载,长孙无忌出生在一个权贵之家,他的父亲是隋朝时期的右骁卫将军,母亲则是北齐宗室之女。出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孙无忌理应接受良好的教育,奈何在他年幼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道中落,是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的。或许是寄居在旁人家的缘故,他从小便聪明伶俐,敏感非凡。在年轻的时候,与李世民一见如故,两人形成了布衣之交,甚至后来还结为姻亲关系,使得两人的联系更加密切。
在李渊率领军队于晋阳起兵之后,稍作思考之后的长孙无忌也决定投奔李渊麾下,由于与李世民的私交甚好,他也自然而然地被归于李世民。从此之后便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凭借着一腔才华逐渐成为了他的心腹大臣,等到天下大局已定,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夺嫡之争。众所周知,李世民不满兄长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也不愿意处处受到弟弟的压制,就想先下手为强,却无奈中途消息走漏。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之下,最终决定先兄长一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一举斩杀。就这样李世民成为了李渊膝下唯一的儿子,在这之后不久李世民便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也因为有功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在他的辅佐之下,唐太宗开创了贞观盛世,等到晋王李治继位之后,他又继续辅佐在年轻皇帝的身边,为永徽盛世的到来贡献了一份力量。
初随世民,助之登位
在幼年时期,长孙无忌的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妹妹被赶出家门,无奈之下只好投靠舅舅高士廉。他从小便勤奋好学,诸子百家无一不知,并且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当时还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两人相见恨晚,结为知己之交,就连高士廉也觉得李世民一表人才,将来必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因此将外甥女嫁给了他。这样一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便成为了郎舅关系,二人来往更加密切。隋朝末年时期,天下百姓不堪受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全国各地都在不断爆发起义战争。李世民认识到时机到了,便劝说父亲和他共同谋利大业。就这样,李渊正式在晋阳起兵反抗隋朝统治,他们率兵进入关中地区,最后建立了唐朝。得知消息之后长孙无忌立马前往长春宫拜见,表达了自己的追随之意,后来便被李渊调到秦王李世民身边。在这之后,他便一直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凭借着突出的功绩成为了天策府中的重要一员。
众所周知,唐朝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的统一天下,这其中离不开秦王李世民的帮助。也正是由于李世民功绩太过突出,直接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引起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就收买了齐王李元吉,二人结成联盟关系,多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手下幕僚对此十分害怕,房玄龄就曾经私下对长孙无忌说过,现在两方结怨已久,一旦矛盾爆发不只是针对秦王府的危难,甚至就连国家政局都会受到影响,不如劝说秦王先一步下手早日夺得太子之位。长孙无忌对房玄龄的话十分认可,于是就劝说李世民,奈何李世民始终挂念兄弟之情,因此没有同意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
武德九年,李建成再次向李渊进谏谗言,将房玄龄等人逐出了秦王府,使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只剩长孙无忌一人!眼看形势如此危急,长孙无忌再一次向李世民劝说,让他诛杀太子,李世民仍然没有答应。却没想到就在这时,李建成打着反抗突厥入侵的旗号想要抽掉秦王府的精兵悍将,并计划在为士兵践行的时候杀死了李世民。得知消息之后,李世民终于心灰意冷,决定先一步发动兵变,并命令长孙无忌将房玄龄等人召回,共同谋划。正是在这一年,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成功地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之后,李世民便被册立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也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后来李渊宣布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便继承了皇位,长孙无忌再次得到加封,担任左武侯大将军一职。
辅佐太宗,颇得重用
公元627年,长孙无忌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并凭借着劳苦功高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第一位。这长孙无忌的身份也是多变,他既是朝中大臣也是皇亲国戚,因此深得太宗宠幸,甚至能够自由出入其卧室。也是在这一年长孙无忌再次得到了升迁,担任尚书右仆射。由于风头太盛,因此引起了朝中其他人的不满,有人就秘密向皇帝进言说是长孙无忌权势太过,害怕有不臣之心。却没想到唐太宗竟然直接将此奏章拿给了长孙无忌看,随后又召集了朝中大臣,表示自己对长孙无忌的信任。虽然皇帝直接表明了对自己的信任,但是长孙无忌也开始害怕地位过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就开始像越国的范蠡一样主动请求辞去相位。唐太宗原本不同意,在长孙皇后的极力劝说之下才勉强同意。
七年之后,这时的唐太宗已经完全坐稳了皇位,开始对国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他便想到了曾经的功臣长孙无忌,便将他拜为司空。长孙无忌不愿身处高位,因此再次推辞。奈何唐太宗心已决,长孙无忌无奈之下便通过舅舅高士廉再次提出了请求,认为由皇亲国戚担任过高的官职会导致民间有议论。唐太宗仍然没有收回圣旨,并表示自己赐予官职的原因是看这个人的才华。为了让长孙无忌放心,他甚至还亲自写了一篇文章给长孙无忌,文章中道:“在我还是秦王的时候,你就是我的心腹了,在你的帮助之下,我才可以顺利地登上皇位,君临天下。凭借着你的才华,完全可以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迟了。”就这样,长孙无忌再次出任朝中重要官职,这一次再无他人不满。
在唐太宗末年时期,也发生过皇子夺嫡。当时的太子是李承乾,但却由于牵扯到了谋反案中,不久之后便被废除。在经过唐太宗的观察以及长孙无忌等人的推荐之下,最终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长孙无忌担任太子太师。在储君确定之后,唐太宗便开始御驾亲征高勾丽,长孙无忌也陪同在唐太宗身边并代理侍中一职。这长孙无忌虽然是一位文臣,但是他却在行兵打仗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例如就是在围攻安市城的战争中,长孙无忌就率领精兵埋伏在峡谷中,准备绕到敌人背后,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他的指挥之下,所有的桥梁全部被拆除,使高句丽的援军不能及时到达。在与太宗等人的合作之下,最终迫使敌军投降。
教导高宗,坚持原则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在临终之前,曾经命令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同辅佐太子。这太子李治本来就凭借着孝闻名天下,在太宗去世之时更是悲痛不已,甚至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哭痛。但国不可一日无君,长孙无忌便劝说李治:“陛下将国家交由您,您怎么只知道哭泣不问国事呢?”就这样,李治迅速赶回长安,继承了皇位,历史上将他称为唐高宗。这时的长孙无忌也凭借着舅舅的身份辅佐在唐高宗身旁,担任太尉一职,深得皇帝信任。
永徽四年,唐高宗命令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一案。而这个时候吴王李恪在民间颇有名声,也在朝中担任要职。长孙无忌便害怕他趁机谋反,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诬告李恪也参与谋反,为高宗除去一患。众所周知,在感情生活上这唐高宗可谓是极为任性,他宠爱父亲的妃子武则天,甚至还想要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他担心其他大臣反对,他便带着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赴宴。长孙无忌生性正直,认为此事颠覆人伦,因此坚决不肯,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故左右言他。甚至到后来,武则天的母亲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劝说,长孙无忌仍然拒绝。
宋祁曾经这样赞扬长孙无忌:“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帝亦宾礼老臣,拱己以听。纲纪设张,此两人维持之也。”在长孙无忌的一生中,他一共辅佐过三代帝王,在宰相的位置上也待了三十多年,实在是有辅佐皇帝之才。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人正直,虽然地位高贵,但却从来没有不轨之心,一心一意为大唐皇室尽忠,为唐朝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我看来,这凌烟阁第一功臣的名号,他确实得之无愧。唐太宗生前一心辅佐太宗,成就贞观盛世,唐太宗去世之后,则安心辅佐高宗李治,最终实现永徽之治,实在是国家栋梁之才啊。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大阿哥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惠妃的侄子便是纳兰容若,更是家喻户晓,基本都能随口说出他两句诗。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胤褆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他迷信喇嘛,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命他守卫,他上窜下跳,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二阿哥也就是废太子胤礽(réng)。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舍里所生。皇后因难产而死。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立嫡长子为太子。但他的行为越渐乖张,常做出僭越皇权的事。在清圣祖实录中就有记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加上其他阿哥如八阿哥,十四阿哥等常常打他的小报告,说他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包庇内务府总管凌普贪污敲诈,又截留蒙古敬献给康熙的贡品多种行为,令康熙对他的不满越渐加深。结果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布尔哈蘇台行宫,当著所有亲贵大臣面前痛斥太子的一切罪状,又废去他的太子之位。虽然第二年又复立他为太子,但太子没有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变本加厉,结果三年后再次被废。
三儿子胤祉(zhǐ),是个书生学究。我们知道的《康熙字典》,应该就是他主持编撰的。 他在举报了大阿哥、太子二立二废后,主动退出夺嫡乱局。
皇四子胤禛(zhēn),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四阿哥胤禛一直默默耕耘,从不参与任何阿哥的党派斗争,只是潜心佛道。康熙喜欢哪个密宗,他就去巴结奉承;自号破尘居士及圆明居士,自认天下第一闲人。他亦找来年羹尧,隆科多及十三阿哥胤祥作为後盾。而父皇派他去江南治水患,他真的做得有声有色,亦拿问了很多贪官污吏。所以在他回京以后,康熙就派了很多肃贪的工作给他。康熙病重时,四阿哥亦亲自照料,令康熙十分感动。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最终夺得大位。在位十三年,为中国 历史 上最为勤政的皇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强极则辱,情深不寿。
八阿哥胤禩(sì),是我最喜欢的 历史 人物之一。因生母良妃卫氏原系辛者库罪籍,因此并非子凭母贵,出生便被送到惠妃纳兰氏处抚养。低微的出身、温和的性格让他在小时候受尽兄弟嘲笑、看低。然而其天资聪颖,德才兼备,17岁便被封为贝勒,更有“八贤王”之称。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皇九子胤禟(táng) ,宜妃所生,忠实的八阿哥党,最终结局也不好,被派往西北接管军务,无任何名义,如同充军,雍正三年(1725)被捕,次年被改名塞思黑,在押解回京的途中突然死去爱新觉罗·胤?是康熙帝的第十子,生母地位也不一般。他的生母是钮祜禄氏温僖贵妃,还有康熙第二任孝昭仁皇后,也是温僖贵妃的亲姐,算是十阿哥的姨母。温僖贵妃和孝昭仁皇后,是遏必隆之女,与索尼、鳌拜、苏克萨哈同为康熙朝初期的四大辅臣。所以十阿哥的出身,是康熙成人皇子中除太子外,出身最高贵者。
十阿哥和八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等人交好,属于九龙夺嫡里的八爷党派系。然而,相比于受朝臣赞誉的八阿哥,智谋出众的九阿哥,战功赫赫的十四阿哥,十阿哥就显得暗淡许多,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政绩,甚至除了是八阿哥的跟班外就没什么事迹可记载的了。
十三子胤祥。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在参与夺位的九位康熙皇子中,四阿哥胤禛与十四阿哥胤禵无疑是其中最为特殊的存在。两人同为康熙的德妃乌雅氏所生,是名副其实的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是两人却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相互对峙,甚至在康熙去世前关乎皇位继承的最后争夺,实际上就是他们亲兄弟二人之间的竞争角逐。
最终,四阿哥胤禛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后来的雍正皇帝,而十四阿哥胤禵在整个雍正朝期间遭到了雍正幽禁,直至乾隆朝时期才被放出。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民间野史中,雍正篡改康熙遗诏,抢夺原本属于自己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皇位的说法,也让雍正的继位之说,变得破朔迷离。 感谢大家支持
只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进行分析,撇开真实历史不谈,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邬思道这个人。就算是二月河原著小说《雍正大帝》,所谓的邬先生与四爷胤禛也就有过一面之缘,无从谈起为胤禛夺嫡出谋划策。
电视剧中的邬思道宛如在世诸葛,神一般的存在,可以说为四爷胤禛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如果没有邬思道,情况会怎么样?四爷胤禛能夺嫡成功吗?让我们一件件剥去事件原始外衣,细细分析一下。
一,胤禛是否对邬先生真的言听计从?第一件事,追比国库欠款。邬思道即刻怂恿胤禛接手此事,因为康熙从此时起,需要一名真正为君父分忧之人,追回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谁有这份心才是关键。八爷党没有看清楚这个问题怕得罪人溜边了,从此也就失去了一次机会。那么,胤禛难道真是听从了邬先生的怂恿才接这活儿的吗?绝对不是。从江南赈灾筹款之时,胤禛就明白了国库之空虚带来的重重困难,西北因此而无法用兵,胤禛本就想做些实事来为康熙分忧,加之他冷面王的性格,决不会象八爷那样袖手旁观。
这说明了一个帝王的成功,做事的态度,做事的能力,做事的决策,做事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应了一句话:天道酬勤。胤禛的成功一开始从选择这件事的出发点就决定了他的未来。邬某只是推动者之一。第二件事:刑部冤狱案。很显然这是一件连着太子的大事,胤禛最初的想法其实与追比国库欠款基本相同,为正刑事风气而准备大干一场,结果邬某阻止了,原因很简单,在世人都认为他老四与太子是一党的时候就应该选择回避,这是个基本法则,胤禛难道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只是当时气急之下的冲动而已,所以把自己弄感冒了回避了这事,也并非是沿邬某之意而行事。第三件事,烧了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是胤禛自作主张,没邬某什么事儿。第四件,举荐废太子。其实这事稍微想一下,稍微聪明点都不会举荐八爷和他自己,因为康熙恨朋党无人不知,要打击老八,十三爷早从隆科多那里就能知道,你说举荐自己吧,肯定被人唾弃,反正这个废太子无论如何就是个废物了,干脆先举荐一回把时间稳住,以后慢慢来。后来还有很多事,其实有没有老邬结果都一样。
二,为什么要加个邬思道?四爷需要一个心理上的定海神针。编剧创造一个邬思道,除了让戏精彩一点,让四爷胤禛的形象更丰满一点外,更重要的是,让胤禛的夺嫡之路有一根心理上的定海神针。怎么讲呢?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做决策时,并不是都能具有十分的把握,有时往往自己虽然觉得应该怎么做,但其实心里拿不定主意,心里的自己总是举着对和错两块牌子,不停的晃悠,不是对压下错就是错压下对。
邬思道其实就是胤禛心里那块对的牌子,每到胤禛决策的时候压倒错的那个牌子。从上面若干件事情分析来看,其实都是胤禛早就决定的事,并不见得就是邬思道之计谋。如果胤禛连这些个事情都难想透,那他怎会自作主张烧毁《百官行述》呢?他又靠什么去夺嫡呢?要知道,胤禛并非刘邦。
三,邬思道还算是个好老师。如果非要给邬思道安上个功名的话,那就是教胤禛儿子们读书,还算是个好老师,比如教弘历那段,将康熙选择一个皇孙的事与夺嫡结果连接起来了。如果是一个好老师,因材施教,几个儿子都会教好,结果弘时就走了偏路,老邬还八个不耐烦,所谓他还算是个好老师,是因为他运气良好,恰恰就教了弘历“康熙是最大的巴图鲁"这句话,居然还给用上了,但这也不是邬思道的什么功劳,而是弘历聪明,善于引用。除此之外,邬思道干的事,高勿庸都能办。
所以,不要迷信邬思道,他不过是胤禛心理上的一颗镇定剂罢了。与夺嫡成功与否并无多大关联。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4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