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魏延死后蜀汉将才会断档

以史为鉴 2023-06-17 17:17:57

“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魏延死后蜀汉将才会断档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何魏延死后蜀汉将才会断档?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有一句话叫作,“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讲述蜀国后期没有良将的尴尬局面,这句话并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一个叫《扫迷帚》的文学作品,当时这句话的确戳中了蜀汉后期的症结所在,从而得到广泛认可。

对于喜欢三国的读者,通常认为,蜀国大将应该包括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及魏延等人。

除魏延之外,前五人又被称为“五虎将”,这批人其实是两个年龄段的人,从相关资料可以分析出关羽、张飞、黄忠、赵云等人岁数应该不小,刘备死的时候62岁,关张赵三人都跟其一起打天下,可见当时年龄并不小,而黄忠出场就已经是老将,这些人即使关张不被杀也是不可能到蜀汉后期的。

能到蜀汉后期的名将应该只有马超和魏延,马超比刘备小15岁,应该算是三国中生代将军中比较有实力的人物,但是马超在投靠刘备后并未获得重用,公元222年,年仅四十七岁的马超就病逝了。

魏延的出生年不可考,但是从其人生履历来看,只能比马超更小,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应该算作是蜀汉“五虎将”后最佳中生代将领。

然而这样一个将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蜀国斩杀,出现“蜀国无大将”的尴尬局面,本文纵横就跟大家探讨一下,蜀国为何要自毁长城,害死这唯一可堪大用的将才。

虽然被罗贯中黑的很惨,但是掩饰不了魏延的实力!

在罗贯中的笔下,只要是不喜欢的人物,他都要尽力去抹黑,本来这是一部小说,可是很多人却将他当成历史,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正史上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尤其有很多正面的影响,但是罗贯中老先生为了宣扬正统观念,极力捧刘摔曹,把刘备捧得高高的,把曹操黑的狠狠的。

作为一个非“正统”民科出身的历史爱好者,我始终秉承,不管干什么,一开口说“正统”,就表明这个开始耍流氓了。

魏延其实也是很有实力的将领,然而罗贯中为了拔高诸葛亮的传奇形象,对于魏延自然要无限放低。

在《三国演义》魏延出场的时候,斩杀主将而投降刘备,诸葛亮看魏延后脑有反骨,因此要斩魏延,你看这个故事扯不扯,人家杀主投降,那是典型的弃暗投明,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会杀这样的人,杀降意味着“不祥”,古人其实还是很忌讳。

可见,罗贯中为了黑魏延已经不按常理出牌了。

在正史上,魏延应该是一个四川某地区的小军阀,在刘备入川的时候,率众来投靠,为刘备所看好。其实不管古今中外,能带着队伍前来投奔的人,都会得到重用,这是人之常情,蜀将孟达叛蜀投魏的时候,曹丕直接封侯,以示欢迎。

刘备在川时候,魏延就已经分统军队,与老将黄忠同列,独当一面,后因为“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此后,魏延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尤其是汉中之战时有出彩的表现,被刘备破格“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这里面汉中太守是一个很重要职务,可以说是为蜀国扼守北部大门,是与魏国直接冲突的地方,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张飞这样的级别的将领来驻守,但是刘备还是选择了魏延,可见魏延的实力。

刘备为了给魏延立威,故意在任命仪式上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魏延表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虽然话说得很满,按理来说应该被打脸,但是在魏延防守期间,汉中未出现大的问题。

刘备前半生兜兜转转,投靠的人很多,见识的人更广,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识人本领很强,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还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眼光颇有见地。

诸葛亮看不上魏延,为何却重用马谡、杨仪、姜维

魏延的悲惨结局,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看不上他导致的,那么诸葛亮为何看不上魏延呢?

《三国演义》中描写描写这段恩怨是因为魏延杀主投刘备,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所以要斩他。作为报复,后来诸葛亮临死的时候,摆续命灯,被魏延踢翻,致使诸葛亮不能续命,最后诸葛亮授意马岱杀魏延。

在历史上,魏延与诸葛亮的确是有过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讨论北伐策略时,魏延提出“子午奇谋”引发的。

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打算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但是魏延却请求拨付五千精锐部队效仿韩信,从子午谷直袭长安,再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这是比较激进的一个方案,至今都未能证实到底可不可行,诸葛亮是一个带兵比较谨慎的人,自然不会采取魏延的方案。

但是很多人却将子午谷奇谋当作诸葛亮与魏延矛盾的根本,实际上这是表象,而并非根本,魏延当时经常抱怨自己的才干无处施展,可见,诸葛亮与魏延的矛盾并不止于子午谷奇谋,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矛盾。

作为武将出身的魏延在带兵打仗这方面肯定是没问题的,他所能提出的策略,都是从武将的角度来出发的,从中国传统兵法的角度来说,所有兵法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出奇制胜”,也没啥毛病。

然而,出奇就意味有风险,这都是诸葛亮所不愿意接受的。

作为军师出身的诸葛亮对武将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认为武将不靠谱,所以,无论是治国,还是行军打仗,诸葛亮都有点“重文轻武”。

说诸葛亮“重文轻武”这个提法估计应该是我全网首创说法,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比较雷人,但是你只要看了诸葛亮打仗时候重用的都是什么人,就会认同我说的话。

诸葛亮最信任的人,无疑是马谡,关于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咱就不说了,至于马谡能不能打,咱也不去争论了,咱就说说马谡的职务,马谡之前担任过文官,后来被诸葛亮提拔为参军。

参军这个职务,大概就是现在行军打仗的参谋,这类人物擅长嘴上谈兵,诸葛亮重要马谡的后果就是,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

其次信任的人,应该是继承他衣钵的姜维,深挖的话,姜维在魏军的时候,是天水郡参军,对,你没有看错,又是一个参军,诸葛亮看重其才华,在姜维投降后破格提拔。

最后,就是杨仪了,相对于魏延来说,诸葛亮更看重杨仪,为此才有了后面“魏杨之争”,这个咱后面再讲。

杨仪的职务是长史,应该算是高级幕僚,也是文人出身,看看马谡、姜维、杨仪这些诸葛亮最为信任的人,哪一个不是参谋幕僚出身,诸葛亮有如此偏好,其实跟诸葛亮自身出身有关系,毕竟诸葛亮自己就是军师出身。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看不上魏延,实际上跟诸葛亮的用人偏好与策略有关。

蜀国后期将才奇缺的根本原因,是“幕僚派”打压“将军派”的结果

说到具体问题上,魏延是在“魏杨之争”中被杨仪所害死。杨仪在北伐中负责筹划粮草以及军事调度,是很有话语权的幕僚,也充分展现诸葛亮对其的信任。

也不知何种原因,导致魏延与杨仪出现矛盾,通常情况下认为是魏延脾气大,因此与杨仪不对付,我个人倒是倾向在具体行动中受到杨仪的刁难,反正二人关系很不好,从本质上来说,应该还是蜀军中“幕僚派”与“将军派”的矛盾。

军中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诸葛亮竟然没有去解决,可见,从骨子里诸葛亮更看重“幕僚派”,不然在武人当道的时期,魏延早就剁了杨仪。

这种矛盾连千里之外的孙权都看不下去了,还曾对蜀国使臣说,杨仪和魏延以前不过是放牛的,现在竟然这样猖狂,诸葛亮不解决这个问题,难道是等到他死以后出乱子?

孙权一语成谶,在最后一次北伐的路上,诸葛亮英年早逝,“魏杨之争”彻底爆发。

在诸葛亮临终前的军事会议上,主持撤退问题,竟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从而为“魏杨之争”埋下伏笔。

在这次会议上,诸葛亮制定了一个“万全”的撤军方案,让杨仪全面接管军事,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姜维部可以进攻魏延。你看这个方案,是不是很“万全”?

由于这个策略是“背着”魏延搞出来的,所以谁给魏延下命令又出现了问题,最后费祎承担大任,前去传达命令。

魏延得知诸葛亮死后,表示:丞相不在,魏延还在,丞相府官属和春属,可以运送棺柩返国,我当率各军继续攻击敌人,怎么为了一个人死亡,就废弃天下大事?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怎能做杨仪的部下,当他的后卫?

很多人将这句话解读为魏延有反意,其实以魏延的身份地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恰恰说明他有担当,能干一番大事,当然,最后一句话也是对杨仪和诸葛亮的不满。

说白了,诸葛亮的临终人事任命是有问题的,你让一个军中三四号人物杨仪去领导军中的二号人物魏延,能不出乱子嘛?在武人当道期间,文人领导武将,纯属扯淡。

魏延想要跟杨仪当面对质,结果杨仪直接撤军,压根不搭理魏延,魏延以为杨仪要排除异己,想借魏国之手灭了他,于是抢先一步撤军,并且烧毁杨仪的撤退之路。

随后魏延与杨仪同时上书刘禅说对方叛变,当然,魏延应该是孤立的,在朝堂之上全是诸葛亮留下的班底,以前面对诸葛亮用人的考量,可以肯定当时朝中,必然是“幕僚派”占据主导地位,“武将派”没有话语权,而幕僚最擅长的就是勾心斗角,所以就不难有了魏延最后被马岱斩杀,夷三族的悲惨事件。

从表面看这场斗争是“魏杨之争”的结果,杨仪战胜魏延,是蜀国的偶然,魏延的个人事件。

从深层次来说是“幕僚派”与“将军派”之争的结果,此后,幕僚派人物彻底掌权,武将派人物没有话语权。

从根本上来说,是诸葛亮给蜀汉留下了一个文官政治的体制,魏延之死不是个例,其实代表了诸葛亮治下的蜀汉,武将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打压,因此才会在魏延死后,出现将才断档。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蜀汉人才凋零的这么厉害?

蜀汉在经历了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以后元气大伤,所以留下来的人才不多,致使后期诸葛亮北伐困难,到姜维北伐时候,已经是?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经历了辗转反侧之后,终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跨有荆州和益州,在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称?汉中王?,至此,蜀汉政权达到了巅峰,但是很快出现了下坡路。

首先襄樊之战,这场战役由于孙权背弃盟约,偷袭荆州,不仅导致蜀汉失去了最后一点荆州土地,还让蜀汉第一战将?关羽?阵亡,关羽在败走麦城之后被吴军所杀,留守荆州的官员,除了廖化后来逃了回来,其余几乎全部投降,只有护督习珍后来企图收服荆州,结果全军覆没,是蜀汉的一大损失;

其次夷陵之战,这场战役是襄樊之战后,刘备再次的一场大损失,刘备率领大军企图为关羽报仇,但是张飞却在前一夜遭到此时,而刘备在夷陵遭遇到了陆逊的火攻,像冯习、张南、傅肜、马良和沙摩柯等人全部战死,镇守江北的黄权由于无法回到白帝,于是率领部下投降了魏国,据说后来被封为列侯者多达四十多人,可见刘备此战不仅损兵折将,官员也是流失严重;

最后五丈原,刘备将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葛亮后期北伐时候的将领也是乏善可陈,除了半路上收服的姜维,再就是一直效力蜀汉的魏延,但是后来随着诸葛亮病逝,魏延也被杨仪所杀,时的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雪上加霜;

从先开始的刘备称王人才济济,再到诸葛亮辅助,六出祁山,北伐建功,提拔蒋琬、费祎,到后来姜维北伐时期,只剩下廖化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贬低蜀国的将才凋零,还是说廖化的能力太低?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江陵从黄巾之乱开始,一直到蜀汉迷惘时还有出场的机会,此人就是廖化,在小说中,廖化在关羽千里走单骑时与关羽相遇,当时廖化希望能够追随关羽,但关羽考虑廖化乃是黄巾军出身,因此没有将廖化纳入麾下。后来刘备入益州时,廖化再度引兵来投,就此被刘备指派给关羽,协助关羽镇守襄阳。荆州失守后,廖化突围而出,并在刘备起兵伐吴时相随,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直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廖化随姜维诈降魏将钟会,事败,与董厥都托病不起,不久因忧而死。?

俗话说:?蜀中无将军,廖华是先驱者。?这确实扭曲和矮化了廖华。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相比,廖华自然有些逊色,但在人们的想象中,他并不是一个平庸的人。

219年,东吴攻打荆州,关羽战败,被杀。当时是关羽老大的廖华也被吴军抓获。接近红队的廖华有了一个主意。他当时向关羽学习,假装向吴国投降。后来,他假装死了。别人信了,他就偷偷骑马千里,日夜带着母亲去了西部。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到了蜀汉。

刘禅登基后,廖华被提拔为宰相,参军参军。后来,他先后担任光武总督、银平县长等要职,多次参加北伐。238年,廖华击败魏国南安郡长友义,枪杀了广威县长王甫。259年,廖华因功勋被提拔为右战车将军。在节日期间,他领导州长并授予他中央王国侯爵的称号。

公元262年,蒋渭率领人民从滴道进攻魏。经历过多次战斗、经验丰富的廖华劝阻姜伟不要说?没有军事基地,就要自焚?。智慧不产生敌人,但力量比敌人小。我们怎样才能不疲倦地建立自己?这首诗说:?无我先,无我后?,然而今天的事情,急于作出贡献的姜伟并没有采纳廖华的建议。后来,正如廖华所料,姜伟被邓爱打垮,被迫留在土中。

由此可见,廖华并非无能,是因为他出色的兵役和军事成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