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楚国君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率领众诸侯起义,组成了一支讨伐纣王的联军。两年后,伐商联军在牧野大败纣王,灭亡了无道的商朝,建立了崭新的朝代——周朝。
周武王夺取天下后,自称为"天子",并将伐纣过程中立下功劳的诸侯、上古圣贤人物的后代,以及自己的同族宗亲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各自建国,拱卫中心的周朝都城镐京。后来,周朝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这是为什么呢?
后世称呼一国之主的"皇帝"一词,要到公元前221年才被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秦始皇嬴政所创造。在此之前,周朝作为天下共主,被称为"天子"、"周王",而其他诸侯则只能够自称为"公"。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记载,后世称之为"春秋五霸"的五位国君,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而《荀子》主张的"春秋五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君主中,齐、晋、秦、宋的国君都称"公",而吴、越、楚则不同,他们虽然身为诸侯,但自称的确实与周天子地位相等的"王"。而要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还得从这几国的建国史说起。
我们先来说说题外的吴国和越国。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称王的吴、越、楚三国都处在当时中原地区以南的偏僻之处,那里距离周天子掌控力最强大的地区比较遥远,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可能诸侯在南方称王很多年后才会被周天子知晓。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敢于称王的,称王前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周围的强邻很轻易便会以"尊王攘夷"为名前来讨伐。吴国、越国因双方的君主夫差、勾践而为人所熟知,"卧薪尝胆"也是后世常用的成语典故。
而早在夫差成为吴王前百余年,吴国国君已然称王。传说,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有三个孩子,周文王姬昌之父季历是最小的一个。周太王喜爱自己的孙子姬昌,但按照立嫡立长的继承规则,季历是无法继承的。季历的两个哥哥懂了父亲的心意,便主动离开,前往了南方,于是开创了吴国。
后来吴国持续发展,逐渐壮大,据《史记》记载,鲁成公五年(前586)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越国则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后裔,他们在南方发展许久,到了周敬王时,越国国力渐强,于是国君允常便自称越王。
楚国和吴、越非常相似,楚国本是北方一支部族,受到商朝人驱逐而逃往南方,周朝建立过程中,楚部落首领鬻熊为周王当火师,肩负祭祀祈祷重任,但周朝建立后却没有得到封赏。直到周成王时期,鬻熊的曾孙熊绎才得到封爵,不过也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在楚国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中原的诸侯们都对其十分蔑视,认为楚国地处蛮荒、人民野蛮,不配和中原众诸侯一同会盟,于是都排挤楚国,称之为蛮夷。楚人忍辱负重,背负着屈辱和嘲笑,拼命的开垦土地、发展国力,并陆续对外吞并了一些小国。
据《史记》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可见,楚人对于"蛮夷"的称号恨之入骨,并用这一称号来挖苦曾经嘲笑楚国的随国。楚国攻打随国,让身为周朝宗亲的随国国君面见周天子,请求为楚国提升爵位。
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随国国君带着周天子否定的答复回到南方,"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楚国国君自此代代称王。
综上所述,楚国之所以称王,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受到诸侯的嘲讽、周王的轻慢,这也是日后楚庄王做出"问鼎中原"的威胁举动之原因所在。其次,距离周天子和其它强国距离较远,不易被讨伐也是楚国称王所依仗的因素之一。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以及楚庄王,其中只有楚国敢自称王。究竟是谁给他的特权,周天子?非也,楚国自己封的。这就是楚国的特色,你周王室不敢我封,我就自己封。凭啥?任性!
01 周天子如何给诸侯划分等级?
凡国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
这段文字大概包含两层意思。
1)周武王统一天下后,就开始分封诸侯。诸侯又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种等级的爵位。也就是说,除了周天子能称王,其他诸侯只能按那五等爵位来分封。2)所有诸侯都要由周天子来册封,包括他们的职责、贡品等。
02 除了楚国敢称王,他的几个邻居也是如此,如吴国、越国。
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国争盟主之位,晋定公派使者复命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吴国当初被周天子册封为吴伯,诸侯不可有两个盟主,周王室也不可有两个王,如果像吴国这样的姬姓诸侯都对周王室有僭越之心,那么其他蛮荆之国对周王室还讲什么礼仪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原诸侯口中所指的蛮荆之国的代表就是楚国了,楚国擅自称王的行径早就为中原诸侯所不齿。所以,无论楚国怎样努力,中原诸侯就是把他当作蛮夷。
03 楚国为何要称王呢?
周文王之时,楚国先人鬻熊鞍前马后地效命于文王。等到周成王即位后,想提拔文王那时的功臣。于是熊绎(鬻熊的曾孙)便被封到楚蛮,子爵,姓芈。
那时,周成王与诸侯在岐阳会盟,楚子管理置茅缩酒,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诸侯盟会,可见楚国地位的低下。
一晃到了公元前741年,一位极具野心的人出现在楚国的舞台上,他就是楚武王熊通。熊通杀死了蚡冒的儿子,即侄子,夺过了楚国国君的大印。如果认为他的野心止于此,那就错了。
众所周知,当时,中原发生了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那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的东迁。接着,中原就开始礼崩乐坏。晋国曲沃庄伯杀死晋孝侯,郑国侵占了周天子的田地,卫人杀了卫桓公,鲁人杀了鲁隐公,宋国太宰华督杀死了宋殇公。更要命的是,郑庄公的手下在繻葛之战时一箭射中了周桓王。
连续发生的一桩桩惨剧在不断地刷新着中原礼乐的底线,也在不停地撩拨着熊通的心。终于他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欲望。公元前706年(即位35年),楚国开始将魔掌伸向了随国。原来,随国是姬姓诸侯国,侯爵。熊通知道随侯地位高,于是就想借他之口去周天子那里讨个名号,表面上是去办周天子清理门户,实际上想将来能名正言顺地干涉中原事务。
随侯没办法,只能替他传话。虽然周王室日益式微,但周桓王也是一位有抱负的王,他连郑庄公都不放在眼里,又怎么会搭理这个小小的楚子?
公元前704年,熊通越想越火:“我先人鬻熊尽心伺候文王,周成王只赐予先公熊绎子爵,如今蛮夷顺服,周桓王居然视若无睹!既然周王无情,也别怪我无礼了,我自称尊号!”然后,熊通便自称武王。
从那时起,楚国便以王自居,直到楚国灭亡。而旁边的吴国也在公元前585年,寿梦自称吴王,接着便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允常自称越王。话说回来,如果寿梦和允常不称王,这不明摆着被楚国压了下去。
04 孔子的态度
不过,三个国家不过是活在自己的梦里。孔夫子在《春秋》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压根就没提过楚武王,即便后来楚成王、楚庄王等开始干预中原政事,不过称他们为“楚子”。吴国、越国也是一样,统统被贬称为“子”。
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中原诸侯会盟时,看出那些元老级诸侯的爵位:晋侯、宋公、鲁侯、齐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等。
结语
楚国地处南方荆蛮,随着自身的逐渐强大和中原礼崩乐坏,不甘心再居子爵之位,得不到周王室的正式加封,便自称为王。
这对中原诸侯而言,不过是一则掩耳盗铃式的笑话,然而,却表明了楚国欲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也拉开了楚国称霸的序幕。
在楚国的影响下,同处南蛮之地的吴国和越国纷纷效仿之,自称为王。然而中原始终秉持“周无二王”的态度,在得不到中原诸侯的拥护下,他们的辉煌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
读过春秋战国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那个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当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是周天子,被尊称为“天王”,而其他被分封在各处的诸侯,按理说是不允许自称为王的。当时的君主有的称为“公”,还有小一点的诸侯君主称为“侯”或者“伯”,同一时期可能这个封地的君主被称为“公”,别的封地的君主就叫“侯”了,而到了战国时期,又几乎所有的诸侯都变成“王”了,这是怎么回事?
/fd039245d688d43f266c873a761ed21b0ff43b3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周天子分封的称号,有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等级。当时的诸侯国君主理论上最高可以被封为公,而且一般是比较重要的诸侯国,很有名的像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但是有一个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称王了,这个国家就是楚国。
/7a899e510fb30f24fb5ffacbc395d143ac4b033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楚国一开始是被封为子爵,后来楚国国君向周天子请求更高级的爵位但被拒绝,之后索性直接称王。在那个时代,称王,就代表着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将其视为僭(jiàn)越,为周天子和其他诸侯所不容,所以在周厉王时期,迫于压力,楚王去了王号,后来楚武王在位时期,西周已亡。周王室的影响力与日俱减,楚国国君再次称王。周天子也无力将胳膊伸到楚国那么远的地方,也号召不了各国一同伐楚,楚国就这么称王一直到秦国统一六国。
/0e2442a7d933c8956a6489b3da1373f0830200d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除了楚国称王,大家一定听说过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所以比较熟悉的就是吴越两国,吴国在寿梦时期,开始称王。楚国为了牵制吴国崛起,支持越国,越国国君允常一看吴国国君称王了,不久自己也称了王。但是,中原各国把楚、吴、越这些南方之地视为蛮夷,并不承认他们的王位。在当时中原留下的史书里,仍然把他们记为“子”爵。
/d01373f082025aaf65286f03f0edab64024f1ad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随着春秋时期的战乱与兼并,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更是形同虚设了,剩下的诸侯也少了。但同时这些诸侯实力都不弱,也都有着更大的野心。其中,由三晋之一的魏国和刚由田氏取代姜氏的齐国这两个新兴国家带头,于公元前334年,在徐州举行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就是魏惠王和齐威王。史称“徐州相王”。之后不久,在当时看来更为疯狂的举动出现了,苏秦倡导六国合纵抗秦,由于当时齐楚魏三国已经称王,而燕国称公,赵韩两国君主仍旧以侯来称呼,六国索性从此一起称王,平起平坐。
/4bed2e738bd4b31c63f982738cd6277f9f2ff83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秦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国君也在公元前324年称王,就是后来平定巴蜀的秦惠文王。
/b151f8198618367a04936e1525738bd4b21ce5e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后来,连不属于战国七雄的宋国也称了王,就是称霸一时的宋康王。至此,几乎所有的诸侯都以“王”自称,周天子本来实力微弱,连统治之名都荡然无存,彻底沦为傀儡。
因为七个诸侯都是受封于周王室的公侯,共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例如齐桓公、赵骧子等)在春秋时期,周王室尚有号召力,各个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因此,“周德虽衰,其命未改”。
但在春秋后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楚在春秋时期就一直称王。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已开始诸侯称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诸侯称王事实上已不承认周为宗主国或者共主了。?
战国时期也属东周时期,东周时期(自公元前770——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攻灭,周朝灭亡。
扩展资料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百度百科-楚国
周武王姬发在灭亡了商纣王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随后大封天下诸侯以建国,分封制成为周朝的基本国策,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国的国君有五种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根据周朝的制度,公爵与侯爵的封地是一百里或者数百里,伯爵的封地是七十里,子爵和男爵的封地是五十里,不同爵位之间有着等级森严的制度。
根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53个是姬姓诸侯国,只有宋国、陈国、蓟国、虢国、焦国、祝国、杞国等七个诸侯国是公爵,而侯爵的诸侯国最多,代表有鲁国、齐国、晋国、卫国、唐国、随国等,一些比较小的诸侯国只是子爵或者男爵,比如楚国国君最早的爵位就是子爵。
楚国的分封比其他一些老牌诸侯国都要晚,楚人最初的部落首领是鬻(Yù) 熊,鬻熊在商朝末年带领自己的部落投靠了周文王,鬻熊服侍了周文王与周武王两代,成为周朝的火师,负责在祭祀时点燃火把及保存火种,因为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周朝立国后,楚人并没有得到分封,周天子似乎忘记了楚人的功劳。
鬻熊去世后,儿子熊丽成为楚人首领,熊丽后来率领自己的部族在睢山与荆山一带的荒野之地生活,到了周成王时期,执政的周公有一段时间因为避祸,而逃到了楚人居住的地方,熊丽热情接待了周公,待为上宾,周公回朝后,把这个事告诉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就封熊丽的孙子熊绎为诸侯,爵位是子爵,封地只有五十里,在丹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内。
至此楚国正式建立,尽管只有五十里地,但好歹也算是个诸侯国了,熊绎则成为第一代的楚君,楚人被分封建国也意味着得到周王朝的承认,在那个时代周王朝代表着华夏与正统,能得到周王朝的承认与分封,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楚人非常高兴,对周朝非常感激和效忠。
那个时候刚刚建立的楚国真的是啥也没有,非常穷非常弱小,整个部落连一头祭祀的牛也找不出来,于是楚人就跑到鄀国去,偷了一头还没长角的小牛,又怕牛主人找来,于是连夜杀牛祭祀,所以后来楚国的祭祀都在晚上。
但是熊绎侍奉周天子却是非常恭敬,尽管楚国穷,但是熊绎经常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由此产生一个成语,叫“筚路蓝缕”,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后来引申为创业刚开始的时候。
尽管如此,楚国仍然不受周王待见,《国语 晋语》上记载了楚国国君与周天子及诸侯会盟的情况,是这样记载的:
《国语 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当初周成王在岐阳与诸侯会盟时,楚国当时是荆蛮,在会盟时负责摆放包茅草(一种祭祀用的茅草)、摆设木制的姓名座次表、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着祭祀的火种,根本不能像其他诸侯一样面见周天子,周天子是把楚国当成了与鲜卑一样的蛮族。国语上直接称楚国为荆蛮,这就是证明。
荆是指荆山,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西北部的荆山,包括湖北的房县、十堰、荆门、当阳、远安一带,这里也是楚人生活的地方,蛮是华夏人对南方异族的一种称呼,有一种蔑视的感觉,除了蛮之外,还有夷、狄、戎都是华夏对异族的蔑称。
但是,按照楚国的世系来看,楚人最早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颛顼是昌意的儿子,也是五帝之一,颛顼有个儿子叫称,称有个儿子叫卷章,卷章有个儿子叫重黎,重黎成为帝喾的火正(负责管理火种的官职),也就是祝融,重黎因为平叛不力被帝喾所杀,重黎有个弟弟叫吴回,接替了重黎的官职。
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连,季连姓芈,季连有个儿子叫附沮,附沮有个儿子叫穴熊,到了周文王时期,季连有个后代叫鬻熊,这就是楚人的祖先,算起来楚人的祖先明明是华夏正统,但在熊绎时代虽然被封为诸侯,但还是被当成蛮夷来看待,这对楚人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楚人将这种不公平待遇化作艰苦奋斗的努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楚国第六任国君熊渠在位期间,楚国已经把势力扩张到江汉平原一带,这个时候的楚国早已经不是当初的五十里子爵之国了,而是方圆百里的大诸侯国,与此同时,还在不断对外扩张。
熊渠在位时,先后攻打庸国(今湖北竹山县)、鄂国(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扬越(古时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楚国国力的强盛,也让熊渠的野心越来越大,于是熊渠擅自称公,并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
《史记 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熊渠还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这话的意思是说:我在蛮夷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
这话似乎是楚国国君熊渠对一百年多前受到周天子冷落,被周天子当成与鲜卑一样的蛮夷对待的报复性话语,熊渠的言外之意是:你周天子不是当我是蛮夷吗?我现在就是蛮夷了,我还要做出蛮夷的行为,这就是僭越称公与封王。
熊渠的爵位是子爵,这从他的祖先熊泽那里继承来的,一直都是子爵,没有改过,但是熊渠自称为公爵,然后把他的长子康封为句亶王,二子红封为鄂王,三子执疵封为越章王,这是楚国历史上第一次封王,也是西周时期第一个僭越称王的事例,这个时候还是西周,周天子是周夷王,西周的第九位天子,时间差不多是公元前886年~前877年之间。
当时的西周已经衰弱了,不像周初那么强大,而楚国则在南方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也是熊渠敢僭越称公与封王的原因,熊渠的行为就是靠自己的实力,故意来违背周礼,以显示自己对周朝的不服,来表达楚人的反抗之意。
周夷王去世后,周厉王成为天子,熊渠担心周厉王联合其他诸侯来讨伐自己,于是把自己儿子封王的爵位给去掉了,这说明楚国此时虽然强大了,但是这个时候的西周还是有点实力的,尤其是周天子如果联合其他诸侯一起来讨伐楚国,楚国是无法抵抗的,所以熊渠拿掉了儿子们的王号。
虽然熊渠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并没有自立为王,熊渠本人没有称王,所以这不算楚国公开称王,楚国国君公开称王则要到楚武王熊通时期了,楚武王熊通是楚国的第17位国君,熊渠是第6位,两人之间相差了一百多年,楚武王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个僭越称王的国君,也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诸侯,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704年左右。
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国君说:我没有罪过,你为什么攻打我?熊通说:我生活在蛮夷的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周王室互相攻伐,我们楚国有军队,想参与中原的正事,请你向周天子请求,让周天子尊奉我的名号。
随国人无奈,只得请求周天子,当时的周天子是周桓王,他没有答应,随国人告诉了熊通,到了公元前704年,熊通才得知这事,然后很生气地说: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很早死去。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赐予子爵的田地,让他住在楚地,蛮夷部族都顺服,可是周王不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称尊号了。
熊通的意思是让周桓王增加他的爵位,因为这个时候的楚国势力已经是方圆百里了,是一个大的诸侯国,楚国仍然想通过周王室来增加爵位,以示正统,熊通此时并没有称王的意图,他就是想跟其他大的诸侯国获取平等的地位,想让周桓王封他为公或者侯,能让周王室分封,这是一种肯定,同时也是摆脱蛮夷身份最大的证明。
但是,周桓王拒绝了他,这让熊通很生气,楚国如今已经发展这么大了,但是仍然不能得到周王室的肯定,所以熊通称王,以对周桓王的报复,因为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熊通称王等于是对周桓王的蔑视,当年周天子蔑视楚人,如今楚人也开始蔑视周天子了,这就是熊通称王的原因。
历代楚国国君的心态其实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想得到周王室的承认,承认自己是华夏正统的身份,另一
方面,当周王室不承认楚人时,楚人又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反抗精神,这也是不服周的由来。
这个时候已经是东周的初年,东周王室的实力早就已经不如西周了,王室的实力甚至不如一个中等的诸侯国,而楚国也越来越强大,再也不像一百多年前还担心周天子讨伐自己,这个时候的楚国不怕周天子了,所以熊通敢称王,不仅敢称王,楚国还在四面扩张,实力也是越来越强,这是楚国敢称王的底气。
除楚国之外,第二个称王的诸侯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寿梦,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585年,比楚国称王晚了119年,而第三个称王的诸侯是春秋晚期的越王允常,允常是勾践的父亲,称王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538年,比楚国称王晚了166年,至于战国时期的称王则更晚了,比如说徐州相王,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这比楚国称王晚了370年了。
为什么楚国第一个称王,其他诸侯国不能称王呢?
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称王要有实力,没有实力的称王分分钟被灭,楚国在西周时期已经成为势力较大的诸侯国,从五十里的小国发展到数百里的大国,同时楚国还占据了江汉平原的战略资源铜绿山,实力强大,所以有称王的底气。
二、楚国地处偏远,远离中原。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实力不行了,但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当霸主尊王攘夷还是存在的,如果在中原核心区,周边都是诸侯国,一旦称王,就会受到其他诸侯国的联合攻击,但楚国又偏又远,诸侯国想要联合起来攻打,也是不容易的,尽量齐桓公联合其他诸侯国讨伐过楚国,但也没敢开战。
再看吴国与越国,都是实力强大,并且地处偏远,远离中原,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就敢称王了。
三、楚国被称为蛮夷是楚人心中的痛。楚人一直想证明自己不是蛮夷,但一直被周天子看不起,实力强大了还不被承认,所以就想以称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不是蛮夷,而是华夏,楚国事实上也是学习华夏文化最积极的诸侯,这在楚人心中就是一个矛盾与心结,称王可以让楚人证明自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千金一笑》中国历史故事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