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朱高炽是怎么保住太子之位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朱棣想必无人不晓,但谈到他的继承人朱高炽或许少有人知。朱棣一生风云交错,尽管皇位得之不当,然其文治武功实属一代明君。而朱高炽中年登基,仅坐了十个月龙椅便骤然驾崩。人们对他本人的印象除了肥胖就是迟钝,相比之下他弟弟朱高煦高大勇猛,屡立战功,所以朱棣最后传位给朱高炽令人甚是难解。对此笔者认为朱棣做此番选择是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嫡长子继承制根深蒂固
自周朝以来,除王朝生死存亡之际与少数民族及外戚专权外,嫡长子继承制贯穿始终。当然随着君主专制越发强盛,君王个人喜好所起作用愈发重要。也就是说皇帝喜欢哪个儿子,哪个儿子就可以继承大统。但事实上一般皇帝在初立太子时都会优先考虑嫡长子继承制。就比如汉高祖刘邦不论多喜欢戚夫人,多想立次子刘如意为太子,也始终没废太子刘盈。而程朱理学盛行的明朝,对该理论践行最深刻的莫过于嫡长子继承制。该制度规定:“国家建储,礼以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居长者必立正储君 ”、“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明朝采取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科考内容完全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与宋元人注的《五经》为依据。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朝野上下皆以程朱理学为治国根本。立储君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事项之一,皇帝本人的意愿固然重要,但涉及江山社稷,皇帝绝不会仅靠喜好来定夺,尤其是明君。换句话说,越是英明的君主越会以大局为重。毋庸置疑朱棣是个集权主义者,他也的确更喜欢次子朱高煦,甚至他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暗示立朱高煦太子之位。但其皇位是靠武力夺来的,很多人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心里实为不满。若他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恐怕更难服众。
二、朱高煦居功自傲、恃宠而骄
朱高煦由于性格最像朱棣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不少战功,故而特别受朱棣疼爱。当年他作为成年亲王,理应前往千里之外的封地云南。然而他非但向身边人发牢骚,还赖在南京不走。对此朱棣并无惩罚,还让他搬进豪华气派的汉王府。这个王府原先是朱元璋修给陈友谅之子陈理住得,其规模巨大。清朝时,它是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时期,它是天王府;民国时期,它是总统府。
不过朱高煦对此并不满足,他凭借朱棣的宠爱,四处拉拢大臣、结党营私、私养武士,在朝中形成一股与太子对抗的力量。此外他为人飞扬跋扈,经常胡作非为,他还自比秦王李世民,丝毫不把太子放在眼中。不管怎么说太子都是朱棣立的,朱高煦此等行为明摆着是在质疑朱棣的选择,而且他把自己看作李世民,难道不是在暗讽朱棣是软弱无能的李渊?这不难联想,更何况生性多疑的朱棣。
三、朱高炽表现极好,且娶贤妻、生智子
一般来说,只要原太子没有犯错就不会被废除,毕竟废之无名不好给世人交代。朱高炽对这点十分明了,所以他纵使肥胖,为人处事一点也不愚笨。其实早在朱棣起兵之时,朱高炽留在北平守城就表现出其治国才能。这期间他手中仅有一万士兵,却巧妙地击败了李景隆。而后他被立为太子,每当朱棣出征,他皆监国有功。而这些事件为他赢得了大部分朝臣的认可与尊重。有了朝臣的支持,只要不犯错,太子之位就有保障。
或许由于从小虚胖,心理自卑,所以性格平和,极善隐忍。他身为太子非但被父皇敕令减肥,还总是受弟弟朱高煦的打压与诋毁。不过对此他从不发怒。面对父皇的嫌弃,他努力减肥,但他却属于喝水都能发胖的人。面对弟弟的挑衅,他仅微微一笑,甚至在朱高煦违法时替其求情。在这一点上,朱高炽表现出大智慧。此外他在娶妻生娃上也颇有建树。
朱高炽的妻子张氏聪慧好学,温婉贤惠,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明通鉴》记载,自张氏嫁给朱高炽后便深受朱棣与徐皇后喜爱。据说有一次朱棣御临便殿,张氏给朱棣亲手做了一道御膳,朱棣吃后甚是喜爱,连连夸奖道:“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更重要的是她给朱高炽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即朱瞻基。史载,朱棣对这个长孙甚是喜爱,几次出征都带着。他还当着众臣面说:“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由此可见,朱棣对孙子的培养远比儿子用心,所以他立朱高炽为帝很大程度是希望日后朱瞻基能顺利登基。
总而言之,朱高炽能当上皇帝确实少不了弟弟的作茧自缚,妻儿的推波助澜,但笔者以为他更多还是依靠自己。如果他不小心犯了错,储君之位恐怖早已不保。正所谓人不可貌相,隐忍就是智慧的象征。
洪熙元年,刚刚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突然去世,大明王朝再次陷入一段权力真空。朱高炽的继位过程本就艰难,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对皇位始终贼心不死,这时,朱高炽的去世又让他们看到机会。朱瞻基虽是太子,但继承之路也非一帆风顺。
朱高炽在位时,想将都城迁回南京,为此,他派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居守。当时,南京时常地震,根据天人感应之类的学说,这是对上天对皇帝的警告。朱高炽说,南京是大明的根本重地,上天一再警告,我本应立刻赶往南京,但因父亲刚刚去世,不忍心离去。他拒绝派重臣或亲王的建议,认为守南京非太子不可。但是,朱高炽没想到,朱瞻基刚到南京一个月,自己就驾鹤西去。
一年之内,两位帝王先后辞世,国中无主,形势不容乐观,朝野人心惶惶。当时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便是将朱高炽去世的消息,传达给南京的朱瞻基,并迎接他去北京继位。治丧和新君继位的事都由礼部办理,但礼部的官员都知道,这是一件棘手的事,搞不好就有去无回,因此,大家都不愿意去南京报信。最后,吏部尚书点名让况钟去。于是,况钟马不停蹄,前往南京,迎接朱瞻基。
早就觊觎皇位的朱高煦,得知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后,也在暗中谋划,他准备在朱瞻基去京城的路上将其劫杀。但是,他的准备过于仓促,再加上运气不好,最终晚了一步。
原来,朱瞻基接到密报后,并没有按照太子出行的礼仪,而是立刻率轻骑回京。户部尚书夏原吉等人,赶至京西良乡迎驾,并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做了准备。朱瞻基到达良乡后,朝臣在卢沟桥设立大帐,朱瞻基在此接受朱高炽的传位遗诏。
朱瞻基到京后,使朝廷上下的人心大为安定。当着大臣的面,朱瞻基镇定自若地说:?天下神器,非智力可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有异心!?当年六月,朱瞻基择黄道吉日正式即位,改次年为宣德元年。
朱瞻基虽然登上皇位,但朱高煦的?皇帝梦?从未破灭。他假装恭顺,多次试探这位侄儿皇帝的态度。仁宗去世时,他就对人说,大哥(朱高炽)的皇位我都敢争,侄儿的皇位更不用怕。可见,他是准备效仿朱棣抢侄儿的皇位了。
洪熙元年七月,朱高煦向朝廷上呈利国安民四事。朱瞻基以为这位叔叔已经改过自新,没有夺位之心,就采纳其意见,让臣子推行他的主张,并写信表示感谢。
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派人进京,向朱瞻基献元宵灯。有人向朱瞻基说,朱高煦派来的人,是为了打探朝廷之事。朱瞻基表示,要以诚意待汉王,并再次回信感谢。史载:
?高煦日有请及言朝政,宣德帝都会徇其意。索驼与之四十,索马与之百二十,索袍服又与之。?
朱高煦看到朱瞻基,对自己态度不错,以为这位侄儿皇帝软弱可欺。过了没多久,京城出现地震,朝野到处言传将要出现变故。朱高煦按耐不住心里对皇位的渴望,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起兵造反。
朱棣欲将朱高煦贬为庶民,朱高炽是怎么处理的这件事呢?众所周知,,朱棣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最终成为皇帝的。朱棣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其中一个是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朱棣的儿子不多,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长子朱高炽,第二个儿子是朱高煦,第三个儿子是朱高燧。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前,朱高煦冒着被杀的危险留在南京,成为建文帝的人质,这为朱棣建军提供了时间。朱高煦是一位善于战斗的将军,这一点非常重要。后来,朱高煦在战场上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朱棣建军后,要求朱高煦与军队并肩作战,这期间朱高煦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朱棣与李景隆在白河沟战争中,朱棣险些丧命。就在关键时刻,朱高煦率军营救,成功突围。对于朱高煦的战绩,朱棣在登基后多次称赞:“吾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父亲对自己夸赞,再加上他辉煌的军事成就,朱高煦心里不可能没有一丝丝起义的念头。他的目光逐渐转向了他父亲的皇位。当时,太子是朱高炽,这让朱高煦很不舒服。他十分瞧不起他的大哥。当朱棣准备把朱高煦封到云南时,朱高煦干脆不干了,怎么都不愿意去云南。
无奈,朱棣把朱高煦封在了今天的山东青州。朱高煦来到青州后,并没有闲着,秘密征募兵马。这就是妥妥的想学父亲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朱高煦的这一行为惹恼了朱棣,并准备将他降级为平民。最后,朱棣在其长兄朱高炽的强烈恳求下,将他调到了乐安州。朱高炽这一做法,不仅保住了弟弟的性命,还让自己的太子之位更加稳固,为日后登基奠定了基础。
其实这件事以后,朱高炽的帝王之位算是稳了,毕竟再加上朱高炽生性仁慈,深受群臣爱戴。即便是从小就没有弟弟那种武将风范,但是朱高炽这个人善用仁道,让很多百姓、群臣都拥护他,加之其嫡长子的身份,朱棣只能将皇位传给朱高炽。不得不说,朱高炽虽然不太受朱棣的喜爱,但是其过人的实力还是让他在日后获得了登基的机会。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6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