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春秋礼崩乐坏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周平王姬宜臼被迫将王室东迁至洛邑,开启了东周五百多年的历史。
周天子犹在,只是换了个都城办公而已,但原本笼罩在他周身上下的光环,却渐渐褪去神圣的色彩:西周时期,没有周天子的圣令,哪个诸侯敢擅自发兵?更别提去侵扰别国了;又有哪个诸侯国敢废立君主?更别提会发生“臣弑君”的事件了;又有哪个诸侯国君,敢违制使用礼器……但这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发生了变化,周天子只有甘瞪眼的份儿,无奈天下诸侯何!
(周平王)
春秋时代,以前安定的列国之间的国际秩序,被频仍的战争所取代,“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周天子再也无力控制列国间的政治平衡。而诸侯国内也不太平,弑君事件一再发生,拥有合法继承权的嫡长子,也是常常保不住太子之位。卿大夫通过军功、世家等因素,逐渐上位掌握一国之权,将国君挟制于手掌之下,然而这些卿大夫们屁股还没有坐稳,家臣们又继起,将昔日的主子捏在手中。
春秋时代,怎一个“乱”字了得,从诸侯至卿大夫,再到家臣,纷纷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左传.昭公七年》)的宗法制度扔到故纸堆里去。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不禁哀叹春秋时代是“礼崩乐坏”的年代。
所谓“礼崩乐坏”,实则就是诸侯、卿大夫、士乃至家臣,都在僭越传统礼制,正如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以及“陪臣执命”。
例如,鲁国的“三桓”(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居然将天子乐舞“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
(鲁国“三桓”)
春秋时代,尽管僭越周礼之事时常发生,但“循规守礼”的现象也是同时存在的。
春秋时代,贵族们在朝聘、会盟、馈赠、祭祀、巡守、征伐、婚娶、丧葬、饮宴方面,还在努力维护着周礼,这些繁文缛节,是各国有身份的上层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若违反,会被人耻笑,甚至成为国家被攻伐的借口。
那么,春秋时代,列国是如何看待周礼的呢?
享礼:使臣向朝聘国君主进献礼物的仪式公元前526年,郑定公为晋卿大夫韩起兴行享礼,东道主郑国大夫孔张在仪式上,站的位置不符合周礼,“起从而笑之”,丢了郑国的面儿。事后,郑国相国子产为此大发雷霆,认为孔张“在位数世,世守其业,而忘其所”(《左传.昭公十六年》),实在是丢人。
(子产)
朝觐礼:诸侯向周天子朝贡、拜谒时的仪式。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爆发,因楚国君臣不合,加之领兵统帅轻敌,楚国大败,晋国完胜,晋文公称霸。战后,晋文公亲自向周襄王进行献俘,周襄王则举行仪式策命晋文公为方伯,“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在整个仪式上,对朝觐周天子的礼节异常熟悉,受到周王室的赞赏。
(晋文公)
馈赠礼:诸侯之间见面,互赠礼物时举行的仪式。公元前706年,北戎进攻齐国,齐国拼命抵抗的同时,向郑国求援,“春秋小霸”郑庄公派人带领鲁、陈、蔡、邹等诸侯国军队救援齐国,将戎人击败。齐国人馈赠各国礼物,因鲁国“知周礼”,齐国便让鲁国来确定赠送各国礼物的先后次序。
鲁国严格依照周礼所定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认为郑国功劳最大,却排在后面,非常恼怒,但囿于周礼,郑人又不好发作,只好强压怒火接受了鲁国的安排。
丧礼:国君去世,诸侯国内及邻国之间的礼仪。公元前550年,晋平公的舅舅杞国孝公去世,按照周礼,邻国国君有丧,诸侯不准举行娱乐活动,而且晋、杞之间还存在甥舅关系,但“平公不撤乐”,被卿大夫指为“非礼”(《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巡守礼:国君或太子巡视、伐略四方的礼仪。晋献公娶了小妾骊姬后,生下幼子奚齐,便对其他儿子百般不待见。尤其是对太子申生,更是看不顺眼,献公十七年,他专门派太子申生带军队去讨伐东山国。
朝中重臣里克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违反了周礼,“太子者,奉冢守社稷,率师不威,将安用之?“,但晋献公执意派太子出征,想借敌人之手杀死自己的儿子。里克因此告病不上朝。
(晋献公)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是不争的事实,诸侯、卿大夫、家臣,以实力说话,不断挑战“周礼”,蔑视周天子,他们采取各种方式僭越礼制,仅仅在陪葬品上,就公然打破周礼“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规定。
但这个时代各国的上层人物,还是在遵守一些周礼,相较后世的战国时代,春秋时代,可谓是“礼仪时代”,只不过这些被遵守的周礼,都是当权者用来维护等级秩序,照顾贵族面子的工具罢了。
(春秋时代)
到了春秋末期,以至战国时代,这些面子上的周礼都被抛弃,一切都已争伐为要,只要能战胜对手,壮大国家实力,一切旧有的周礼都可以抛弃,诸如太子带兵征伐之事,战国时代很常见。
时代在变化,礼仪制度必然也会发生改变,人们对待它的心态亦有不同。再完美的制度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终归被抛弃到角落中,不再被人拾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很有道理的。西周年间,周王室掌控着从丰镐到洛邑一千多里的土地,比那些只有几十里上百里土地的小诸侯国当然是庞然大物,王室土地赋税丰厚,加之根据分封制,诸侯还要向宗主缴纳一定的贡赋,周王室的经济基础十分雄厚,有了钱当然可以养得起人数众多的军队了,理论上天子有六师,(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而西周王室有十四师,西六师和殷八师分别驻扎丰镐和洛邑,一共三万五千人,具有强大的震慑力。这样才具备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丧失了大部分的土地,仅有洛邑周围数百里的土地,经济基础薄弱,相比之下,诸侯的力量开始增强,诸侯坐大势不可挡,先是郑庄公的小霸,后有春秋五霸纵横天下,周王室一蹶不振。宗法制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乱世之中,非嫡长子而继承王位的非常多,现实一步步击碎了原有的设定,而原有的公族贵族在争斗中被灭亡殆尽。宗法制以血缘为基础,以亲情为纽带,人都死绝了,原有的血缘基础不复存在了。至于周礼,现存的典籍无法证明就是西周形成的,更多的是汉代儒者为了宣传儒家思想而杜撰出来的,但是也代表了上古至周代的一些礼仪规范。强权的时代,单凭礼教是不可能生存壮大的,徐偃王仁义而失国,宋襄公泥于君子之行而被天下耻笑。之前的单纯说教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就被法家和兵家这两种最为实用的思想主宰。
孔子是我国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奔波。孔子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 孔子 这也是对周礼内容最概括性的表述。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使有孔子这样的圣人为之奔波,周礼最后还是奔溃了。其中原因令人深思,而现代专家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观察历史,发现了以下三点原因导致了周礼的奔溃。 (一)外来文化的加入 本来周礼的使用范围是在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之间使用的,也就是那个时候的中原文化圈。由于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周边文化被吸引,纷纷主动加入中原文化圈。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楚国。 楚国并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而是在南方本地土生土长出来的一个政权,虽然也向往周礼,但是对周礼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楚国的加入直接导致了战争逻辑的改变。 本来周礼规范的战争是这样的: 1,不加丧,不因凶 (就是不能趁对方有灾难时打仗,比如死了国君,出现了自然灾难) 2,递交战书 (约定好交战地点,交战时间) 3,布阵交锋,不可趁虚而入 (摆好阵式,阵式没有摆好之前是不能进攻的) 比如春秋时期宋国内战时,华豹和公子城狭路相逢。华豹一箭射向公子城,没有射中,华豹准备设第二箭,公子城大叫:「 ”你已经射我一箭了,不给我还击的机会,卑鄙 *** 。”华豹放下了弓箭,等着公子城回击,结果公子城一箭把华豹射死了。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华豹就是蠢,可是当时的人评论却没有说他这是蠢的,人们反而认为这才是礼的表现。可见当时的战争更多的还是为了展示礼。 楚国加入之后就变成这样了: 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史记·楚世家》 因为是蛮夷,所以打你不需要理由,打你自然也不讲什么规矩了。 而这种战争打法是有很强的传染性的,打仗讲规矩,就要吃亏,不讲规矩,就能占便宜。于是各个诸侯对打仗的底线就越来越低了,所以诞生了很多军事计谋,《孙子兵法》也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这些奇谋一出,华豹和公子城这种你一箭我一箭战争打法自然是不会再有了。 就这样战争之礼奔溃了。 二、牛耕铁器等科技的普及 本来楚国的加入,只是在战争中加入了一个不守规则的成员。但是那个时候战争还只是贵族之间的战争,普通老百姓是不参加战争的。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左传》 就是说国家的大事只有祭祀和战争。这里把战争和祭祀放在一起,这么高贵的事情,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参加,平民是没有资格参加的。而贵族人数少,贵族之间的战争规模就不会大。但是后来又是怎么发展成上万人打仗的呢?这里就要说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了,牛耕和铁器的发明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之前是3个奴隶拉着一个青铜器在翻地,一下子换成一头牛拉着铁蹄翻地,这一下子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生产力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带来了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暴增,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新城市的建立。新城市的建立就产生了新的贵族和诸侯,这些贵族和诸侯本来是以前老城市诸侯的家臣。但是随着新城市的实力增长,他们慢慢摆脱他们的主子的控制。就像周天子无法控制自己分封出去的诸侯一样,这些诸侯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家臣了。 就这样君臣之礼奔溃了。 诸侯自然不甘心就这样被自己的家臣背叛,所以就想通过变法来强化自己的控制,一时之间,各个诸侯都在变法。 家臣敢不听自己的话,就是因为家臣控制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有人就有实力。所以各路诸侯想要制服这些背叛自己的家臣,就要发动底层人民为己所用。于是奴隶制被废除,形成了新的平民阶级,平民只需要向诸侯纳粮,服兵役。诸侯给他们提供保护,保护他们的财产不被贵族吞并。 三、竹简等知识传播技术的普及 诸侯想把平民组织起来,为自己所用,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必须有绝对效忠于自己的手下才行。而且这些手下必须得有一定的知识才能才行,还不能是大贵族(这些大贵族就是将来可能背叛自己的家臣)。可是上哪里去找这些既有知识,又没背景的人呢? 想要找到有知识的人,可以先找到知识,有了知识,自然就有了有知识的人。 而知识的载体是文字,在周朝前期,文字都是刻在青铜器上的,这么昂贵的东西,显然只有大贵族才掌握,而大贵族是不会帮诸侯来对付自己的。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将文字刻到竹简上了,而竹简相比青铜器对知识的传播那就方便太多了,竹子满山都有,而且不重,还能捆绑成书。 当时,有很多小贵族甚至是条件好一点的平民都能看书了,这下跟以前相比,有知识的人就超出原本的社会需求了,其中就有部分知识分子没有封到土地,只好去做游士了。而这下游士有知识没背景,正好为诸侯所用。诸侯用他们来控制平民。而这些游士利用诸侯的权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对于诸侯来说,这下他们通过这些游士来控制平民,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终于控制住了那些背叛自己的家臣了。他们也能真正发动平民参与战争了,这一发动,这战争规模就越来越大了。而战争规模一大,整个社会都要为战争服务。自然就没有人在乎这些日常的周礼了。 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中原以外的势力加入(比如楚国),战争的逻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礼仪性,变成了实用性。----战争之礼奔溃 二、铁器牛耕的技术使得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带来了人口大量增长,形成了新的平民阶级和家臣阶级(有的书上也称为次级诸侯,是由诸侯分封出去的贵族产生的)----君臣之礼奔溃 三、竹简技术的普及,产生了大量有知识的游士。诸侯利用这些游士可以发动更大的战争,使得社会变成了一个为战争服务的机器。----日常生活中的周礼奔溃 结合这3点原因,周礼即使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先贤为之奔波,还是免不了湮灭在历史潮流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4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