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穆公是不是“春秋五霸”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多种版本,自古至今,影响最大的有:《荀子·王霸》说、《汉书注·诸侯王表》说、《白虎通义》说、《史记索隐》说、《鲒崎亭集外编》说、《辞通》说。被列入 “五霸”之内的成员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等等。
不用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践土会盟,亲受周天子策封为“侯伯”。这两个人是无论哪一个版本都不会缺席的人选。
这两人之外,名气最大的应该是秦穆公、楚庄王。
尤其是秦穆公。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就把秦穆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中。
贾谊在《过秦论》说:“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即秦国的强大,始于秦穆公。
秦穆公得继君位有些侥幸。
秦穆公的父亲是秦德公。
秦德公是秦武公的弟弟,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国君之位的。
秦武公病故时,只有35岁,他的儿子年纪都很小,最大的儿子公子白只有十来岁。所以,群臣没有拥立秦武公的儿子为君,转立了33岁的秦德公。
秦德公继位后,将公子白封在平阳——这位公子白的后代里,出了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
秦德公在位仅两年,就挂了。
君位传给了长子秦宣公。
秦宣公在位十二年,生了九个儿子,但年龄太小。群臣于是拥立了他的弟弟成公。
秦成公在位四年去世,生了七个儿子,但年龄太小。群臣于是拥立了他的弟弟任好,即秦穆公。
秦穆公一生虚怀若谷,求贤若渴,从善如流,宽仁待人。
他继位后重用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等人,“三置晋君”,先后扶持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登位。
晋惠公、晋怀公都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其中的晋惠公在秦穆公护送回国前,信誓旦旦地称:若成功夺位,必回赠秦五城。
但事成后并未兑现诺言。
秦穆公恨得牙齿痒痒的。
改年,晋国遇上了旱灾,举国闹饥荒。
晋惠公厚着脸皮派人来向秦穆公劝捐。
大臣丕豹劝秦穆公千万不要捐粮给他,并建议说,现在正好趁其之危,出兵教训他怎么做人。另一个大臣公孙支却摇头说:“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当然,还是百里奚说的话最有分量,他说:“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
于是,秦穆公放下了对晋惠公的个人成见,慷慨送粮接济,“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但是,秦穆公这样一片好心,却换来了晋惠公的驴肝肺。
第二年,秦国闹灾荒了,秦穆公向晋惠公买粮以渡难关,晋惠公幸灾乐祸,一颗粮食也不肯卖。
这还不算,晋惠公还与群臣阴谋算计秦国。
晋大臣虢射眉飞色舞地说:“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
晋惠公笑而从之,兴兵攻秦。
秦穆公气得直吐血,亲率孟明视等人大将前迎战,生擒了晋惠公,夺取了先前他所许诺的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
l
由于晋国是老牌大国,秦穆公一来受时代背景所限制,二来他也没有这么大的胃口对晋国实施吞并,三来他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看在夫人脸上,他放归了晋惠公。
晋惠公为表诚意,让自己的儿子太子圉在秦国为人质。
为了秦晋能够和平友好相处,携手共同发展,秦穆公将女儿怀嬴许配给太子圉。
没两年,晋惠公挂了。
太子圉偷溜回国,是为晋怀公。
晋怀公翻脸不认人,与秦国交恶,用他的冷屁股来迎接秦穆公的热脸。
这个小畜生!
秦穆公气得全身发抖,将包括自己的女儿文嬴在内的五个女子一并嫁给晋怀公的伯伯重耳,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当上了国君后,犹如潜龙升天,他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一批能臣的辅助下,通商宽农,整饬军事,使晋国国力大增,先是联合了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后来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完全盖住了秦穆公的风头。
幸好,晋文公登位时已经61岁了,仅仅当了8年国君,于公元前628年去世了。
说来也巧,郑国的郑文公也是在这一年去世的。
秦穆公此时的年纪也很大了,为了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霸业,他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奔袭郑国,想籍此进据中原。
但是,秦军袭郑,得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至郑都(今河南新郑县),历程一千五百余里,要穿过晋地和周地的桃林、肴函、轘辕、虎牢等数道雄关险塞,所谓孤军远征,风险系数奇高。
百里奚、蹇叔苦劝秦穆公放弃这种自杀式的军事行动,蹇叔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但秦穆公觉得时不我待,而且秦晋缔结起来的联盟还在,晋国从旁边捅刀子的可能性不大,一意孤行,命令百里奚之子孟明视,蹇叔之子西乞术及白乙丙三帅率兵东进。
事情的发展,正如百里奚和蹇叔所料,秦军行抵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之缑氏镇)时,在当地做生意的郑国人弦高以郑国国君名义献牛犒劳秦军,同时派人急回国内报告。
如此一来,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认为偷袭的意义已经失去,但又不甘空手而归,于是顺手袭灭滑国,满载战利品而还。
但这并不是这次劳师远征的最后结局。
新继位的晋襄公哪容别人分享晋国的霸权?为了遏制秦人东进的势头,他亲率先轸等人于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埋伏,袭击秦军。
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被俘。
不过,晋文公虽死,秦穆公的女儿文嬴还在。
文嬴向晋襄公说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得予释放。
秦穆公遭此奇耻大辱,先后两次伐晋,一败一胜。
败,那是空耗国力,白白葬送了士卒的性命;胜,也不过是在晋国边境耀武扬威一番而已,又没能吞并晋国一城一地。
事实证明,有强晋存在,秦穆公就没法向东发展。
没有办法,他听从了百里奚的劝告,掉头向西发展,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十几个国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对于秦穆公西拓的胜利,周天子特加祝贺,并赐金鼓。
可以说,秦穆公称霸西戎,事业达到了巅峰。
不过,饶是秦穆公能力超群,见识卓越,始终被晋国牢牢困扼住东进之路,霸业仅仅局限于西戎,可惜了。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奄息、仲行、针虎三个良臣。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借当时有识之士的叹息,认为秦穆公虽然“广地益国,东服彊晋,西霸戎夷”,但“不为诸侯盟主”,即不能像齐桓公、晋文公那么为诸侯盟主,所以算不上“侯伯”,不能称之为诸侯中的霸主。
倘若是问:司马迁为何把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因为司马迁并没有做这件事,又怎么会有原因呢?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的是唐代的司马贞,在著《史记索隐》的时候,他大量考证了《史记》中的人名、史实、司马迁生平等等。春秋五霸只是他考证的一个“历史名词”而已。
倘若是问:宋襄公有没有资格列入五霸之一?个人认为是没有资格的。这里可以顺带讨论一下司马贞为何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一?那时因为司马贞看到了宋襄公的“仁义”。所谓“春秋无义战”,宋襄公是因为恪守周时战礼,因仁义而亡国的。在讲霸业不讲仁义的时代,宋襄公是愚蠢的代名词。在讲仁义而不论霸业的时代,宋襄是高贵人格的代名词。“五霸”这个概念,梳理的就是王图霸业,而不是仁义道德。宋襄公跟这个是不沾边的。
春秋五霸,是一个流变的概念,并非一开始就确定的。最早有孟子提出“五霸”之说,尸子讨论了四个人分别是:齐桓、晋文、秦穆、越勾践。荀子时期形成完整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个时候还没有宋襄公,直到唐代史学家解读古史的时候才把他列入春秋五霸之中。
后来之所以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中,除了宋襄公确有历史功绩之外,更多的原因随着社会变迁、历史的进步,后世学者的基本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会盟诸侯,率领宋国、卫国、曹国和邾国四国之兵,平复齐国内乱,扶持齐孝公即位。由此名声大噪,后来又参与了中原霸主的争夺,在泓水之战中败于楚国。
像宋襄公这样,死守着仁义之师的名声,不肯半渡而击,非要等着楚军全部上岸才进行决战。战国时期,列国尚在弱肉强食,当时的学者都笑话宋襄公的,没人为他歌功颂德。但是到了后世,国家大一统,形成文化凝聚力后,宋襄公的行为,被贴上“仁义”的标签。
需要订正的一点是,并不是西汉司马迁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中,而是唐代的司马贞和颜师古。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列: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他们两个的意见还是不统一的。
宋代的黄仲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比《史记》篇幅,来断前人说法是非。他得出的结论是:太史公在记录齐桓、晋文、秦穆、楚庄的时候,材料都是很殷实的,唯独到了宋襄公这里,描述少的可怜。这是太史公的惯用笔法,重要的事情多费笔墨,次要的事情言简意赅。因此黄仲元认为,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而不应该有唐人所说的宋襄公。
今人读史,要跳出这种框框。春秋时期争霸的君主,远不止五个。宋儒当时根据华夷之辨,就已经总结出了“春秋十三霸”,意思是除了“周文化圈”之外的秦、楚、吴、越,光是中原的霸主就有十三个。后人认为宋儒所列,太过狭隘,又重新总结出“春秋十九霸”的观点来。“三、五”之数,是子思、孟子等人“案往旧造说”,荀子已经批评过他们了。他们总认为人间之事,必须符合术数。但实际上,三皇不是三个,五帝不是五个,何况春秋五霸乎?读历史要以历史真相为向导,不能被概念所束缚。
详细内容请参考:史料梳理:关于“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但这种说法比较勉强,是以会盟成为盟主而定的五霸,但宋襄公其实没能会成盟,只是名义上的盟主而已,没几天就被抢走了。秦穆公霸的是西戎,中原没他什么事儿,所以也不能算是霸主。这种说法是后来儒家的说法,因为吴越两国基本上算是夷狄,不是正统,被儒家看不起,而且是靠暴力夺得盟主,与儒家仁义的思想不合,所以被抹杀了。但真正的五霸应是第二种,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楼上的把吴王说错了。
齐桓公在春秋时期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扶危济困,是比较公认的五霸之首。当时正赶上各国都不强,让他见了一个便宜。
晋文公的功绩是抵抗了楚国对中原的进攻,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那时候楚国可是第一强国,晋文公有再造华夏之功,所以成为霸主是众望所归。而且晋国由此强盛了近200年,而且后来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国仍然很强大,都是由晋文公开了个好头。
楚庄王当政时是楚国最强盛的时期,当然在他以前楚国也很强大,但始终受中原势力压迫,楚庄王打败了中原的超级大国晋国,得以问鼎中原,影响范围极广,当上霸主是当之无愧的。但同时因为这个时候的楚国太强大了,所以中原各个国家联合起来,紧密团结在晋国周围,无形中增强了晋国的力量。而且中原各国开始出损招,秘密培养起吴国来在楚国后院点起了一把火,楚国由此而衰,从此难以再入中原了。
吴王阖闾任用了孙武和伍子胥等优秀人才,奋发图强,在晋国的支持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一下子把楚国给灭了,让所有中原国家长出了一口气,尤其是晋国,终于消了心头大患。然而晋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吴王阖闾又来和他争霸,晋国争不过,只好让出霸主的地位。但吴国后院起火,被越国抄了后路,吴王阖闾死掉了。夫差的本事也很大,曾打败齐国,并会诸侯於黄池,成为盟主,但立马就被越国灭了。夫差的功劳显然没有阖闾大,毕竟阖闾灭掉的是个超级大国,虽然后来复国了,但也不容易,夫差一个大国也没有灭,而且作了亡国之君,所以不能记入五霸之内。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卧薪尝胆,使美人计,消灭了吴国,在徐州与中原各国会盟,成为盟主,正式得到周朝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他基本上是靠暴力,没有什么威望、恩德、仁义之类的东西,成为五霸之一有些勉强,凑个数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2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一篇文章讲述整个中国历史(下)李豪
下一篇: 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全9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