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赵光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烛影斧声”,指的是发生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赵匡胤离奇去世的事件。作为一件千古疑案,此案源于李寿将“烛影斧声”引入《续资治通鉴长篇》引起,而作为赵匡胤去世前后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人”,赵光义自然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最大嫌疑人,那么真的是赵光义杀死了兄长吗?
赵光义作为国之储君,根本没有作案动机
此案还要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开始讲起,彼时杜太后病重,于是与宋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定下“金匮之盟”,即宋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由赵光义传给四弟赵光美,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另说赵匡胤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赵德昭)。
虽然至今没有找到该“金匮之盟”的原文,但从宋朝至今却很少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主要源于订立“金匮之盟”时北宋建立刚刚一年,统治其实并不稳固,而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太过年幼,赵德昭年仅10岁,赵德芳更是只有2岁,因此后世普遍判断,“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极高,唯一的正义点在于到底是三传还是两传。
而赵光义被作为储君还有一个旁证,那便是一直主张“父死子继”而反对“兄终弟及”的宰相赵普,于开宝六年(973年)8月被罢相,而仅仅一个月之后,赵光义便被封为了“晋王”。要知道,赵光义自北宋建立后不久,即建隆元年(960年)便开始担任“开封府尹”,而“京尹+亲王”则是五代以来的皇储标配,担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被加封晋王,便等于是确立了储君身份。
赵光义“京尹+亲王”的身份是皇储标配
此外,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一直到开宝九年(976年)去世,赵光义长期直接参与朝政,而且大权在握,而在这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不过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从未参与朝政,而且没有任何实权。
要知道到开宝九年(976年)时,赵德昭已经25岁了,而赵德芳也已经17岁了,如果赵匡胤真的想要父死子继,那么完全有时间对儿子进行培养,可他不仅没有对儿子进行培养,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托孤大臣,这岂不是极为奇怪?
赵匡胤从未对儿子进行培养
如上所述,赵光义显然就是赵匡胤钦定的皇位继承人,而作为国之储君的赵光义,显然是没有作案动机的。要知道,赵匡胤去世之时,赵光义不过才37岁,而赵德昭和赵德芳也完全威胁不到他,赵光义根本用不着着急。
史料记载极为蹊跷,赵光义难有作案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等史料,包括文人笔记《宋论》,都从来没有怀疑过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且均不认为是赵光义杀兄夺位。
虽然李寿将“烛影斧声”纳入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更多源于他所处的年代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200多年,对于此事的真实性已经无法考证,因而将其列入留给后人研究,但他却并未认定是宋太宗杀了赵匡胤。真正将“烛影斧声”作为赵光义谋杀证据的,最早出自于明朝末年,而那时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600多年。
关于“烛影斧声”更为详细的记载,多出自于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等私人记载,以及《宋史通俗演义》和《宋宫十八朝演义》等野史演义小说,而这些记载不仅相互冲突,而且极为蹊跷。
例如北宋仁宗时期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虽然未明确指出谋杀之事,但显然更倾向于赵光义谋杀之说,而根据该书的记载,赵匡胤兄弟二人饮酒完毕时是“三鼓”时分,之后赵匡胤便就此睡去,且“鼻息如雷”,到将近“五鼓”时分,这才发现赵匡胤去世。这里的记载便极为奇怪,兄弟二人饮酒议事没有宫人服侍便也罢了,明知皇帝睡着竟然还没人入内服侍?
此外,《续湘山野录》中明确记载“是夕,太宗留宿禁内”,而且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的《宋宫十八朝演义》两部野史小说也都沿用了这种说法,但根据司马光和李寿等史学家的考证,宋朝的宫廷制度规定,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之外,严禁其他男子夜宿皇宫,也就是说赵光义当夜根本不可能留宿在皇宫之中。
如此一来,赵匡胤睡去之后,赵光义自然就要离开皇宫,而此时的赵匡胤还是“鼻息如雷”,赵光义便等于没有了作案时间,又怎么会是他所杀呢?
司马光为赵光义极力辩解,宋皇后动作反而更为反常
如果说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暗指赵光义杀兄夺位,那么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便堪称为赵光义辩解的典范了。在《涑水记闻》的记载中,不仅大幅度降低了赵光义的嫌疑,反而是宋皇后在赵匡胤死后的动作更为反常。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不仅表明当夜赵光义没有留宿宫中,而且根本不知道赵匡胤去世的消息,直到宋皇后得知赵匡胤去世之后,要太监王继恩将赵德芳召入宫中,王继恩出宫之后却直接到了晋王府,这才告知了皇帝去世的消息,并要求赵光义尽快入宫,而赵光义则是“王大惊,犹豫不敢行”。
那么,宋皇后为何要将赵德芳招入宫中呢?原因很可能是她想扶立赵德芳继承皇位。宋皇后虽然是赵德昭和赵德芳名义上的母亲,但宋皇后入宫之时赵德昭已经出阁离宫,这就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淡薄。而赵德芳当时年纪尚幼,还生活在宫中,因此两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为亲近。
然而,就在宋皇后等待赵德芳入宫的时候,在王继恩等人的催促下,赵光义最终来到了宫中。宋皇后得知来人不是赵德芳,顿时大惊失色,但事已至此已经没有了回旋余地,这才无奈说出了“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这样的话。需要注意的是,“官家”是宋朝皇帝特有称呼,只有皇帝正式举办登基大典之后才可以使用,如今宋皇后当着赵匡胤的尸首便称呼赵光义为“官家”,岂不是典型的心虚表现?
赵光义即位之后,想必也是明白了宋皇后的心思,宋皇后这种不顾大宋江山,为了一己私利就想将皇位传给一个从来没有参与政事的18岁少年,这令其极为不满,甚至充满了防备。因此,才有了赵光义日后对对宋皇后的各种薄凉。
不过,虽说司马光作为一个史学家,他的记载相对要靠谱一些,但由于其北宋官员的身份,而皇帝又是赵光义一脉,他是否有可能故意讨好皇帝而为赵光义辩解呢?这种可能性同样存在。
综上所述,此案作为千古疑案,目前仍然没有定论。不过,若是赵光义真的杀了兄长,那么无疑是赵匡胤自己犯下了致命错误,不仅没有提前培养儿子,而且没有为其留下足以保证顺利继位的势力,更没有对赵光义的势力进行提前剪出,但赵匡胤是这么笨的人吗?显然不是,因此我更倾向于赵光义没有杀兄夺位,他的继位时合理合法的。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为涿郡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宋宣祖)次子,长兄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昭宪太后)。
后汉初年,赵匡胤到处游历而没有遇到住的地方,便在襄阳一座寺庙里住下。有一个老和尚善于看相,看到他之后说:“我把我所有的全部资助给你,你往北去会有奇遇。”赵匡胤往北去以后,于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参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屡立战功。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此年,北汉、契丹联军入侵,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摆开战场。战斗将要展开的时候,宁江军节度使樊爱能等人首先逃跑,后周军十分危急。
在此死生存亡关头,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又让禁军大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赵、张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加上柴荣亲临督战,士气大振。最终,北汉军队大败溃逃。
赵匡胤乘胜进攻河东城,焚烧城门,左臂被流箭射中,柴荣制止他再攻城。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显德三年(956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便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
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赵匡胤率军将其击败。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请布阵决胜,赵匡胤笑着同意。
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直冲南唐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其父赵弘殷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率军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
赵匡胤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等到天亮,赵弘殷才得以进城。定武军节度使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军又来争夺,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
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韩令坤才固守扬州。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加授为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此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
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南唐在清口驻屯军队,赵匡胤跟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俘获南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因而攻下楚州。
赵匡胤乘胜进军,在迎銮江口打败南唐军,直抵南岸,烧毁其营寨。又在瓜步攻破南唐军,淮南最终平定。南唐中主李璟畏惧赵匡胤的威名,派遣使臣送给赵匡胤一封信,馈赠三千两白金,企图使用离间计。赵匡胤收到后,把白金全部送到内府,南唐的离间计失败。
显德五年(958年),赵匡胤改任忠武军节度使。[8]?次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莫州,先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又打退几千名契丹骑兵,关南平定。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
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当时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王立群揭秘宋太宗死因:赵光义杀兄篡位嫌疑大
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更强 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方面毫无疑问是宋太祖赵匡胤更胜一筹。
军事上,赵匡胤从微末起身,几乎靠自己赤手空拳之力,一步步打下大宋八百座军州;而且赵匡胤本身武功高强,行侠仗义;中原一带一直流传“太祖长拳”的武术套路;民间也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戏曲传唱千年;政治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历史上有如此手腕、胆略的帝王屈指可数,可见赵匡胤绝对不是个莽夫。 反观太宗赵光义,军事上继承了兄长的满手好牌,结果志大才疏导致两次攻辽都遭惨败,从此丧失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良机;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没有跳出赵匡胤的框架,算不上是有作为的明君雄主。 赵匡胤和赵匡义? 赵匡义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于永昌陵(今河南郑州巩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二十日清晨,赵匡胤忽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宋太宗与宋太祖相比如何? 宋太祖开国皇帝,节俭,其弟宋太宗,极可能杀害了太祖还迅速迫害了太祖血脉,还好太宗孙子宋高宗赵构又将皇位传给了太祖一脉的宋孝宗…
为什么宋太祖和宋高宗,并称“二祖”,而不是宋太祖和宋太宗? 宋太祖顾名思义,开国皇帝,肯定是祖。宋高宗名义上是宗,但因为其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虽然南宋与北宋都是宋朝,但毕竟是个新的时代,所以也被后人成为祖
宋太祖和宋太宗后代分别几个皇帝 宋太宗的后代: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赵构等8人;宋太祖的后代: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赵?、赵昰、赵昺等8人。
一、宋太宗的后代
1、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2、赵祯
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3、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宫中,天性聪明,博闻强记,拜检校太尉、定武军节度使。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
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二、宋太祖的后代
1、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赵昚于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
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2、赵惇
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年—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
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赐名赵惇,授右监门卫率府副率,转荣州刺史。
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
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赵惇在位凡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
3、赵扩
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乾道四年(1168年)生于恭王府,次年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国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阳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进封嘉王。
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
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 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国,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
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君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惇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5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