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姚崇哭武则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历史上,有些人,信奉有所为有所不为,哪怕面临死亡的威胁,也不轻易转换立场。而有些人,则心思深沉,不轻易暴露想法,始终在暗地里谋划。
西汉初年,刘邦死后,权力落到太后吕雉手里。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纷纷投靠吕雉麾下,拥立其执掌权柄。 一些忠于汉室的大臣指责陈平,陈平回答说:你看着吧,拯救汉室江山的一定是我们。
无论陈平是真为刘氏考虑,还是仅替自己打算,结局总算是美好的。陈平奉迎吕雉,却有着自己的小心思,而不是同吕雉正面冲突,做朋友远比做敌人要好,另外,朋友才能背叛,而敌人不行。
汉末的蔡邕,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主要以才华而著名于世,但仕途总是不顺。早年,蔡邕与司徒刘郃有矛盾,俩人因为什么结怨倒没有记载,大概离不开“书生意气”。
不巧的是,蔡邕的叔父蔡质又得罪了将作大匠阳球。蔡质是卫尉,无论是权力还是职位都有高于阳球,但阳球有个硬靠山——中常侍程璜。阳球的妻子便是程璜的养女。
东汉末年,中常侍的权力正值巅峰,蔡质如何斗得过?最后蔡邕、蔡质被抓下大狱,要不是被他人救助,早已被砍头弃市了。蔡邕虽然活着,不过仕途也到了尽头,只能在家著书立说。
蔡邕这一离开朝堂便是十几年。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董卓入主洛阳。董卓靠武力掌权,需要名士为他撑面子,于是征召“赋闲”在家的蔡邕。
蔡邕对东汉官场早已心灰意冷,以有病为借口,推脱不去。董卓岂是好相与的,直接发话:想灭族,还是跟我干?你选一个吧。这个选择,貌似不难不是么?
好在董卓虽然以“灭族”威胁蔡邕,但总的来说对蔡邕极好。仅仅三天内,蔡邕便做到尚书一职,又迁任巴中太守,不过仍以侍中的身份留守洛阳。
侍中是皇帝的近侍,负责为帝王查漏补缺、出谋划策,而这时候实际上的皇帝自然是太师董卓。蔡邕从一介“书生”,站到了权力中枢的最高峰。
董卓被王允除掉后,蔡邕因同情董卓,在同王允讨论董卓“逆行”的时候,发出一声叹息。这一下王允直接炸了:你同情董卓,难不成我们这些忠诚之士才是逆贼?他直接下令抓捕蔡邕,最后死于狱中。
《三国演义》中蔡邕为董卓之死而痛哭流涕,这是艺术性夸大。不过蔡邕之死倒不意外,谁让他同情董卓呢。只能说他不善于保存自身。
唐朝的姚崇,配合 张柬之 、 敬晖 、 崔玄暐 、袁恕己 、 桓彦范发动神龙政变,一起废掉武则天,功劳虽比不得五王,却也功勋卓著。
事成之后,五王开“庆功会”,大肆宣扬自己的功勋,只有姚崇一人闷闷不乐,继而痛哭出声,为武则天的下场感到忧心。张柬之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你小心因此获罪啊!
姚崇回答:“我只是讨伐叛逆,这是我应该做的,算不得功劳。我平时侍奉她,现在却背叛旧主,哪怕因此而获罪,我也心甘情愿啊。”
看看姚崇说的话,先是肯定自己的功劳,接着又有对“背叛武则天”的悔恨,这才是高明之举。五王最后遭到“清算”,而姚崇却活到李隆基一朝,成了大唐贤相。
蔡邕哭董卓,虽是“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但有点不合实际,因为董卓毕竟是臣子,蔡邕也是大汉的臣子。所以,他被王允治罪,有理有据。
武则天不同于董卓,她不仅是皇帝,更是李显的母亲,虽然被剥夺了皇帝称号,却也不是臣子可以“斥责”的。五王无论如何美化自己的行为,也脱离不了“造反”二字。
姚崇深谙自保之道,不因大功而沾沾自喜,仍小心谨慎,这才是权力“常青树”的标准做法——识轻重,懂进退。
第一,董卓用蔡邕,只是为了利用他的名声,而不是敬重他的人才
董卓私自废立皇帝,又自封为相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为了“收人望”,便要拉拢社会上的名流来为自己壮门面,因此,他“擢用”蔡邕乃“醉翁之意不在酒”。再说,董卓“擢用”蔡邕的手段也实在霸道。当蔡邕不愿前去应召时,董卓竟派人对蔡邕说:“如不来,当灭汝族。”吓得蔡邕只得前来赴命。
如果董卓真的是蔡邕的“知已”,就绝对不会出现一个不愿赴命,另一个以死相逼的咄咄怪事。可见,蔡邕错把董卓当成了“知已”,实际上董卓对蔡邕并非有恩。因此也就谈不上有恩必报的问题。
对于董卓这个大逆不道的国贼,除了他那几个心腹爪牙之外,从来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好人。无论用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在董卓的身上都找不到值得肯定的东西。因此,帮助董卓这样的人做事,免不了有助纣为虐之嫌。
我们从董卓“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的这一反常行为中,不难看出蔡邕肯定做过大受董卓欣赏的事情,即使他不是在直接做董卓的帮凶,也是在间接地为董卓捧场。不然,董卓绝不会“爱才”爱到如此程度。如果说蔡邕出来应召是出于无奈,那么,他积极主动地为董卓做事则是“轻身事乱臣”。因为他完全可以用假痴不癫之计,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再说蔡邕帮助董卓做事的时机也不合适,因为这正是董卓的本质暴露向最充分,行为最猖狂时候。因此,这件事给蔡邕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大。
董卓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这个在史料中的记载比比皆是,简直罄竹难书。在董卓终于被扳倒的那一天,长安百姓简直像过年一样。而且董卓这种罪大恶极之人也有特殊的处理方式,董卓的尸体被摆在大街上,守尸的官吏给他点了天灯;袁氏门生又把他挫骨扬灰。
据说后来李傕、郭汜等人杀回长安,把董卓的一些"焚尸之灰"放进棺材里下葬,又发生雷阵雨,把董卓的墓地给劈了,水把棺材又流了出来。当然这个就有点传奇了,像是史家的杜撰。
不管怎么说,董卓在关中的统治明显不得人心。不过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呢。董卓被干掉,也有一些人表示出了惋惜和哀痛。董卓的主簿田景向董卓的尸体扑去,大概是像《三国演义》中蔡邕的表现那样伏尸痛哭一番,结果被吕布干掉了。而历史上的蔡邕倒表现得倒没有那么激烈,只是叹息一番,也惹来了杀身之祸。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董卓强行征辟蔡邕其实每次看董卓控制朝政这段历史,小编都觉得有些难以理解。董卓进入洛阳,后来迁到长安,他的种种行为都十分残暴,比如废立皇帝;毒杀刘辩、何皇后;欺侮皇室;残杀百姓和大臣,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打算长期控制朝政的权臣的形象,倒像是抢一波就走,一锤子买卖。
这也是董卓后来死于内部政变的重要原因。其实王允和吕布联合刺杀董卓已经是第五次了,哪怕吕布这次也失败,那么还会继续下去,董卓的残暴行为就意味着他在朝中根本无法立足。
而另一方面,董卓也知道人心的重要性,重用了很多名士。这和董卓的残暴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实际上的效果并不太好。比如刘岱、韩馥、孔伷、张邈等人都是他派出去的,结果都成为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的成员;在朝中也任用了很多名士,比如荀爽、陈纪、韩融、周珌、伍琼、郑泰、何颙等人。不过其中也有很多人反对董卓,暗中策划政变,只不过都没有成功。
蔡邕是一个名士,而且是被宦官势力排挤的名士。蔡邕和司徒刘颌不合,蔡邕的叔父蔡质和将作大将阳球不合,阳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加上蔡邕曾经给汉桓帝上书,里面有对程璜不利的言论,也弹劾了一些其他人。这封书信本来是秘密给汉桓帝的,但是被宦官曹节看到了,泄露了出去,更导致程璜对蔡邕的仇恨。蔡邕受到程璜的构陷被流放到北方,居住在并州五原郡安阳县。
不久蔡邕得到赦令,但是他太过孤高,五原太守王智送行蔡邕,却得到了蔡邕的轻视。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又利用自身的关系构陷蔡邕对朝廷不满。蔡邕只能到江东之地避难。董卓起用蔡邕是看中了他的名望,方式却还是强硬的军阀手段,用生命威胁蔡邕。于是蔡邕只好返回洛阳。
董卓与蔡邕的关系董卓先后任命他为祭酒(大概是博士祭酒或者侍中祭酒)、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迁蔡邕为巴郡太守,但是没有上任又成为侍中、左中郎将。按《后汉书·蔡邕传》的说法,董卓对蔡邕的态度很是不错,"甚见敬重。"
那么董卓和蔡邕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董卓对蔡邕的一些话还是听得进去的,蔡邕在心中也是偏向于汉室的。在史料中记载了这么几件事情。
董卓的一些部曲建议董卓自比姜太公,自称尚父,董卓向蔡邕询问,蔡邕的意思是等到董卓平定关东联军,就是袁绍、袁术、刘岱、韩馥、孔伷、张邈、张超、曹操、桥瑁、孙坚、王匡、刘备、张燕等等人之后,再以尚父自居。表面上蔡邕支持董卓干翻关东联军,实际上还是拖延董卓。
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六月发生地震,在古人眼中灾异往往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关,就是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董卓询问蔡邕,蔡邕又使用"阴盛侵阳,臣下逾制"的解释,让董卓从"金华青盖"的车驾改为皂盖车,降低乘舆的标准。
在董卓打算废立皇帝,树立权威(可能还有断绝何太后参政基础的原因)的时候,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比如尚书卢植。卢植认为少帝刘辩没有大过,不应废黜。董卓当然不管这些,打算杀死卢植,也是蔡邕劝止。
这件事是在《古今刀剑录》中,而非正史,所以真实性存疑。董卓在少年时期种地的时候找到一把宝刀,一直留在身边。他询问蔡邕(这里把蔡邕的官职都搞错了),蔡邕说这是项羽的佩刀。小编认为如果这件事可信的话,蔡邕虽然表面上暗示董卓是霸王的角色,但是霸王终究是被刘氏消灭。
总体上来说,董卓听从了蔡邕的很多建议,当然也有很多事情不听从蔡邕。蔡邕本人是被董卓强逼入朝为官,不愿意支持董卓。蔡邕还有"东奔兖州"的想法,和袁绍、曹操一样逃出来,但是由于他的名望太盛,走到哪里都像黑夜中的萤火虫一样,也就放弃了逃跑的想法。
蔡邕为董卓叹息虽然蔡邕的一些表现是心向汉室的,但是董卓对他有知遇之恩,而古代士人的忠诚不仅仅是对最高统治者,还包括对自己有提拔之恩的人。
比如程畿反对庞羲背叛刘璋,却劝说儿子程郁帮助庞羲,因为程郁作为郡吏,是被太守庞羲提拔上来的。只不过在汉室的大义与董卓的私情相比,蔡邕无疑要忠诚于汉室。而董卓被刺杀后,蔡邕也表示出了惋惜之情。
这个动作被王允捕捉到了。王允在刺杀董卓之后的表现是"每乏温润之色"、"不循权宜之计",性情比较刚正、严肃。蔡邕为董卓这种人叹息,无疑会触怒王允。王允立刻将蔡邕收押治罪。蔡邕乞求对自己施加肉刑,保留性命完成《后汉记》。
这个时候蔡邕的名望仍然很高,有很多士人为他求情,王允却认为蔡邕这样的佞臣写出来的史书也是秽史(担心自己的传记不好),坚持不赦免蔡邕。最后蔡邕死于狱中。总的来说蔡邕对董卓的惋惜之情其实却是不应该,不说董卓的行为如何残暴,蔡邕本身也是被董卓强迫征辟的,但是蔡邕仅仅因为叹息而被王允囚死于狱中,也未免太过于分明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2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从金庸小说看中国历史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