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不穿,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众妙之门 2023-06-17 17:45:08

古代打仗弓箭连盔甲都射不穿,古人打仗为什么还拼命放箭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弓箭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前言

弓箭的发明,起初目的是为了方便狩猎,在原始时期,各类大型凶猛野兽与人类共存,人类外出觅食期间,难免遭受野兽的侵袭。为了能够快速制服野兽,也为了能更方便的狩猎,原始先民发明了弓箭。

1963年,中国山西朔县峙峪村,在距今约2.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弓箭出土实物。

此后,发展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私有制的发展滋生了人类的野心和征服欲,由于弓箭自身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之中,成为火药发明之前不可替代的强有力武器。

也许会有人疑惑:古代士兵都穿盔甲,箭又射不透,拼命放箭又有什么用?。

一、在冷兵器时代,杀伤力极强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分为近距离搏击和远程射击,前者使用的兵器多为矛、枪等,而远程射击一般使用弓箭和弓弩。

弓属于抛射兵器,由弓臂和弓弦构成,弓臂的弹性和弓弦的柔韧可以让弓弯曲到一定程度,拉弓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蓄力的过程,当力量在一瞬间释放,弓弦上的箭便射向远处的目标,非常实用,且杀伤力极大。

弓箭的使用,使攻击时双方拉开一定距离,无论是在捕获猎物还是应用于军事,都能够更好地保证自身安全,因此极为受重视。

弓箭属于杀伤性武器,结合人的体力和弓的弹力,力量在拉弦的过程中积蓄,瞬间爆发将箭射出,故射程远、射速快、杀伤力强、命中率高。

《易·系辞》所载:“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起初弓箭的制作简单,用单片的木材或竹材制成,仅仅用削尖了的木棍或是竹竿作箭,且发射速度快,重量轻,易携带,但也正因如此,弓箭蓄力较差,射程不远,威力也小。

后对弓箭进行改进,在商晚期便已使用双曲复合弓,到东周便有了成熟的弓箭制造技术,选材也极为严格,“取六材( 干、角、筋、胶、丝、漆)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因为是依靠人的臂力进行发射,弓箭使用者需进行大量训练,以达到实战中的快、准。弓箭的射程约有250米,射击间隔时间短,因此在战争中应用广泛。

弓弩的制造源于弓箭,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构成,相较于弓箭结构更加复杂。

《孙膑兵法·势备》云:“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于百步之外”,

弓弩的使用不同于弓箭,主要依靠自身的机械力将箭射出,因此对使用者没有过高的要求。

弓弩的射程是弓箭的一倍左右,杀伤力和命中率也高出弓箭许多,据史书记载,弩可贯穿两层铁甲,是非常厉害的远距离杀伤性武器。其不足之处在于,与弓箭相比,填装时间较长,射击间隔时间长。

《汉书·地理志》云:“汉兵器以弩为尚。”

“习弩”是训练士兵的重要科目,弩兵“材官”是军队作战的主力部队。

汉代对铜弩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弩机的精准度和稳固性,在弩机的望山上增设刻度,这与现代步枪瞄准装置的表尺有异曲同工之妙,射手通过刻度将视线聚焦到箭簇前端再瞄准目标,有效的提高了命中率。

《六韬·军用》记载,军队中的弩装备,在战国时便已占到五分之三的比重,至汉代,军队大量地装备了一石、二石、三石至十石的弩。为了改善弩箭的射速,军队通常采用几对士兵轮番射击的方法,加之协同作战的战术策略,弓弩成为战场上强有力武器。

强弩步兵在战场上具有射程、精准度的优势,且杀伤力强,即便是披重甲的骑兵,也难以抵挡强弩的强势进攻。

二、甲胄的保护只是局部,并不周密

由于影视剧中对战争场面的夸大与美化,使观众对甲胄产生一些误解,认为甲胄是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刀枪不入,但是在战场上使用起来并非如此。

甲,是指防护身体的甲衣,胄,则是指头部护具。商代及西周时期,将甲制成前搭状,用系带的方式将其固定,主要防护前胸部位;而胄则带有装饰性,主要防护头顶部,未对面部和颈部进行全面保护。

到了秦汉时期,才注重甲、胄之间的连接,通过特殊形状的甲片进行过渡,达到对头部的保护。

《周礼·司弓矢》记载:“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堪质者。”

弓弩的最初使用便是针对皮甲,为了行动方便,冲锋陷阵的普通士兵不会全身穿戴防护周密的重甲,所以仍然避免不了被射杀。

再者,实际上由于技术、制作原料以及等级的限制,甲胄的穿戴在东周时期便已形成体系,有一定的等级差别。观察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可知,不是所有士兵都能够穿上制作精良,防护周密的铠甲。

甲胄制作工艺繁琐,甲片成型之后,需要在甲片上开凿小孔,然后用皮条编缀,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的甲片层层叠加,使甲片上下左右连接到一起,甲胄的制作要消耗不少人力物力。

因此,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所穿的盔甲,仅仅能做到简单的防护,如明朝的棉甲、和布面甲等,多为普通士兵穿戴,只是能够做到不被流矢伤及直接毙命,并不会凭借甲胄的保护而刀枪不入。

并且,因为力的惯性,即便是没有被箭直击要害,被击中的士兵也会因为强烈的撞击削弱战斗力。

三、大规模发射弓箭的作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箭的使用,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弓是古代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董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弓弩射程远,命中率高,杀伤力强,针对无甲和披轻甲的轻骑兵,弓弩是很有效的远程射杀武器。

“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弩机)发之,远者千余步”。

弓弩一般体型较大,不适合长途行军作战,因此,一般都是用于守城。

弓弩中最有名的便是床子弩,体型巨大,最远射程可达1500米。床子弩因体型巨大已不适合单兵操作,需要几人合力才能将长达一米的巨大的弩箭射出。

在宋辽澶州大战中,辽军元帅萧挞凛便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三弓床弩的齐射伏击,一箭中额,射落马下,当场死亡。

足以见得,在平原作战或者守城时,弓弩可以作为有效射杀武器,即便敌军穿上盔甲,仍然避免不了弩箭带来的巨大的撞击,从而打乱敌方行军方阵,打击敌军士气及战斗力。

此外,因为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即便是盔甲的防护作用好,被射到其他部位,即使没有当场毙命,也会因为伤口感染造成死亡。

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在邙山大战中,与北齐落雕都督斛律光对射,不幸被射中额头。王雄将军没有当场毙命,但伤势严重失去战斗力,最后靠着战马才回到阵营。因为年事已高,加之伤在额头,伤势过重,当晚便因伤口感染和流血过多而死。

再如三国时期的魏国将领张郃,便是在木门被弩箭射中右膝,留下隐患后因此身亡。

那若是敌方的盔甲质量确实好不易直接毙命,或是人家身体强壮不易因为受伤感染死亡呢?

如北周将军田弘,作战勇猛,数次被射破骨头,但田将军身强体壮,每次都能恢复的很好继续领兵作战。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老祖宗的智慧是无穷的,为了能够完美杀敌,便想到了在箭头上涂毒的方法!

据《后汉书·耿恭传》记载:“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

耿恭将毒涂于箭上,使得中箭的匈奴伤口溃烂,造成匈奴大面积伤亡。

四、败军丢盔弃甲时可用于追击

射箭不仅可用于阵前扰乱敌军阵法,也可用于战后追击。

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由此可知,当战事失败后,为了能够更快的逃命,士兵会脱下繁重的战服,甚至连兵器都会丢掉,面对毫无保护慌忙逃窜的敌军,箭矢能发挥最大威力射杀敌军。

结语

因此,并不是箭在战争中没有用,而是我们对其有太多误解。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和弓弩一轻一重,各有千秋,可谓是强有力的杀敌武器。

正是因为有其他兵器无可比拟的优势,弓箭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为兵家所重视,在传统教育中,“射”在六艺中处于重要地位,弓箭文化延续至今,成为了一种体育形式,这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兵器史稿》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士兵的盔甲?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士兵的盔甲?弓箭的杀伤力有被高估吗?

其实古代战争,双方使用的都是冷兵器,在科技方面也没有谁占据绝对的优势,但远程攻击似乎还是会比近身肉搏保险一些。只是有些时候会出现一种比较尴尬的情况,就是弓箭的箭头根本刺不穿士兵的盔甲,因为当时的工艺技术还没办法把箭头打磨的太锋利。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弓箭的杀伤力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弓箭的命中率也是一个问题,在现代战争中子弹的命中率都达不到50%,就更别说弓箭了,所以虽说是远程攻击,但杀伤力实在有限。

古代弓箭并不是射不穿盔甲的。古代有很多的张度强的复合弓都具备射穿士兵盔甲的能力。然而,在早期汉朝~晋朝这一段时间由于弓箭材料的限制以及制造工艺的限制,当时的弓箭只是由一层竹条构成,所以这一时期的弓箭确实是不具备穿透布甲和锁链甲的能力的。

而在影视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三国时代的很多战役中都会使用弓箭手拼命的互射弓箭,那为什么各交战国明知弓箭威力不足,却还要浪费箭矢呢?

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满洲人是有原因的,清弓110米可以穿破皮甲,75米用重箭可以穿破锁子甲,50米用重箭可以破板甲。而明朝当时的北方军队喜欢用的火器是三眼铳。大部分北方军队都是使用三眼铳。三眼铳的射程很短,二十左右才可以破双层棉甲。

而明朝用鸟铳比较多是南方兵,也就是浙江兵,射程最远的是鲁密铳,射程150,破棉甲要在六十米之内。要知道士兵不是所有人都有盔甲的,没有盔甲的士兵还是很多的,所以说大量的放箭对那些毫无防护的士兵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如果是大规模人数的战争,士兵们对弓箭的精准度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能够做到地毯式的射击就完全可以达到目的了,在双方冲锋的时候,弓箭手可以降低对面的士气,并且还能削弱对面的力量,弓箭作为一个远程武器,在古代战争中还是非常重要的。

弓箭在古代是稀缺之物,如若无用,怎能如此浪费。打仗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比拼,无用谁这么玩。射穿的问题,蒙古骑兵打遍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蒙古的冶金技术提高,有了穿甲箭,可以破甲。步兵的弓,比骑兵更厉害,步兵的弩破甲能力更强。

宋朝时西夏人发现了更厉害的神臂弓,可能相当于现代弓的弱小版,后来宋国也学过来了。

为何两军对阵,要拼命射箭浪费呢?

为何两军对阵,要拼命射箭浪费呢?

古代的战争中,弓箭是战场上必不可少的武器,弓箭分很多种,有重型弓弩,是多人配合下使用的武器,基本上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跟架子弓差不多,机动性比较差,但威力很大,射程更远。还有就是威力比较小一点的单人作战弓弩,一般有效杀伤距离在20米到50米左右。

古代的弓箭一般在有效射程内,虽然无法穿透盔甲,但是普通士兵所穿的铠甲还是会有所损伤的,对于一些重型铠甲,普通的箭弩无法穿透。所以理论上不存在穿不透的盔甲,只是没有在有效射程范围内。

弓箭的发展也伴随着古代盔甲的发展,秦汉时期,匈奴和汉人的作战,当时匈奴人的弓箭无法穿透汉军骑兵的铁甲,但是却可以射伤缺乏护甲的战马。但是大部分普通士兵所戴的盔甲很容易被穿透。

由于材料方面的限制,汉到晋朝这一段时间,弓箭基本上都是由一层竹条构成,杀伤力也并不强。

南北朝时期,盔甲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有了更全面的战马护甲和骑兵护甲,但与此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骑兵的机动性。不过历朝历代,有全身重甲的人不多,普通士兵还是无法躲过弓弩在有效射程范围内的杀伤。

到了经济发达的宋朝,军队装备得到了升级,军队大批量装备了复合型盔甲,防御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弓箭的威力也越来越强,从最开始箭头由石头到青铜再到铁器,箭头越来越硬,越来越锋利,穿透力也更强。

所以除了重装备的一些特殊铠甲,大部分的盔甲可以造成伤害。古代两军对阵,普通的弓弩无法对一些特殊材料的盔甲起作用,但是由于造价过高,并不能在军队中普及,有好的装备都是装备在精锐部队,普通士兵想要抵挡箭矢,只能用盾。

因为他们身上穿的有可能是牛皮或者藤甲,或者没有,根本无法抵挡,所以很容易受伤,医疗条件差的古代,受伤就意味着很快失去战斗力,甚至丢掉小命。

而且两军对阵之时,往往距离都比较远,并不在弓箭有效杀伤范围内,两军拼命射箭,想要射伤战马打乱对方的阵营和射伤一些未带盔甲的士兵。最开始冲锋的往往都是骑兵,这对于敌军士兵的冲击非常大。其次就是提高军队的士气,赢得先机。

古时候的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打仗时为啥要拼命射盾?

在古代楚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夸耀它的矛说,他的矛举世无双能够刺穿所有的盾,然后又夸耀他的盾坚硬无比,能够挡下所有矛的攻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矛盾的由来。而矛和盾也始终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一对冤家,只不过后面的矛被弓箭所代替。那为什么脆弱的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打仗的时候所有弓箭手还要拼命瞄准盾牌齐射呢?

中国古代弓箭与盾牌的发展史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的出现其实是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的。一开始的时候,像商朝和夏朝是没有完备的弓箭,所以他们经常遭到北方匈奴的进攻而束手无策。到周朝的时候开始发明出弓箭,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就射穿游牧民族的身体。

那个时候,北方的匈奴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熟悉各种骑射技术,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弱点,就是没有完备的铁器和青铜装备。而中原地区的华夏人则是已经掌握了完备的青铜制造技术,能够在战争之中制造许多青铜箭头。匈奴人骑兵打仗的时候,穿的都是他们的牛羊毛皮,根本不能抵挡住弓箭的攻击,所以弓箭在中国冷兵器时代是一大杀伤利器。

盾牌的最早发源地也是中原,它是华夏人身上所穿铠甲的一种延伸。盾牌能够用手拿着在最大范围内保护士兵的身体。它既能够适应单兵作战,又能够在成千上万的士兵之中组成盾牌阵。古人在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大与否的时候,就会用带甲百万这种词语来形容。但是在弓箭与盾牌的发展历史上,许多弓箭都无法射穿盾牌,只有到北宋时期,一些神臂弩才能勉强射穿。

弓箭的目标不是盾牌而是人体

在我们现在看到许多电视剧之中,两个国家之间交战都会派遣自己的弓箭手先进行一阵轮翻射击。而对面被射到的国家则会举起盾牌来保护自己,在这个过程之中盾牌能够挡下很多箭头。

所以我们就产生了疑惑,弓箭既然不能射穿盾牌,那为什么要无端浪费人力去射击?其实在古代冷兵器作战的时候,弓箭的目标根本就不是盾牌,而是人的身体。很多时候弓箭上的箭头会被涂上一些毒药物吗,如粪汁等物,它射中人体之后就会造成大面积溃烂感染使得人不治而亡。

像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站在城头之上,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膛。因为距离太远,弓箭威力大大减弱,所以刘邦中箭之后,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就大声说射中的自己的脚趾头来稳定军心。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是因为这个旧箭伤发作而死。

弓箭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减缓敌人进攻的脚步。在冷兵器时代作战的时候,双方基本上都是上10万级人数规模的大型攻城战役。这种级别的战争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士兵都装备着铁质的盾牌,所以用弓箭进行抛物线漫射能够减缓许多敌人进攻的脚步,从而为守城将士准备守城器材争取更多的时间。

结语

弓箭和盾牌在中国冷兵器史上始终是相生相克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到明朝末年的时候,火器开始普及到军队之中,弓箭被逐步抛弃。但是清朝的入关打断了明朝火器化的进程,清朝号称以骑射得天下。又重新把弓箭从历史堆捡起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7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