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韩信的兵法是跟谁学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韩信也是个奇人。
法场上一生高喊,便由无名小卒成了中级军官,做了一次逃兵,便由中级军官成了上将军,位子高于汉军中的所有将军,只带几万兵马开辟第二战场,两年时间便接连灭掉西魏国、代国、赵国、齐国,还胁迫燕国投降,最后又与汉王刘邦会师垓下,击败西楚霸王项羽。
韩信为什么这么能?为何一出手便是巅峰?韩信跟谁学的兵法,为何连西楚霸王项羽都不是他的对手?
韩信后来因谋反被诛。
对于反贼,想必没有多少人愿意谈论,韩信的出身、师承等信息,也就渐渐地散佚了,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
韩信被杀半个世纪以后,太史公司马迁到达韩信的家乡淮阴县,像淮阴父老打听韩信的往事,淮阴父老只跟司马迁讲了发生在韩信身上的几件事:葬母、吃白食、胯下之辱。
太史公只好根据这几件事勾勒韩信的性格,并试图解释韩信的一生成败。
韩信葬母一事,说明韩信发迹前便志向远大;韩信吃白食一事,说明韩信坚信自己早晚能有大作为;胯下之辱一事,说明韩信能忍人所不能忍。
但仅凭这三件事,仍旧不能说明,为什么韩信会有如此大的志向,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自信,韩信的一身本事,到底是跟谁学的?
很多人都指出,韩信的人生有诸多可疑的地方,比如他佩剑,韩信同时代的名人中,喜好佩剑的,也就刘邦、陈平等少数人,而刘邦和陈平虽然也够跟韩信一样是布衣出身,但刘邦、陈平都有所依傍。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至少是个中产,刘太公有一妻还有一妾,或是先娶一妻后续弦一妻。
陈平的哥哥还有三十亩地可以耕种,陈平的哥哥在休了妻子之后还能再娶一个,陈平自己的老丈人也是豪门大户。
而韩信就可怜多了,韩信的母亲死了,韩信没有钱发送,韩信最后甚至穷到吃不上饭。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穷到这程度,又是怎么识字的,又是怎么学习兵法的呢?
或许韩信的母亲就识文断字,能一边劳作一边教韩信识字,待到韩信完成基础的教育之后,韩信的母亲又把家藏的兵书给到韩信,而韩信确实极有天赋,自学成才。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段出自韩信传记的记载清楚地表明了,韩信是深入钻研过兵法的,能够把兵法钻研到这么深入的地步,必然是既有天赋又特别努力啊。
“井陉之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亮点之一,当时韩信受命攻打北方的魏国、代国、赵国、燕国和齐国,“井陉之战”发生在攻打赵国的时候。
汉军在拿下赵国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名叫李左车,韩信亲自给李左车松绑,并向他讨教。原来啊,在这场战斗之前,李左车就给赵军的统帅陈馀出主意,说井陉这个地方非常狭窄,运粮草的车只能一辆一辆的过,可这个地方又是韩信进军的必经之地,您只要给我三万人马,我从小路偷袭截断韩信的粮草并拦住他们的退路,您再坚守不战拖延汉军,这样汉军进不得退不得,用不了十天我就能拿下韩信的人头。
这绝对是一条妙计,可陈馀这个人有点傲气,也可以说迂腐吧,他觉得自己的兵力远胜过汉军,不想用这样的阴谋诡计,那李左车干着急也没有用。韩信本来就担心李左车的这一招,听说陈馀不想放下尊严,就大胆地进军拿下了赵国。
要说李左车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战国赵国名将李牧的后代,简单说说李牧的两大亮点:第一,以前匈奴人欺负赵国,李牧去守边把匈奴给打的,十几年不敢靠近赵国;第二,秦国后期屡次攻打赵国,在李牧面前一点便宜都占不到,只好出阴招陷害李牧,赵王杀掉李牧之后,赵国也就没救了。
韩信恭恭敬敬地向李左车请教,要不是陈馀不用先生之言,我就栽到赵国这了,以后的路怎么走,您还要指教我。李左车谦虚一番后告诉韩信,你现在拿下魏国、代国和赵国,表面看起来风头正劲,可士兵们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要是下一步燕国坚守不战跟你耗着,时间一长齐国也知道怎么对付汉军了,拿不下这两个国家,汉王就没资本战胜项王,那时候您麻烦就大了。
倒不如不要武力攻打燕国和齐国,现在您的威望和战绩都摆在那里,就摆在那里不要露破绽,每天大酒大肉的犒劳将士,做出一副要攻打燕国的姿态,让燕国人难受去吧,您再派人使者晓之以利害去招降他们,燕国人肯定就投降了,燕国一投降,下一步齐国也会投降。
韩信就按照李左车的去做了,燕国果然投降,之后刘邦派使者去劝降齐国,齐国也同意归顺了,只是韩信为了立功,趁齐国不防备出兵占领了齐国,可从战略上来讲,李左车所说的都中了。
从“井陉之战”向李左车请教能看出,韩信是一个会虚心求教的人,韩信的本事必定有一部分是跟别人学来的。我们再翻过去看看韩信的过往接触的本事人,项梁是肯定不能漏下的。
项梁是项羽的叔叔,爷俩起义之后,韩信就投靠项梁从军了,要知道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脑袋里有世家传下来的兵法,项羽的这方面本事就是跟他学的,韩信对军事感兴趣,在跟随项梁这么多年征战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学的东西肯定不少。这个也不是我这么瞎猜测的,主要有下面两点依据。
第一个,项梁死后韩信追随项羽,他几次给项羽出谋划策,大概就是这仗该怎么怎么打,虽然项羽都没有用韩信的方法,可足可以说明韩信已经学到了东西,这些东西已经让他自信到可以给统帅出主意了.
第二个,韩信得不到项羽赏识后投靠了刘邦,在跟萧何几次谈话之后,萧何对他是万分敬佩,以至于向刘邦推荐韩信做大将军。萧何那些年见过的人多了,能让他向刘邦这样推荐的,也只有韩信一个,这一切就发生在韩信离开项羽之后。
江湖上也有这么一种分析,说韩信年轻的时候喜欢佩戴宝剑,那个年代宝剑都是有身份人的象征,韩信应该是贵族的后代,家里可能会藏着兵法之类的东西,就说韩信也可能有家传的兵法。这也是一种说法,不过单单拿一把宝剑来做证据,显得过于单薄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同时提一个问:孙武的军事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吴起的军事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曹刿、先轸这些人的军事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有人会说,他们是从书上学来的,因为他们是贵族,他们家里有兵书。诚然,他们家里有兵书。但是,他们家里的兵书是教他们那样打仗的吗?如果他们家里的兵书是教他们那样打仗,那么那些兵书又是谁写的?为何之前的人没有用那样的方法打过仗,而曹刿、先轸、孙武、吴起会用那样的方法打仗?这样一问,我们就明白了,认为古代的军事家一定要读过兵书才会打仗,是非常荒谬的。可以肯定的是,韩信应该不可能看过什么兵书。为什么?
一是韩信的出生肯定是平民家庭。如果他是贵族家庭,他后来阔了以后,他肯定会吹他自己的祖上。就算他不吹,史官也会帮他找祖上的谱系。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出生平民家庭的韩信,是没有机会读书,尤其是读兵书的。
二是秦朝打进韩信家乡的时间是公元前224年,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秦朝建立的时候,韩信还是儿童。那时候秦朝虽然还没有“焚书坑儒”,但对兵书武器这些,已严格控制,韩信想要读到兵书,也没有好机会。
三是从韩信后来的一些实战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一个战例,与前期的某次战争相像。所以他也不大像看过兵书的样子。既然韩信读过兵书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他的战争天才从哪里来的呢?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韩信从小不务正业,不务农,不经商,也不给人送礼打点求仕途,他整天在街头上混,应该是听过不少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故事的。从他经常屁股上挂一把宝剑可以看出,韩信最感兴趣的,就是打仗的事情。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韩信肯定收集到不少,他在这些故事里也肯定悟出了不少。
第二,韩信小时候到处混饭吃,《史记》上就记载过他在一个亭长家混饭吃的事情。他因为吃百家饭,很可能就从别人那里看过一些书。不一定是兵书,但这些书可能对他有一定的启发。
第三,韩信在正式被刘邦封为大将,带兵打仗前,跟过项羽等很多人。虽然并没有带兵打过仗,但是见习过不少时间。所谓“法乎其上,得乎其上”,尤其是跟着项羽这样一个常胜将军打仗,肯定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他还对项羽的一些战法,还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第四,韩信博采众长。最早他带兵打仗的时候,特别重视网罗人才。比如他背水一战打败赵军以后,立刻想办法把赵国最有智谋的李左车给抓到,引为上宾。正因为他网罗了不少人才,这些人才和他互相激发,因此他自己也进步了不少。
第五,韩信最先和六国打仗的时候,其实还体现不出他的才华。因为六国的那些人,其实一个个都是蠢材。韩信稍微动动脑筋,都能打赢他。最重要的是和项羽打。而这个,他是占有优势的。因为他跟着项羽干过很长一段时间,对项羽特别了解。可以说,他是特别能打项羽的一个人。从垓下之战他采用“四面楚歌”打败项羽,就可以看出,他很清楚项羽对士兵其实比较刻薄的(坑杀秦降卒20万人就是一个证明),不太重视士兵的思想工作。因此,一曲楚歌,就让项羽的士兵们跑了一大半。(参考资料:《史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0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