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信陵君和五国联军击败秦国之后,他为什么不趁机消灭秦国

以史为鉴 2023-06-17 18:25:01

信陵君和五国联军击败秦国之后,他为什么不趁机消灭秦国

对信陵君不消灭秦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走向强大。在崛起之后,秦国不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比如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当然,秦国的步步紧逼,也引起了山东六国的紧张,从而促使山东六国组成联军来遏制秦国。其中,就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来说,也被称之为河外之战。此战,是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在合纵攻秦之战中,魏信陵君无忌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的一次作战。

在这场战役中,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在取得胜利之后,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的五国联军,却各自散去,也即没有继续攻打秦国,甚至没有借着这一次机会来消灭秦国。那么,问题来了,信陵君率领五国大军击败秦军后,为何不一鼓作气,消灭秦国呢?换而言之,这不是浪费机会吗?

首先,邯郸之战后,赵国转危为安。信陵君魏无忌救赵有功,但他窃取魏王虎符,击杀大将晋鄙,害怕魏安厘王降罪,不敢再回魏国,命令副将率军回魏,自己率领宾客停留在赵国。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秦庄襄王听说信陵君留赵,认为这是攻魏的大好机会,令蒙骜率军东向攻魏。魏兵屡败,不能抵挡秦军进攻。因此,魏安厘王派遣使者到赵国,请魏无忌回国拒秦。信陵君回国后,魏王免其窃符杀将之罪,授上将军印。

到了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致书各国,请求派兵援魏。赵、韩、燕、楚等国国君素来敬重信陵君,纷纷遣军到魏,听其节制,只有齐国不肯发兵。同年,信陵君魏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西向攻秦,秦军败退。联军追至河外,包围了秦军。在这场战役中,信陵君魏无忌亲冒矢石,率先冲锋,促使五国联军士气大振,紧随冲锋。秦阵营混乱,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出。

对此,五国联军和秦军相持逾月,联军撤回。魏安厘王为表彰信陵君击败秦国,收复关东失地的功劳,将其拜为上相,封邑五城。对此,在笔者看来,五国联军之所以没能一举消灭秦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秦国大军退守函谷关,选择借助于山川之险来坚守,这让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的五国大军几乎无计可施。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依《后汉书·郡国志》所载:“谷城”瀍水出,有函谷关。谷城隶属河南尹辖治,遗址应在今洛阳市西北磁涧镇柴湾村附近,而东汉时的函谷关应在今新安东3.5公里处。),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在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有恃无恐,频繁进攻山东六国,无疑是仗着自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换而言之,秦国不怕在山东六国的战场上吃到败仗,因为即便被击败的话,自己也可以退守函谷关,通过函谷关来抵挡山东六国的联军。在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军虽然被初期受挫,不过在退守函谷关之后,信陵君魏无忌同样无计可施。

一定程度上,秦国的函谷关,可以和三国时期蜀汉的剑门关相提并论了。在魏灭蜀之战中,钟会率领10多万大军进攻蜀汉,却被姜维挡在剑阁一带。虽然姜维只有数万大军,不过,因为剑门关易守难攻,钟会也是无计可施。另一方面,在河外之战中,信陵君魏无忌之所以退兵,也是因为当时的五国联军,不具备消灭秦国的实力。彼时,赵国经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的重创,已经没有多少精锐之师了。如果是巅峰时期的赵国,不用其他诸侯国的帮忙,自己就可以和秦国较量了。

同样的道理,魏国和韩国在商鞅变法后,可谓屡次遭到秦国的进攻,不仅损兵折将,更丢失了大片的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燕国和楚国虽然派出了兵马,但是,这两个诸侯国因为距离秦国相对较远,受到的威胁相对较小,所以在合纵攻秦之战中更偏向于出工不出力。因此,在笔者看来,不是信陵君魏无忌不想消灭秦国,而是当时的山东五国没有这个实力。

最后,在战国末期,秦国的整体实力已经碾压山东六国中的任何一个诸侯国了。当然,对于山东六国来说,如果能够团结一致的话,还是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的。不过,因为山东六国之间的利益不同,即便组成了联军,也很难一举消灭秦国。因为在战国末期,想要真的消灭秦国,意味着山东六国都必须拼尽全力,拿出所有的兵马。对此,在笔者看来,让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国出兵的话,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这三国和秦国非常邻近,深受秦国的威胁。

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击败了秦国,这三个诸侯国也容易从秦国手中夺取疆域。不过,对于燕国、楚国、齐国这三国,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则明显不同了。其中,就齐国来说,和秦国之间隔着魏赵韩三国,也既没有受到秦国的直接威胁,自然不愿意参加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之战。至于燕国和楚国,虽然派出了大军,但是,他们也不是真心出力,毕竟秦国当时的主要进攻目标,不是燕国和楚国,而是魏赵韩三国。综上,在第四次攻秦之战中,当秦军退守函谷关后,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的联军和秦军相持数个月后,只能选择退军,对于这些诸侯国来说,既没有实力,也不敢奢望一下子消灭秦国。而这,自然给了秦国喘息之机,促使其继续执行一统六国的计划。

战国时期多国合纵,为何对秦国却没用呢?

战国时期多国合纵,为何对秦国却没用呢? ? ?

合纵

合纵或合从,合众弱以攻一强,中国春秋时期及战国时期的外交及军事策略,是南北纵向诸个国家合作,抵挡西边秦国的东向发展。战略上即使倡议诸国组成被动的联合防御阵线,依然不是长远有效的方式。同时各国间存在着历史的矛盾,携手联手防御简直是空谈。合纵最主要的战略创新则是从联合抗秦,提升到合作攻秦灭秦。

根据《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在游说秦惠王连横不成后,转而游说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合纵之势形成,苏秦掌六国宰相印,然而各国之间也存在大小矛盾,苏秦在齐国被刺杀,合纵联盟随之瓦解。最后被连横所破解。在合纵抗秦基础建立后,亦有合纵灭齐之举。

合纵攻秦

当时战国七雄中秦国实力最强,严重威胁山东六国生存。一共有四次合纵攻秦战争:

公孙衍倡导、楚怀王主盟的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之战(前318年),秦军胜;

孟尝君倡导、齐湣王主盟的齐魏韩三国攻秦之战(前296年),联军胜;

信陵君倡导的魏赵楚韩燕五国攻秦之战(前247年),联军胜;

赵国将军庞煖倡导的赵楚燕魏四国攻秦之战(前241年),秦军胜。

合纵攻齐

合纵并不一定针对秦国: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苏秦劝齐湣王放弃帝号。前287年,赵国李兑、齐国苏秦倡导齐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抗秦,结果齐湣王出兵灭了宋国,引起列国的不满,将矛头转向齐国。前286年,燕韩赵魏秦五国合纵攻打齐国于济西,齐国几乎灭亡。

连横

连横,或连衡,为东周战国时代以张仪为首的纵横家向秦国所提出的一种外交策略,指秦国联合一些弱国进攻其他弱国,以破解当时公孙衍向六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所提出的合纵。

名字源起

战国时代,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

连横一计,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s:韩非子/五蠹》:“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抗秦为南北向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联合,故称“连横”。

目的与成效

秦国于战国后期成为最大国,于是公孙衍提倡合纵,即六国联合抵抗秦国。为此,张仪等纵横家提倡连横,指六国中的某几个国家联合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其目的有二:

使六国不能团结一致;

造成六国彼此的内讧;

秦凭着雄厚武力,利用此计收到实际的效益:瓦解六国的联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8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