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何乾隆朝文字狱泛滥背后是什么原因

以史为鉴 2023-06-17 19:10:09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乾隆皇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上待机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自从二十五岁继位后,一直活到了八十九岁。

在那个医疗条件恶劣的封建年代,这绝对是个记录记录了。

而乾隆爷作为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其执掌帝国的期间,创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

乾隆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国家版图,也养活了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多的人口。

但是,在丰功伟绩之下,难以掩盖的是乾隆朝的一些黑暗。而这其中,为世人诟病最多的,就是乾隆对于文字狱的钟爱。

自从满清入关以来,对于文字狱这种绞杀士林的武器,就十分地钟爱。

自顺治皇帝开始,顺治时期七次兴起文字狱,康熙时期有十二次文字狱,雍正皇帝时文字狱增加到十七次,到了乾隆时期最为离谱,足足有一百三十多次文字狱。

那么,为什么乾隆对于天下的读书人要如此地痛下杀手呢?我们今天从乾隆继位之初的两个案子来分析其中的缘由。

话说在乾隆四年三月初七,福建省福安县生员郭向高侵占寺租,被福安县的知县萧荃抓住后,打了郭向高十五大板。

而福安县的其他生员,吴毓甲、李志炳等人为了抗议县令责打生员,就用黑墨把文庙的大门抹黑。

要知道,在那个注重礼仪的年代,涂黑文庙的大门,是非常不敬的,这也从侧面显示了这群读书人的意见有多大。

而就在这件事,发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乾隆四年四月初五,直隶省昌黎县生员赵汝楫控告知县刘延泰操纵盐商涨价。

随后案件交由昌黎县的上司永平府审理,但是生员们并不买账,由邢谟烈等人带头,生员们拿着板砖就把知县的刘延泰堵在了县衙里。

生员们要求刘延泰出来,交代清楚,刘延泰则闭门不出,双方就此僵持,直到地方驻军出马,拘留了六个闹事的生员。

首先说到这里,有的看官可能就要问了?生员是个什么角色?

简单地说,就是读书人,指那些获得了入学及乡试资格的秀才、监生等,是士这个阶层的最底层,人数十分的庞大。

但是,虽说是最底层,可手中的特权可是着实不少。

不仅可以少交甚至不交租粮,而且也不用服劳役,不用当差。

而且朝廷也多次下旨,生员犯了小事的话,州县官员应该以批评教育为主,如果犯了大事,那么就要交给省级的学政处置,严禁县官擅自杖打生员。

而这两件案子,无一例外的都是生员犯了错,而地方官并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来处理,而是直接来硬的,不是打板子就是抓人。

所以,这在读书人看来是对于其群体的一种极大的侮辱,故而才会在他们的群体中引发如此强烈的反抗。

而这两件案子,毫无疑问都惊动了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一个是福建巡抚王世任,一个是直隶总督孙嘉淦。

而两人的处理方式,则是如初一折都是将责任推给了地方官身上,其实这倒也是符合常理,因为优待士林一直是朝廷的政策,而且地方官的做法确实有违国家法度。

于是,王士任和孙嘉淦都给皇上上了折子,请求革去当事人萧荃和刘延泰的顶戴,同时对生员加以教育。

折子递到了乾隆的龙书案旁,按说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乾隆这里却出现了反转。

乾隆看到两人递上来的折子后,心中也在沉思,按理说来,两人的处理并没有任何的问题,而且事情确实也是这么个事,似乎应该照准。

但是乾隆又一想,如果这件事就这么办了,那么以后这些读书人就更加的会有恃无恐了,到时候三天两头的拿着板砖问候家乡的父母官,该怎么办?

前思后想之后,乾隆决定给这群读书人一个下马威。

所以,乾隆驳回了两位地方大员的奏折,对于这两个事件的性质进行了重新的界定。

首先,乾隆承认,朝廷对于生员的确是有种种优待政策,这个一点不假。但是这个政策的前提是生员们要读书明理,遵守法纪,这是基础。

其次,乾隆指出,这两件案子中,福安县的生员将文庙大门漆黑,昌黎县生员状告知县,这些都是有违国家法度的事情,

因此,地方官采取强硬措施,不是欺辱读书阶层,而是正常的执法。

最后,乾隆指出,县官乃是朝廷的命官,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各地督抚仅仅因为这些劣生的几句言辞,就将朝廷命官革职,这岂不是让这群劣生操纵了权柄么?

王士任和孙嘉淦接到奏折后都是心中一惊,他们万万也没有想到这件十分简单的案子,在这个新皇帝那里却会出现这么多的花样。

不过皇上有命令,下面也只好照办,于是这两位当事的官员也幸运地得以全身而退。不过这件事在天下读书人的范围内,却是起到了不小的冲击。

而后乾隆又特意发了一道“训斥士习”的谕旨,斥责生员,“蔑视宪典,以安分为耻,以抗法为荣”。

同时又明令各省的学政,要时时训诫,毋得姑容。这是乾隆第一次处理生员闹事的案件,这也为此后乾隆朝处理类似案件奠定了基调。

自此,乾隆朝再发生的读书人和官府的冲突,都是以读书人失败而告终。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为什么乾隆要这么处理?原因大概有以下这样几个:

第一、维护朝廷的权威。

如同前文所说的,无论是萧荃还是刘延泰,都是朝廷选拔出来的父母官,而这些官员毫无疑问都是代表着朝廷的脸面。

而地方上几个生员凑在一起一闹事,就可以将地方官搞得灰头土脸的,这实在是让朝廷的颜面无处存放。

第二、为了减少以后的麻烦。

读书人和官府的冲突,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大清朝虽然说有政策优待读书人,但是如果事事都袒护的话,那么必定会助长读书人的气焰。

所以,今天是知县罢官,那么明天他们可能就会要求罢知府的官,从而挟制朝廷,限制地方司法。

这是统治者所绝对不想看到的。

第三、为了巩固皇权。

这是最深一层的思考,自清朝入关后,其统治并不是很稳定,故而前几朝的皇帝都需要借助文字狱来铲除异己。

但是,到了乾隆朝,大清的江山基本上已经稳定住了,但是乾隆依旧看到了对于大清统治最大的威胁,那就是读书人。

老百姓当中,识字的本就不多,每日的劳作也基本已经耗去了他们大多数的精力,故而不会给朝廷带来什么麻烦。

但是,读书人则不同,这些人遍布全国各地,深入民间,而且这些人有学问,在百姓中有威望,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一旦他们有其他的想法,那么全国各地可能就会烽烟四起。

因此乾隆,必须要让这些读书人从心里畏惧自己,要让他们连想都不敢去想这些事。

故而,在其第一次处理生员案的时候,就奠定了这样的铁腕基调,从而为其后来的一百三十多件文字狱埋下了伏笔。

这是乾隆看得最长远的地方,但也是乾隆最失败的地方,文字狱虽然维护了他的统治,却也摧毁了这个国家最根本的东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