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项羽为何一开始不重用韩信后来为何又改变看法

众妙之门 2023-06-17 16:57:49

项羽为何一开始不重用韩信后来为何又改变看法

项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汉四年,韩信率军攻下齐地,而后被汉王刘邦立为新的齐王。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不是西楚霸王吗?不是横扫天下的霸王吗?不是眼高于顶的霸王吗?为什么在大将龙且战死后,不但不为龙且报仇,反而派人去跟韩信求和呢?

这一点都不像西楚霸王应该有的样子啊。

要知道,在最开始,项羽可是一点都看不起韩信的,韩信那时候在项羽的军营中当兵,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也都没没提拔起来。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什么项羽的态度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为什么项羽要去跟韩信求和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啊。

形势比人强啊,此一时彼一时啊。

当时韩信在项羽麾下当兵时,的确没有任何突出表现啊,但韩信到了刘邦麾下,不但迅速提出还定三秦的大战略,其后更独自率兵,开辟第二战场,接连拿下西魏、代地、赵地、齐地,这是不二之功啊。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韩信,项羽能不低头吗?项羽再不低头,不就是作死吗?

很明显,项羽不是作死的人。

当年在安阳镇阴杀宋义,项羽就展现出他不作死的一面。

项羽阴杀宋义之后,并没有恃自己武力强,就自立为三军统帅,而是假借楚怀王的名义,将宋义定义为乱臣贼子。

这充分说明,项羽非常有脑子,难怪项羽在江东时,江东人就评价他才气过人。

这样一个有脑子的人,自然不会作死,自然会主动找韩信求和啊。

一旦韩信同意项羽的求和,背叛刘邦,那就等于断了刘邦的左膀右臂,等于给自己找了一个强大盟友。

战争是什么呢?战争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只有这样,才能笑到最后。

这就是刘邦以前搞的策略,有脑子的项羽面对劣势,自然要学习刘邦的策略,进而扭转局面。

只有扭转局面,才能坐稳霸王的位子。

不过很可惜,项羽最终没能说服韩信,所以项羽最终的结局就是被刘邦拉下马,丢了天下共主的身份。

统领士兵多多益善的韩信,何以始终被项羽看不起?

韩信是一个军事奇才,在他帮助之下,刘邦成功打败了项羽,夺得了天下。早期的时候,其实项羽是韩信的领导,只是韩信在项羽阵营一直不受重视,后面他才投靠刘邦。作为一个被埋没的金子,韩信一直得不到项羽的看重,我认为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韩信出身不好


韩信出生在贫苦之家,他曾经度过了一段非常贫困潦倒的生活。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为了生活下去,就去别人家蹭吃蹭喝。有一次他曾经在亭长家蹭吃蹭喝,吃了好几个月,终于引起了亭长妻子的不满,将他赶了出去。没有饭吃的韩信就跑去河边钓鱼,在河边洗东西的漂母看到韩信非常可怜,就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韩信一些,韩信也在漂母那里吃了十几天的饭才离开。后来,韩信还受了胯下之辱,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耻辱。项羽知道韩信的这些过去,自然是对韩信低看一眼。

二是韩信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项羽本人武功非常厉害,他自己也非常喜欢和别人比武。可是偏偏韩信武功并不高强,他的强项在谋划,不在于武功,所以他没有办法向项羽证明自己的能力。加上韩信在项羽军队里面做的工作非常简单,从事的是站岗放哨之类的工作,这也没能让项羽发现韩信的才能。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项羽没有及时发现韩信这块金子,而给了刘邦机会,这也是项羽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韩信一开始投靠了项羽,为何后来又转投刘邦?

从个人层面上看,贵族出身的项羽的个人综合素质大大高于草莽出身的刘邦,但最终自刎乌江。韩信转投刘邦,不过是项羽失败中的一缕羽毛。也正是因为项羽过高的个人能力,所以他想靠自己一己之力逆天,而不像刘邦一样顺势而为。然而天威难测,项羽毕竟还是凡人。

史书记载,项羽为高级贵族之后,而韩信为没落贵族出身,虽然早年韩信在项羽军中还为郎中,但是项羽与韩信的阶级差距太大,自然看不上韩信,认为韩信有一官半职即可。且合情合理。加上项羽的年轻气盛和不识人才,自然轻易地失去了韩信。

但在刘邦眼里,韩信就不再是仅值一官半职的小贵族了。刘邦是平民出身,官职也很不过是个亭长,虽然以他的水平也显然看不清韩信的价值,但是当韩信被人引荐给他之后,他懂得珍惜这些落魄的贵族,愿意这些能力在他之上的人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而且作为平民出身的刘邦,也懂得怎样留住人心,他用官爵和赏赐笼络了大把人心。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韩信。

韩信只有在刘邦手下才能受到重用,也只有在刘邦手下,他才成为了韩信。

为何有人说项羽未重用韩信是最大的失误呢?

因为韩信有帅才,可惜被项羽给错失了。而正是因为项羽弃用韩信,直接导致了后来项羽被韩信给打败的结局。

韩信本是项梁军中的一名士兵,后项梁战死,韩信遂转到了项羽的账下。可是,在成为项羽部下的这一段时间,韩信多次想为其出谋划策而被项羽给拒绝了。?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看到这个题目,国史君(国史通论)想到了两篇文章,一个是《马说》,一个是《晏子使楚》。

《马说》开篇便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是在投奔刘邦之后,才被重用,并且成为震烁千古的名将的,那么,如果他没有投奔刘邦,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而已。所以,韩信有没有用,在于有没有人发掘。在既定历史中,结果论的推导没有什么意义,谁知道有没有比韩信能力强十倍、百倍的人才而没被刘邦和项羽发掘呢?

《晏子使楚》中有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如果用到韩信身上,就是韩信在刘邦手中有用,但是在项羽手中没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作为百年难遇的将才,项羽对人才的定义肯定是有着独特的见解,历史也证明了,即便是没有韩信,项羽依然是所向披靡,天下无敌。而刘邦则不一样,他手中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当年在沛县的布衣之交,相比于项羽,刘邦的圈子太小了,所以他渴望得到不同的人才。即便是与自己有仇的雍齿,刘邦也没舍得杀而是继续任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是韩信的才能仅在中人以上,他在刘邦手下就有很多被重用的机会。

综上,韩信在刘邦手下被重用,一方面是因为刘邦善于发掘人才,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项羽不缺韩信这样的人才或对这种人才并不感冒。这也就说明,项羽未重用韩信,不能说是失误而是无缘。

韩信本来已经投靠项羽了,为什么后来又转投刘邦呢?

韩信本来已经投靠项羽了,那么为什么后来又转投刘邦呢,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首先,韩信出生在贫苦的家庭,在早年的时候经常吃不饱,经常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他选择投靠项羽,主要是因为自己拥有一个强大的报复以及理想,可是当他满怀热情的去投靠项羽的时候,却没有被他委以重任,而项羽这个人又比较自大,之后韩信在项羽的军营里面觉得自己并没有发展的前途,所以就离开了楚军,而从这一点上看,韩信这个人的情商并不是很高,渴望被重视,但是又不善于对别人展露自己的优点,以至于到他晚年的时候落得不好的下场。

其次,韩信之所以能够顺利投奔到刘邦的麾下,主要还是因为萧何的推荐,在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对于韩信的才能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可是萧何却十分的看重韩信的才能,当初韩信想要从汉军离开的时候正是萧何去追韩信,而当时的刘邦以为是萧何要离开汉军,所以忧心忡忡,对于韩信的出跑,刘邦却丝毫不知道,或者说至少没有任何的反应,但是萧何如果离开的话,那么刘邦肯定会大为震动,说明在刘邦的心里,萧何永远比韩信重要,当萧何回来以后,刘邦对于韩信的态度仍然是不屑一顾,可是萧何极力的劝说,这才让刘邦改变观点,对韩信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最后,所以韩信之所以转投刘邦,主要是因为项羽为人自大,觉得韩信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的才能,此外还有萧何的认可,而萧何是刘邦最器重的人才之一,所以刘邦才会慢慢的重视起韩信,这才让韩信心甘情愿地留在刘邦麾下,做一名大元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5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