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后果有多严重?
元嘉十七年(440年),相王刘义康启程离开京师,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为了这个帝国奉献了一切,自己对兄长、当朝的皇帝亦鞠躬尽瘁,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他不禁问了名为送行,实为监视的僧人慧琳。
“您看,我还有机会回到京师吗?”
慧琳惊讶的看着这位仁兄,都什么时候了,还指望着回到京师。良久,他叹了一口气:“可惜啊,你平时为什么不多读点书呢?(恨公不读数百卷书)”
元嘉六年(429年),时镇守荆州的刘义康被调到京师,出任侍中,开始了其宰相生涯。
刘义康是当朝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异母弟。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兄弟还是容易放心。
而且刘义隆身体不好,跟林黛玉一样,三头两头就要住病号。于是,这天下的大事基本上都交到了刘义康的手下。
面对这样的重责大任,刘义康没有让皇帝哥哥失望,把朝中大事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有人认为刘义隆的元嘉之治,他也有相当的功劳。
比如一上来,就灭了对朝廷有威胁的名将檀道济。
说起来,这里面的情节非常复杂,简要说一下。
刘义隆刘义康的父亲叫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那位。刘裕先生驾崩之前,照例要托点孤。最后点了四位大臣: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
这四位有文有武,有寒门有望族。刘裕的想法,大家能合作,但不要抱团,能制约但不要内哄,一起把大宋事业传承下去。
结果刘裕尸骨未寒,四位大爷就合着伙把刘裕长子宋少帝刘义符先废后杀。紧接着,又把最有竞争力的老二刘义真也给弄死了,最终把老三刘义隆请上台。
当时听到消息,刘义隆还不敢相信,一路提防才进的京。
如果大家看过汉朝的历史,就知道这一幕早就上演过,汉文帝也是这样当上皇帝的。
原本四位大爷是想控制刘义隆,但没想到刘义隆玩了一个反杀,先给四位大赏特赏,等自己坐稳帝位之后,公布其中三人徐羡之、傅亮、谢晦的弑君之罪,一锅端了。
之所以没包括檀道济,那是因为檀道济关键时刻反水,站在了刘义隆一边。至于这其中发生了什么,真相已经消失在史册当中。
反水之后的檀道济继续被授以重任,依旧在外面领兵,抵挡北魏的进攻。
而这样的功臣,也是必死无疑的。《资治通鉴》记载:司空、江州刺史、永修公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朝廷又疑又畏,除了死,还有别的可能?
可这个事情不好干,毕竟刘义隆以前策反过人家,再下手就不道义了,何况刘义隆又是一个特别重视舆论的皇帝。
那只好请刘义康出面了。
事实上,尽早处理檀道济这个事情,还是另一个人提醒了刘义康,这个人叫刘湛。记住这位仁兄,他不是群演,他至少是男反二号。
刘湛告诉刘义康:“宫车一日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皇帝万一死了,谁能制得住檀道济。
那就下手吧。
趁着皇帝生病,给檀道济下了一道征召。
进京这个事情,檀道济是有些疑惑的,就是他的老婆也觉得不对劲,劝他不要去:“高世之勋,自古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但皇帝天天打点滴,好像要驾鹤的样子,做为重臣,不去的话,那托孤就没自己份了。
想了一下,檀道济还是去了,一去就被留了一个多月,也不给个说法。
什么意思呢?
《资治通鉴》记载:帝稍间,将遣还,已下渚,未发;
刘义隆身体好了一点,准备让檀道济回去了,但文件还没有下发。
很显然,檀道济的生死全看刘义隆的病历,只要刘义隆还支撑得住,檀道济还可以留着,毕竟边境需要他。如果刘义隆下病危通知书了,那得提前给檀道济下死亡通知单。
不幸,刘义隆的病情突然加重:会帝疾动,义康矫诏召道济入祖道,因执之。三月,己未,下诏称:“道济潜散金货,招诱剽猾,因朕寝疾,规肆祸心。”收付廷尉,并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等十一人诛之,唯宥其孙孺。又杀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皆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人比之关、张。
刘义隆突然病危,这时候,刘义康诏召叫来檀道济,开始收网,不但檀道济被杀,他的一些干将全部被诛杀。
被抓时,檀道济也想到了结局,他睁大眼睛,大声痛骂:【道济见收,愤怒,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喜曰:“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这是刘义康替兄长办的一件大事,很明显,不但办了大事,还背了黑锅,杀檀道济这种事,没有刘义隆的旨意,刘义康是不可能办的,所谓的矫旨,只是刘义隆不想出面而已。
除了办事,刘义康对兄长还特别关心,刘义隆吃的药,刘义康一定要先尝,有时候还整夜守在病床前。
如果这个故事能这样发展下去,将成千古的典范,毕竟皇权面前,兄弟之情太珍贵了,想想李世民与李建成吧。
可惜,这样的兄弟之情注定经受不起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诱惑:帝位之争。
事实上,就算刘义康不争,他的手下也不同意。因为只有领导进步了,他们才有可能进步。这其中最热心的就是叫刘湛。
刘湛也是想争一口气。
刘义康对标的是哥哥皇帝刘义隆,刘湛对标的是宰相殷景仁。
算起来两位也是老朋友了,当年一起跟着刘裕打天下。可老刘因为脾气有点暴,又有点自负,没事自比诸葛亮管仲,这种人一般不太受欢迎,所以很快被同行挤出了京师,派到外面给王爷当大秘,可就是这样,还跟王爷天天闹矛盾。
回京没有指标,外放没有成绩,眼看自己要黄了。还是殷景仁看到朝中老一辈的都挂了,没有什么人才,特地打个报告,把刘湛调回来。
可刘湛先生不但不感激殷景仁,反而看到当年两人差不多,现在别人是宰相,自己还原地踏步,这不合理啊。况且自己明明才华更高嘛。
于是,刘湛没事就吐点酸水:现在当宰相哪里需要才能,也就汉朝一个功曹的水平就够了。
如果只是吐酸水那就算了,但刘湛显然是个有抱负的人,他是算准了,自己要出头,就一定要干掉殷景仁。
没错,虽然是殷景仁把他调回的京城,但他最不爽的就是殷景仁。
想到自己还欠他人情,想到自己可能一辈子要被这个昔日的同伴压住一头,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羡慕嫉妒恨。
但皇帝太信任殷景仁了,怎么打小报告,都没有作用。反倒被殷景仁知道了。
殷景仁也感觉很纳闷,自己对刘湛有恩无仇,为什么会这样呢?(景仁对亲旧叹曰:“引之令入,入便噬人。”)
实在想不开,干脆请病假退休了。
刘义隆却不放人,表示实在有病,就在家休息,不要说退休的事。
刘湛一看没作用,直接来简单粗暴的,要派人刺杀殷景仁。可没想到刘义隆将殷景仁迁到西掖门外晋鄱阳王的宅第,并将那里作为护军府。等于变成了国家保卫单位。
看来,要动殷景仁,就要先动皇帝。
那就先动皇帝!
刘湛把目光放到了刘义康的身上。
事实上,经过十年的合作,这对兄弟搭档已经有点不那么和睦了。
有一天,刘义隆在吃柑橘,突然叹了一口气:今年的柑橘好像不太好啊,又不好看,又不好吃。
旁边的刘义康顺嘴说了一句,今年的柑橘不错啊。
说完,他让人从自己的东府送来了一些柑橘,一看,果然又好看又好吃。
原来,因为这些年刘义隆天天生病,朝政都由刘义康打理,连官员的任命权都在刘义康的手里,刘义康的府前车水马龙,比皇宫还热闹。各地的贡品,都是先送到刘义康的府上,然后再给皇帝进贡。
可想而知,刘义康同学还是没有心机啊。这种事情怎么可以做呢?做了又怎么可以自己再献呢?
刘湛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如果把刘义康捧上皇位,自己一定能压过殷景仁。
怎么捧?
先造势!
刘湛跑掉尚书仪曹要一份资料:晋康帝登位史。
晋康帝司马岳,他的皇位就是哥哥晋成帝传给他的。
刘义隆病重时,让刘义康写份顾命诏交待后事,刘义康回来找刘湛商量。
刘湛表示:天下艰难,扶持幼主怎么行。
刘湛已经买定离手了,他看准了刘义康这份筹码,只等着刘义隆自己病死。
可等来的却是满门抄斩。
在病中的刘义隆突然好了,不但刘义隆突然好了,连一直卧病在床的殷景仁也生龙活虎起来,让下人给自己整理衣服,他要出门办一件大事。
就在这一天,朝中亲卫出动,刘湛及其党羽尽数被捕,刘义康被圈禁在门下省。
掀起这场巨变的,当然是两位病号刘义隆跟殷景仁。
两人虽然都卧病在床,但每天都保持着秘密的联系,一天的通讯多达十余次,而这些通讯都通过秘密渠道,刘义康跟刘湛完全没有猜到。
刘湛的结果当然只死亡。
而刘义康则被请回老家。
离开的时候,他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这天怎么变得这么快?自己还能回来吗?
僧人告诉他:你应该多读点书啊。
刘义康确实不爱读书,有一天,名士袁淑拜访刘义康,问及袁淑的年龄,袁淑掉书袋,说自己是邓仲华拜大司徒之岁。
邓仲华是谁?
刘义康完全搞不懂。
袁淑又说:陆机入洛之岁。
刘义康摊牌了:我不读书,你少跟我扯这些历史典故。
那么,刘义康到底应该读什么书呢?
回到驻地,他终于翻书了,翻到汉文帝跟淮南厉王的故事,他才明白过来:原来前代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我活该如此啊。
醒悟得太迟了。
刘义隆不肯放过这个弟弟,担心他被魏人利用,派人给弟弟刘义康赐毒药。刘义康不肯服毒,被使者用被子闷死。
后人感概:刘义康不见淮南厉王事,是以获罪;寇准不读《霍光传》,其功不终:短其术而陋者也。
那么,淮南厉王发生了什么事,霍光传又有什么秘密呢?
这个就留给大家去探索了。可以说,历史的最大意义就是提供可借鉴性,我们所碰到的问题,在历史上往往都已经发生了。
所以,读历史的人,往往看问题更透彻。
历史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一部《二十四史》,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没读过中国历史的,不足以谈人生。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说道:”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对于文献中的歧说和模糊不清之处,他常常博览群书,多方钩稽,力求找出客观真相;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就诸说并存;对他认定的史籍中的错误说法,就直接加以批驳。可以说,他是在用研究历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写“演义”。“
史学家顾颉刚评价这本书:“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这本书虽然是演义,但是以正史为本,可以说比三国演义更偏重历史一些。
读者评论:蔡东藩正八经的科举出身,这个底蕴就更没法比了。它名为演义,实为正史。除了一些叙述上采用虚构人物对话,其余全都有据可依。即使是虚构或者来自野史的内容,作者自己的批注里也明确标明了出处。综上,没时间和精力读二十四史的非专业人士历史爱好者,读它足够了。
另一位网友说:“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推荐里边写着主席的枕边书去的,而且还说通俗来着。我想应该是又好又易懂的,书籍都到了很多的样子,翻开一看确实有些傻眼,从秦汉直至民国,都是一个人写的,老蔡够能白虎的。虽说文章是民国时候的白话文,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点儿“文”,正好慢慢读,细细咀嚼。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延安时,主席专门叫人买了两套,进北京后,也把这套书带到了北京,放在床前的书架上,成为了主席的枕边书,时时翻看。
大家要想通盘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史书太沉闷,不容易读,别的演义又虚构太多,蔡先生的这套书是史实重于演义,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读了这套书,什么乱编的历史剧,或者朋友乱侃历史,你一听就能判断出来。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理工大学的精装礼盒版,一共六本,为什么推荐精装本呢?因为书实在太厚了,总共六本,加起来七千页,一本就有一千多页,不是精装本的根本不好翻阅。里面还包括了十分珍贵的《慈禧演义》
这个版本的装帧最好,内容是全新修订无删减版本的,还包括了蔡先生创作时的点评。
昨天跟社里老师聊,把套书拿来做活动,团购价是165。
想一口气读完中国历史故事的,点下面的横条参团。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1. 中国古代有哪些细思恐极的诗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 《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自己加影子总共才两人,何来第三人之说,莫不是。(⊙﹏⊙))
2. 蓼梢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 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很久前看的,出处忘记了,满塘莲蓬,如同孙武当年砍下宫女的人头;红碧相杂,便是杀人后大片的血污。。
3.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4.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2. 史书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知乎网友的答案,供参考
欧阳修的《纵囚论》是古文名篇。唐太宗放死囚回家,来年死囚悉数归队受死,太宗随即将其赦免,此事于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均有记载。欧阳修对这种政治作秀的批判也成为经典。但还有一个细节引人注意。
贞观六年,唐太宗放走的死囚人数,按旧唐书记载为290人,按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记载为390人,按贞观时期200多万户的人口计算,虽然不是什么小数,但在死罪罪名甚多的古代也算是手段温和。但是只要把史书向前翻两年,就可以看到:
“。是岁(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旧唐书·刑法志》
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在此数字上与旧唐书完全一致。贞观四年的29人,是全年判决的死刑数量。而贞观六年的290或390人,是太宗在十二月复核时的在押数量,之前有没有本年已决的犹未可知。也就是说,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唐朝的死囚数量至少变成了之前的十倍。在一个政治清平,经济上升的年代,如果理解成单纯的犯罪增加,是有些可疑的。
那么在这两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翻开贞观五年的历史,最大的一桩案件莫过于大理丞张蕴古的死刑案,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贯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奏事不实。太宗曰:‘吾常禁囚于狱内,蕴古与之弈棋,今复阿纵好德,是乱吾法也。’遂斩于东市。。”
——《旧唐书·刑法志》
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认为一位嫌疑人患有精神疾病,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一位好管闲事的纪委官员于是参了一本,告发法官与犯人家属的不正当关系,结局就是皇帝大怒之下,把这位倒霉的法官给咔嚓了。
做完此事,皇帝陛下产生了深深的悔意。由此对死刑的复核制度进行了改革。
“。。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资治通鉴·唐纪九》
由于执行不力,唐太宗还特地细化了要求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资治通鉴·唐纪九》
复核不仅有次数要求,还有了时间要求。饶是史书上记了一笔“全活甚众”,但还是多了九倍的死囚。
因为,这些政策,根本没有什么卵用。
“太宗既诛张蕴古之后,法官以出罪为诫,时有失入者,又不加罪焉,由是刑网颇密。帝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来刑网稍密,何也?’德威对曰:‘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则无辜,失出则便获大罪,所由吏皆深文。’。。”
——《旧唐书·刑法志》
曾经有一个胆子大的法官,想要放过一个囚犯,等来的却是身首异处的结局。于是所有法官都学会了宁肯错杀也不错放的手段,这是血淋淋的生存法则。太宗用自己的屠刀抹杀了自己仁政的理想,最后也只能靠一出纵囚的大戏重新挽回人心了。
至于那个靠揭发同僚上位的权万纪,在群臣眼里成了卑鄙小人。最后死于皇子叛乱,乃至被肢解,下场也很是悲惨。
………………………分割线………………………
对于张蕴古案,在《贞观政要》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太宗一开始答应了张蕴古的请求,于是张蕴古偷偷告诉了李好德,大家一起愉快地下象棋/斗地主/打麻将……
好吧,这其实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
由此看来,张蕴古与李好德的关系确实有些不清不楚,而李好德是否有疯病也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张蕴古获死,导致法官不敢再轻易“出罪”,变相使得不应入罪的人入罪,增加了冤案,却是不争的史实。贞观六年的三百死囚,中间有多少是不该死之人,我们无从知晓了。而这样一来,欧阳修在《纵囚论》中提出的,把这一批死囚都砍掉,下一批再放,实在算不上什么好点子。
3. 史书里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公元前494年,孔子在鲁国,吴国派使者访问,就“骨节专车”一事请教孔子 《国语 鲁语》
吴国攻打越国,把越国的国都会稽摧毁了,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长(也有说法是需要专车来拉)。
吴国派使者来问孔子:“什么骨头最大?”
孔子说:“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把他杀死并陈尸示众,他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车长,这就是最大的骨头了。”
吴国的使者又问:“那神又是谁呢?”
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能兴云致雨足可造福天下,负责监守山川按时祭祀的就是神。守土地和谷物的就是公侯,他们都隶属于王者”。
吴使又问:“防风氏是监守什么的?”
孔子说:“汪罔氏的君长监守封山和禺山一带的祭祀,是厘姓。在虞、夏、商三叫汪罔,在周叫长翟,现在叫做大人。”
吴使问:“人的身高有多少?”
孔子回答说:“僬侥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了;高的不过三丈,数得上是最高的了。”
吴国使者听了之后说:“了不起呀圣人!”
这是恐龙骨头好么
4. 有哪些细思极恐的句子 1. 凌晨1点,躺床上听见有人敲我家窗户叫我名字,但是我家住在十楼。
2. 有一次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玩石头,剪刀,布;最后我TM竟然输了一局。
3. 刚下班回家,打开门准备开灯,灯是开的。。。。。我一直一个人住。
4. 我正准备把儿子放在床上哄他睡觉,他说:“爸爸你帮我看看床下有没有妖怪吧”我假装配合他往床下看了看,发现有一个跟他一模一样的孩子颤抖的盯着我,说:“爸爸,我床上有人…。
5. “你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我!”
“谁,谁在说话?!”
6. 海绵宝宝里,蟹老板卖的是:蟹黄堡
5. 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短篇故事 确认脑死后的两个礼拜,他的皮肤连接了无数的接管,靠着人工呼吸器及点滴维持生命。不过这也只是昨天的事了,他现在已经死了。”非常抱歉。我已经尽力了。”医生用非常悲伤的表情这么说着。当我抱着他的尸体时,非常地轻,他一定很痛苦吧。不过,已经不用再痛苦了吧?因为已经解脱了。”。不需要给我治疗费用”发现到绝对不算是富裕的我的状况,真是个多么善良的医生啊。”看着遗体很难受吧”医生盖上了白布。”一切的回忆就跟他一起烧掉忘却吧”这句话让我重振了起来谢谢你,医生。
2、怎么总是同样的一个场景呢,奇怪,总是这一部,一个男人每晚带不同女人回来,在沙发上调情。更奇怪的是,看到关键时刻总是黑屏。今天应该不会吧,她看着电视里那个陌生女人想着。又到了“关键时刻”,她不禁的慢慢的走向电视机前,这次她清楚地看到男人在沙发上拿起东西对准电视,“啪”一下,她眼前一黑。
3、四楼的少女 租屋处前是一排半荒废少有住户的楼房。由于楼房前的小路很少有人会走,虽然会比较快,但仍是绕外面的大路前往学校。这天因为睡过头,便走了小路的快捷方式。 经过其中一栋楼房时,恰巧抬头从四楼的窗户看见房间内有一位少女。刚好少女也转过身来看向我这,四目相交了,长的很漂亮呢!她带着忧郁的眼神印在我心里,从这天起上学都走小路。每当我经过楼房望向四楼时,少女也都会正好从房里看向我,彼此一见钟情了吗?电视播报着某富家女遭绑票的新闻,该不会是她?难不成她是被困在那,希望我能发现去救她吗?难怪每次都能看到她在,而且总是一脸忧郁,心急的我立刻冲往那栋楼房想要救人,一进门却是很久没有人居住的样子,冲向四楼房间的我,在打开房门后,便再也无法离开了。
4、半夜无聊,对着镜子和自己玩石头剪子布,竟然赢了几次!真高兴。
5、没开着灯的建筑物某个地方发生了大地震。当作临时避难所的小学挤满了人,想睡觉却觉得吵闹而且闷热无法入睡。我想说出去吹个凉结果发现了一栋没开着灯的建筑物。里面很凉爽而且很安静所以有很多人躺在那边。就决定睡这里了!过了不久却发现了不太对劲的地方,太安静了……我马上冲出了那栋建筑物。
三字经全文译文:
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大家性情都近于善,只是由于后来所受社会的习染不同才有了千差万别。
如果从小不进行教育,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孩子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选择邻居而搬家。一次,儿子逃学回来,孟母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以此告诫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窦燕山教育孩子有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孩子,都学有所成,名扬四海。生养子女却不给予良好的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做老师的失职。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如果少年时不努力读书学习,长大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一块没有经过雕琢过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若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为人子弟,在年轻的时候,应当多多亲近良师益友,从他们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孝乃百善之首。“孝”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东汉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枕席。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做儿女的应该做的事。
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培养这种谦恭礼让的优良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心,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样也会获得别人友善的回报。
儿童、少年的启蒙教育,第一是让他们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传统美德。其次才是要学习看到或听到的知识。
为孝悌打好基础,有坚实的品德做后盾,然后学知识,长进才华。并要懂得计算数目,认识文字,学习文理。“知某数”,讲的是中国的?数字,中国的计数方式采用十进制,一到十看来简单,但却有无穷无尽的变化。
数字从一开始,一到十就是基本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十个一百就是一千,十个一?千就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儿童时期,要从知数、识文开始,知数简单,识文就比较复杂了。
文字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文字、文学、历史等,是难以穷其究竟的。?对于儿童要从他们可以接受的东西入手。某数是较简单的,所以教育孩子先从识数开始。即使今天的教育,孩子在入学的时候,都是从阿拉伯数字开始的。为父母的?要先教他“知数”,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数学教师。
宇宙有三才,就是天、地、人。天上有三光,就是日、月、星。天地人包含一切,囊括宇宙万物、芸芸众生。
天、地、人之所以为三才,因为:天,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浩渺苍穹,运转不息,四季交替,风霜雨雪应时而生;地,是万物借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人类的一切物质供给都取于“大地”。大地用它的胸?怀和滋养孕育着人类和其它生灵;人,有浩大的能力,是万物之灵。
人凭借卓越的创造力,把大地耕耘得繁荣兴盛。三光的日、月、星,是人类最初的光明来源,是?宇宙大自然中三个伟大的力量。三者光辉灿烂,给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送来光明与温暖,促使万物生息循环,永驻生机。
三纲是指君臣之间有忠爱之义,父子之间要慈孝相亲,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古代封建社会有“三纲五常”的社会原则,其“三纲”要求臣服从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子服从父,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妻服从夫,丈夫对妻子拥有支配权。但是,今天的社会,再也不是封建专制社会了,三纲自然就不复存在了。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叫春、夏、秋、冬,这是四时(季)。四时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永无尽头。
南、北、西、东是四面的方位,这四个方位对应存在,是与中央点相对应而确立的。水火木金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即人们常说的五行。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代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仁爱、公正、礼貌、明智、守信,叫做五常。是做人的准则。这五条准则要努力去实行,不容许出现紊乱。稻子、谷子、豆类、麦子、黄米、高粱叫做六谷。这六种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叫六畜,是人类所饲养的用来吃肉和供使用的禽兽。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倾慕、憎恶、嗜好,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七种感情。用匏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属、丝弦、竹管等八种材料制成的八种乐器,称为八音。
九族指的是同一宗族的人,依照辈分排列的长幼顺序。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自己。再由自己到儿子,儿子到孙子,再到曾孙、玄孙。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中庸》这本书的作者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子。《大学》主要讲述从提高自身修养、管理家庭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
《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再读熟四书,才可以读像六经这样比较深奥的书。《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号称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其余的都保存至今。
《连山》、《归臧》和《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是一部用“卦”的形式、以阴阳概念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它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后人广为研究,影响深远。
《尚书》上所记载的,都是虞、夏、商、周四代的政论。一篇名为典,是帝王立国的原则。一篇名为谟,是大臣治国的策略。一篇名为训,是大臣对君?主的训诲,如伊训。一篇名为诰,是国君的通告。一篇名为誓,是出兵的文告。一篇名为命,是国君的命令。
《诗经》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合称为四诗。(诗经中的诗内容丰富,感情深切)是我们应当诵读吟咏的。
《周礼》中记载着当时六官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仪礼》中礼仪大纲分为八种,共十七篇。戴德和戴圣都曾汇编《礼记》并作注释,记述了圣人的言论,完备地记录下了上古的礼乐制度。
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跟着被冷落。孔子作了《春秋》, 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善恶行为的认识辨别。
公羊高著的《公羊传》,左丘明著的《左传》和毂梁赤著的《毂梁传》,合称为三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书全部读熟了,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子书种类篇幅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重要的部分来读,记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诸子百家中的五子指荀子、杨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通晓经书和子书后,再读各种史书。从中考究各朝代相承的系统,了解历史兴衰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在读史中吸取教训。
从伏羲、神农,到轩辕,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他们是远古时代的名君。(另一种传说:轩辕、颛顼[音“专须”、帝喾[音“酷”、尧、舜为五帝时代,他们在公元前26—前22世纪。)
唐尧、虞舜二帝先后兴起,尧把帝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在两位君主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代(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开国君主是禹,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约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有德有才的君主被后世称为“三王”。
从夏禹王开始,将君位传给儿子,从此天下被一家统治。夏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后被汤灭亡。汤王讨伐夏桀,灭亡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经历了600多年,到商纣王就灭亡了。
周武王起兵公元前1046年灭掉商朝,诛杀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从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建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从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今洛阳西),到公元前被秦所灭,史称东周。周朝前后延续约800年,统治最长久。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都城的人起义,周厉王逃出,即由共伯和执掌王事,达14年,历史上号称共和,将这一年称共和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纪?年也就从这一年开始。
但是,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中国的历史的纪年即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西周共和以后,经历了厉王、宣王两代国王后,?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向东迁都到洛阳,历史进入东周。
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东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各个诸侯国之间时常相互攻伐,政客们也纷纷向掌权者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逞强。
战国时代则有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雄。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秦朝传到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年)的时候,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基业。汉朝的皇位传延了两百多年,到了汉平帝时,皇位被王莽篡夺,西汉结束。王莽篡位后,天下又随之大乱。
汉光武帝消灭王莽,中兴汉室,建立东汉。汉朝历经400余年,到汉献帝时灭亡。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夺汉朝的天下,这个时代称为三国时代。司马炎灭三国而建晋朝。
晋朝分为西晋(公元265—317年)和东晋(公元317—420年)两个时期。晋朝迁往南方不久衰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国都定在金陵。
与南朝同时并存的统治北方的王朝称北朝。自北魏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西魏为北周宇文泰所代,东魏被北齐高洋所代。
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天下,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但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隋朝只传了一代,至公元618年便很快灭亡了。
唐高祖李渊,发起“仁义”之师,清除了各路的反隋大军,消除了隋末的动乱,开创唐王朝的基业。唐王朝共传了二十代,历时近三百年,后被梁所灭,才又改换了朝代。
后梁、后唐、后晋,及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更替,历史上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的兴衰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然而,五代都是短命王朝,因都是军阀建立,以武力建国,成的快,败的也迅,得之容易,失之也易。
宋太祖赵匡胤兴起,接受后周皇帝的禅让而建立宋朝。宋朝传了十八代,是北宋、南宋合在一起算的。宋朝时期,虽然在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努力下,消除了两百多年的封建割据,但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兴起,南北混战,中国依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度。
北方的少数民族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亡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元朝统一了中原,并且兼并了边疆的少数民族。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王朝。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史称太祖,年号洪武,定都南京。明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明朝共经历了十七个皇帝,到崇祯皇帝为止时明朝灭亡。
宦官肆意专权,为所欲为,农民反抗运动,风起云涌,遍及各地。义军首领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太祖努尔哈赤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了各地“流寇”,统一了中国。
二十一史全在这里了,它记载了各朝各代治乱之迹,从中可以了解各代王朝兴衰的原因。
读史书的人,还应查考历代实录,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好像亲眼所见一样。
读书的人在读书时,要作到口里吟诵,心里思考,早晚心思都用到学习上面,才能真正学好。
从前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老师。古代的圣贤,尚且如此勤学好问,普通人更应发奋努力。
宋朝的赵普,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还天天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做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汉代的路温舒把书抄在蒲席上学习,公孙弘把书抄在竹简上学习。他们没钱买书,但还能如此勤奋努力学习。
汉代孙敬读书至深夜,为防瞌睡将头发悬于梁上;战国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大腿,痛醒时再继续读书。这两人都不用别人督促,自己就能勤奋刻苦学习。
晋代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布袋里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借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里虽然贫困,却能坚持学习,最后成就不凡。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为生,他把书挂在柴担的一头,边走边看;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然坚持读书,成就不凡。
宋代苏洵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当他年纪已大时,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像你们小孩子,更应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北宋有个叫梁灏的人,年纪八十二岁,在朝廷对答策问,成为考生中的魁首。他成功以后,大家都惊异。你们后生小子,应当早日立志,努力用功。
北齐人祖莹八岁时就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唐朝人李泌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作诗。他们二人聪慧绝顶,在当时很令人们感到惊奇。现在你们正是求学的时候,应该效仿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东汉蔡文姬博学通音律,东晋谢道韫聪慧能咏诗。二人都是女子,尚且如此聪明,你们这些男子,更应当自我警醒,充实自己。
唐朝刘晏,年方七岁,被皇帝举为神童,作了正字官。他年龄虽小,已经当官。他年少读书,努力就可做到。你们作为年幼的学生,应当努力勤学达到这样的目标。
狗知道夜间替人守卫门户,公鸡知道每天早晨鸣叫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还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可以供人们做衣服,蜜蜂酿蜜可以供人们食用,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连动物都不如了。
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有所作为后,就能使自己名声远扬,显耀父母,光宗耀祖,使后代富裕。
人们往往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满箱金银,我教育子孙的,只有一部经书而已。
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想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玩乐,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我们要时刻勉励提醒自己啊!
扩展资料:
三字经小故事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孔融让梨
东汉时,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三字经
1951年5月21日,“联军”总司令李奇微看着军用地图上的铁原,听着情报官汇报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全线后撤的情报。突然间,李奇微发现这可能是结束这场战争的最好时机,如果能快速穿插到志愿军腹地并快速占领志愿军后勤关键的铁原,那么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结束这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和错误的对象发生的战争。
?学的倒是很快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用顶尖的步兵战术以及过人的战斗意志让麦克阿瑟的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豪言壮语成为了战争史上最著名的“国际玩笑”。
历经了四次战役后,麦克阿瑟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甚至被志愿军一度赶到了北纬37度线。
而在此前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意外死亡,接任的李奇微可以说能力不错,很快就意识到了志愿军的短板。
发现志愿军“礼拜攻势”的李奇微开始故意避开志愿军的锋芒,开始大肆利用制空权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发动轰炸,待志愿军补给用尽时一举反扑。
不得不说李奇微的战术很有效,志愿军一时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
但战争到了这一步,美方已经意识到了战争继续下去将没有任何意义,希望可以通过谈判来结束这场战争。
而当时的我们刚刚解放不久,国内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所以,通过谈判结束这场战争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要让漂亮国主动提出谈判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漂亮国不要面子的?所以在外交等方面耍尽了阴谋。
我们为了让漂亮国认识到当时的局面以及可以在一个平等、公平的环境下进行谈判,于是志愿军发动了第五次战役。
但由于麦克阿瑟彻底和杜鲁门闹掰,被撤了职,李奇微成为了“联军”的最高司令,他的战术在第五次战役中被“联军”彻底贯彻,以至于志愿军虽然势如破竹,但战果一直不大。
而就在1951年5月21日这一天,彭老总意识到了不能再这么下去,前线的勇士们补给也不够了,于是下达了前线后撤的命令。
但于此同时李奇微也下达了反扑的命令,同时他注意到了铁原这个志愿军后勤补给的关键地方,如果能一举占领这里,就可以彻底切断志愿军南北的联系,从而将志愿军主力彻底消灭在“三八线”以南。
但铁原位于志愿军的大后方,不是说占领就能占领的,但很快他就有了办法。李奇微想到了战争初期志愿军的穿插战术,正是这种穿插,屡屡将“联军”陷于死地。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奇微的脑海中形成了。志愿军靠着两条腿都可以实现长距离穿插,难道他清一水的机械化部队不行?
于是他立刻下令让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率部以最快的速度穿插到铁原并不惜代价占领铁原。
?细思极恐的时刻若是让李奇微的这个战术完成实施,那么“三八线”以南的志愿军真的就难了。
彭老总再得知李奇微的计划后也是惊出了一身冷,由于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此时南冲得太猛,根本来不及回防铁原,而第二批入朝作战的部队还没有到位,此时的老总身边根本就无兵可用。
正当彭老总准备亲率警卫团上阵阻敌之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了,63军此时已经距离铁原不远,可以及时赶到铁原布防阻敌。
彭老总再对时间进行了一番分析后第一时间就对63军下达了阻敌至少15天的命令,尽管如此,但彭老总却依旧满心忧虑。毕竟一个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20多公里的防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本就有所伤亡,建制不全的63军能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如果63军守不住铁原,那“三八线”以南的数十万志愿军就危险了。
?誓死坚守阵地接到命令后,63军军长傅崇碧第一时间就对下辖的187、188、189三个师的师长下达了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阵地的命令。
一场艰难且惨烈的阻击战就这样打响了。范弗里特为了尽快攻占铁原,亲自在前线督战,用远超作战规定的弹药量对187、189师防守的阵地进行了疯狂的轰炸。
但63军的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铁原筑起了一座钢铁长城,让范弗里特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战士。
白天丢掉的阵地,63军在夜间就会阻止敢死队夺回来。但就算师这样,在6月5日,范弗里特还是攻破了63军的第一道防线。
眼间形势危急,彭老总下令让“三八线”以南的志愿军加速南撤,终于在63军坚守铁原的第12天完成了撤离和布防。
很难想象第63军在这12天里经历了何等艰难的战斗,一个连接着一个连的打光,不少战士更是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阵地上。
作为军长的傅崇碧有几次都要率警卫亲自加入战斗,作为儒将出身的他都如此抉择,不难看出此战之艰难。
虽然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尤其是军人。但在战后,彭老总亲自嘉奖63军时,傅崇碧军却流着泪、伤心地和彭老总说63军打光了。
傅崇碧军长是为了麾下将士的牺牲流泪,也是为了63军打光了流泪,更是为了63军能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而流泪。
?结语铁原阻击战细细想来是真的后怕,如果不是当时63军正好已经撤到了铁原附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63军当时也是从前线撤下来的疲惫之师,并没有完整的建制和充沛的精力、体力,战士们完全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坚守了12天。如果英雄们当时没能守住铁原,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铁原阻击战确实细思极恐,但在伟大的志愿军面前没有如果,他们总是能不辱使命,也从来没有让人民失望过,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1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