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楚国如果统一天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面积最大的应该是楚国了吧,但拥有领土那么多的楚国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其实说到底还是君主不行。不管在哪一时代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基本上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强弱。虽然楚怀王之前的几个君主都还可以,而且在这几代君主的手里楚国的面积一直都在不断的增大。但是楚怀王后期,他被骗到秦国至死,后来的几代君主也是越来越不行了。君主不行就留不住有才能的人,其他国家的贤能也不会投靠过来。战国末期屈原的改革本来使楚国恢复了一些,但是楚王却把他流放了。
楚国就应了那个成语,金玉其外、败其絮中。真实的楚国是内里政治很混乱,贵族权力巨大,楚王没能掌握军政大权。秦则相反,至赢政时期,已经中央集权高度统一,国内政治清明, 经济强大,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拥护支持大一统。
我觉得战国时候,长时间面积最大的楚国没有统一全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下几点。
首先,楚国王室从文化上,经过楚庄王时代的改革,已经成为春秋礼法最忠诚的拥趸。在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楚宣王、楚威王包括楚怀王,压根没有打算去统一全国。在和诸侯尤其是秦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楚王们也比较迂腐,最终沦为秦国的受害者。
其次就是楚国本是江汉地区的“蛮夷”国家。在融入华夏后,他们不可避免受到了“文明的腐蚀”,即削弱了进取精神。
其三是楚国物产丰富,蕴含的道家文化,本身就是清静无为,他们的不愿意去玩命的。这也和秦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四就是楚国的门阀权贵政治,不利于人才的发掘。秦始皇统一的很多功臣,如昌平君、昌文君、李斯这些都是楚国人,却为秦国效命。
其五是从楚怀王开始,接连几任楚王都是水平低下,一代不如一代,也造成了楚国的迅速崩溃。
楚国的国土虽然最大,但是其实力未必能入前三。春秋就不说了,重点讨论战国中后期的情况。楚杯王前面的几任楚王,相对讲都算贤明,都在使楚国不断强大。楚杯王中了秦国计谋,丧失大片重要国土,同时失信于其他国家,实力大减,楚国开始走下坡。另楚国国土面积虽大,但占领的南部之地大多都人口稀少,而且还是不适合耕种的原始森林地带。而在当时看一个国家的实力,并不是看国土的大小,而是看人口的多少以及农业生产的能力。再者秦国的强大势不可挡。秦始皇前面的几任秦王都比较的贤明,使秦国一年比一年强大。特别是收服巴蜀之后,秦国多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大粮仓,而中原诸国及楚国,连年征战失利。此消彼长,而赢政又是一位奇人,一时横扫六国,势不可挡。
这也就是楚国为什么没有统一全国了。
在战国七雄里,秦、齐、楚、燕是以西汉至今的大国,三晋瓦解出韩赵魏只能说是当红大国。具有统一天下的条件仅有三个,那便是秦、齐、楚。楚国的优势条件有哪些?楚国的劣势条件有哪些?下面细细道来。
楚国本来只是一个周围五十里、官爵为子爵的弱国,长期性不会受到周王朝和中原地区诸侯国的喜欢。西周时,楚国与周王朝打了一仗,周王朝大败,因此楚国自身称霸。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企业兼并汉水流域数十个国家、部族,地界极速扩张。战国初期,楚国消灭越国,占有淮南、江南地区的地方。战国末期,楚国又发兵亡国了鲁国。
最后,周围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楚国一跃成为那时候天底下最大的国家。可是,它有些像今日的俄国。空有五千里土地,但可以开发设计和利用很少,实际控制在手里的仅有二湖、江准、汉中、江南地区一部分。
封地和人口数量关键在今天的湖北长江海峡两岸、河南南部、安徽和江苏北边。对于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江西省部分地区还有大量土地资源被开发设计,处在莽荒情况。并且,楚国的城市非常小,不是天底下大成县,名气也不高,广泛并不富裕。
因此,楚国的经济水平在六国中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秦国相关中、汉中、蜀地三大粮仓,十分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燕国有天底下最优质的农场和发达的冶铁业。韩国是天下的军工厂,出品的武器装备更为锐利。魏国大发战争财,同时占有山西省的矿业资源。
宋国有天底下最发达的农牧业和商业,有三大全国经济中心。赵国也是有发达的农牧业和商业,更具盐海之利。可惜的是,楚国消灭越国,本可以相拥深海,但越地列国不服气,彼此战事持续,导致楚军不到深海。
同时,楚国的商业环境槽糕,生意人没办法积极主动做生意。在东汉富豪排行榜里,楚国仅有春申君凭着封地能够入选,白手起家的更是没有。没有比较发达的商业,就没有财富的积累,没有物资的商品流通,国家地方税也无法跟上。
秦国为什么会有整体实力统一天下?因为他在农业、养殖业、煤业上引领风骚,足够支撑起一个帝国的问世。反倒,楚国在各方面发展趋势都相对落后,而且还不尽早开展转型。日积月累下,你一直在原地踏步走,他人在前面备战,差别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楚国从西汉到东汉,几百年间与周王朝、中原地区诸侯国关联很差,一直是心腹大患。齐桓公称霸时,还把楚国列入最危险的对手。宋襄公接力主宰,就与楚国数次磨擦。晋文公重耳上台,城濮之战惨败楚国,晋国变成了中原霸主,中原地区弱国都跟它混。三代主宰,全是敌对楚国,由此可见楚国的大国关系多么的极端。一直到晋襄公后,楚国笼络了一批弱国,与北方地区晋国产生2个集团的对立面。
但是,春秋晚期,楚国即将迎来一场史无前例武器战,这一场武器战将鼎盛的楚国差点儿原形毕露。蜀国的勾践带领蜀国部队攻破楚国都城,一路从湘江—黄河—汉水三大河段狂扫楚军。要不是秦国援救,楚国很有可能提早亡国。所幸的是,战国时楚国出中兴之主,让楚国稳定了原气。
而其他六国也都曾碰到大灾难。例如秦国被魏国夺走河西之地,例如燕国遭遇到了秦国亡国只乱,例如魏国经历过齐秦夹攻,近百年决战沙城毁灭,例如燕国长平之战精英损失殆尽,例如赵国经历过五国攻秦之乱。这些国家仅有秦国挺了来,别的大伤元气后等待被灭。
在战国时代,楚国与列国之间的关系缓解了不少,由于楚国懂得了与大国同盟。她更像是投机商,哪一个国家强就和它同盟,从而做了许多忘恩负义事情。东汉前近百年,楚国与秦国同盟,后来又与最厉害的赵国同盟。因为秦国张仪的毁坏,齐楚同盟毁灭,赵国因此揍了楚国,使楚国成了赵国的小弟,之后楚将淖齿杀掉了齐闵王,齐楚变成了仇怨。
同时,楚怀王对秦国用兵,前期丹阳之战,错失汉中。随后的蓝田县对决,独立抵抗秦、韩、魏、西周、齐等同盟军,再度一败涂地。最后一场司马错、高渐离等大将依次占据着楚国汉水往北的执政中心城市,楚国迫不得已逃跑陈地,后又将国都迁往寿春。尽管楚国依次参与了合纵联盟,但世界各国心怀不轨,终归是一事无成。
本来在春申君努力下,楚国又与秦国同盟,但随后在公元前242年,楚国变成了合纵联盟合纵联盟长,带领六国联军攻秦。此役,秦楚关系破裂,楚国也面临最沉重的打击。到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过世,刘明君被害,此后楚国的朝廷也是一蹶不振。
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持续来自国家的支撑。因此,七国都依次变法。魏国最开始推行变法,享受了变法的第一波红利期,奠定魏国百年基业。原本,楚国可以吃到第二波收益,但是由于旧贵族的阻碍,和后人君王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楚国变法彻底失败。
公元前285年,吴下去到楚国,将魏国那套优秀的改革观念带到了楚国,楚悼王器重吴起,实行变法。只是5年时间,楚国的政治、法律法规、军事制度发生变化,楚国达到最顶峰。公元前281年,楚悼王过世,旧贵族们团体进攻吴起,吴起死于楚王尸前,吴起变法不成功,而对楚国依然拥有深远的影响。接着,商鞅入秦,其变法观念也深受吴起影响的。
楚国在半封建化的路上刹车,贵族们依然控制着朝廷,楚王的权力也渐渐被空架。楚国朝廷主要是由王族和景、屈、昭三大家族控制,实际上都是一脉。别的矮层大家族没有升高的途径,而这些贵族都没有丰富多彩的人才贮备,使楚国的极权主义运行腐败无能。
特别是中后期,仅有春申君可在国际上走一走。楚国贵族好奢侈,夸张之风风靡。以前平原君赶到楚国拜会春申君,见到春申君的从一品就由此可见主人是什么样的,根据春申君就可以一瞥楚国贵族是什么样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谁能最终统一天下,是政治体制的先进性所决定的。
春秋时期实际上就是封建宗法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就是君主郡县制形成和壮大的时期。
造成春秋各国强盛和衰弱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封建宗法制的维护与否。封建宗法制发展到春秋时期已经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地少贵族越来越多,土地和人口不够分了。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实际控制的土地还不如一个中等诸侯国。而诸侯国内部卿大夫之间也是互相攻击,天下大乱。
最典型的封建宗法制诸侯国就是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地,鲁国一直是大国,对宗法制的尊崇最彻底,他们解决体制矛盾的办法是三桓形成三足鼎立,垄断鲁国政权,国君没有权力再分封新的卿大夫,三桓内部的矛盾自家消化。问题是鲁国政坛一潭死水,保守落后。鲁国是所有大诸侯国中最衰弱的,到战国时期就已经沦为小国了,不在战国七雄之列。
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是齐国,原因是齐国率先打破宗法制的限制,启用外来人才,最典型的是管仲,另外隰朋、宾须无等掌握齐国政权的主要人物都不是传统的贵族。但是齐桓公死后,政权又回归到传统的贵族——国高二族手中,齐国虽然依旧推崇外来人才,稷下学宫一度辉煌,但大都只能作为传统贵族的养士,并不能直接掌政。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齐国比鲁国还是更为强大。
第二个称霸的是晋国,从晋献公驱逐诸公子之后,晋国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当朝国君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必须离开本国。公族由外姓继承。第一代外姓公族都是功勋卓著的实力派,因此晋文公能够称霸。理论上这些外姓公族是由国君临时任命的,但慢慢的各大家族之间互相攻击,形成六大家族垄断晋国贵族,最后变成三家分晋。这样的体制虽然内部斗争激烈,但通过这种优胜劣汰也保证了晋国的公族水平都比较高。晋国在整个春秋时期一直是顶级的强国。
第三个称霸的是楚国,楚国的政治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封地不继承,二是崇尚武力;国君给大臣的封地在大臣卸任后要还给国君,因此在长期垄断令尹一职的若熬家族被灭之后,楚国再没有一支独大的公族,政权牢牢掌握在国君手中;崇尚武力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隔一两年楚国就要发动一次对外战争,一个国君要是多年不发动对外战争就会被瞧不起;二是楚国有多位国君是通过弑君上台的。这个体制保证了楚国政坛有足够的活力,但斗争也很激烈,人才流失很严重。楚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是顶级强国。
第四个大国是秦国,秦国本是小国,又地处关外,几乎与世隔绝。但它一直努力想挤进中原诸侯的“交际圈”。却一直受到以晋国为首的中原国家的排斥和打压。正是这种排斥和打压使得秦国不断地奋发图强。这种排斥和打压还有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作为秦国的执政者会非常的苦!那些没有能力、没有抱负的平庸贵族是不愿意来受这份苦的,所以在秦国政坛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让贤”的氛围。百里奚、蹇叔等外来人才都被委以重任。另外,穆公平定西戎之后,秦国的国土面积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具有了成为顶级强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商鞅变法之后,农耕政策和郡县制为秦国彻底打开了通往天下一统的大门。
综上可以发现,各国都在寻找破解封建宗法制弊端的途径,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真正找到出路的只有秦国。郡县制本来是楚国最先发明的(那些被国君收回的封地如果一时间没有被再封出去就“悬”在那里,称为县),但楚国并没有将这个体制推广,因为传统贵族的既得利益不容侵害。新的体制在秦国这样一个苦难的国家却可以轻易地实行下去。因此,真正成就秦国的不是高明的体制,而是外来的苦难!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自始至终都是大国,为何没有代替秦国而统一天下呢?主要从人才角度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有春秋三小霸(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有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或者越王勾践、吴王阖闾),有战国首霸昙花一现的魏国,有后起之秀屌丝逆袭的秦国,有经济富饶几次沉浮的齐国,有胡服骑射强盛一时的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始终作为一个大国出现的国家只有楚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大部分时间里, 楚国都是地域最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楚国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争,谁强跟谁干,晋楚争霸,秦楚争霸,魏楚争霸,吴楚争霸,楚齐战争等,楚国虽然与这些强国战争败多胜少,但欺负小国是不在话下的。
楚国与晋国战争,灭了中原无数个弱小强国;与齐国战争,灭掉淮泗之地周边小国;与秦国争夺陕南之地时,灭掉陕南无数小国,但楚国与晋国、魏国、秦国等强国征战时,很少能占到便宜。
楚国被认为是继秦之后最有可能统一中原的国家
如果秦国不统一中原,楚国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原的国家,苏秦曾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国只要能合纵成功,就能统一天下,秦国则连横成功就能问鼎中原,但成功的却是秦国。
楚国虽然没有成为第一强国,也没有统一天下,但楚国一直是大国,有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一直没有被分裂。那么,在春秋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楚国都是大国般的存在,为何没有统一天下呢 ?
国与国之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纵观战国七雄,其崛起都与人才有关,魏国的李悝、吴起,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燕国的乐毅,齐国的管仲等等。本文从楚国的人才角度,来阐述楚国为何大而不强,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使命。我们来看看楚国的人才制度状况:
楚国人才的流入
楚国的强盛兴衰与人才数量、人才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外来人才以各种原因涌入楚国,例如,楚武王时期,观丁父;楚庄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楚共王时期,宋国鱼石,楚康王时期,蔡国公子,公子黄;楚昭王时期,徐国国君章禹;楚惠王时期,吴国公子庆忌;楚悼王时期,卫国吴起;楚宣王时期,齐国大将田忌;楚怀王时期,秦国相张仪,此外还有赵国兰陵王荀况,赵国大将廉颇等等。
这些人才,有的是作为俘虏、逃难等原因被动进入楚国的,还有的是怀才不遇,主动投奔楚国以求得施展抱负的空间。当然,也有很多人才怀着不同目的来到楚国,例如,荀卿的目的就是为了游说楚国君主,张仪来楚国就是为了欺骗楚国,宋国华元是以作为人质的目的来到楚国的。
楚国引进人才制度的特点
楚国为人才流动提供多种途径,对于诸侯国逃难的贵族,楚王除了看重身份和地位外,更看重的是才能,其能力一旦被认可,便会赐予官爵。不少人才确实使楚国受益了,例如,由郑国来的子革,向楚灵王进谏了?欲擒故纵?的策略,齐国名将田忌,避难到楚国,楚王巧妙借助田忌与邹忌的矛盾暂时为楚国解除齐国大患,卫国吴起,在魏国没有施展开抱负,到了楚国出任楚相,进行变法,大有可为。
由此可见,楚国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也为底层人才提升了上升通道。楚国的历代国君大多都能够对人才委以重任,楚武王、楚文王、楚共王、楚康王、楚悼王对慧眼识珠,对人才委以重任。
楚国人才引进制度的缺陷
但不可否认的是,楚国人才引进制度还是有很大缺陷的。人才政策不连续,首先,楚国各代国君对人才引进政策未能进行连续的执行,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特别是与秦国相比,现象更为明显,这也是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的原因之一。秦国推行人才引进政策后,多代君主能够不间断地执行,政策的连贯性执行,使得天下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秦国。
反观,楚国就没有做到这一点,楚国在最终对人才还是非常重视的,例如楚武王、楚文王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都是非常重视人才引进、选拔与保护。
但是,楚国在吴起之后,几乎就没有重用过外来人才,荀况之前是兰陵王,到楚国却被春申君封为兰陵令,赵国大将廉颇到了楚国虽然也作为大将,却以?无功?而终;楚怀王却被张仪所骗,最后落个客死他乡的下场;春申君错心李园,下场悲惨,造成楚国朝野震荡。
楚国官员任职比较稳定,这与楚国贵族集团非常牢固有关,楚国正是受制于贵族阶层的影响,未能长期地输入新鲜血液,使得楚国丧失活力,最终因机体衰歇而走向灭亡。
楚国缺乏对外来人才的保障制度
春秋时期的楚国,是外来人才的避难所,对避难来楚的贵族赐予官爵或土地,并没有真正实现人才的价值,战国时期,楚国在人才引进上变被动为主动,当吴起变法仍然没有撼动守旧的贵族势力后,导致人才引进没有形成专门的保障制度。当楚国国君不能一直做到?用人不疑?时,就会有猜忌和怀疑,给了本国贵族和其它诸侯国,谗言离间的机会,这些人才先后被弃用。
楚国一直采取类似于周朝的分封制,其政权为王室贵族所把持,异国贤能是不被受重用的,在楚国早期,这种现象虽然有改善,楚悼王能重用吴起进行改革,当悼王死后,贵族马上就肢解了吴起。楚国贵族这种对异国人才采取拒之于门外的态度,使贵族成为楚国政治上的肿瘤,他们不仅抗拒外来人才,还排斥本国人才,使得楚国形成封闭的政治集团,缺乏活力。
楚国人才流失
人杰地灵的楚国,惟楚有才,人才济济,虽然引进人才不少,但流出人才更多,这不仅给楚国也给其他列国的时代格局带来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楚国的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流失史。
楚国人才流失去处,楚才晋用:楚成王时期,王启孙投奔晋国;楚庄王时期,析公,雍子,贲皇;楚共王时期,申公巫臣逃往晋国;楚才秦用:楚国甘茂举荐到秦国任丞相,屈盖被秦国任为左丞相,此外还有昌平君,最著名的要属秦相李斯了,这位秦朝统一大功臣也是楚国人。楚才吴用:楚国伍子胥和伯噽由于遭到迫害,逃到吴国被重用。楚才越用:在楚昭王时期,文种、范蠡在楚国怀才不遇而投奔到越国。
总之,楚国人才外流类型拢共能分两大类,一类是在国内受到迫害,不得不被迫出走他国,或者为了图谋报复,去寻找仕途之路,例如逃到晋国的王孙启,逃到吴国的伍子胥。
春秋大国之争,主要是晋楚之争,而楚国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内政混乱,导致一系列人才奔向晋国,反观,晋国国君拥有绝对权威,并且十分重视人才;晋楚争霸时,两国势均力敌,楚国还稍微占有优势,此时人才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楚国外流人才的影响
当楚国贵族投奔晋国时,他们熟知楚国朝政、军事、经济以及其他事项,深受晋国君主欢迎,因而他们都得到晋国重用,又保全了自己的地位。
伍子胥投奔吴国,对楚国造成很大的威胁,伍子胥深知吴楚形势,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在吴国实施复仇计划,事实证明,伍子胥不仅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也是一个经世之才,更是楚国野兽般的死敌。在伍子胥的策划下,楚军被吴军骚扰得筋疲力尽,最后,伍子胥,孙武指挥吴军,差点将楚国灭国。
楚国的人才很多,这也是楚国能够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楚国的人才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造成人才外流严重,纷纷流入晋国、秦国、越国、吴国等强国,在这些国家的利用下,使楚国损失惨重,这也是楚国在争霸战争中功败垂成,统治者疲于奔命,国力衰弱最终被秦国所灭的原因之一。
楚国人才外流,另一类就是,在楚国怀才不遇,去其他列国寻找机会施展报复。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甘茂、李斯、文种和范蠡。
甘茂和李斯,拥有过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在楚国却不被赏识,只好西进秦国谋求发展。而秦国国君早就意识到?得楚而并天下?的道理,甘茂得到秦惠王赏识,甘茂不仅帮助秦国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并且不住经略汉中地,此外,甘茂还帮助秦国拉拢魏国,使得魏国在楚秦战争中,保持中立,总之,秦国疆域能够扩展到中原地区,甘茂功不可没。
李斯对秦国的贡献比甘茂还要大,他向秦王献计受到秦王赏识,他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为秦国保住大批有才之士,秦国能够一直延续客卿制与李斯的拼死进谏不无关系,正是这种客卿制,使得秦国招揽了大批天下之才,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李斯也因此被提拔为秦朝丞相。
此外,范蠡、文种则帮助吴国灭掉了越国,当时,吴国、越国都是大国,这也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由此可见,楚国人才外流对其他列国以及整个世界局势都产生深远影响。
综述
楚国贵族旧势力过大,限制人才合理任用
由于楚国长期实行类似于周朝的分治制度,其宗法观念较其他诸侯国单薄,特别是在君王传承方面,并不像周朝以及其他诸侯国那样,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楚国甚至发生叔杀侄,弟弑兄等夺位现象,楚国世卿贵族一直把控朝政,为了控制君位继承,他们不断挑起内讧,而楚王虽然惜才爱才,无奈势力薄弱,无法挽留人才,这是楚国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史记》 记载,在楚国历经的45位国君中,涉及到兄弟相及的就有34人,由此可见,楚国的政治生活多由贵族掌控,在楚王继位过程中,利用武力或者阴谋争斗残杀的就有20多次,这期间大批的有识人士,成为斗争的牺牲品,或者受到迫害逃亡他国,或者等待时机进行报复,造成人才流失。
楚文化以及文化背景加剧人才外流
楚国文化表面上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但在整体社会价值取向上,道家思想影响尤为深刻。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区域,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此外还盛产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和盐矿,这样的富庶之地,使得楚国臣民都缺乏忧患意识,也造成楚国君臣带有?狂妄?的性格。
对于人才,楚国国君和贵族为了逞一时之快,对有识之士进行迫害,并没有长远的忧患意识,当楚王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方知后果严重,例如,申公巫臣就是在楚国遭到迫害才逃亡晋国的,为了报复楚国,向魏国献计?联吴制楚?的策略,使的楚国疲于奔命。
楚国的疆域大部分是通过对外战争兼并得来的,到了战国时期,面对硝烟四起的战争,楚国始终是战争的主要参与者,楚国的这种治国模式被称为?强人治国?,但这种模式极其不稳定,缺乏忧患意识,缺乏长远战略意识,因此,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向了崇尚法治的晋国、秦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8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给孩子读中国历史14:最早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