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锁子甲能在欧洲混得风生水起,它们为什么在东亚一点也不吃香

众妙之门 2023-06-17 20:57:11

古代锁子甲能在欧洲混得风生水起,它们为什么在东亚一点也不吃香

你真的了解古代锁子甲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锁子甲,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金属类铠甲,也是中国非常有名的舶来品。相传锁子甲,是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人最先发明的,它轻薄便捷,而后在欧洲古罗马时期锁子甲被广泛运用在战场上。但就是如此看似驰骋沙场的兵器却难以在东亚普及。

一、锁子甲的诞生

古时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只是我国,我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古时都经历着大大小小的战争。想要征战各方,战场上除了攻击敌人的有利兵器,还需要强有力的防护服。

在古时,我国文学家经常幻想那些神兵天器,因此在民间经常流传着那种刀枪不入的“武功”,这“神奇武功”可以抵御一切外来攻击,甚至还可能反弹至对方身上,也在各种武侠小说中的战场上扮演着最强有力的防护服。当然这些都是人们渴求强有力武器而幻想出的无稽之谈。

但在我国古时,除去虚无的幻想,现实中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确实制造出许多运用战场的各种兵器和防护服。这其实,防御武器,除了自身制造的传统铠甲,也有从西方引进的金属铠甲,即“锁子甲”。

最初,大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最原始的“锁子甲”是欧洲古代的凯尔特人最先发明的。但在相关的资料中显示,好战的斯基泰人在公元前5世纪时已经使用了锁子甲,因为善战,斯基泰人需要如此灵活轻便的铠甲助力。

而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西亚北部被斯基泰人统治掌控了近一个世纪,由此,在斯基泰人的国度中,从锁甲的生产到使用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所以锁子甲极大可能是由斯基泰人发明制造。

只是这期间,同样善战的凯尔特人学到了斯基泰人制造锁子甲的技术,又因为时间更替,世事变幻,斯基泰人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消失,凯尔特人趁此追机,大量生产并使用锁子甲,由此被误是锁子甲的发明者。之后许多书中也都顺势记载成凯尔特人是锁子甲的发明者,但真正的发明创造源于斯基泰人。

二、锁子甲在东亚的艰难之路

各个国家都经历朝代更替,而在朝代更替之时,少不了战争厮杀,掠夺土地。在战场上,兵器装备需要准备充足,还要十分好用。在战场上让士兵得心应手的除了兵器,还有所谓的防护服。好的防护服可以抵挡敌军的侵袭,使士兵可以更专心专注于向敌军进攻上。

锁子甲就因此盛行于世。古时各国交流虽然不如今天频繁,但是也都断断续续来往着。作为当时征战利器锁子甲,自然而然流入东亚。但因区域文化民族特点等许多因素,锁甲在东亚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1.沦为“贡品”被把玩

锁子甲流行至亚洲,首先一定是出现在最富裕的地方。当时的东亚最强盛的就是我国,加之我国古代与西方有着频繁的贸易来往,那么在兵器上自然也有交流,因此锁子甲也就随着频繁的贸易交流出现在我国领土上。

三国时期便可见锁子甲身影,但是史料中记载我国古代西域,也就是今新疆地区,才是我国古时最早使用锁子甲的地方。也就是说,吐蕃是我国古代最早将锁子甲使用在战场上的地区。相比较当时的唐朝森严的法律,吐蕃与外界的贸易交流就相对发达。

正是此时,锁子甲最早传入吐蕃,并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加上之后吐蕃向中原示好,进献贡品时将锁子甲也列入其中,由此吐蕃使用锁子甲传入中原,对中原使用锁子甲起到重要作用。许多史书中都从那时之后流传许多对锁子甲的描述。

虽然借助吐蕃流入中原,但锁子甲也仅仅在吐蕃使用广泛和长久。中原地区,虽然可以听到人们谈论锁子甲,但使用频率并不是太高。

最初流传至唐朝时,大部分人对锁子甲还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统治者还将其列入官方铠甲行列,但是之后,本着对传统铠甲的执着,锁子甲更多成为外来贡品,在中原人眼中是一种欣赏把玩的玩具,实际的使用上就没有那么频繁。

值得注意的是对锁子甲的认识也仅仅是那些有钱有权有势的上流贵族,因为是贡品,自然上流社会的人们接触的比较频繁。

因为锁子甲的奇异形状,使那些诗人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又因为是从吐蕃这种西域异族传入,那么锁子甲就代表一定的异域风情,加之诗人的一些独特情怀,就形成最终的异域气息的诗歌,比如“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

所以,平民百姓都只是从上流贵族口中听得,口口相传而熟知这世上还有这样的兵器。如果仅仅在上流人士中流传,那么肯定不会得到很好的普及,毕竟使用权还是在平民百姓手中,上流社会只是把玩,只是一种所谓的战场情趣。

2.邻国发展受限

当时东亚最富庶的国家,中国境内锁子甲都无法流行起来,那么周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效仿中国,锁子甲的发展历程更是十分艰难。其实在当时亚洲,还盛产着鳞片甲。

锁子甲与鳞片甲相比,虽然轻便但是防御能力并不强,鳞片甲虽然厚重,但是能够抵御诸多攻击,为各军事精英所偏爱。当时掌握成熟技术的萨珊军队加快了锁子甲在中亚及印度的推进,但是传统的鳞片甲也不甘落后加紧生产。

同样在锁子甲准备开始在东亚盛行时,外来的工匠不熟悉东亚的风土习惯,使得锁子甲可以生产但难以普及。除去强大的中国,东亚其他地区,锁子甲的发展也有着起起落落的变化。

蒙古帝国的迅速扩张,锁子甲开始盛行在远东地区,当地工匠善于学习,于是在当地形成了成熟的生产线和较高的使用率随后也影响到原本没有接触过甲的日本。日本人最擅长学习,他们在战场上使用过锁子甲。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东亚除去中国的其他各国,他们最开始准备广泛使用锁子甲,但也因为思想的传统,锁子甲还是成为了他们用不起摸不上的洋货,又加上他们都临近我国,清朝通过火药发明了火器,并加大生产和使用。

随后火器技术迅速发展,流传至日本,朝鲜,蒙古等,战场上就此更新换代开始了火器征战,而不再是冷兵器。于是锁子甲也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无法流传在东亚,更难说普及了。

3.衰退历程

锁子甲在中国朝代之中有着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唐朝有着森严的兵器管制,所以除去所谓的异域情趣,锁子甲未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唐朝的兵器管制。唐朝有着完备的兵制规定,所有兵器都需要国家统一配置,而且出兵通常是大兵团,不可能因此每人配置昂贵的制式铠甲;

唐朝对自身战场上的配置,倾向自己制造,并对本国传统铠甲非常自信,所以也不会去大量使用锁子甲;最后是唐朝的大国风范,自然也有大国骄傲。

那么对于外来的事物,处于一种猎奇欣赏的迷恋心态,对本国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大国自信,所以外来的事物只是欣赏把玩或者私下使用,但是征战沙场,大规模用兵时,不会也不可能去使用外来兵器。

因此,锁子甲在普及上还是遇到了一些阻碍,最终也未能流行。同样在宋朝,甚至元代,虽然相比较唐朝,国力有所下降,但是对于邻国来讲,应付绰绰有余。

所以虽然都有过一段使用时间,但我国古代还是倾向于适合自身民族使用的兵器,虽然明朝冶金加工技术的成熟使得锁子甲有着短暂的使用顶峰时期,但是直至清朝,火器的出现,使属于冷兵器的锁子甲逐渐衰落,最终又回归至赏赐玩物的角色。火器的出现,加速了锁子甲在东亚的衰退。

三、总结

锁子甲是冷兵器中最具有特点的防御器械,制作精巧,耗时耗材使得锁子甲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它反映出古代人类的智慧和造物的一些方法技巧。西方人发明制造了它,那也仅仅在在西方形成特点并盛行,而东亚,并不是它能够扎根的土地。

东亚的风土人情,技术发展,都阻挡了锁子甲的普及。东亚地区,我国当时国力繁盛,有着自己传统的兵器,也一直奉行着自身兵器独大的原则,锁子甲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国力繁盛,影响周边诸国,同一块区域自然是围绕着这一块区域最为强盛的国家,事事都与之看齐,所以整个东亚,虽然让锁子甲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退出了东亚舞台。

同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只是看事物本身的特质,还是需要结合需要流行起来的环境,民众的习惯等客观因素,这也足以解释,有些事物虽然有其好处,有足够优质的特点,但也只是孤芳自赏,无法盛行。

为什么欧洲劲旅是古罗马帝国军团?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西方谚语,对古罗马帝国来说确实当之无愧。当年,古罗马只是南欧台伯河畔的一座小城。但曾几何时,它战胜了周围一些民族的入侵,并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国家,把古罗马的道路铺向了全世界。这些,当然与古罗马军队的英勇作战密不可分。因此,对于古罗马军队战斗力为何长期强盛的探究,便成为军事史学家们的永恒话题。著名学者维吉秀甚至断言,“罗马人是掌握了战神的某种奥秘,才组成他们的军团的。”

史海回眸

古罗马帝国曾经显赫一时,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政权之一。古罗马人的统治延续了近千年时间,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今天的西方,语言、法律和地理景观,依然镌刻着古罗马的印记——“要生存,就要以武力征服对手”。古罗马人非常精明,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或武力,帝国的军团逐渐蚕食着附近地区:从意大利境内的敌对城邦到西班牙、法国、巴尔干半岛,甚至北非和中东地区,一路所向披靡。

古罗马,中国古书称为“大秦”,是古代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古罗马先后经历了古罗马王国、古罗马共和国和古罗马帝国三个时期。从历史角度来看,只有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军队才真正属于国家武装力量,所以本篇着重向广大青少年朋友介绍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军队情况。

公元前30年,恺撒的养子盖乌斯·屋大维击败对手——恺撒军队的指挥官马克·安东尼,平定了古罗马内乱,吞并普托雷迈奥斯王朝统治下的埃及,推翻了古罗马共和国,建立了古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而古罗马帝国也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古地中海世界的霸权。

盖乌斯·屋大维建立帝国后,创立元首制,称奥古斯都。古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192年)和后期帝国(公元193年—公元476年)两个阶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古罗马的黄金时期。

盖乌斯·屋大维,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

后期帝国从三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至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正式分为东西两部分(公元395年)。西部在内忧外患中衰落,在公元476年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而东部帝国直到公元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史学家更多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

值得一提的是,古罗马本是起源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由于连年的军事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古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真统治时期。图拉真,第一个出身行省贵族的皇帝,他主张兴建公共设施和积极对外扩张。图拉真时期是古罗马帝国疆域最大的时期。从公元101年起图拉真就率兵入侵达西亚,至公元106年完全征服达西亚,设达西亚行省;在公元105年,图拉真占领阿拉伯北部,设阿拉伯行省;公元114年,图拉真并吞亚美尼亚,设亚美尼亚行省;图拉真继续东进,击败了帕提亚军队,于公元116年占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

罗马帝国的版图

当年年底,图拉真兵抵波斯湾,他是古罗马统帅中唯一一个到达过此地的;公元117年,图古拉真病重撤军,设亚述和美索不达米亚两个行省。古罗马帝国最盛时,其面积达173万平方英里(1平方千米约为0.3861平方英里),人口达6000万~7000万,均居世界第一位。

古罗马恒久不衰的统治力,主要归功于它灵活多变、顺应潮流的政治体制。但作为政治的强力工具,打垮了难以计数的敌国、粉碎了异族的一次次入侵、镇压了对统治阶层所有反抗的强大古罗马军团,同样不容忽视。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长达2000年的古罗马帝国史,同时也正是一部帝国的中流砥柱——古罗马军团纵横驰骋的历史……

军团编制

古罗马帝国军团,如此庞大的战争机器,到底是如何保持着井然的秩序和强悍的战斗力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罗马军团的军营,亲身去感受一下这支庞大的队伍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古罗马军团的名称,在这里不能不提。因为名称的由来是一件既复杂又有趣的事情。

古罗马军队其实包含着数十支军团,但每当人们提及这个国家的战争机器的时候,总是习惯统称为古罗马军团,军团在拉丁语中有“征兵建军”的意思。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也就是在屋大维建立古罗马帝国,创立元首制的前期,古罗马军队下辖的军团最多的时候竟然有40支之多,这些军团多属于军队将领个人掌控。在古罗马帝国建立后,屋大维将军权集中在个人手中,并使军人职业化。他一边大力裁撤军队(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全境的军团数目基本在30支左右浮动),一边加大军队整治力度,建立各种条令来约束和管理军队,使得古罗马帝国军团完全成为国家的正规军。

军纪中要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军队中亦有各种刑罚,从鞭打到处死都有。逃跑的军队会被实行“十一抽杀律”,即每十人中抽出一人处死。同时,古罗马军团的绰号很有特色,其中很多来源于该军团曾经获得过荣誉的行省,例如第五“马其顿”军团。当然也有以指挥过军团的著名将领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比较早期的穆基那战役中从属屋大维一方的第四“马尔斯”军团。军团的名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段时间后原有的称号就有可能被新的所取代。在军团称号中常会出现一些专有词汇,这些词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军团的历史。比如“Gemina”这个拉丁词汇的含义“双”,如果一个军团的称号中出现了这个词就是说此军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军团整编而成的。“Augusta”的意思是庄严、伟大,这同样是屋大维成为皇帝后的称号,因此获得这一称号的军团是无比光荣的。“PiaFidelis”则是忠诚的意思,它往往作为荣誉称号被赐予那些在兵变和叛乱中保持对皇帝忠诚的军团。“Victrix”毫无疑问是胜利的意思,这是所有军团在每次重大战役胜利后都能获得的荣誉。

古罗马军团中的百夫长和他身后的士兵

古罗马帝国军团是古罗马王国时期的军队在其崛起、强盛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吸取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的继承、完善和发扬。古罗马帝国军团的编制组成基本是从古罗马王国时期沿袭下来的。每个军团基本上以步兵为主,共分为10个步兵大队,满编5120人。第一步兵大队拥有最精锐的800名士兵,其余大队各480人。但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军团总兵力大多为2000~3000人,最多不过4500人。

步兵大队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军团司令官得以将一至数个大队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适时出击;或是随时从本队中分派出以大队为单位的分遣队,随心所欲地排布构思中的理想阵形。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步兵大队又分为若干百人队,百人队的长官叫做百夫长。5120人的军团是重装主体,有时也辅以轻装军团。轻装军团来自北非的努米底亚。发石车手一般是希腊克利特岛或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的居民,骑兵则来自高卢和德国。

在这种编制下,古罗马帝国军团是如何行军作战的呢?原来罗马人主要采用三列棋盘布置,即第一线配置4个大队,二、三线各3个大队;每个大队中包含并立的小队,每个小队是200人;每条线右翼是后备兵、中间是主力、左边是枪兵。

百夫长的盔甲

古罗马帝国时期建立的正规化军事编制使得古罗马军团的协调能力达到了一个高度。细分的编制和体制,加上使用军旗来分别队伍和发出信号,大大地加强了其庞大的军团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更利于指挥。同时军队中严明的纪律和鲜明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还能使得各单位在战场上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此时,古罗马帝国军团已经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最先进的军队。举个例子来说,其布于侧翼的枪兵,其任务可能就是对攻击侧翼的敌人进行防御,不必等到军团指挥官下达命令,大队的指挥官就能自觉地改变队形,进行防御。这样,罗马帝国军团的指挥官们对侧翼的顾虑便大大地减小了。

标致性装备

古罗马帝国军团在欧洲战无不胜,不仅依靠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也得益于精良的装备。盔甲、短剑、方盾和投枪是古罗马帝国军团武器配备的标志。

军团士兵的标准装备——短剑

军团士兵身穿金属和皮革制成的盔甲,头带金属头盔保护头部、脸和脖颈。

公元前3世纪末,古罗马帝国军队淘汰了用于砍杀的剑,改用一种稍短的双刃剑,称为“格拉蒂斯”。其长约2英尺(1英尺约为30.48厘米),宽约2英尺,重量十足,剑头十分尖锐,用起来非常灵便,用途更加广泛,可作为劈刺式兵器,其作用十分重要。

由于短剑的作用距离较近,不能距敌于较远的距离,对士兵的保护功能相对差一些。为弥补这一缺陷,罗马人对盾牌作了较大改进,将盾改成了结实的长圆形凸面体,高约4英尺,宽2英尺,用木头做成,上面蒙有兽皮,并用窄金属条加固,可以将身体的大部分遮盖住,其形状有些像琵琶桶的平面,这种盾也称作“斯邱托姆”。这一改变使得古罗马帝国军团的机动性大大增强。另外,盾上面还写清楚了持盾者所属的兵团名字。

利用盾牌相接而成的“龟甲阵”标准盾牌所属军团名称写在两组翅膀纹样之间的长方格内重标枪是古罗马帝国对兵器的一项重大发展。这种重标枪被称作“皮鲁姆”。它是标枪的一种,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这种标枪容易投掷,穿透力大,它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杆,即将一根4.5英尺的铁杆插入一根4.5英尺的木杆,中间用两个销钉连接起来,总长度约为7英尺,在金属杆的一端加有一个坚硬的铁枪尖。这些投枪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重标枪用单手投掷,最大投射距离约60英尺。作战时,军团士兵可一齐投出,可以取得最大的心理威慑效果。起初,重标枪只是剑的辅助兵器,到了公元前1世纪,它的作用就变得跟剑一样重要了。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

除了以上的基本作战装备外,军团里还有一类特殊的士兵,他们身披狼皮,带银质面具,显得狰狞可怕。不穿重甲,只穿相对轻便的锁子甲。手中也没有标枪,而是换成了旗杆,这就是“掌旗手”。列队时,他们站在百夫长身旁;冲锋时,无论自己受到什么伤害,也要保证手中的旗帜高高竖立。如果说指挥官是一个军团的灵魂,那么掌旗手就是军团的精神。

士兵手中的重标枪

在指挥官阵亡时,只要掌旗手手中象征着军团荣誉的旗帜还竖立着,古罗马军团的士兵就仍会士气高昂地奋战到底。所以,掌旗手都是由英勇无畏、经验丰富的勇士或者老兵充任,给士兵们以精神上的鼓励。如果军团旗帜被敌人夺走,这比整个军团全军覆没还要耻辱。

作战方式

古罗马帝国的将军们都强调打进攻战,只要有可能,就尽量找机会袭击或逼近敌人的侧翼。他们总是力争占领制高点,以增加投掷的距离,增强冲锋时的冲击力量。

军团掌棋手

古罗马帝国军团进行进攻作战时,先以轻步兵进行小规模袭击或用投掷进行骚扰后,双方的主力横队开始互相接近。待相距20码的距离时,第一横队的前面两列士兵便将标枪投出。与此同时,军团往往已经采取半方阵式的疏开队形。军团的主力几乎总是在主力横队开始跟敌人进行白刃战前发起冲锋。这时,第一横队的8或10列士兵就迅猛地冲向敌人,但只有前面的两列士兵能够用上剑,后面各列士兵则将手中的标枪从混战中的己方士兵的头顶上掷过去。几分钟后,双方的第二列士兵便上前替换正在交战中的士兵。这样周而复始的交换着打下去,直至战斗结束。与此同时,轻步兵要负责给后面各列士兵补充标枪。这些轻步兵除了要掩护军团的后备和侧翼外,还要负责找回所有可能要到的并能使用的标枪。若第一横队的进攻未能取胜或者被敌人压住,那么第二横队的士兵就穿过第一横队的士兵的6英尺间隔向前推进,第一横队中筋疲力尽的士兵则退下来休息并重新编队,最后便作为后备队的第三横队使用。因此,在整个战斗中,横队中的各列士兵以及两个或三个主力横队之间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调动。要进行这样的调动和调换,军队必须要有高度的纪律性和严密的组织。正因为古罗马帝国军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能在高明的军事将领的指挥下,不断战胜强大的敌人。

风流人物——贝利扎留·贝利萨留

贝利扎留·贝利萨留,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庭帝国或后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时期著名军事领袖人物,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作为古罗马军事传统中最后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促进了东罗马帝国对北非和意大利的收复。

贝利扎留·贝利萨留(约公元505—565年)

贝利萨留出生于巴尔干半岛达尔马提亚的一户农家。年少时便英勇过人,性情坚韧。后加入军队,最初担任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亲随侍卫。公元527年,他率军参加对波斯的战争。公元529年任禁卫军长官。次年任德拉总督,采用骑兵伏击战术,击败4万波斯一阿拉伯联军,名声大振。时年25岁。公元532年镇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解救被困的皇帝,又立新功。公元533—534年,奉命率步兵1万、骑兵5000人侵入北非,灭汪达尔王国并俘其国王,凯旋首都,被授予执政官称号。这个最高奖赏是他为查士丁尼进行侵略战争而赢得的,是他一生征战事业的顶峰。值得一提的是,贝利萨留的妻子安东妮娜与皇后提娥多拉原都是马戏演员,交情甚厚。通过这层关系,他的妻子也为他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帮助。

公元535年,为了完成查士丁尼攻占东哥特王国以收复意大利本土的使命,贝利萨留再次率军远征。是年冬,他的军队登陆西西里岛,但是未及北上又被召去非洲镇压了一次叛乱。公元536年攻入意大利南部,后北上攻占罗马。公元540年攻陷东哥特都城拉文纳,俘东哥特王维蒂吉斯。东哥特人曾以立贝利萨留为王作为投降条件,他佯装同意,但受降后又拒绝王位。此举却引起查士丁尼的猜疑,年底被召回,从此受到冷遇。

公元541—544年,他再次率军对波斯作战,取得几次胜利,但对纪律松弛的雇佣军控制不力,被查士丁尼斥为不忠,剥夺了他的军权。幸亏皇后干预,才免于身败名裂。此时,东哥特人造反。贝利萨留于公元544年再次去意大利征战东哥特。由于长期战争使出征意大利的部队疲惫不堪,皇帝仍对贝利萨留心存疑惧而不予增援,故对东哥特人的征战失利。公元548年贝利萨留被召回解职。公元559年匈奴人入侵,他再次被皇帝任用,率军击退匈奴人。公元562年被指控参与谋反,被捕入狱。次年获释后不久去世。

贝利萨留戎马一生,英勇善战,为东罗马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当时即被人们称为“常胜将军”。他在军事上注意改进军队的战术和装备,在作战中以善于使用骑兵著称。他所建立的新型骑兵,身披护身铁甲,装备有日耳曼人的长矛和波斯人的弓箭,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当时就被称为“铁甲军”。他所留下的骑兵,后来一直成为捍卫东罗马帝国的骨干力量。

经典战例——提卡米伦战役

公元533年6月,东罗马帝国开始了对北非汪达尔王国的征服。东罗马军队的指挥者是谁呢?就是我们刚刚介绍过的,一贯以作风英勇而著称的贝利萨留,而汪达尔军队的指挥者则是国王吉里米尔。贝利萨留仅凭1.5万人的兵力,以积极的进攻和迅速的行动,在汪达尔王国连战连捷,最后在迦太基附近的提卡米伦大败吉里米尔的军队,完成了东罗马帝国对汪达尔王国的吞并。

本文的开端,我们讲过,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但在这座废墟之上,却先后又建立了一系列的国家:意大利和达尔马提亚一带有东哥特王国,不列颠东南部有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高卢有法兰克王国和勃艮第王国,西班牙有西哥特王国,北非有汪达尔王国。此时的东罗马帝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当查士丁尼一世即位后,决定重建罗马帝国的辉煌。通过分析对比,查士丁尼认为,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内外交困、防卫薄弱,在新兴的王国中政权是最不牢固的,于是决定把该国作为征服计划中的第一个目标。在公元531年的时候,查士丁尼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原来,在北非的汪达尔王国中,一个叫吉里米尔的人推翻了他的叔父——汪达尔国王希尔德里克的政权,取得了王位,希尔德里克被投入了监狱。希尔德里克在年轻时代与查士丁尼曾是盟友,因此查士丁尼要求吉里米尔释放希尔德里克。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吉里米尔好不容易才到手的政权又怎么会轻易还回呢?这也正中了查士丁尼的下怀,他可以以此为借口发动对汪达尔的征战了。

公元533年6月22日,由贝利萨留率领的远征军踏上了征程。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支队伍的构成作一简单介绍。这支队伍数量不多,只包含了1万名步兵和5000名骑兵。步兵几乎全部由非民族性的雇佣兵组成。所谓非民族性的雇佣兵,顾名思义,就是从东罗马帝国各地区招募而来的,大部分是匈奴人,虽然他们也具备高度的训练水准和战斗力,但是忠诚度却不高,当胜利时,他们会像野兽一样凶猛,可一旦失败,很有可能反噬主人。贝利萨留就带着这样一支军队开始了对北非汪达尔的征讨。当东罗马帝国的远征军离开首都君士坦丁堡,经海路进发的时候,汪达尔的新国王吉里米尔对此情况全然不知,因为他所关注的却是撒丁岛的叛乱,当然这个叛乱也是由查士丁尼一手煽动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吉里米尔的精锐部队在其兄弟特查宗的率领下,正在撒丁岛平叛。

在9月初的时候,贝利萨留的部队到达非洲海岸,并在当地四处散发公告,说远征军只讨伐吉里米尔一人,绝非对当地人民作战。稍作安顿之后,贝利萨留便率领部队向汪达尔的首都迦太基开进。此时吉里米尔得到消息,但得知东罗马帝国的远征军人数不多的消息时,吉里米尔决定集中身边的军队解决这场战争。为此,吉里米尔制定出了一个自认为无懈可击的计划,他打算从三个方向向贝利萨留进攻,即他的另一个兄弟安马塔斯率领迦太基的守城部队攻击贝利撒留的前卫,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攻击贝利萨留的右翼,同时他的侄儿吉巴莫德穿越山地,攻击贝利萨留的左翼。但吉里米尔在制订计划时忽略了时间的因素,在一个没有钟表的年代,要想使三个纵队同时作战,根本不可能,这也是导致吉里米尔计划落空的根本原因。

结果可想而知,吉里米尔的军队大败,他的兄弟安马塔斯战死,迦太基城失守。贝利萨留带领军队进驻迦太基,立刻修城固防,而吉里米尔则对到距迦太基160千米的布拉里吉亚,一边收拢残部,一边等待在撒丁岛平叛的特查宗的救援。当特查宗赶到后,吉里米尔的兵力再一次强大起来,数量上达到了东罗马远征军的10倍之多。

重整军备之后,吉里米尔便开始向迦太基前进。首先,为把贝利萨留军队逼出迦太基城,他破坏了供给城内的水道;其次,为分化瓦解对反改的力量,他利用贝利萨留军队中的匈奴人对于服役条件不满的矛盾,派人去游说匈奴人,使他们答应在下一次战斗中倒戈。此后,他就退往一个距离迦太基城29千米的叫提卡米伦的地方,建立设防营地,静候贝利萨留出击。

贝利萨留得到他的匈奴部队想要倒戈的消息,立刻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笼络,最后,匈奴人决定在会战中保持中立。大约在12月的中旬,贝利萨留决定带领骑兵进行攻击。战斗开始了,首先,贝利萨留的部下约翰带领精锐骑兵前卫,经过三次冲击,终于将吉里米尔的整支队伍冲散,并杀死吉里米尔的兄弟特查宗,贝利萨留则率领主力骑兵随后对溃散的敌军进行砍杀,此时,匈奴人见贝利萨留占据主动,也加入战斗,随后进行出击,就这样,汪达尔的军队被逐回其设防营地。贝利萨留并没有就此收兵,而是趁机带领骑兵乘胜追击,吉里米尔本人见大势已去,上马逃走,而吉里米尔的军队见到国王已经逃跑更是无心恋战,各自逃命去了。就这样,贝利萨留占领了吉里米尔设在提卡米伦的营地,并领兵再追。一直到公元534年3月,吉里米尔投降,贝利萨留才胜利回国。

历史评价

古罗马帝国军团战斗力之强悍可谓在当时是无国可敌。究其根源,可谓秘密只在罗马人自己身上。古罗马帝国公民的勤俭、勇敢、爱国、尚武的精神,超常性与严酷性相结合的训练,完善的军队编制,精良的武器装备和科学作战方式,造就了这样一支神话般的军团,而这一切也给我们当今世界各国的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是,由于受整个国家政治腐败和奢华纵欲风气的影响,军队中也滋长起奢靡腐化之风,最终被哥特等“蛮族”打败而导致帝国覆亡。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对此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罗马人坚守住了一些优秀品德和科学的制度,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后来却因为奉行与以前完全相反的一套东西把自己搞垮了。我们姑且放下古罗马帝国的成败,单单看古罗马帝国军团雄视欧洲战场数千年的豪迈,也会令今人赞叹不已!

中国冷兵器有哪些

  中国冷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枪,钩镰枪等。
  5、戈:中国的特色是杀伤很强的武器,戈的种类繁多,从夏朝倒汉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绝迹。戈是中国的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镰头剑一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实话实说,戈并不老兵器,因为是横刃,所以以钩,啄,挥,推为主。
  6、戟: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枪和刀的合体,它的杀伤力是很强的,既可以象矛一样刺击,也可以像住,而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大批装备部队,到中古已经从步兵到骑兵了,步兵则以轻便的长枪代替戈和刀一样钩,挥和劈砍。在欧洲,戟的装备和中国是不同的,欧洲中世纪以装备步兵为。中国的戟主要分3种,一种是最老的戈戟,这种种类最多,装备最广,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现的门戟;还有就是武将最喜欢的方天画戟了。
  7、斧钺:大者为钺,小者为斧。钺在实战中使用的时间不长,估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开国元勋程咬金用的宣花车-斧,还是绿林中梁山好汉李逵用的板斧,可西周是战车上的具有巨大威慑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后来由于太过笨重变被淘汰了,从此后钺只能作为礼仪武器。而斧的发展就比大头的钺幸运得多,中国历代都有以马上的大斧,也可为双手拿的板斧,种类很多。斧的杀伤很强,属于重兵器,以劈砍为主。
  8、弓弩:这个不必多说。
  9、鞭:鞭就像钢铁做成的竹节,所以又叫竹节钢鞭。历史上的伍子胥,这个鞭可不是软行像绳子一样的鞭子,我们所说的鞭是一种以劈,扫,捅等尉迟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过鞭。鞭是对付比锁子甲更坚固的盔甲所产生的兵器,并可以一举打碎护心镜,威力极大。属于重武器。
  10、锏:和鞭一,但是杀伤比鞭大,破甲力比鞭小。历代武将都是以枪或者戟为住战武器,而背上就背着2根样是破甲的武器,不同的是锏有3~4条刃,所以有三楞锏或四楞锏之说,通常锏比鞭轻锏作为铺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给敌人致命杀伤,所以有“杀手锏”之说。
  11。叉:这就是三叉戟,中国也有马叉,九股叉,托天叉等许多种。和枪一样是以刺为主,不同的是叉的杀伤范围大,能有制约敌方武器的效果。
  12、挝:说白了就是以和绿林游侠的敲打为主的轻兵器,再说穿点就是,三节鞭,双节棍,九节鞭之类的武器。是刺客喜爱武器,方便灵活,但是身为武侠大作的剑网居然没有这类武器,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13、棍棒:棍棒,最基本的武器,也是古代最实惠的防身武器。从棍来看,有乌有棍,齐眉棍,盘棍之说,从棒类看有哨棒,铁箍棒,狼牙棒等总之棍棒可以混为一类。
  14、镗:重威力武器,古今使用的人比较少,可能是因为比较笨重吧。大家看过《隋唐演义》吗?天以上,虽然小说夸下第二猛将宇文成都和第六猛将伍天锡分别是用的镏金镗和混金镗,都重达200斤张了点,但是真个一镗砸下来,戴着头盔也能把天灵盖砸碎。镗就是叉的加强般,比叉更重,更具杀伤,一般镗的逢刺多达5个,最边逢刺上都有反刃,凶啊~~!
  15、役:这种武器,我是没见过,但是书上说是以竹子为柄,金属刺刃的兵器,可能是暗器吧。
  16、锤:估计是古代最四子李元霸手拿具杀伤的单兵武器了,不但从外表上能看出锤的威慑,最主要是锤是能对付身穿重甲的武士。不管是在中国或是欧洲骑士,都有用锤的记载。中国隋唐第一猛将李渊第一对每个重达400斤的金瓮破天锤打遍天下无敌手;大唐薛家将的薛奎用的八棱金锤打得突厥闻风散胆;南宋名将岳飞的长子岳云也是使用的银锤横扫金军。在欧洲为了对付穿全身板甲的骑士,许多军队装备巨重,没几个人能拿锤。从而有了“皇家之锤”,“铁锤查理德”等词语。其实锤不能算完美的武器,正因为它太得起,所以在中国古代在部队里是准备不多的。
  17、拐:怎么说呀?各位应该有人看多圣斗士吧,最强的黄金圣斗士天平座童虎(也是咱们中国的,嘿能攻是相当嘿),他的圣衣由6种武器组成,依次为枪,剑,三节鞭,双节棍,盾,拐。这种武器能防不错的防身武器,一般正规部队是不装备的,只有那些绿林好汉,江湖豪杰才用。
  18、流星:这并不说就是流星锤,而是绳索武器的总称,比如绳枪,流星锤,链锤。在欧洲有种叫枷连流星锤是一个道的武器,其实就是装有柄的链锤,能绕过敌人的盾,或者防御姿势对其进行打击,其实和理,。这种武器攻击性很强,

古代战争弓箭根本射不穿铠甲,为何还要拼命放箭?原因是什么?

古代战争弓箭根本射不穿铠甲,为何还要拼命放箭?原因太意外!

世界上最厉害的两种弓箭,是英国的长弓和满族的清弓。





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满洲人是有原因的,清弓110米可以穿破皮甲,75米用重箭可以穿破锁子甲,50米用重箭可以破板甲。而明朝当时的北方军队喜欢用的火器是三眼铳。大部分北方军队都是使用三眼铳。三眼铳的射程很短,二十左右才可以破双层棉甲。

古代弓箭射不穿盔甲?怎么可能?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情况下,弓箭都可以射穿普通皮质盔甲,像那种铁质的重甲虽然不能射穿,但是这种甲的数量也很少,一般只有高级武将或者主力亲军才会装备,绝大多数士兵基本上都是穿布甲,能穿上皮甲的都算是精锐部队了。




像欧洲人的近10万重甲兵,根本就挡不住几万蒙古人的弓箭,又没有机动性,所以变得不堪一击,几乎全军覆没。欧洲变得惶惶不可终日,幸好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使得拔都等人不得不撤退回去争夺汗位,欧洲才逃过一劫。

在郑成功反攻南京的战役,郑成功出动5000铁人军,全身披甲,面部也有防护,而且3个人一个战斗小组,2个人持盾,一个人持刀。非常凶悍,但是,八旗军出动了强弓手和速射手。导致铁人军还是损失惨重,其中郑成功手下第一战将甘辉浑身上下被射中30多箭,很多箭都直接穿透了甘辉的双层重甲。




所以所谓弓箭射不穿盔甲的说法根本是不存在的,你有更强的盔甲我就有更强的弓箭,而盔甲的制作成本又远大于弓箭,所以弓箭永远是胜利方,盔甲只能用来减少伤亡,而不能杜绝。

双方为什么要以弓箭对射呢?弓箭的作用不一定一定要穿透铁质板甲,尤其是弓箭手齐射的情况下能够有一定的概率射中对方阵列中的一员的防护薄弱的部位,若多次齐射无疑会造成对方阵列的一定程度的混乱,而且防守方举着盾牌挨箭雨也对防守一方的士气打击颇深,这已经足够了!后续的冲击兵力已经有机会冲破对方方阵!




如果是大规模人数的战争,士兵们对弓箭的精准度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能够做到地毯式的射击就完全可以达到目的了,在双方冲锋的时候,弓箭手可以降低对面的士气,并且还能削弱对面的力量,弓箭作为一个远程武器,在古代战争中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3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