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灭韩之战是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在秦灭六国之战的过程中,秦军攻灭韩国(今河南中部)的战争。在战国末期,秦国原本希望一举消灭赵国,不过,因为李牧这位名将的抵挡,秦国损失巨大,进攻受阻(但赵军亦伤亡惨重)。于是秦国便按原定的中间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韩国南阳守腾主动投降并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接收后南阳地后,秦国却以该地作为前进的基础,作进攻韩国的准备。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秦灭韩之战中,秦国用绝对优势兵力,突然袭击,将韩国一举攻灭,占领了地处“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这为消灭其他五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消灭韩国时,其他五国在干什么,为何坐视不理呢?
一
首先,秦国消灭韩国时,其他五国之所以没有前去救援,原因可谓非常无奈。因为对于这几个诸侯国来说,当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也即对韩国的情况可谓爱莫能助。一方面,就三晋之中的赵国和魏国来说。众所周知,魏国、韩国、赵国都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这导致魏赵韩三国之间不仅拥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还在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所以,秦国消灭韩国之后,可以直接威胁到赵国和魏国的腹地。不过,自战国中期以来,魏国和赵国因为靠近秦国,屡屡遭到秦国的进攻,在整体实力上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如果是在战国中期的话,秦国想要出兵消灭韩国,魏国和赵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不过,在战国末期,魏国和赵国实际上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了。就魏国来说,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魏无忌同年病死。《韩非子·有度第六》称“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俨然成为魏国的中兴之主。
二
在魏安釐王这位君主在位时,魏国因为在邯郸之战救援赵国,击败秦国,可谓再次崛起。不过,在公元前243年,不仅信陵君魏无忌这位名将去世,比较有作为的魏安釐王也病逝了,这让魏国的实力极速下滑,只能在秦国的锋芒之下步步后退。因此,在公元前230年,秦国消灭韩国时,魏国可谓无动于衷。至于赵国,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第三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都城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
在消灭韩国之前,秦王嬴政实际上是想先消灭赵国的。不过,因为李牧这位名将的存在,赵国得以在公元前232年最后一次击退秦国大军。当然,虽然秦国在攻打赵国上遇到了一定挫折,但是,秦国实力雄厚,通过频繁的进攻,也让赵国疲于奔命,陷入到被动的局面中。于是,等到秦国消灭韩国时,赵国根本不敢分兵支援韩国,因为一旦秦国获悉这一情况的话,很可能再次发兵进攻赵国。
三
另一方面,就齐国、燕国、楚国这三个诸侯国,在公元前230年同样没有精力来帮助韩国了。就齐国来说,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十九年),齐襄王去世,田建继位,尊母亲君王后为太后。君王后与秦国交往十分谨慎,与诸侯交往讲求诚信,齐国又处在远离秦国的东海边上,秦国日夜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五国在秦国的进攻中忙于自救,因此齐王田建继位四十多年未经受战争。在战国后期,齐国选择了坐观成败的立场,也即齐国不会帮助另外几个诸侯国攻打秦国,也不会帮助秦国进攻山东六国。
正是因为这一立场,促使齐国在战国后期几乎远离了战火,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其他五国后,顺势进攻齐国,而齐王建差不多是不战而降。值得注意的是,齐国之所以在战国后期保持中立,也是因为自身的实力难以争霸中原了。所以,齐国的中立态度,主要还是为了自保。毕竟五国伐齐对于齐国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齐国不敢冒险参与诸侯争霸了。
四
最后,就燕国来说,众所周知,五国伐齐是燕国的巅峰。不过,燕国的巅峰,也仅仅是五国伐齐。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猜忌乐毅,导致乐毅投奔赵国。在乐毅离开后,燕国又被齐国击败,只能从齐国撤军。自此之后,燕国再也没能向中原地区扩张,又在和赵国的较量中屡战屡败,逐渐在战国末期失去了存在感。至于看似辽阔的楚国,同样因为鄢郢之战等战役的重创,不仅丢失了江汉一带的大片疆域,更缺乏一支争霸中原的精锐之师。在秦国消灭韩国时,楚国迁都到寿春,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为了避其锋芒,楚国只能向着东边迁都。总的来说,在秦国消灭韩国时,其他五国都已经是奄奄一息,难以派兵救援韩国。
除此之外,公元前230年的秦灭韩之战中,秦国大军可谓速战速决,根本没敢其他诸侯国反应的时间。此前,在邯郸之战时,秦国大军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围攻了数年之久,这才给了魏国、楚国调集大军,前往救援的充足时间。而在秦灭韩之战中,秦军只用了数个月甚至更少的时间就消灭了韩国,这意味着魏国、赵国、楚国等诸侯国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即便真的想要救援韩国,很可能也是鞭长莫及了。举例来说,在三国时期的魏灭蜀之战中,也是因为蜀国没能抵抗更久的时间,吴国大军刚刚出发的时候,就收到了后主刘禅放弃抵抗的消息。同样的道理,如果韩国可以拖住秦国大军,确实有机会迎来转机,不过,在公元前230年,韩国疆域的三分为二已经被秦国占据,这让其缺乏拖住秦国的战略纵深了。
秦始皇是我国古代最为伟大的一位皇帝,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政策使华夏凝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秦始皇对华夏的贡献比儒学创始人孔子还要多得多。
秦始皇嬴政十三岁即位,由于年纪太小,朝政一直交由太后、大臣掌管,直到十六岁完成加冠礼,朝政大权才交到嬴政的手中。嬴政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谋划灭六国的大计。
嬴政在公元前238年亲自掌权,直到公元前230年才消灭第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韩国。
公元前231年,秦国一战直接将韩国的要地南阳拿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驻守在南阳的秦军向东攻往韩国的都城新郑。这一战对于韩国来说,虽然是决定国运的一战,但是韩国根本组织不起抗击秦军的力量。秦国灭韩国用一帆风顺来说,丝毫不为过。
公元前228年,秦国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赵国。
赵国是秦国兼并六国过程中最头疼的两个国家之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促使赵国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之一,在当时足以与秦国媲美。到了战国后期,赵国虽然国力比不上秦国,但是有着骑兵这一兵种在战场上的压制,以及优秀将领李牧的统领,秦国在与赵国的战争当中多次败于赵军。
一个国家是否兴旺,最主要的就是国家的国君很不巧,赵国的亡国之君,赵王迁就是一个蠢蛋。
当时的赵国上下全靠一个人支撑着,这个人不是赵王迁,而是李牧。秦军深知只要李牧在一日,赵国就难以消灭,只要除掉李牧,赵国唾手可得。秦军主将王翦偷偷派人携带重金到赵国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
郭开一得到王翦的钱财就开始诋毁李牧,声称李牧要联合秦军谋反。赵王迁如果是明君,懂世理,死的人就是郭开,但很无奈,赵王迁是昏君,死的人是李牧。
接替李牧的人是赵匆与颜聚,这两个人的军事能力不知,只是知道这两个人一碰上秦军就以兵败告终,估计也就是个三流货色。
当时的秦军都已经打到邯郸城下了,兵败等同于国亡。
公元前225年,秦国消灭了第三个国家,这个国家是魏国。
魏国与秦国接壤,经常被秦国侵略。到了战国后期,秦王嬴政亲自掌权之时,魏国的情况与韩国的相差无几,也就只剩下了那么几个城池。秦国大将王贲率领大军攻魏,魏军只敢固守,不敢出城,这一点与赵国相差甚远。
魏国都城大梁地势低洼,精明的王贲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引大水灌大梁。王贲引汴河之水灌入大梁,试图逼迫魏国投降,但是魏国死死不肯投降。直到三个月后,经过河水浸泡的大梁城崩塌,秦军冲入大梁,魏王假才投降。
公元前223年,秦国消灭了第四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楚国。
秦国消灭楚国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灭赵国。秦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一开始一帆风顺,但是到即将会师之时,被早已尾随的楚军突袭,二十万大军溃败,最后是王翦出来收拾残局。
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但是却耗而不打,面对楚军的屡次挑衅,王翦给予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就不打。
楚国虽然是春秋时期一直强大到战国时期的国家,但是经过秦国的长时间蚕食,国土也就只剩下了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现如今几十万人在外打仗,这几十万人每天都是要吃饭的,渐渐的后援就出现了问题,士气也出现了问题,楚将项燕无奈,只能派一部分的人马撤退,这正是王翦想要的。
秦军在“军功爵制度”的刺激下,对战争非常敏感,一听到战争就兴奋万分,而这次王翦耗着不打,秦军早已忍耐多时,浑身劲没处发泄,浑身痒痒。楚军的一部分人马一撤退,王翦即刻下令全军总攻,秦军如同洪水猛兽一般,直接将楚军“淹没”,楚国的主力部队在这场战争当中全军覆没。
紧接着王翦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俘虏了最后一任楚王负刍。
公元前222年,秦国消灭了第五个国家,这个国家是燕国。
秦国早在公元前226年,就已经将燕国的主力击溃,攻破燕国的都城,将燕王喜赶到辽东地区,而这一切的缘由就是因为“荆轲刺秦”,如果不是荆轲刺秦,估计秦国不会那么早攻打燕国。
公元前222年的燕国与韩、魏差不多,秦军兵临辽东郡,但燕国根本没有还击的力量。在秦军的猛攻之下,燕王喜不出意外地成为了秦军的俘虏。在当时,赵国还有一点残余力量存在于代地,秦军在班师回朝的时候顺手将赵国那一点残余力量消灭,俘虏了自称为代王的赵嘉。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了最后一个国家齐国。
秦国消灭齐国比消灭韩、魏、赵更加轻松,因为齐国是不战而降。齐国在战国后期奉行的国策是“事秦”,也就是尽量不与秦国有纠纷,尽量不与秦国产生过节。
齐国地处列国的最东端,而秦国地处最西端,由于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齐、秦并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冲突,连小规模的冲突都屈指可数,这也导致了齐国始终待在安乐窝之中,直到秦国兵临城下。
秦国并不与齐国动兵,因为秦国明白齐王田建就是一个饭桶,现如今已经兵临城下,只要给他一点甜头,说不定他就会举国投降。齐王田建的所作所为果真应了秦国的猜想,秦国答应齐王田建,只要他肯举国投降,就让他好好的当一个封君,舒舒服服的过完这一辈子。
要知道秦国从公元前221年消灭韩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2年消灭燕国,所俘虏的五国君王要么残死,要么被囚禁,有封君当的还没有出现。
齐王田建自认为齐、秦关系良好,秦国会讲信用,印证了秦国的猜想——举国投降。
等待齐王田建的并不是封国,而是森林。齐王田建被嬴政扔到森林当中,断绝一切食物来源,活活的饿死。
结语
秦国消灭六国看似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其实是秦国自从秦孝公开始历代君王的功劳。要是没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的呕心沥血,怎么样都轮不到他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这也是为什么在《过秦论》当中,《过秦论》称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邯郸之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对于邯郸之战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归属,而是决定了赵国的存亡,进一步来说,赵国的存亡,也对山东六国的命运走向起到了重要影响。
如同张艺谋电影《长城》一样,长城一旦被攻破,中原大地自然是无险可守。而在邯郸之战中,邯郸这座城池一旦被秦军占领,山东六国抵抗秦国的士气,很可能跌落谷底,从而加快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那么,问题来了,邯郸之战时,秦国和赵国再次对决,其他诸侯国在干什么呢?
一
首先,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此基础上,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由此,在邯郸之战中,不仅有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激烈对决,也有魏国和楚国的加入。
并且,围绕着魏国、楚国的支援,还诞生了不少历史典故,比如毛遂自荐,也即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我推荐到楚国搬动援兵。再比如窃符救赵,也即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窃取兵符,以此指挥魏国大军支援赵国。在邯郸之战时,魏国和楚国虽然都已经衰落,但是,因为秦国主力在邯郸之战中疲惫不堪,这让魏国和楚国大军可以以逸待劳,从而重创秦军。
二
二
那么,问题来了,邯郸之战时,楚国和魏国支援赵国,齐、燕、韩三国为何沉默呢?对此,就齐国、燕国、韩国这三国来说,在邯郸之战时保持沉默,显然是原因各异的。就韩国来说,翻看战国七雄的地图就可以发现,韩国不仅是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小的一个诸侯国,还是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邻近秦国。基于此,本就弱小不堪的韩国,无疑遭到了秦国的步步蚕食。
因此,在战国中后期,韩国只能选择“朝秦暮楚”的策略,也即时而倒向秦国,时而倒向赵国、楚国、魏国等大国。而在邯郸之战中,因为秦国和赵国胜负未明,身处漩涡边缘的韩国,自然不敢轻易出手。不过,在邯郸之战后,也即秦国大军败退之后,韩国也趁机从秦国手中收复了部分疆域。
三
同时,就齐国来说,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战役中,几乎都保持中立的态度。当然,齐国也是有苦难言。在五国伐齐后,齐国虽然成功复国,却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了。在此背景下,面对战国七雄之间的激烈,齐国希望能够置身事外,以此求得自保。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参与邯郸之战,实际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一方面,帮助秦国攻打赵国,不仅要出人出力,还很难从秦国手中获得什么好处。
另一方面,帮助赵国抵御秦国,因为齐国和秦国之间隔着赵国等诸侯国,即使赵国从秦国手中夺得不少领土,齐国也很难越过赵国来瓜分这些领土。所以,不管是长平之战,还是邯郸之战,亦或是秦灭六国之战,齐国可谓是只要事不关己,那就高高挂起,颇有无为而治的感觉。
四
最后,相对于齐国中立的态度,燕国则是对赵国觊觎已久了。从战国七雄的地图可以发现,燕国的区域,主要在今京津和辽宁一带。虽然疆域辽阔,却因为赵国和齐国的阻隔,始终难以争霸中原。因此,燕国想要崛起,赵国和齐国可谓最大的阻碍,在五国伐齐削弱齐国之后,强势的赵国依然阻挡着赵国。所以,在邯郸之战中,燕国表面上保持沉默,实际是希望赵国战败,以此和秦国共同瓜分赵国。
比如在公元前259年(燕武成王十三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国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而在邯郸之战中,燕国同样在等待机会。不过,让燕国失望的是,因为魏国和楚国的干涉,最终赵国打退了秦国的进攻,从而推迟了秦朝建立的时间。但是,不论怎样,通过邯郸之战,我们可以发现山东六国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各怀心思的,而这,也是秦国最终可以各个击破的重要原因。
说到秦国灭六国的事情,其实在历史上还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一个时间段了,因为这个时间段是真的非常的有意义的一个时间段了,秦国完成了很多壮举了,那么大家也知道秦国横扫六国也十分的不不简单,那么横扫六国的顺序又有那些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事情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秦灭六国之战,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特别是六国旧境,秦始皇还修建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 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他自己多次顺着驰道巡游郡县,在很多地方刻石纪功,以示威强。 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修筑由咸阳经过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今四川宜宾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于近旁设官进行统治。
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
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采取赵陀等人的意见迁移关中50万秦人至岭南与当地人民族融合,但导致关中空虚,大大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
秦二世时期,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这种种情况说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秦王朝倾覆的条件。
所以西汉时的贾山谈到秦代?群盗满山?的情况时说:秦始皇在世时,他的统治已经在崩溃,但是由于皇帝以及开国大臣在镇压,没有人敢于和政府对抗。
秦灭六国后各国国君的下场是什么样的?
韩国:
秦灭六国按照先易后难和先北后南的顺序开始的。战国末期,势力最弱的就是韩国,所以,秦国从韩国开始了扫平六国的行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攻灭韩国。公元前226年,在新郑的前韩国贵族发动叛乱,后被平定,而韩王安也在这年被处死,事件大概发生在目前河南郑州的新郑市。
赵国:
曾经的赵国的实力绝对是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但常平战役后实力就不行了,所以第二个灭的国家就是赵国,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获了赵王迁,将其流放到房陵(房陵在哪我也不知道啦),最终饿死在房陵。
燕国:
在灭亡赵国后,秦国大军投入到消灭燕国的战役中。公元前226年,秦兵夺取了燕地,燕王东迁到辽东后被俘。正史上说秦始皇没有为难他燕王,放了他一马。不过在野史上说是燕王喜后来上吊自杀而死。我感觉野史说的可能性比较大!
魏国:
在韩国、赵国相继被灭亡后,魏国就有点唇亡齿寒的感觉了。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大举进攻魏国。采用水攻将魏国都城大梁的城墙被泡崩塌,秦军攻入大梁后。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
楚国:
楚国国土辽阔,文化底蕴好思想统一,军事实力也雄厚,所以就稍微靠后一点灭楚国,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伐楚。王翦杀害了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爷爷,以后为了报仇开始了灭秦道路)占领大片楚国领土,楚王熊负刍以弑君(哀王)之罪,废为庶人,后来就没记录了,找不到了。为前朝灭亡积累了仇恨。 后来灭掉前朝的主要力量野史楚国的后代了,
齐国:
齐国是传统强国,春秋初期,齐桓公就是春秋五霸中的老大。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最后一个强大的对手齐国,齐王建也死于流放之地,留放了,估计解决也不好,史书木有记载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