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为何齐桓公死后齐国就无缘霸主之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初期,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任管仲为相,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内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到了公元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齐桓公不仅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不过,虽然齐桓公和晋文公齐名,并且都是春秋初期的霸主,但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就无缘春秋霸主的宝座了,与此相对应的是,晋国则在晋文公之后长期称霸。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齐桓公死后,齐国再也没能称霸?反而晋国能长期称霸?
一
首先,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与此相对应,齐国在齐桓公之后,则没能称霸中原,更没有实现疆域和势力上的明显扩张。等到田氏代齐之后,也即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才在战国中期崛起。
对此,在笔者看来,齐国之所以在齐桓公之后走向衰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齐国的霸业,实际上在齐桓公在位后期就开始崩溃了。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病逝。众所周知,管仲和齐桓公之间,可谓相辅相成。因为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管仲得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大舞台。而正是管仲的治国才能,促使齐国的国力得到增强,为称霸诸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但是,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临终劝谏,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而这,一定程度上为齐国的内乱埋伏了伏笔。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乙亥(前643年9月12日),齐桓公病死。
在齐桓公去世后,易牙、竖刁等小人为非作歹,而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等公子又为争夺君主之位大打出手。等到齐国结束内乱的时候,晋文公已经扛起了中原霸主的大旗,成为第二位春秋五霸了。在此基础上,即便之后的君主再有作为,也很难从强大的晋国手中夺取诸侯霸座的宝座了。也即在整体实力上,齐国本来就不如晋国。
三
春秋时期,齐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一带,但是,在今山东省一带,齐国还存在鲁国这一强敌。而就晋国来说,疆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彼时,唯一可以和晋国抗衡的,只有楚国这一诸侯国。另一方面,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想要称霸,显然离不开周王室的支持。
对于齐桓公来说,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确实获得了周王室的支持。但是,齐国毕竟是姜姓诸侯国,而晋国和周天子一样,都是姬姓诸侯国。因此,等到晋国崛起之后,周王室自然偏向于支持姬姓的晋国,也即亲疏有别。此外,晋国作为姬姓诸侯国,对于鲁国、卫国、郑国、曹国、燕国等姬姓诸侯国的号召力,自然也比齐国要强。
四
最后,齐顷公在位时(前589年),齐军在鞍之战中被晋军打败,这也是齐国和晋国实力差距的重要体现。齐灵公在位时(前555年),齐国因背盟讨伐鲁国。晋国率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诸侯兴师伐齐,齐国再次败北。也即在晋文公之后,晋国作为诸侯的盟主,自然可以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齐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在晋国的压制之下,齐桓公之后的齐国,自然没有什么实力和精力来图谋中原霸主的宝座了。
相对于齐国,晋国不仅综合实力更加强大,这体现在疆域辽阔,兵马众多等方面,其君主也是比较有作为的。在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维护和巩固了晋国的霸业,促使晋国可以长期称霸诸侯。总的来说,齐桓公称霸,固然是齐国实力的体现,但是,这也是建立在晋国没有全面崛起的背景下,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自身实力下滑,再加上晋国彻底崛起,齐国也就无缘诸侯霸主的宝座了,这一情况直到。对此,你怎么看呢?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带领齐国称霸东方。但齐桓公本人的下场却是凄惨无比,一代霸主竟然被活活饿死,实在令人无法理解。我们肯定很难想象一位皇帝被饿死的情景,但齐桓公不是皇帝,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他们的权力并非至高无上。齐桓公落得如此下场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决策出现失误,也暴露了齐桓公的缺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段历史吧。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他在世时,齐国一度跃升为东方强国。齐桓公的称霸离不开管仲的辅佐,在齐桓公统治前期,齐国遵循尊王攘夷的旗号,威服遍于四海。可惜的是,齐桓公的霸业仅仅是昙花一现,自管仲死后,齐国就逐渐走向了衰落,因为桓公重用奸佞,最终也使得自己活活饿死,而齐国的霸业也就此不复存在。
是齐桓公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江山,这并非是他人的肆意干涉。论执政能力,齐桓公可以算作一位雄主,不过,虽然齐桓公有称霸天下的资本,但其本人却缺乏英主的气质。他只有依靠管仲,齐国的霸业才可图存。
齐桓公能取得霸主的头衔,并不是因为齐桓公本人很能干,而是由于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反观齐桓公的一生,除了在继位前不计前嫌重用贤臣外,更无其它方面的建树。以齐桓公后期的表现,他实在难以称得上名君,他的个人素养令人不敢恭维。
齐桓公身上两个致命性的弱点,促使了齐国迅速衰败。据史书记载,齐桓公好打猎,而且一去就是好几天,他常常因为打猎而怠于政务。因为这个缘故,管仲和鲍叔牙也不断劝谏,不过,齐桓公虽然听从了管仲的意见,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改变,就算到了晚年,也是如此。
好打猎虽然不算什么,但怠于政务就是致命性的问题了,君主怠政,这是国家衰败的征兆。管仲在世时,齐国尚可安稳,但随着管仲去世,这个问题就突现出来了,由于桓公长期怠政,这就造成了齐国奸佞篡政乱国。齐桓公后期重用奸臣易牙、开方,最终造成了齐国吏治腐败,随着这些人愈发的放纵,齐桓公悲剧性的结局也就无法避免了。
除了好猎,齐桓公本人还好酒好色,桓公贪图享乐,就算是他自己的表亲,齐桓公也没有放过。桓公这种荒唐的举动,使得齐国朝政混乱不已。和隋炀帝杨广相似,桓公也是一位消极的君主,在国力一天一天衰败的时候,齐桓公竟然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专心于享乐。君主安于现状,国家焉能不败。
有人说,是齐桓公放纵诸子之争才导致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诸子之争是齐国乱政乱国的开端,而非齐国失去霸主地位的根本原因。如果齐桓公之后但凡有一君贤明,齐国依然可以恢复霸主的地位。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结果,是齐国内部本身的腐朽,并非是直接性内乱导致的。齐桓公个人的荒淫行为,导致了齐国迅速衰败,故而,应当说是齐桓公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江山。
齐桓公之后,齐国出现了长达三十年的内乱,这皆是因为齐国继承人问题上的不明确而导致的。齐桓公瞩意的公子昭并非是明君雄主的人选,相反,他却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这样一个国君,再加上佞臣乱政,齐国焉能不衰。齐桓公放纵奸臣乱国,又对五子之争视而不见,这是齐国衰败的直接原因。
至于后来的五子乱政,这也皆是因为齐桓公的放纵而导致的,齐国最终一落千丈。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大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天下的霸主。直到战国中期,齐国仍然强盛,甚至超过秦国。但战国后期经历了“五国伐齐”齐国兵败,失去七十二座城池齐国就一蹶不振。
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力远远在秦国之上,经过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的经营,齐国的国力的扶摇直上,如日中天。公园前301年,齐宣王病逝,他的儿子也就是齐湣王即位。齐湣王刚刚即位,就挑起了与楚国的战争。齐将匡章联合齐、魏、韩攻打楚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公元前298年,齐湣王对秦国发动战争,虽然此时的秦国正是国力强盛之时,但最终却被迫割地求和。公元前288年,齐国和秦国双方鼎力,齐湣王称东帝,秦昭襄王称西帝。公元前286年,齐国吞并宋国,但却把赵、魏、楚三国给得罪了,而此时齐国也产生内乱。
齐国的相位由田婴、田文父子担任,田文就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随着孟尝君的威望不断增长,齐湣王对他有所不满,以至于到了天下知有孟尝君,却不知齐王的地步。所以,齐王便准备除掉孟尝君。当齐湣王与孟尝君有嫌隙之后,魏昭王便认命孟尝君为丞相,为了报复齐湣王,他联合秦、赵、燕,对自己的国家起兵。这就是著名的“五国伐齐”,齐国兵败,失去七十二座城池,齐湣王也被杀了。当时的齐国幸亏有齐将田单坚持作战,击败敌军,收复失地,拥护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上位。
经历此次大战,齐国兵力大损,虽然没有惨遭灭国,但却萎靡不振,再也不能和秦国相提并论。由于齐湣王和孟尝君的矛盾,导致了齐国失去了去他国争雄的地位,国力严重受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4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