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汉时期的军队数量那么少,士兵们是怎么保家卫国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20:49:30

东汉时期的军队数量那么少,士兵们是怎么保家卫国的

对东汉军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在西汉中后期,全国的常备军维持在大越50万左右的水平,而且还天天担心打不过异族的人。而到了后来的东汉时期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东汉的初代皇帝裁撤了各地的军队,结果东汉的前中期常备军维持在了大越15万人,这些部队人数连西汉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东汉面临的外部威胁绝对不比西汉的少,西汉的敌人主要是北方的匈奴,而东汉面对的敌人不仅有北方的匈奴,还有东北方向的鲜卑,西边的羌族,南边的南越人作乱,军队数量这么少,东汉的士兵怎么保家卫国的呢?

首先和之前的西汉不同,东汉不怎么注重修筑长城,可能是当时的统治者觉得修筑长城太耗精力和时间,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和修筑长城的袖珍版,那就是屯城。所谓的屯城其实就是汉军在边防重地修筑的小堡垒,这种堡垒东西240米,南北300米,汉军把它们安装在国防咽喉,专门屯驻边防精兵,在当时在塔里木盆地到昆仑山,到处都是这样的屯城,这种堡垒短小精悍,修筑起来很快,那么它的功效如何呢?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永平18年,公元75年,汉军名将耿功以三千兵马死守疏勒屯城,硬扛匈奴单于亲率的两万强敌,打出了13勇士归玉门的热血一战,靠着一个碉堡就能抵抗比自己多三倍多的敌人,可见屯城这种堡垒不仅操作方便,关键是防守能力还超强,在今天新疆奇台石城子,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屯城的遗址,历经两千年居然还没倒!长城都更新了好多代了,这种堡垒从未更新,硬是坚挺到了现在。

所以在东汉前中期,在汉军和异族争夺西域的战斗里面,汉军就是以这种屯城步步为营,而异族人想防又防不住汉军,打又打不破屯城,只能一步步向汉军妥协,但是堡垒坚固是一方面,如果后勤补给跟不上,堡垒里的汉军一样会死,在那个年代,北方和西域的环境相当恶劣,基本上没有道路可走,从中国东部的粮仓送粮草到这些地方,光走路就得走半年,但是战争环境瞬息万变,汉军如何保证粮草能够随时到前线呢?

但凡重大的战役,前线将士战斗力指数高不高,主要看后方补血能有多快,东汉初期,前几代皇帝陆续在三门峡等地开凿栈道,把关中平原的水路和西北的水路连接在一起,于是汉军船队可以带着粮食走水路翻越天险把粮草送到西北前线,同时中央政府沿着今天的河南荥阳到山东高青一线拼命的修筑堤坝,使得黄河汴河成功分流,于是东部富庶地区的钱粮能够每年迅速的输入洛阳,关中和东部送到前线的粮食每年超过六百万石,如此高效的运输手段才能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汉军士兵天天都能吃撑,东汉大裁军,把省下来的钱都投资了军队的硬件设施,这样的国防思路保证了东汉立国数百年从没有被异族人欺负。

所以说国防建设重质不重量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当时兵力总和是多少?

史书上有记载,汉代全盛时期人口是3000W(汉武时期?好象还有一个说法是1500W,记不清了),而三国结束的时候,蜀大约有100W人口(我已经把没有在编的人口算了进去,而且好象算多了)吴大约是150W(也肯定没有这么多)魏比较多,但是也不过300W.
由上面可见,三国末期整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也就只有600W不够(从一个侧面来看是三国的仗打得太多,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汉末究竟有多腐败~~~当然,我个人认为怎么打都是不可能打成这么少人的,所以我个人倾向于上面所说的"1500W"的说法),那时候的中国还有着西域的一大片地方,人口可能还有不少没有算进户籍的,但似乎也是差不到哪里去(那时候的人口普查也是很严格的)
三国缺人,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孔明六出祁山,打赢了仗,不要土地,就只是把人带回蜀国的例子就是明证.
好了,三国时期开始算尽也不过是1500W人,和日本在同一个数量级,但它又凭什么出这么多兵?况且,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人民都束缚在土地上,是不可能经常去打仗的(虽然三国时代的田地很多都被战争毁坏,但曹操在自己的领地里圈下地方来给农民种地的事迹也告诉我们,其实那时候也是很看重种田的)(PS:废话,什么时候领主不看重粮食?)
所以我说,如果非要找其那么多人去打仗,除非是把不打仗的农民算在内,(也就是一个地方反叛,就把那个地方的所有人民都当作是叛军)否则是不可能有着动辄上10W的军队的.就那时而言,约有35W人参加赤壁之战已经是大战了(所以<三国>中描写这段历史的篇幅不短)
<三国演义>中打了几百场大大小小的战斗,除了几次有名的大战之外,其实其他的战斗水分都很大.要不就是几千人变十几万,要不就是根本不存在,是罗先生虚构的,要不就不说明兵力,含糊地拖过就完事(这种情况最多,大家可以去看看)

东汉是怎么灭亡的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宣布灭亡。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

扩展资料:

天下平定之后,刘秀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着力发展生产、提高民生、恢复国力,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

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金,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东汉经“光武中兴”,社会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文化进一步发展,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东汉时期,各地豪强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农民,建立大型田庄,发展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力量,这一切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3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