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为何喜欢在冬季用兵,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社会背景下,皇帝挑选继承人是一个很严肃的过程。清朝时期,更是出现“九子夺嫡”的大场面,可见皇子能够夺得皇位继承人,是个极为重大的事情。不过,顺治的第三子玄烨获得继承人的原因却很奇怪,他既不是因为才华尤其突出,也不是因为领兵打仗,只因为他生了一场病——天花,正当众人以为玄烨要一命呜呼时,没想到他去鬼门关走了一遭而痊愈,还获得天花免疫力,于是就被立为皇位继承人了。由此可见,清朝的时候,人们对于“过痘”是如此的恐惧,而能够从这种病情中痊愈皇子,自然也就被古人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后金的皇帝们都有一个默契——对明朝发起战争,一般都是九月至次年三月,而四月至八月,往往按兵不动。只在冬季打仗的节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在仔细研究历史记载会发现,古人对于“天花”异常恐惧。在古代,天花无法治疗。最令人恐慌的是,天花病毒繁殖极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速度传播。一旦感染,病人很容易产生并发症状,病死率高达30%。即使愈合,脸上也会留下麻点,严重破相。
后金人尤其害怕天花。因为他们之前居住在塞外,天气寒冷,一般不生痘疹,所以身体中没有免疫力。进入中原后,他们一旦感染上天花,最后的结局几乎都是死路。而天花病毒性喜炎热,通常在夏季流行,冬季很少传染,故此,清朝皇帝避开夏季,选在冬季用兵。
明朝身为满洲人敌对方,也在研究他们不在夏季出兵的原因。在做过调查后,明朝人认为后金人怕天花,所以在夏季用兵。满洲人对此曾说:“皆知我国怕豆子,恐他以此用计,多寻出痘孩子置于道路间。”之后,清兵进关,他们想寻找出过痘,也就是已经有了免疫力的战士上前线,可惜他们还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1640年5月,入关后没多久,多铎染上天花身亡,年仅36岁。礼亲王代善有3个儿子、1个外孙也死于天花。英郡王阿济格的两个妻妾,均在北京城感染天花而亡。顺治帝,24岁时死于天花……
在国内的土地上,天花被消灭的时间还要更早一些,1961年,最后一例中国境内天花病人的痊愈,中国再未出现天花病例。在世界历史中,1979年10月25日,最后一个天花病人在非洲索马里被发现。之后,地球上再也没有出现天花病人。直到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第33届大会正式宣布:“人类已经彻底消灭天花。”天花——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从此绝迹。
纵观历史,人们发现,“天花”竟然是迄今为止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科学方法消灭的唯一传染病。毕竟天花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肆虐了3000多年,影响了无数人的生命,甚至明清朝廷还利用它来发生征战,天花也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幸好它已经被消灭,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其他的疾病也可以被消灭,人类的未来可以越变越好。
1、武器装备落后是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一是参战舰艇总体实力弱于日舰。战前,清廷海军军舰总数为78艘,日本为31艘;海军总吨位为8万余吨,日本为5.9万吨。虽然清廷海军总体上优于日本,但参加黄海作战的海军只有北洋舰队,主体力量弱于日本。
二是参战舰艇的船龄相对老化。主要表现为船体结构不牢,多有船体松动现象,航速低、机动灵活性较差。
三是老旧武器装备未能及时更新。甲午年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不惜挪用海军经费,大修庭院、楼堂和馆所。在穷奢极欲的挥霍中,国防开支全面紧缩,拮据万分。
2、作战准备不足是海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清朝末期,吏治腐败,政府无能,内忧外患交织,军队缺乏打仗思想,是这场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准备不足。1876—1888年,清廷海军整军备战的意识还比较强,大量外购先进战舰,海军整体力量和能力高于日本。但在1888年后,侥幸心理充斥军队内部,彻底停止了军舰的外购和发展强大舰队的计划。
二是参战弹药携备不足。据北洋海军的洋员马吉芬战后回忆,北洋海军的弹药供应极为不足,至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的305毫米主炮的爆破弹和150毫米火炮的所有炮弹全部打光,仅剩15发穿甲弹,“定远”舰也是如此。日舰则备弹十足,直到最后仍在猛烈射击。
三是实战训练不足。甲午海战爆发前,北洋海军也在大搞训练,李鸿章多次检阅,并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但是,当时的训练重基础、轻实战,重表面、轻实用,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3、指挥人才缺失是海战失利的直接原因
海军是专业化、技术化极强的军种,人才建设历来是海军发展之根本。甲午海战前,与日本相比,清廷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处于较低水平。
一是建校起步晚。1855年,日本在长崎等地创办海军传习所和多个海军操练所。1870年,日本兵部省提出“大办海军”,把创建学校、广选良师、提高海军军官素质作为海军建设的头等大事。直到1866年,清政府才建立第一所海军学校,即福建船政学堂。此后一直停滞不前。
二是教学体系不科学。军事人才培养,尤其是技术军种指挥人才的生成,应当采取高、中、低培养相衔接,技战术合一,院校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然而,当时清廷海军院校教育缺乏统一规划,没有高、中、低教育层次之分,院校间也缺少分工合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三是战斗精神的教育培养严重不足。中日海军院校教育在基础课程上大体相同,都是学习西方的理工科知识为主。但在军人战斗精神、战斗意志教育上,两国相差很大。
四是高级指挥人员不懂海军建设。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但在5位大臣之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
4、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扩展资料:
1、缺乏预见: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战略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迎击日军。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明末乱世,吴三桂身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与皇太极对峙,令满清八旗踌躇不前,但后来却“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令大顺朝如昙花一现。其时,崇祯已死,吴三桂为无主孤军,投向李自成则可阻挡清军,投向清军则李自成大厦将倾。作为政治家的吴三桂选择引清兵入关,陈圆圆的影响可能是最微末的理由。
1.世受皇恩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最拿得出手的理由便是为崇祯复仇
崇祯煤山自缢,源自李自成的大顺军攻打并占领了北京城,所以,尽管清兵也与大明征战多年,但逼死崇祯的“锅”,从皇太极到康熙再到乾隆等历朝皇帝,都是不愿意背负的。始作俑者也是最佳的背锅侠——李自成及其大顺军队成为众矢之的。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最拿得出手的理由便是为崇祯复仇,此时皇帝已死,世受皇恩的臣子理应殉国,但大仇未报,吴三桂不能死,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又无法跟大顺军决一雌雄。吴三桂事实上成为清军和大顺军中决定胜负的“一根稻草”,无论投靠任何一方都能改变历史走向。
从封建传统的君臣大义出发,吴三桂应该引清兵入关,但从华夏蛮夷之分中,吴三桂应该跟李自成一起将清兵阻挡在山海关外。但吴三桂权衡利弊,知道李自成的土匪军队难成大器,便以为崇祯复仇为名义,投向了清兵阵营。
2.住在北京城的吴三桂家人,成为李自成勒索威逼吴三桂的牺牲品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忙着登基和分封三宫六院,一众大将和追随者也以为天下大定,忙着封侯拜相,吃喝享乐,并无新朝中兴的气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大顺朝的短板,其中最失去人心的举动莫过于以刘宗敏为首的大顺朝将领勒索前明的官员。
对于农民军来说,他们并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和能力,需要依靠这些旧臣,有所礼遇。但实际上却将他们拘拿拷打,索要金银,与土匪无异。在被拷打的人中,就有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李自成和刘宗敏不是不知道吴三桂的价值,但却没有区别对待,令吴三桂对大顺朝极其失望。
吴襄及其家人,上下三十余口,成了李自成杀人立威的刀下之鬼,但也在事实上将吴三桂推向了清军一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实际上也是报杀父之仇。
3.让吴三桂冲冠一怒的并非是陈圆圆的爱情,而是事关男人的尊严
历来人们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归结为“冲冠一怒为红颜”,即极力夸赞陈圆圆之美色和吴、陈爱情之忠贞。实际上,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事件的缘由中,陈圆圆只是微不足道的砝码,在国仇、家恨之外,在权衡、谋略之中,真正让吴三桂愤怒的,或许是女人被抢的尊严扫地。
首先,陈圆圆并非吴三桂的正妻,原本就是歌姬,被陈圆圆纳为小妾,宠爱有加十分有可能,但说到如果为了一个小妾而甘愿背负“骂名”而不计后果似乎不太可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非鲁莽的冲动行为,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在陈圆圆和吴三桂事件中,文学作品和传说给予了很多事实之外的修饰,但这些都没有接近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本质。如果说吴三桂真的为陈圆圆被刘宗敏淫辱而愤怒的话,只能是所谓的男人尊严,而绝非爱情。
概而言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原因有三:
其一,崇祯煤山自缢,吴三桂身为辽东总兵世受皇恩,引清兵入关攻打大顺军队,是为崇祯复仇,以尽人臣之礼。
其二,吴襄全家被杀,吴三桂家人被李自成百般折磨,阵前屠杀,引清兵入关为家人复仇,以尽人子之孝;
其三,刘宗敏淫辱陈圆圆,陈为吴三桂爱妾,刘为李自成大将,引清兵入关是怒火中烧,捍卫男人被夺妻的尊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8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国历史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