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亮
2015年1月21日,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陈舜臣先生在神户去世,享年90岁。陈舜臣生于日本神户,但祖籍则是中国台湾,中日双重的身份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始终把中国作为焦点,中国历史成为他耕耘创作的主要对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秘本三国志》、《小说十八史略》、《茶事密路》等代表作,不仅深受日本读者的喜爱,近年来也被翻译成为中文版,为中国两岸三地的历史喜好者钟爱,成为目前市场上历史类读物的畅销书。
陈舜臣的作品不同于内藤湖南、白鸟库吉、宫崎市定、桑原骘藏等日本中国学研究者那样专深,而且也与日本传统私小说文学那种细腻、柔软的风格截然不同,他总是习惯截取中国历史转折节点来进行宏大叙事,给读者带来一种恢弘磅礴的气势和悠长浓厚的历史感。
日本人讲中国历史
实际上,中国历史故事的日本式叙事,早在江户时代就有所展开。到了近代,中岛敦、青木正儿、芥川龙之介也都对中国古典传奇、文学故事进行了再加工,赋予了中国文学和历史故事新形态、新风格,并启发了鲁迅的《故事新编》。战后,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吉川英治也再次将笔端触及到中国的历史,将时代变换、国运盛衰、人生浮沉、使命追求等主题融合在他们的中国历史小说中。
然而,不管是井上靖的《敦煌》、司马辽太郎的《刘邦与项羽》、还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虽然也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其笔下的中国历史人物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但因为他们是用日本文化中的信念、历史观、世界观写给日本读者,是给日本的文化、价值内核包装上了中国历史故事的外衣,因此这种“和魂汉才”式的叙事总给中国读者一种若即若离、似曾相识又绝非本我的疏离感。
左起: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吉川英治
陈舜臣先生则是带有对中国、对中国历史以一种敬仰和同情的情愫来进行文学创作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一种不同于日本其他中国历史作家的亲近感。他大概与同样根在中国又长于日本的另外一位大师吴清源先生相似,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动力和灵感。
例如,井上靖的《天平之甍》、《孔子》、《敦煌》是站在传承和弘扬文化的立场上,截取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节点,刻画出孔子、鉴真、赵行德等人,他虽然以中国历史故事和人物为作品的主线,但其中宣扬的则是世界主义的情怀,正如《敦煌》中对西夏文化的评述所言:“它不属于任何人,只要不烧掉,有地方存放,谁也不会抢走,也不会属谁所有,只要放在那里不被烧掉,就有它的价值。”
司马辽太郎的《刘邦与项羽》、《鞑靼风云录》也生动地刻画出刘邦的富于心计、项羽的直率、赵高的变态欲望、章邯的无奈、彭越的寡情、皇太极的雄才武略、陈圆圆的薄命,然而,参照对比他的《丰臣家族》、《关原之战》、《龙马在行动》,则感到司马是在用日本的价值观来刻画中国,让人觉得他们不过是信长、秀吉、家康、阿市等人物的中国版。而在《坂上之云》中,当面临中日两个民族的对抗和战争时,司马则站在新生的明治日本立场上,将清国描绘成一个垂垂老矣的败者,日式文化民族主义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陈舜臣悲悯的家国情怀
然而,陈舜臣先生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由盛转衰的历程则是带有一种特殊的悲悯情怀,他更多地选取中国近代史的转折节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之上,对近代衰败的中国给予一种同情。在他耗时三年完成的《鸦片战争》中,他以宏大铺陈的笔法描绘了清帝国走向落日斜阳的历程,不仅刻画了林则徐、道光帝等左右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人物,还从虚构的小人物角度着手,力图说明这场战争对于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
例如,在《鸦片战争》风雷篇“火攻”一节中,陈舜臣描绘了谊谭和西玲一对兄妹在中英舰队对战中的境遇,也刻画了林则徐处在当时历史拐点时刻的心境,给人以身临现场的真实感和紧迫感,并引发读者对清帝国走向没落的悲叹。
“由于整队的狙击兵排列在军舰上,清军的水师无法靠近……一个喷筒落在谊谭的帆船后尾上。谊谭正准备跳水。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喷筒没有冒火苗,所以他一点也没有觉察…侵入鼻孔的烟,把一种猛烈的酸性刺激,一下子传到眼窝下面。谊谭的眼睛发黑了……毒气侵入了他的神经中枢。他不是跳进水里,简直是跌倒到海里去的。”
“天亮以后,林则徐检阅了头天晚上出击的水勇.一排排被海风吹黑了脸……年轻的士兵们一队接一队从他面前走过。每走过一队士兵,他们那跃动的生命都在林则徐的心上投下影子。这些生命将要成为英国可怕的武器的牺牲品……这些年轻的士兵牺牲后,还会有人组成第二道、第三道防线,来保卫山河……”
在谈及《鸦片战争》的写作缘由时,陈舜臣坦然回答:“我是台湾人,由于战争我变为日本人,二十多岁时又恢复为中国人,我想再一次查清,究竟如此捉弄自己命运的是什么,因为这是决定我命运的战争。”随后,他又创作了《鸦片战争实录》,以文学随笔式的笔法,将文学家的历史见地和历史学者的动人文采融为一体。
陈舜臣代表作《鸦片战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而之后,陈舜臣进一步将笔端触及到清帝国走向奄奄一息的那段坎坷历程,创作了《甲午战争》,该书日文名为《大江不流》,暗指清帝国如同硕大的江河却被淤泥阻塞无法流通最终败给朝气蓬勃的新生日本。该书对李鸿章、袁世凯、丁汝昌、金玉均、闵妃、大院君、陆奥宗光、山县有朋等中、朝、日三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并力图厘清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将当时风云变幻的东亚局势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在该书的篇末“终场与开幕”一节中,他专门刻画了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对话,来表现清廷当时因权术斗争而无法团结一致对抗日本的无奈——
“伊藤博文就插嘴道:‘我们都不能长生不死,的确应该让部下适当地分担工作,可是,收罗人才不容易呀!听说中堂阁下那里俊才如云,令人羡慕!’……‘如云?’李鸿章微微一笑,露出自嘲的表情。在场的人当中就有北洋派的主要人物——伍廷芳、马建忠、罗丰禄、徐寿朋、于式枚……网罗了如云的俊才,最后还不是败给了日本……‘可惜是乱云哪!’李鸿章说道。”
陈舜臣著《甲午战争》,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在这里,我们又仿佛能够从陈舜臣那里读到鲁迅那种对于中国衰败的批判式思考。这种带有悲悯情结和深切反思的历史叙事,让他的小说在骨子里透出的不是日本风味,而是浓厚的中国式家国情怀。
司马辽太郎称,能够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这是因为他不是简单地作为日本人去刻画被客体化、对象化的他者中国,而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带有关切、悲悯和同情地在叙述中国故事。从这一点来看,正是中国历史的曲折磅礴造就了陈舜臣的作品,而陈舜臣的作品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中国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7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