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明史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成王败寇”古来有之,岁月的长河当中,历史向来由胜利者所书写。而随着人类一代又一代消亡,那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湮灭风沙当中,所以历朝历代中都有专门的史官将每年的重大事项记下来,编写成书。这就是史书的由来。
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有了史书的流传。由于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史记中所记载的事情并不能百分百地还原,只能尽可能地收集各地事件,再将其编写成书。中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部浩渺的《明史》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编写而成的。
而最近,一篇《清朝疯狂抹黑明朝10件事,我们全被清宫剧洗脑了》却将列举了四个原因说清朝借《明史》对百姓进行洗脑吗,疯狂抹黑明朝。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四个理由到底成不成立。
理由1:时间过长,时间短才精准,修了94年被改了太多东西?
司马迁听到这句话棺材板压都压不住了。要知道司马迁为修《史记》花了整整一生的时间才写完。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廿二史札记》中有这么一段评价:“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包括历代大家当中对《明史》的评价始终都是比较高的。而像《元史》之类史书确实是十几年便已经编辑完毕,但因为水分太多了基本没什么人用。
理由2:官方才有修史权,民间修史被斩杀?
官方有修史权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毕竟掌握一手资料的就在官方,写出来的内容当然才会更加真实。并且在修《明史》的之前,康熙皇帝曾经下旨“为尊者讳”,也就是尽量少记载明朝历代皇帝的阴暗面,所以在《明史》中发现,清廷对于明朝12位皇帝中多有美化之意。至于斩杀民间修史,却是因为历代皇帝对《明史》过于看重,由不得平头百姓信口胡说。
理由3:清朝大兴文字狱,稍有点对清朝不满便性命不保?
清朝文字狱从雍正时期开始错杀忠臣无数,宁古塔埋骨屈指难数。然而《明史》的修史人却是明朝遗老万斯同等人。为什么要让这帮明朝遗老修《明史》呢?要知道清军入关多年,到乾隆时期都有白莲教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
马克思曾经说过“落后的民族征服先进的民族,从来都是历史的倒退。”为掩盖这种历史的倒退,修史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在修史的过程中让这群明朝遗老了解明朝覆灭的原因,了解到新朝代与旧朝代之间的区别。如果在《明史》中作假,不是显得掩耳盗铃吗?
理由4:大量对清不利的书籍被焚毁,《天工开物》都差点没了?
这一点和秦代焚书坑儒的事情有点类似,但是在《剑桥中国史》当中却有这么一段说明,清代遗失的作品当中大部分并不属于被禁物品,而当一本书被列入禁书名单中,就意味着这本书实际上含有某种价值,因此会被更加小心地保存下来。
实际上,《明史》在编撰的过程中所用的资料到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并不能确定《明史》当中记载的百分百正确,加上当时受到新儒学思想影响,编写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偏见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
而《明史》也好,《史记》也好,史册修订的初衷始终是唐太宗的以史为鉴,希望历朝历代可以吸取教训。
历史上有一句话?成王败寇?,败者的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夏商周三代,拥有较多记载的只有周朝,夏商的历史大多都是在春秋战国人口中口口相传,一些历史成了野史记载,因此历史有太多让人疑惑的事。
好比《竹书纪年》以及马王堆出土的一些古代竹简,《竹书纪年》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的历史,但上面的记载颇为特异,光是五帝纪,关于尧、舜的禅让就不同,舜是发起兵变取代了尧。
至于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明清两代的历史又有什么偏差呢?首先要分清楚《明史》和《明实录》之间的区别,《明实录》是明朝历代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
《明实录》共十三部,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但由于战乱,残卷下来的只剩下66卷,而且这66卷多数都是穿抄本,穿抄本又是清抄本,因为明朝灭亡之后,清朝为了编写《明史》,就将《明实录》搬进了宫中。
四处收集起来的《明实录》残缺不全,为了能够顺利编写《明史》,又重新抄写了一遍《明实录》,《明史》完成之后,残缺不全的明朝史官编写的《明实录》就被收藏在内阁大库当中。
不过在乾隆四十八年三月,清朝保留下来的明朝正、副、大、小四种官方本子全部焚毁,如今的《明史》以及《明实录》大多数都是由清朝完成,那么大清在编写明朝的历史时,有没有篡改呢?
篡改是存在的,因为康熙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抄本,有非常多的忌讳,比如,?唐玄宗?要写成?唐元宗?,要说《明实录》保持最全的还是日本,1944年日本就根据明代保留的残本编写了《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
这部书的前言就详细的将了日本收藏《明实录》的具体情况,不过除了日本,民间流传的一些家谱也是明朝历史的见证,福建同安县发现了一本《张氏族谱》,这是太监张敏的家谱。
族谱记载张敏在1475年当上了司礼大太监,在残缺的一些《明实录》当中记载他死于1485年,而《明史》却记载在1488年,张敏跟明宪宗之间有过一段对话,这显然不太可能,从上述来讲,《明史》都是按照清抄本《明实录》编写的。
根据康熙、乾隆清抄本的一些忌讳,难免会出现各种纰漏。
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明史》,《明史》是记载明朝历史的史书,这部书是清朝编写。对于这部书历史上一直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部书是一部高水平的史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还有一些人认为这部书是清朝统治者抹黑明朝的史书。事实真相如何呢,今天我们就说说《明史》的事情。
《明史》的创作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早在满清入关之初清朝统治者就开始着手撰写明朝史书。前代撰写史书大多是王朝稳定之后,清初战火连绵,南明和起义军仍在,八旗兵四处征战应接不暇,清政府这么着急写明史目的是为了尽快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同时收揽汉族地主士大夫的心。
但是,《明史》倡议虽早脱胎却晚。
《明史》最终定稿是在乾隆四年,距离清初顺治二年开始准备修史已经过去了九十四年。此书经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方才成书,《明史》也成了二十四史乃至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编写时间最久的一部。
《明史》编写如此缓慢,一个原因是顺治和康熙初年战乱不断,清政府无力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系统的编写工作。其次,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于《明史》的编写,皇帝屡次过问亲自发出指示,编写组为了迎合圣意数易其稿。
《明史》书稿经过多人之手,有好几个版本进呈给皇帝,最终版本是以张廷玉为首的编写组完成的。
《明史》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二百七十多年历史,内容浩繁,其篇幅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
《明史》中既记载了明太祖明成祖的丰功伟绩,也记载了明英宗明神宗的诸多问题,对于亡国之君崇祯《明史》也给予了较为客观的记录和评价。
康熙曾指示对明朝要尽量公正客观的记录,少写阴暗面,编写组遵从了皇帝的旨意,对史料进行了详细筛选,对人物和事件也进行了精心编排。
《明史》在清朝以后获得了史学家高度评价,学者认为这部书从选材、书写、立意上都可以算是上乘之作,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作品。
但是也有人提出清朝统治者耗费九十多年才写完《明史》,其目的是为了系统的篡改历史,《明史》不过是清朝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参考价值需要存疑。
诚然,《明史》在牵扯到满清和蒙古的相关记载是有所倾向的,但这种倾向仅仅是在政治立场的表态,并不足以证明客观史实被篡改了。《明史》作为记录明朝历史最权威的史书之一,是值得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的。
《明实录》曾经拥有四种明政府收藏的钞本,它们分别是皇史宬正本、内阁副本、御览小型本,以及弥补内府旧本之缺的大本。这四个版本的《明实录》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善本。因为政府高度重视,修撰人员的层次较高,校对人员也有相当规模,但很遗憾的是,这四个善本没有一版流传至今!
明末战乱,《明实录》已损失了一些卷帙,比如《熹宗实录》缺天启四年及七年六月共13卷,清廷曾下诏购求,终未能得。清廷建立后,为了修《明史》,变将明政府所藏的四种善本移入明史馆,作为修史的参考。等到《明史》修完,变又把它们移入内阁大库,等到仿照武英殿诸史作《明史考证》也完成时,便将《明实录》视为废纸和累赘,为了腾出内阁大库装其他档册,便听从满族大学士三宝的意见,于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将《明实录》的四个正规钞本,全部移出内阁大库焚毁!
笔者认为,乾隆焚毁《明实录》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没有地方收藏,而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由于《明实录》中记载了大量明政府与清先祖的历史关系,即自努尔哈赤起建州卫女真与明政府的隶属关系,为了隐藏这一历史真相,便将《明实录》付之一炬、值得注意的是,焚毁《明实录》的时间与《四库全书》纂成的时间大抵一致。众所周知,清修《四库全书》除了粉饰盛世气象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借机焚毁不利于满清的书籍,据统计,为修《四库全书》而销毁的书籍共达十万部。《明实录》焚毁于《四库全书》修完之际,绝不是偶然,它是清朝文化专制思潮及禁书逆流的牺牲品,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明政府收藏的四部《明实录》被焚毁了,但明代私人传抄的《明实录》及清初明史馆官员抄的《明实录》却侥幸留存了下来,不过,这些《明实录》没有一种本子是完整的,直到民国时期梁本及台本的出现,才结束了这种局面。
现存《明实录》的重要版本现存《明实录》版本中,主要有明代私人抄本及清初明史馆钞本。
明代钞本主要是神宗万历十六年开馆重新誊录太祖至穆宗各朝《实录》、《宝训》时,翰林院誊录官员及校对官员私下抄出,而为民间竞相传抄者,所以今传世各本多为穆宗以前各朝实录。
而神宗以后的《实录》,如神宗、广宗、熹宗《实录》就留存比较少。由于私人抄录《明实录》同样面临着焚毁的命运,故存留下来的也很少。清代明史馆抄本,是修《明史》时为众多史官翻检而抄录的一些本子。尽管当时也将明政府所藏四本移入明史馆以供参考,但仍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才另抄几份。在明府四本被焚毁后,史馆抄本又的流传于世。而现在流传的版本主要如下:
1、馆本系统
(1)馆本?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简称馆本。起自太祖,至于熹宗。来源是清代明史馆,《明史》修成后移藏内阁大库,清末发交学部图书馆,该馆后易名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政府将馆本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寄存,后归还台湾,藏于台北双溪故宫博物院。学者认为馆本就是明代内阁所藏副本,是明府四本唯一幸存的副本,但也残缺不全。由于馆本是现存最完备的本子,所以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便以此本为整理对象,将之陆续补抄完备,并据此复制成晒蓝本及影印成台本。
(2)晒蓝本?这一本是民国时期中研院史语所谓整理《明实录》而从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馆本)晒蓝复制而成。它几乎完全保持了馆本旧貌,成为馆本系统之一员,晒蓝本实际上是从馆本到台本的一个过渡体。
(3)台本 台本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时开始利用馆本的微缩胶卷放大影印而成。馆本寄存美国时,美国国会图书馆征得当时驻美大使胡适同意,将馆本拍成微缩胶卷。史语所迁台后,便由胡适出面请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胶卷转增史语所。史语所于是用此微缩胶卷放大影印成今天的台本。
2、抱本系统
(1)抱本?抱经楼本《明实录》,简称抱本。该本起自太祖,止于神宗,由抱经楼藏印。抱经楼是清代学者卢址的藏书楼,地址在浙江宁波。其所藏《明实录》,民国初年归浙江吴兴了(湖州)刘氏嘉业堂所有,所以盖有嘉业堂的印。
抱本虽然是明钞本,但并非所有卷都是明钞本。这本原来是明神宗重抄时为词臣私下传抄出来的,后来归李应升所得,李应升下狱后,被抄没入官,等到返还时已经残缺不全了。现存抱本是明钞本与其他本子拼合而成的。
(2)苏本?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传抄《明实录》,简称苏本。苏本是民国初年江苏省国学图书馆传抄嘉业堂藏抱经楼本而成,所缺部分据嘉业堂所藏其他本配补,但仍缺《熹宗实录》,后来根据他本补入。
(3)梁本?梁鸿志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明实录》,简称梁本。民国三十年(1941),长乐人梁鸿志借来苏本,据此影印成册,这是中国《明实录》的一部印刷本。梁本跟苏本一样,从《太祖实录》到《神宗实录都是从嘉业堂所藏抱本及嘉业堂别本传抄而来,但《熹宗实录》则非来自于嘉业堂,而另有所源,有部分学者认为源自馆本。
3 广本
广方言本《明实录》,简称广本,此本起于太祖,止于光宗,仅却熹宗一朝。有?广方言馆藏书?印。广本也是几种本子拼合而成,有明钞本也有清钞本。广本至民国初年为国民政府兵工署所藏,民国二十年七月兵工署将广本曾给中研院史语所。
综上所述,《明实录》最权威的本子是明政府所藏的皇史宬正本、内阁副本、大本(内府旧本复制本、小本(御览小型本)四种写本,可惜在清初被销毁。现存最完备的本子只有馆本系列、抱本系列及广本诸种。
作为记录明代历史真相的《明实录》虽然在明朝遭到秘闭,在清代受到焚毁,但《明实录》以其原始史料的巨大价值,而被人们传抄开来,流传戏曲,有明一代的历史事实及清初隶明的事实真况,最终没有被掩盖。
每个朝代的每位君主在世,都会有官方的记录历史,例如起居录。后朝修史基本以这些为参考资料,没有一个朝代会修自己的史书,中国二十四史的传统是:在王朝更替之后,修史去评价整个朝代,而前朝没灭亡的时候,它既是修史了,也不会被后朝所承认。 例如新旧唐书对李世民弑兄的记录,后人大多以为不可信,但是为什么宋人修史不更改呢?原因是李世民已经把当朝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全部篡改,后人修史只能按照这些史书修,即使有怀疑,也得不能违背先朝史书。 再说有些事情,是不能让臣民知道的,因此后朝要刻意隐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梁师都有什么能耐曾一度危及大唐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