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有了电视剧的出现,让我们对整个的历史是有了更多的认识的,这其中有很多我们不曾知晓的事情和人物是进入了我们的视眼当中。然而电视剧往往是一个相当令人难以相信的东西,如果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观看世界的话,那么这整个的世界就是一个不真实的存在,他们很可能是颠倒是非,甚至有着很大的矛盾说法。其中尤其是对很多的人物是进行看很大程度上的一个洗白,本身是一个相当不作为的领导者,这在荧屏上面估计就成为了一个人人敬重的明星人物。
对于电视剧洗白,我们实际上已经是有着很大程度的一个接受能力了,毕竟在整个的历史上,人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能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这样对我们大众来说还是一种相当好的影响。然而在历史上还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他还真不是靠着电视剧的洗白而成为明君的,在当初他上位的时候,他的作为还真是相当的不妥,甚至是有些堕落,但是后来的他竟然是一改之前的那种方式,在治理国家的道路上也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整个的国家更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呈现积极向上的一种繁荣状态。
此人便是太甲大帝,是商朝的一位君王,要说在当初继位的时候,他在朝廷当中的表现也还算是中规中矩的,但是在之后的几年当中,这位年少的皇帝就开始胡作非为,整个的商朝在他的在位的这几年之间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一个突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能够接受的。然而在当时是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的伊尹看到自己的君王是成为这般情况,于是就将其发配了到自己爷爷的墓地,他想要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让这位迷途的少年有所改观,毕竟整个国家的命运还是握在他的手中。
而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之后,太甲是重新登上了皇位,而大臣伊尹也是对他进行整日的一个教导,无论是任何事情上面,他总是能够从全天下的一个大局着想,这样就不至于再出现任何的意外。而太甲也是相当的争气,在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面的时候,他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之后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尽量就做到能够亲贤臣远小人,尤其是有了伊尹这样贤能的大臣,国家也是逐渐朝着繁荣的景象迈进。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人生旅程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重要,有起有伏,最后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皇帝,他们有的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有个昏庸无道,每天酒池肉林,夜夜笙箫歌。但是有一个君主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太甲。他就是一个从顽固子弟转变成一位明君。这太甲训三篇就见证了太甲的转变,让我们来一同了解一下这太甲训吧。
1、《太甲训》的由来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商朝第四位国王太甲继位之初暴虐昏庸,于是四朝辅国大臣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太甲居住在桐宫三年,悔过反善,伊尹才把太甲迎回到都城西毫,而使之重新主持国政。太甲修德,万国部落纷纷归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
2、《太甲训》的发现
《太甲训》三篇收录于尚书的《尚书.商书.太甲三篇》之中。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3、《太甲训》的原文及译文
太甲上原文: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後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王惟庸。罔念闻。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後人。无越厥命以自覆。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钦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王未克变。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王徂桐宫。居忧。克终允德。
译文:
嗣王太甲对伊尹不顺从,伊尹作书给王说:“先王成汤顾念天的明命是正确的,因此供奉上下神祇、宗庙社稷无不恭敬严肃。上天看到汤的善政,因此降下重大使命,使他抚安天下。我伊尹亲身能辅助君主安定人民,所以嗣王就承受了先王的基业。我伊尹亲身先见到西方夏邑的君主,用忠信取得成就,辅相大臣也取得成就;他们的后继王不能取得成就,辅相大臣也没有成就。嗣王要警戒呀!应当敬重你做君主的法则,做君主而不尽君道,将会羞辱自己的祖先。”
王像往常一样不念不闻。伊尹就说:“先王在天将明未明的时刻,就思考国事,坐着等待天明。又遍求俊彦的臣子,开导后人,不要忘记先祖的教导以自取灭亡。您要慎行俭约的美德,怀着长久的计谋。好象虞人张开了弓,还要去察看箭尾符合法度以后,才发射一样;您要重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遵行你的祖先的措施!这样我就高兴了,千秋万世您将会得到美好的声誉。”
太甲不能改变。伊尹对群臣说:“嗣王这样就是不义。习惯将同生性相结合,我不能轻视不顺教导的人。要在桐营造宫室,使他亲近先王的教训,莫让他终身迷误。”
嗣王去桐宫,处在忧伤的环境,能够成就诚信的美德。
太甲中原文: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王懋乃德。视乃厥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
译文:
三年十二月朔日,伊尹戴着礼帽穿着礼服迎接嗣王太甲回到亳都(今安徽省亳州市),作书告王说:“人民没有君主,不能互相匡正而生活;君主没有人民,无法治理四方。上天顾念帮助商家,使嗣王能成就君德,实在是商家万代无疆之美啊!”
嗣王拜跪叩头说:“我小子不明于德行,自己招致不善。多欲就败坏法度,放纵就败坏礼制,因此给自身召来了罪过。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回避;自己造成的灾祸,不可逃脱。以前我违背师保的教训,当初不会责备自己;还望依靠您的匡救的恩德,谋求我的好结局。”
伊尹跪拜叩头,说:“讲究自身的修养,又用诚信的美德和谐臣下,就是明君。先王成汤慈爱穷困的人民,所以人民服从他的教导,没有不喜悦的。连他的友邦和邻国,也这样说:等待我们的君主吧,我们的君主来了,就没有祸患了。大王要增进你的德行,效法你的烈祖,不可有顷刻的安乐懈怠。事奉先人,当思孝顺;接待臣下,当思恭敬。观察远方要眼明,顺从有德要耳聪。能够这样,我享受王的幸福就会没有止境。”
太甲下原文:
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鸣呼。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译文:
伊尹向王重复告戒说:“呀!上天没有经常的亲人,能敬天的天就亲近;人民没有经常归附的君主,他们归附仁爱的君主;鬼神没有经常的享食,享食于能诚信的人。处在天子的位置很不容易呀!
“用有德的人就治,不用有德的人就乱。与治者办法相同,没有不兴盛的;与乱者办法相同,没有不灭亡的。终和始都慎择自己的同事,就是英明的君主。
“先王因此勉力敬修自己的德行,所以能够匹配上帝。我王继续享有好的基业,希望看到这一点呀!
如果升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如果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不要轻视人民的事务,要想到它的难处;不要苟安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险。慎终要从开头做起啊!
“有些话不顺你的心意,一定要从道义来考求;有些话顺从你的心意,一定要从不道义来考求。
“啊呀!不思考,怎么收获?不做事,怎么成功?天子大善,天下因此清正。君主不要使用巧辩扰乱旧政,臣下不要凭仗骄宠和利禄而安居成功。这样,国家将永久保持在美好之中。”
商太宗太甲(生年不详,一说前1557年去世),为汤嫡长孙,太丁子,姓子,名曰至,是商朝第四位国王(公元前1582-公元前1570),叔懿王仲壬病死后继位。共在位12年,一说23年,病死,葬于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庙号太宗,谥号文王。
太甲在位初年,任用伊尹为相,商朝比较强盛。可是太甲三年时,太甲开始按照自己性子办事,以残暴的手段对付百姓、奴隶,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宫。根据《史记》所记载,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政权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太甲庙号为太宗。
不过,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都城杀掉篡位的伊尹,杀死伊尹后复位。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显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坚持对伊尹的祭祀,因此《竹书纪年》的记载有可疑之处。
太甲,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了《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的头两年,其表现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亲自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居住,让他自己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确实不像话,便暗暗内疚,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
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还政于他。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爱民。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更加高兴,特地写了一篇《太甲训》的文章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shi)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康诰,是《周书·康诰》,西周时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为周公所作,康叔是文王之子、武王的同母弟弟、成王的叔叔,所以周公要他效法父亲周文王,自明其德,又爱护百姓,慎于刑罚,成为一代圣君。克,就是能。克明德,就是能明德。
《太甲》是《商书》的一篇,伊尹作书告太甲。太甲是商汤嫡长孙,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让他反省,而伊尹自己则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于是伊尹又将他迎回亳(bo )都,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顾諟天之明命。顾,是常常地看着。諟,是此、这。明命,就是明德。伊尹作书告诉太甲说:“人皆有此明德,而心志放逸忽忘者多,唯有您的先祖成汤,能心上时时存着,恰是眼中时常看着一般,无一时之怠玩,所以为商之圣君。”
要保持一种紧张状态,一刻也不能懈怠疏忽。我们做任何事,修任何德,都是这样。谁不想做好呢?但是,一松懈,就放弃,一放松自己,就说错话、做错事。所以要“顾諟天之明命”,时刻盯住自己。
《帝典》,就是《尚书·尧典》,记载尧施政期间的政典。克明峻德,峻,是大。人皆有此大德,只是被私欲狭小了,唯有尧帝能明之。
这里引用的三段经书文字,“克明德”的“德”、“顾諟天之明命”的“明命”、“克明峻德”的“峻德”,就是《大学》里明明德的明德;而“顾諟”和两个“克明”,就是明明德的明。曾子引用这三段话,说“皆自明也”,文王、商汤、帝尧都是自明其明德。
康诰,是《周书·康诰》, 西周时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 任命康叔(文王之子、武王的同母弟弟、成王的叔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为周公所作。克,就是能。 克明德,就是能自明其明德 。这里属引经据典,《康浩》原文是:“惟乃还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周公要他效法父亲周文王,自明其德,又爱护百姓,慎于刑罚,成为一代圣君。
大甲,大念“太”(tài),就是“太甲”,《太甲》是《商书》的一篇,伊尹作书告太甲。太甲是商汤嫡长孙,商朝第四位君主。
太甲继位之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让他反省,而伊尹自己则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于是伊尹又将他迎回毫都,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
顾,是常常地看着。提,是此、这。明命,就是明德。时刻看着上天赐予的明德。 伊尹作书告诉太甲说:人皆有明德,而心志放逸忽忘者多,唯有您的先祖成汤,能心上时时存着,恰是眼中时常看着一般,无一时之怠玩,所以为商之圣。
要时刻盯着自己,要保持一种紧张状态,一刻也不能懈怠疏忽。我们做任何事,修任何德,都是这样。谁不想做好呢?但是,一松懈,就放弃,一放松自己,就说错话、做错事。所以要“顾提天之明命”,时刻盯住自己。小时候学校墙上经常刷着标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是毛主席1936年给延安抗大题写的校训。这“紧张”二字,正是明明德的关键。曾子“日三省吾身”,蓬伯玉日日改过,就是一种“顾提天之明命”的紧张状态。
《帝典》,就是《尚书·尧典》,记载尧施政期间的政典。克明峻德,峻,是大。人皆有此大德,只是被私欲狭小了,唯有尧帝能明之。
这里引用的三段经书文字,“克明德”的“德”、“顾提天之明命”的“明命”、“克明峻德”的“峻德”,就是《大学》里明明德的明德;而“顾提”和两个“克明”,就是明明德的明。曾子引用这三段话,说“皆自明也”,文王、商汤、帝尧都是自明其明德。
我们如何学、习,自己明明德,就是要时刻盯着自己,保持紧张状态。具体的做法,我推荐曾子的“五一三省吾身”,而曾子后代,曾国藩做的也相当到位,那便是每天写日记,就反省自己一天的错误,一生写日记,几乎没有中断过,晚安瞎了一只眼依旧写日记,知道临终前几天。
我们说2段,曾国藩在日记骂自己是禽兽的故事:
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的一天,曾国藩听说他的一个朋友新纳了一个小妾,据说貌若桃花,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色。曾国藩是输林院的输林啊,当时也是个标准的文学青年,整天跟他的一帮文学青年朋友在一起,喜欢谈谈女人。在听说这个朋友娶了个貌美如花的小妾之后,曾国藩和另外几个朋友就没事找事跑到娶小妾的这位家里头赠饭,中间就起哄,要看那位貌美如花的小妾,说是要搞一场小型的“审美”活动。
朋友开始不肯,曾国藩呢,是 “欲强见之” ,也就是不见不行。
朋友拗不过,最后只好让小妾出来跟大家见面。结果曾国藩自己后来羞愧地回忆说,小妾出来之后,他们不仅进行了“审美”,居然还有“狎亵大不敬”的表现。
“狎亵”在行动要么指淫秽,要么就是指很不检点。曾国藩这里当然说的是后一种意思,但不管程度如何,总之,他肯定表现得很轻浮了,要不然他也不至于在日记里把自己痛骂一顿了。
再比如道光二十三年二月的一天,曾国潘到一个叫汤鹏的好朋友家去吃饭,在汤鹏家看到两个绝色的歌姬。曾国藩又控制不住了,在席间“谐谑为虐,绝无闲检”,那意思也是说当时不论说话还是表情,那都是很不检点的。
最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还交待了自己这一段为什么有这种表现。当时正好是过年期间,曾国藩参加进士同学的团拜,由于当大大家去拜的这个同学是个富豪,所以家里锦衣玉食、姬妾如云。曾国藩一下大开眼界,立刻觉得眼睛不够用了。他在日记里说自己是“目屡邪视”、“耻心丧尽”。这个“邪视”可不是“斜视”!斜着看那是视力问题,而这个“邪视”那可是心理问题。
他回到家后,心里那种邪劲越发得厉害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老婆这一段时间正好生病。这时候曾国藩只有一妻,尚未纳妾,老婆身体一直不好。直病恹恹的。曾国潘白大在同学家看到的是美女如云,晚上回到家听到老婆在病榻之上痛苦的呻吟。这反差太大,弄得他简直没办法忍受。所以他说:”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所以他索性又从家里出来了,跑到一个叫雨三的朋友家,要拉着雨三跟他聊天。
雨三不情愿,大半夜的,也没心情跟曾国藩聊。可曾国藩死活要雨三跟他聊,而且还非要聊些“浑段子”
曾国藩跟雨三谈了半天的“浑”,只是过了过嘴瘾,然后才悻悻然地回了家。这一天下来,他这个后悔啊,说自己“心贪嬉游”、”无事夜行“、“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曾国藩全集,日记》)就是说自己一个堂堂的翰林学士,在当时也是大知识分子了,对女色这么着迷,真是禽兽不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