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真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过《新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这个里面有一个叫做曹真的魏国将军,他在电视剧中是十分无能的,因为他每一次的战役都是大败而归,其实不仅仅是在荧屏中,在名著中罗贯中先生把曹真写的也是非常的无能。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强调司马懿过人的军事才华,而将曹真攻退诸葛亮的功绩都描写成了司马懿的功勋,而曹真的人物形象被大大颠覆了。实际上,在正史之中,曹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军,而且也是一位良将。
首先我们不否认曹真在政务上的才能的确不如司马懿和诸葛亮过人,但是在战役上,曹真的确是让人不可恭维的。根据《三国志》的描绘,曹真并非是曹操家族的人,那曹真又到底和曹操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曹操在对董卓发起进攻的时候,曹真的父亲曹邵被豫州牧的黄婉给处置了。于是曹操便收容了曹真,并非曹真是曹氏家族的人,而在《魏略》中的记载是,曹真并非姓曹,而是姓秦,只是在一场战役之中曹真救了曹操一命,所以曹操为曹真赐姓为曹。
其实重要的并不是曹真的血统,而是曹真的军事才华,他曾一箭命中一头老虎,所以曹真还被人成为“虎豹骑”。在公元218年的时候,刘备讨伐汉中,曹真和曹洪、曹休以及雍州刺史张既把蜀军击退,在公元219年的时候,刘备又经过沔水,处置夏侯渊。
在这个时候曹操命曹真担任征蜀将军,曹真与徐晃一起在阳平关又将蜀军击溃,由此可见,曹真并非电视剧中那般无能,反之屡战屡胜。曹操逝世之后,曹丕继位登基成为新皇帝,曹丕见曹真平定西北功不可没,便升曹真为大将军。此时的曹真已是曹军中最高统帅其一了,这与他的军事才华是不可分割的。
而且曹真还可以算是一位民族英雄,在公元221年,河西的治元多、卢水以及还有很多的叛军在西北从中作乱,而当时的曹真正是镇西将军,他亲自率军将河西的叛军之臣平定。根据《魏书》中记载。
在这一战役之中,曹真缴获牛羊十几万,并且在这次平定河西之战中,曹真更是将西域和中原的道路打通,当地的鄯善、龟兹等部落人民纷纷向曹魏称臣,魏国随后也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但是这都不算什么,最能更加直观的看到曹真军事才华的还是他与诸葛亮的对决,公元228年的时候,诸葛亮带兵北伐,天水、安定等郡一一纳降于诸葛亮,当时曹真驻军在长郿,他派出张郃前去支援曹叡的军队,随后在街亭打败马谡。
之后曹真又在箕谷将赵云和邓芝在主力军翼协力作战的军队击退,直接领兵直进陇右,诸葛亮害怕会受到围困,无奈只能退兵,而南安、天水、安定等郡被曹真再次收复。曹真在箕谷击退赵云之后,赵云在回到蜀国没有多久便逝世了。
有人说赵云是抑郁而逝,但是这并不准确,毕竟当时赵云的年龄也已经不小了,可能有其因素,但多数的应该还是身体的原因。但也由此可以看出,曹真并非电视中那般无能,他是一位实打实的良将。
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毛泽东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谋略家、文学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咤风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千古以来,除了毛泽东之外,少有其匹。 大家更熟悉的评价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严嵩、秦桧那样,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贼”;像董卓那样,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枭雄”。枭雄这个词,也有多种解释。枭,本义是猫头鹰,引伸为首领、魁首、雄长,比如盐枭、毒枭;也引伸为骁勇、豪雄、桀骜不驯,比如枭 骑、枭将。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枭雄”的解释,就是“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鲁肃说“刘备天下枭雄”(《三国 志鲁肃传》),黄权说“刘备天下枭雄”(《后汉书刘焉传》),便都是看出刘备乃“智勇杰出的人物”,骁勇、 豪雄、桀骜不驯;而我们把董卓看作枭雄,则指他“强横而有野心”。枭雄是“强横而有野心”,则奸贼就是“奸滑而有贼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那么,曹操是这样的人物吗?是。 曹操从小就奸猾。他这个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 实际上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腾则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宦官,封费亭侯,任大长秋。大长秋是宦官中的大官,秩二千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省部级”。曹腾的为人,在宦官中算是相当不错,和士人的关系也比较好。他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过许多好事、大事, 所以《后汉书》中有传。但不管怎么说,曹操总归是宦官养子之子。这在当时,就要算作出身不好。但家境应该是好的,至少不缺钱花。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官居太尉(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出钱一亿买来的。曹家既然这么有钱,曹操小时候就完全有可能过着纨袴子弟的生活。 曹操受的家教可能也不怎么样。曹嵩对他这个儿子的教育,大约是很少过问的。曹操自己的诗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所谓“三徙”, 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保证儿子有一个好的环境,不受坏的影响。竟三次搬家。所谓“过庭”,则是说孔子的儿子两次从庭院走过,孔子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学诗,一次叫他学礼。这样的事情,在曹操家里都没有发生过。看来,曹操小时候,父亲母亲都不怎么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错,曹操便成为一个“问题少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叔叔实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应该好好管教一下这个儿子。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他那多管闲事的叔叔。有一天,曹操远远地见叔叔来了,立即作口歪嘴斜状。叔问其故,则答以突然中风。叔叔当即又去报告曹嵩。等曹嵩把曹操叫来一看,什么事都没有。曹操趁机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才乱讲我的坏话。有这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垫底,自然以后叔叔再说曹操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 曹操的哥们儿袁绍、张邈等人,大约也是同类角色。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胡闹,事情做得十分出格。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有一次,一家人家结婚,曹操和袁绍去看热闹,居然动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俩先是躲在人家的园子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声大叫:有贼!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曹操则趁乱钻进洞房抢走了新娘。匆忙间路没走好,袁绍掉进带刺的灌木丛,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 来。 显然,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层出不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所以《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此许多人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视他(薄其为人)。比如南阳名士宗世林,就自称有“松柏之志”,坚决不和他交往(见《世说新语方正》)。 然而有一个人却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难得地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操莫属,因此竟以妻儿相托。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材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话是记载在《三国志》正文的,应该靠得住,也有道理,因为曹操并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纨袴子弟。 孙盛的《异同杂语》说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张让时,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这说明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 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诈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义。 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认同“奸雄”这个评价。这个评价是许劭给出的,而结交许劭则是桥玄的建议。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人, 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评,还是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曹操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逼得没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你这个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而去。 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事实上,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英雄、奸雄、奸贼),总离不开“奸”和“雄”两个字。有强调奸的,有强调雄的,也有认为他既奸又雄的。所有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 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英雄”而称他“奸雄”。
曹真是三国後期不错的将领 可惜他的政治对手是跟诸葛亮 陆逊并称三国三大统帅之一的司马懿,无论是哪个方面 他都不如司马懿 唯一能够跟司马懿平分秋色的就是他的地位 所以才造成他杯具的一生
俗话说,“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意思是说,小孩子本就活泼好动,如果接触了西游故事,会更加调皮;人到老年,本就容易成为老油条,熟读三国更容易老谋深算。抛开西游不谈,单说三国,其实与其说,三国充满了勾心斗角,是谋士的舞台,倒不如说,那是武将的天下。如果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便不难发现,除了演义中那些大放光彩的武将,例如蜀汉的五虎将,曹魏的五子良将等,还有很多被一笔带过,或刻画成草包的人物,也都是威名赫赫的名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这些被严重低估的名将。
五、夏侯尚
夏侯尚,字伯仁,在演义中身为夏侯惇之侄的他,一点都没有名将风彩,给夏侯家族丢尽了颜面——随曹洪出兵汉中,支援张郃,他为黄忠所败;随夏侯渊驻定军山,再次败于黄忠之手,并惨遭生擒;从征东吴,则败于诸葛瑾之手。然而,在正史上,他并非这样的草包形象。真实历史上,他是夏侯渊之侄,战绩也非常耀眼。最初的时候,他曾随曹彰平定乌桓叛乱,大胜而归;偷袭上庸,大败刘封,收降孟达,平定三郡九县;从征东吴,他倒是的确曾与诸葛瑾交战,只不过他是胜利的一方。《三国志·夏侯尚传》记载:“(夏侯尚)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由此可见,夏侯尚并非无能之辈。
四、张嶷
张嶷,字伯歧,在演义中,虽然诸葛亮临终前曾说他与张翼、王平、马岱、廖化、姜维等人,都是战斗经验极为丰富的人,可是如果我们细读演义,就会发生,他的表现并不出彩——与祝融夫人单挑,他受伤被擒;与魏将王双交战,他再次被击伤;掩护姜维撤退,他则直接战死沙场。然而在真实历史上,他却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悍将,不但曾平定南中叛乱,镇守南中十五年,令蛮夷闻风丧胆,还曾统领蜀汉最精锐的部队无当飞军。到了晚年,他患有腿疾的情况下,还能杀敌数倍。其表现比演义中,强了不知多少倍。
三、李通
李通是曹操手下的将领,在演义中,他第一次出场是宛城之战的时候。当时他主动请令,为曹操担任了先锋,其表现虽然算不上一流名将,却也不差,可是他再一次出场的时候,却窝囊不堪——面对马超,他被一枪刺在了马下,就此殒命。在正史上,他的能力,他的战绩却足以令人侧目。抛开其他不谈,我们单来说一说他最耀眼的一战。
当初曹操败于赤壁后,将曹仁留在江陵,自己回了北方。曹仁在江陵并不好过,他不但要面对周瑜的进攻,还被关羽阻断了归路。这个时候,曹操派李通前来救援曹仁,李通几乎击穿了关羽的包围圈,只不过他在关键时刻病逝了。《三国志·李通传》记载:“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二、徐荣
徐荣是董卓麾下的大将,他的战绩,比起前面几人都要耀眼——用兵如神的曹操、江东猛虎孙坚,都曾是他的手下败将。《后汉书·董卓传》曰:“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群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烹之。”意思是说,后来吓得董卓求和的孙坚,刚刚起兵,就败在了徐荣的手下,而且败得相当凄惨。之后孙坚将自己的军队移到了梁东,再一次被徐荣击败,士兵四散奔逃。他收拢残卒之后,才有了大破胡轸、吕布的战绩。
曹操遇上徐荣的时候,败得则更惨——他孤军冒进,进到汴水,遇上了徐荣,不但折损了大量的兵马,自己还险些丧命,若非曹洪舍命相救,估计汉末三国史上,就要少了一个枭雄。《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匹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可是到了演义中,败孙坚之人,成了华雄;他对曹操造成威胁,则是因李儒之计,埋伏偷袭才得逞的,真正正面拼杀的时候,不到数合,夏侯惇就将其刺于马下了。
一、曹真
说起曹真,很多人都不陌生,毕竟不管是文学作品中,还是影视作品中,他自己无能,还嫉贤妒能,给司马懿拖后腿的形象,都太过深入人心。可是如果我们翻阅史书,就会发现,他的能力几乎是三国被削弱最严重的武将了——在真实历史上,论武艺,他能一箭射杀一只老虎;论地位,他是虎豹骑的统领,也是曹丕选择的托孤大臣,还是曹魏的大司马;论用兵,他曾大败东吴军队,也曾击溃赵云;论谋略,他则曾两度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并料敌先机。纵观曹真的一生,他不负那句“曹子丹佳人耳”的评价,与演义中那个草包形象,相去甚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0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