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明代官员的官方标准俸禄是: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事实上,明太祖确定的官员俸禄相比其他朝代虽然不高,但足够满足官员的生活和公务需要,可是问题就出在洪武年间制定的俸禄标准被定为“永制”,即它不会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要知道,在明成祖之后,明朝的经济便已经迅速发展,物价水平也随之不断上升,可是官员的俸禄却是定数,无法上涨。
不仅如此,明朝官员俸禄的发放也存在问题。在洪武年间,官员的俸禄全部以米粮等实物支给,但在靖难之役后,由于战乱,明朝粮库空虚,明成祖于是下令:“天下仓粮,宜撙节以备国用。各处都司官俸,旧全支米者,宜米钞中半……”(《明太宗实录》卷12上)自此之后,明朝官员的俸禄分为本色与折色。所谓本色是指按米粮等实物发放的俸禄,而折色则是指将一部分俸禄折算成白银与宝钞,但是明朝初期白银流通并不广泛,宝钞更是由于皇帝的滥发而形同废纸,因此官员到手的折色实际价值很低。《明宪宗实录》中就曾记载:丁丑,户部请以布一匹,准支文武官员俸米二十石。旧两京文武官折色俸粮,上半年给钞,下半年给苏木胡椒……至是,又折以布,布一匹时估不过二三百钱,而折米二十石,则是米一石,仅值十四五钱也。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有司朦胧奏请,遂为常例。借此可以看出,明宪宗时期的折色简直是对官员的压榨和剥削,而且其程度令人发指。
不过,与官员俸禄水平相反,明朝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却在不断上升。根据《中国教育通史》记载,明朝通过科举选拔产生的进士多达两万四千余人,而“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则写道:“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乡试所举不及三十,历三年之久,合科贡两途,而所拔不过才五十人”。由此可见,明朝在官员俸禄极低的情况下参加科举希望走上仕途的人依旧众多,而且竞争十分激烈。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人是逐利性的,即使存在像海瑞这样一心只想“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清官,但毕竟不多,大部分的官员走上仕途仍旧是追求富贵。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明朝官员俸禄如此之低,还会有这么多人想要做官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许多人也能猜的到,明朝的官员俸禄体系当中存在漏洞,官员可以依靠许多不法途径来获取“灰色收入”,而这些灰色收入,往往是他们标准俸禄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明朝的敛财手段有许多,可谓五花八门,不过与其他朝代不同,明朝官员很少在明面上进行贪污腐败。由于明朝反贪法律严苛,加上言官制度使得许多官员都害怕被抓到把柄遭到弹劾,因此明朝的官员获取灰色收入大部分都是通过大家默认的途径,比如占田收租和收取常例钱。
在明朝官员的俸禄不高,但待遇还算丰厚,官员拥有免税特权,因而许多人都会将田地挂靠在官员的名下,从而省去赋税,而作为回报,官员便可以收取一笔客观的租金。此举容易造成土地兼并,不过由于整治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朝廷数次颁布圣旨,抑制这种行为,但都效果不佳。
而常例钱可谓是明朝官员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许多官员通过常例获得的钱财比俸禄高出许多。所谓常例钱,便是各级官员在私底下逐渐形成的不成文规定,但由于整个官僚体系都默认它的存在,因此它作为一项非法收入,却成为大部分官员堂而皇之的敛财之道。明朝的常例钱种类众多,小到官员送礼时的“炭敬、冰敬、别敬”,大到银钱火耗,都是官员获取灰色收入的途径,而且还没有人管,毕竟就连那些言官自己也不干净。
通过常例钱,明朝官员获取的灰色收入极多,比如海瑞记载的淳安知县应该收取的常例清单:夏绢银一百六十两。太府如数,受否在人。秋粮长银二十两。折色粮银四两。农桑绢银十两……俸米每石折银一两。出外直日里长供应并店钱人情纱缎。
一位地方知县,一年的常例收入却可以超过数千两银子,其敛财程度令人发指。明朝官员当中当然有不收取常例钱的,比如记载上述清单的海瑞,不过在其他官员看来,海瑞这种做法无疑是要砸所有人的饭碗,因此海瑞在官场上才会屡遭排挤。在明朝的官僚体系中,更多的官员还是会接受灰色收入,而且规模极大,层层盘剥,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崇祯长编》中就记载户科给事中韩一良曾上疏道: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爱钱之人……县官为行贿之首,而给事为纳贿之魁。州县之俸薪几何?而上司票取,抚按荐谢,考满朝觐,有费至一千、二千、三千、四千者,夫此银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对于官员暗地里的灰色收入,皇帝当然不会不知道,可是由于明朝官俸制度本就存在问题,贪腐问题不是简单的存在某个部门,而是遍布整个明朝的官僚体系,包括皇帝身边的阁老们,没有几位是真正清廉的,因此皇帝和其他大臣根本就无能为力。张居正在任时,曾对税制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侵犯了大部分官员的利益,因此他死后也不得善终,他的改革更是半途而废。
明朝官员的灰色收入极高,因而众人才会趋之若鹜的想要做官,毕竟只要做官,就有钱拿,还不用担心受怕,想必这与朱元璋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而明朝官俸制度的问题和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也使得明朝这颗大树腐烂到根子里,明朝灭亡的结局,在官员们堂而皇之的搜刮民脂民膏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这也是太祖那么残酷的治贪,也没治住的原因吧,下面给大家看看按品级每个官员的俸禄。品级 年俸禄(石) 折合银两(两) 折算人民币(元)
正一品 1044 522 492768
从一品 888 444 419136
正二品 732 366 345504
从二品 576 288 271872
正三品 420 210 198240
从三品 321 160.5 151512
正四品 288 144 135936
从四品 252 126 118944
正五品 192 96 90624
从五品 168 84 79296
正六品 120 60 56640
从六品 96 48 45321
正七品 90 45 42480
从七品 84 42 39648
正八品 78 39 36816
从八品 72 36 33984
正九品 66 33 31152
从九品 60 30 28320
不入流 36 18 16992
明代正七品,年俸90石米。
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制定得很低的,很多低级官员靠官俸很难维持生活,而高级官员则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维持其豪华生活。所以地方官的实际收入大多来自地方税收的截流(俗称“火耗”),而京官的很多收入来自地方官馈赠。一个县官,正七品,年俸90石米,也就是6372公斤米,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在这个时候不可能那么少),这些米也只够35个人吃一年。更可怕的是,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那一部分就光明正大地被皇帝折换成别的东西,例如绢布、棉布,甚至一些零碎的小东西。
这种赋税其实就是官员为了从中获利而设置的,在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很少,官员难以生存,于是就加收了一些赋税,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赋税就是"火耗”。在明朝征收老百姓的赋税时,有时候要征收一些白银,而这些征收的散碎银两要重新进入炼炉熔炼成标准的库银,就多征收一些银两就是火耗,其实这笔钱是被官员贪污了。
在明朝,表面上老百姓的赋税很低,可是老百姓依然生活很困难,常常有发动起义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存在着火耗这种苛捐杂税。这其实是官员加收的,为了从中牟利,不过这也是因为明朝朝廷里对官员的俸禄太低,官员生存困难,于是把压力转嫁到了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不管官员和老百姓的死活,以至于老百姓过得很艰难。
到了清朝,对火耗这种杂税有时候是禁止的,不过由于官员的收入太低,屡禁不止,无奈只得实行限制的政策,只要不是太过分,也就算了。不过当官的贪腐总是存在,老百姓的日子总是很苦的,当官的总是有办法去剥削老百姓。
清朝到了雍正时期,对贪官的打击更加强了,不允许徇私枉法的情况出现,也不允许火耗的存在,对于官员的低收入,给予高薪养廉的方式,给官员高薪,以避免出现贪污,避免剥削老百姓,不过官员的日子过的好了,老百姓的日子依然很苦,依然有交不完的赋税。
多多少少是有出入的,毕竟曹雪芹是以一个清代没落贵族的眼光,代入的一个“类明代国公”家族的情景,两者之间,本身就有数百年的时间差,当然不可能完全一样。
总体来说,红楼梦中,对贾家的描写,基本上符合封建后期大贵族家庭的情况。
但之所以说是“类明代”是因为,红楼里面的朝代基本上是架空的…虽然可能参考了明朝,特别是明朝一门两国公的徐家…但实际上,二者的地位和经济实力差距都不是一般的大…
先说地位,明朝的国公爵位可是很值钱的!
哪怕是在文官当政的明末,一个国公家族的权力也远远超过红楼里面的贾家。
按照明代标准,国公是“超品”,也就是比正一品更高,虽然中后期武将、武勋地位下降,但高级武勋的地位依然不低…比如留守南京的魏国公家族,基本出任的官职也是南京守备!职权在南京兵部尚书(兼参赞机务,可简单理解为副职)之上…或者至少出任南京五军都督府之一的都督,官阶为正一品。
而同宗(徐达后代)的定国公家族,则基本一直出掌北京五军都督府之一,后来虽然权力也被架空,但朝会排班站位依然在兵部之上(兵部尚书为正二品,五军都督府都督为正一品),而且大多能加封三师三少,还有参加廷议(相当于内阁会议)的资格,地位依然是举足轻重。(就算张居正做了内阁首辅之后,见到定国公徐文壁也要先行礼,另外,张居正还亲自给成国公朱希忠写了神道碑…)
从这一点上来说,明朝的国公天生就是超品,不可能自降身份去担任什么见鬼的员外郎!
另外再说财产。
明朝国公正规工资为“食禄”,根据功劳和地位不一样,大约为二千二百石到五千石之间(实封公爵,也就是亲自去拿了俸禄的,当中,徐达最高:五千石;朱能最低二千二百石)。折算成白银,大约就是一千多到四千两(后期白银有贬值,折算下来会多一些),再加上国公夫人、以及其他人担任一些虚职(比如领锦衣卫千户、某某位指挥)的俸禄收入。仅是这一块的“铁饭碗”,估计一个国公家族,大概在明初就能拿到三千石至七千石(明初的两千至五千两白银)。
另外,国公家族占据大量田产,根据隆庆年间的一个数据,定国公(徐文壁)名下即拥有良田五百余倾(古代一倾为50亩,总量高达二万五千亩以上),成国公(靖难大将朱能后代)朱希忠,更是高达一千三百余倾!(定国公家族和魏国公家族曾经分过家,两家相加应该比成国公家族更多)
根据平均亩产和收租比例简单算一下,一万亩良田,最少可以收租三千石,于是定国公府田租一项,又至少有八千石。
此外,明朝的国公家族还有一些垄断、半垄断,或者正常的经营产业…
这样粗略估算下来明代一个国公家族,最保守至少年收入也在白银一万两左右(明初白银价值很高,到清朝至少有三倍通胀),而且几乎不会出现贾府这种越来越少的情况…后期捞钱更恐怖…
另外,明朝的时候,这种国公家族,根本不用去买丫鬟下人…官奴基本上就已经够了…(教坊司收押的人,不是全部都去做特种行业的,也要负责分配给高官、勋贵家族)…而官奴,实质上就是奴隶,月钱之类的完全看主人家的心情…只有很少一部分才是正常领工资的“员工”。
再说关系,明朝国公家族多半是和皇族有姻亲关系的(哪怕是后来尽量避免):定、魏两个国公家族,以及朱棣唯一的皇后:仁孝徐皇后,都是徐达的亲生子女…也就是说,朱高炽是徐家亲侄子…英国公张辅的妹妹是朱棣的贵妃,徐皇后死后为实质的后宫之首,其女为朱高炽敬妃…
所以从明朝现实的历史来看,只要不是直接牵涉到谋反这种大案,一个国公家族是很难作死的,何况是一门两国公…
而红楼梦里面的贾家,在这种巨佬面前,算什么玩意儿?
贾政这种家族唯一的正式官员,居然只是个员外郎!从五品,上面还有郎中(六部分司主官,员外郎为副职)…这种官职,在明朝,送给国公家的庶次子都算比较丢人的了…
而经济方面具体数据好像没有准确的说(抱歉,红楼梦我就看了一半),但他们的农庄收入,一年也就是两三千两,王熙凤能把府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年也就能节约出来千把两。元妃省亲,大概用了三万两,就让整个家族的财政都崩了…(这还是清朝物价水平)
最后至于元妃的地位,不但是从女史爬上去的,最后还疑似因为怀孕而被宫斗对手毒杀,这地位,不提也罢…(像徐皇后、张贵妃这种级别的,谁敢动她们一根汗毛?)
其实红楼里面的贾府,从地位上来看,更像是唐宋的国公家族(甚至实际权力都还略有不足,虽然人家不世袭,但至少人家要官做得比较大了才会有爵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