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战国时期有哪些纵横家?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合纵连横”,简称为“纵横”,是指战国时期的一大学派——纵横家,其所宣扬并推行的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政策。想必了解过战国历史的读者都不陌生吧?
一提起战国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大家都知道有哪些人呢?
第一个想必就是张仪,随后就是苏秦,除了他们俩,大家还知道其他的纵横家吗?
答案待会再告诉大家,我们先来谈谈张仪和苏秦。
大家对张仪和苏秦这对师兄弟应该也不会陌生,我们通常认为在战国中后期,就是他们师兄弟搅动着战国风云。可是,近些年出土的文物资料还有一些史书典籍的记载中写到,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而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就二人的生卒年而言,他们相差了整整二十六年,也就是说,张仪叱咤风云的时候,还没有苏秦什么事,而苏秦叱咤风云的时候,张仪早就驾鹤西去了。还有一点,苏秦是燕国的间谍,他的目标是搞垮齐国,为燕国复仇,他与秦国对抗的时候并不多,与秦国自然也算不上对手。
那么,张仪真真正正的对手又是谁呢?
他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公孙衍。公孙衍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前期为秦国效力,一度成为了秦国的第二任大良造,这个时候的大良造“含金量”可要比后来的大良造含金量高多了,这点我们在下面会仔细说明。可就是这样的一位秦国高官,后半生却一直在为抗秦、灭秦而奔走!这又是为什么呢?
公孙衍,魏国阴晋人士,早年出仕魏国,担任“犀首”一职,因而世人多以“犀首”称公孙衍。公元前333年,应邀入秦,被年轻的秦惠文王视为知己,不久将其拜为秦国的第二任大良造。很多人觉得,大良造后来也有很多人担任过,只是一个爵位,算不上什么大官。
我们先不说这个时候的秦国官制,就说说在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中,大良造处于什么位置吧。
在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中,哦,在那个时候应当称之为“十七级爵制”,“二十等爵制”是秦始皇在“十七级爵制”上的完善。在“十七级爵制”中,从高到低是这样排列的:十七级大良造,十六级少上造 ,十五级右更,十四级中更,十三级左更,十二级大庶长,十一正卿,十级客卿,九级五大夫,八级公乘,七级公大夫,六级官大夫,五级大夫,四级不更,三级簪袅,二级上造。
由此可见,公孙衍入秦便被秦惠文王授予了最高等级的爵位。
我们再来看看在当时的秦国官制之中,大良造权力有多大。
在商鞅变法后到秦惠文王前期这段时间里,秦国并未效仿山东各国,设立开府丞相,那么,秦国的百官之首是哪个官职呢,总不可能是大良造吧?
对,没错,就是大良造,在商鞅变法后到秦惠文王前期,大良造既是秦国的最高级爵位,又是秦国的百官之首,秦国的军政大权一手抓的那种。
公孙衍也并没有辜负秦惠文王的信任,在公元前330年,秦魏最后一次河西之战中,公孙衍率领秦军全歼了魏国的河西守军,还擒杀了魏国上将军龙贾,使得魏惠文王不得不割地求和,公孙衍的家乡——阴晋,也被魏惠文王割让给了秦国,秦惠文王把这座城市改成了“宁秦”,以表公孙衍之功。
在这一战之后,公孙衍之名扬名天下,但是,这场战役也是公孙衍离秦的导火索……
在此战之后,魏惠文王遣使劝说公孙衍,希望他不要再让秦惠文王东出攻打魏国,而是转攻西北的义渠或是南方的楚国。有人说,公孙衍是因为在河西战场上斩杀了数万同胞,对母国心怀愧疚,也有人说,公孙衍是收受了魏惠文王的重金贿赂。
总之,公孙衍在朝堂之上向秦惠文王提出了将进攻义渠作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秦惠文王出于对公孙衍的信任,本想答应。可就在此时,那位自称“势力之徒”的张仪入秦,向秦惠文王痛斥公孙衍误国,魏国本是战国霸主,虽在赵、齐、秦、楚等国的联手打击下走向衰败,但仍有强国之姿,一旦让魏国缓过劲来,恐怕这就是秦国的大麻烦了。秦惠文王听完了张仪的分析,如梦初醒,拜张仪为秦国客卿,以国宾之礼待之,继而慢慢疏远了公孙衍。
公孙衍遭到了排斥,不久便离开了秦国,历任魏国、韩国相国,而秦惠文王改革秦国官职,设立开府丞相,张仪则是担任了秦国的首任相国。从此之后,两人水火不相容,走上了对抗的道路,张仪一生为强秦而奔走,而公孙衍则为亡秦而奔走……
连横合纵的实质就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别的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和军事斗争,其中合纵是联合许多弱国来抵抗强国对弱国的兼并。
由于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军事实力也得到大幅增长,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时,秦国已经完全占据了关中,并在黄河以东占据了汾阴、皮氏等前进基地,在河南占据函谷关、陕城等重要关塞,控制了关中到中原的战略走廊,黄河天险几乎成为秦国内河,秦进可攻退可守,各国严重不安,于是策划?合纵?联合制约秦国,六国结成军事联盟,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和扩张,如果秦国对六国中的的某一国发动侵略,即等同于对所有盟国侵略,各国就会同时出兵作战。
整个战国时期一共进行了5次合纵。
第一次合纵
公元前的322年,秦国挥师进攻魏国河内地区,先后攻占了魏国4座城池,公元前318年,魏国丞相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五国推举楚怀王为第一任合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从侧后方进攻秦国。
但是这些合纵国中也是各自心怀鬼胎,楚国和燕国受秦国的威胁并不大,因此态度比较消极,基本处于观望状态,实际上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在函谷关交战,三国联军被秦军在函谷关击败,联军东撤。同时义渠君趁五国进攻秦国之际,也趁机发兵,不过被秦国另外一只军队击败。铲除后顾之忧后,第二年,秦军出函谷关反击三国联军,在修鱼大败联军,斩杀主力韩军8.2万人,至此第一次合纵宣告失败。
第二次合纵
第一次合纵中,义渠国在秦国背后偷袭惹恼了秦国,秦国觉得应该先安定后方,先灭巴蜀、又北攻义渠,连占义渠25座城池,至此秦国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战略上还形成了对楚国的包围。此后秦国又出兵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公元前298年,秦国进攻楚国,大破楚军,歼灭5万楚军,攻占城池10多座。
齐国、韩国、魏国害怕秦国继续扩张,日后对自己更不利,趁秦军久战疲惫,在齐国的孟尝君倡导下,由齐王担任合纵长,组织3国联军联合进攻秦国,一直攻到函谷关,三国联军在齐将匡章率领下,以魏军为诱饵,诱使秦军出关追击,齐军趁机攻破函谷关,秦军大败,最后秦国割地求和,归还韩国和魏国大片城池和土地,第二次合纵攻秦取得胜利。
第三次合纵
秦国战败后,为争取时间修整军队,主动与楚国和齐国交好。公元前294年,休养生息完毕的秦国又露出獠牙,报复韩国和魏国,第二年秦杀神白起在伊阙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数年内连续攻占了韩国重要冶铁宛城等61座城池,韩魏两国国力逐渐衰退。此时赵国经胡服骑射后,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机动力强的骑兵部队,成为唯一能与秦国对抗的国家。
秦昭王不满于称王,改称西帝,又称齐王为东帝,中原几国怕两个强国联合,于是魏国和赵国联合齐国共同反秦,推举齐王为第三人合纵长,公元前287年,五国联军进攻秦国,由于五国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盘,进攻到荥阳时,五国就不再前进,谁也不先进攻,秦国为了破坏五国联盟,不仅示弱,放弃称帝,还将之前占了魏国、赵国的土地还给两国,于是联军还没等到进攻秦国就各自就地解散了。
同时合纵期间,齐国吞并了宋国,引起其他国家不满,于是五国合纵攻秦改成了五国合纵罚齐,燕赵联军首领乐毅领军占齐国七十二城,齐国仅剩即墨和莒,差点灭国。后来田单复国,但是齐国国力大损。
第三次合纵以攻秦无果,伐齐胜利结束。
第四次合纵
公元前269年,秦国实行?远交近攻?战略后,重点打击韩、魏、赵,公元前273年,白起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侵占魏国南阳地区;公元前260年,白起又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此外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大败秦军,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但是既没有夺回土地,也没有重创秦军。
第五次合纵
秦王嬴政即位后,依旧采取远交近攻方针,不断蚕食东边邻国土地,在战略上形成了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的态势。
为了谋生存,五国尽最大努力拼错了一只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进攻开始比较顺利,但是攻入函谷关后,又秦军主力击败,联军败退,第五次合纵失败,也拉开了六国被依次灭亡的序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6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