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四大才子讲了两个了,今天小编继续来聊下一位,人称“明朝狂草第一人”的祝允明。因天生右手有六只手指,所以自号“枝山”,一些文学作品中也称他为“祝枝山”。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唐伯虎的画,祝允明的字”,祝允明所书写的《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等,均是精品之作。然而在诗文书法方面才华横溢的他,在科举仕途上却屡遭碰壁,跌跌撞撞。
话说这祝允明5岁能写大字,读书过目不忘,立即成诵,9岁能作诗,被称为“神童”。19岁中秀才,之后的科考路上可就把祝允明给难住了。成化十六年(1480年),祝允明第一次赴乡试,不幸落第。想着下次再来,于是乎回去接着复习,紧接着又失败了两次。弘治二年(1489年),赴应天乡试,住在了南京老丈人的家中,可是中途生病,回苏州就医,无奈耽误了乡试。弘治五年(1492年)秋,32岁的祝允明终于中应天乡试,不枉自己十几年的苦苦煎熬。
本想着再接再厉,进京参加会试,一展宏图。但是命运女神再一次给祝允明泼了冷水。弘治六年(1493年)春,祝允明兴致勃勃进京赶赴会试,不中。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内,祝允明再次屡屡碰壁,与进士擦肩而过。正德六年(1511年)祝允明第七次会试不中,而长子祝续此时已经得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祝允明悲喜交加。正德九年(1514年),七次不中的祝允明决心不再参加会试,50有余的他赴京就选,授广东兴宁知县,而长子祝续已经是礼科给事中,升职很快,这叫老父亲祝允明情何以堪?
嘉靖元年(1522年),在兴宁勤勤恳恳打工了多年的祝允明转任为应天府通判,依旧是芝麻绿豆大小的官。一年后,祝允明就称病辞职还乡了。但幸亏老天爷让祝允明生得好,祖父祝颢是正统进士,出生就是书香门第。父亲又娶到了大学士徐有贞的千金,祖父和外祖父的声名远播,也让祝允明年少时结交了许多诗书画方面杰出的名士。并且在青年时期,又成为了当时著名书法家李应祯的女婿,得到了岳父大人的细心指点教导,在书法方面更是占尽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尽管在仕途上诸多不顺,看起来确实是一位不得志的文人,但或许也正是这种遭遇,让祝允明的草书狂放不羁,表现出了玩世不恭的倔强之气和隐逸之风,多年的不得意也使得其超出了师辈们的文学境界,独具一格,放浪形骸,成为“明朝狂草第一人”。
是谁?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 的字」之说。 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 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在祝允明出生前,外祖父徐有贞迎英宗复辟有功,受皇帝宠爱,遭到在复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几次被诬下狱,后来英宗特诏让他回家。回家后闭门谢客,直到曹、石相继败死才开始买田筑屋,准备安度晚年,这时祝允明已经两三岁了,跟随外祖父徐有贞学习。徐有贞在乡里德高望重,苏州府学碑刻立石往往请他撰并书,也经常有人请他作墓志铭。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接触到了不少人,时时受到熏陶。> 祝允明五岁,祖父祝颢辞职回乡,祖父虽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很好,他善会谈,旁征博引,又常会开开玩笑,当时人都很愿意和他交游。祖父风趣洒脱的性格和生动的言谈给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祝允明先天禀赋很好,又有两位大儒的教导,所以很早就显露出他的才华。他五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九岁时已经能作诗,被称为「神童」。> 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十三岁时,外祖父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这一年吴门出了一位状元吴宽,两年后祝允明的老师王鏊廷试又得第三,吴门文人名声日大。祝允明青年时期发奋苦学,为的是和他的长辈一样求取功名,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苏州府学树立着他外祖父撰并书的《儒学兴修记》和撰写的《科第题名之记》,这对于祝允明来说就是压力和要求。>>祝枝山画像> 眼看自己熟悉的师长一个个金榜题名,他也必须努力,科举除了读书外还要练好楷书,祝允明严格地按照前辈的教导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祝允明往往把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学习。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 *** ,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书法三大家」(另两人为文征明和王宠)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祝允明青年时期的诗文书法已经闻名乡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华,因此当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应祯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后生一子,名续,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广西左布政使,祝允明在书法上的进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导。> 李应祯精于书法,对各体都有研究,他提倡创新,在实践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征明的书法老师,因此对吴门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祝允明在苦读期间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他拜比他长十岁的王鏊为师,又与年纪相仿的都穆、杨循吉为友,更与比他年轻的唐寅和张灵交往。经常一起作诗唱和、切磋书画,感情深厚,中年不得志,怀才戏人生,祝允明三十以后才华已经相当出众。> 祝允明三十三岁那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凭著自己的才学,祝允明很自信,认为进京考试,录取高第易如反掌。谁知以后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击对于祝允明的后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祝允明中年是在这样一个转变中度过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 而后,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来越心灰意冷,渐渐地转向了老庄的消极出世,开始游戏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表露外,只能在诗文、书法中抒发。他的书法也渐渐转向行草书,五十岁以后在草书上的发展和成功与这样的心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三十七岁时,二十七岁的唐寅与邻居张灵一起常常纵酒游玩,不好好读书。祝允明知道后特地去规劝,此后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读书了,他还把张灵收为自己的学生,在着文作诗或作书时,让张灵在旁边侍笔砚,因此张灵也进步很快。> 在那段时间里,苏州人称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为「吴门四才子」,他们都规规矩矩读书求功名。五十岁以后的祝允明,心情极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录用使他焦躁不安、异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在他五十三岁那年,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五十五岁那年谒选,总算得了一官半职,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第二年走马上任。>>祝枝山书法> 五十七岁那年冬天,因拙于催科秋税曾被停给俸米,祝允明身在兴宁做官,虽然政绩不错,但时间一长便生了归乡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场上看不惯积弊,作为一个有学养的文人,虽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却使他不能融入官场,这是一对矛盾。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岁的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因此后人称他为「祝京兆」。他面对官场的腐败,不堪忍受,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度残年。> 祝允明六十四岁,在外祖父旧宅中筑了怀星堂安身,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在受尽世态炎凉后去世了,年仅五十四岁。祝允明异常悲痛,含泪为他作了墓志铭,写下了《哭子畏二首》,后来又作了《再挽子畏》,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叹和同病相怜的情感。又过一年,他的老师王鏊也去世了,终年七十六岁,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为自己没有做到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而感到惭愧。两位师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阴影。> 他曾在病中,缅怀知友,不论少长、隐显、存没,各作一诗,计十八人,给王宠作了两首,因此留下《怀知诗》十九首,惨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荡不羁,直率真切地表达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制。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终年六十七岁。这位书法领袖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实践使吴门书派在崛起中达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主将,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诗文杂稿。《明史》本传称「著诗文集六十卷,其他杂着百余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怀星堂集》三十卷为最有名,这是他除书法作品外的又一笔文化遗产。> 祝枝山写联骂财主的故事 > 祝枝山是明代书画家,有一年除夕,一个姓钱的财主请祝枝山写春联,祝枝山想这个钱财主平日搜刮乡里,欺压百姓,今日既然找上门来何不借机奚落他一番?于是,吩咐书僮在钱财主的大门两旁贴好纸张,挥笔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过往的人们看到这副对联,都这样念道:>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钱财主听了气急败坏,知道是祝枝山故意辱骂他,于是到县衙告状,说祝枝山用对联辱骂良民,要求老爷为他作主处置。另外,钱财主还暗中给县老爷送了些金银财物。当下,县令便派人传来祝枝山,质问道:「祝先生,你为何用对联辱骂钱老板?」祝枝山笑着回答说:「大人差矣!我是读书人,无权无势,岂敢用对联骂人?学生写的全是吉庆之词嘛!」于是,拿出对联当场念给众人听:>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县令和财主听后,目瞪口呆,无言对答,好半天,县老爷才如梦初醒,呵斥钱财主道,「只怪你才疏学浅,把如此绝妙吉庆之词当成辱骂之言,还不快给祝先生赔罪?」钱财主无奈,只好连连道歉。祝枝山哈哈大笑,告别县令,扬长而去。>
手机访问本页: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微信、QQ等都可以扫描)
祝枝山是谁?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祝枝山简介,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在祝允明出生前,外祖父徐有贞迎英宗复辟有功,受皇帝宠爱,遭到在复辟中一同立功的曹吉祥、石亨等人嫉妒,几次被诬下狱,后来英宗特诏让他回家。回家后闭门谢客,直到曹、石相继败死才开始买田筑屋,准备安度晚年,这时祝允明已经两三岁了,跟随外祖父徐有贞学习。徐有贞在乡里德高望重,苏州府学碑刻立石往往请他撰并书,也经常有人请他作墓志铭。因此祝允明除了外祖父外,接触到了不少人,时时受到熏陶。
祝允明五岁,祖父祝颢辞职回乡,祖父虽然年逾六十,但精神很好,他善会谈,旁征博引,又常会开开玩笑,当时人都很愿意和他交游。祖父风趣洒脱的性格和生动的言谈给祝允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祝允明先天禀赋很好,又有两位大儒的教导,所以很早就显露出他的才华。他五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九岁时已经能作诗,被称为“神童”。
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十三岁时,外祖父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这一年吴门出了一位状元吴宽,两年后祝允明的老师王鏊廷试又得第三,吴门文人名声日大。祝允明青年时期发奋苦学,为的是和他的长辈一样求取功名,这是文人的唯一出路。苏州府学树立着他外祖父撰并书的《儒学兴修记》和撰写的《科第题名之记》,这对于祝允明来说就是压力和要求。
祝枝山画像
眼看自己熟悉的师长一个个金榜题名,他也必须努力,科举除了读书外还要练好楷书,祝允明严格地按照前辈的教导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祝允明往往把读书和写字结合起来学习。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 *** 祝枝山简介,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书法三大家”(另两人为文征明和王宠)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祝允明青年时期的诗文书法已经闻名乡里,大家都知道他的才华,因此当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应祯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后生一子,名续,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广西左布政使,祝允明在书法上的进步得到了岳父的指导。
李应祯精于书法,对各体都有研究,他提倡创新,在实践上自成一格。他又是文徵明的书法老师,因此对吴门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祝允明在苦读期间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他拜比他长十岁的王鏊为师,又与年纪相仿的都穆、杨循吉为友,更与比他年轻的唐寅和张灵交往。经常一起作诗唱和、切磋书画,感情深厚,中年不得志,怀才戏人生,祝允明三十以后才华已经相当出众。
祝枝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与唐伯虎齐名,是至交好友。他家学渊源,能写诗作文,又擅长书法,特别是他的狂草被称为有王羲之遗风,深受世人赞扬,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一说。
于谦则是明朝名臣,即使说是明朝第一人也不为过。土木堡之变后,面对明英宗被俘虏,瓦剌二十万大军南下,武勋集团及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情况,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北京。于谦一边整饬兵备,一边部署防御要害,并亲自督战,率师列阵于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最终力挽狂澜,中兴大明王朝。
祝枝山和于谦,一个是江南才子,一个人是明朝柱石,两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人,却因为一个人联系了起来,这个人就是祝枝山的外公:徐有贞。
祝枝山的书法好是因为有家学渊源,而这个渊源源头就是徐有贞。徐有贞才华绝世,天文、地理、道释、方技无所不通。尤其擅长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笔意,在当时是书法大家。祝枝山的书法,就是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博览群书,书法过人,7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可以说祝枝山的成就,离不开外祖父的精心教导。
不过徐有贞虽然才华绝世,但本人的人品却并不好。当初于谦力排南迁提议,坚守北京。而提议南迁南京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徐有贞。于谦为了稳定民心,甚至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当然,于谦打赢了北京之战后,并没有追求徐有贞,反而还推荐他做国子监祭酒。可南迁提议让徐有贞的名声彻底臭了,景帝根本就不待见他,迟迟不能升官。
徐有贞无奈之下,只能外放做官。讲道理,徐有贞虽然人品不行,但能力确实过人,决口七年的黄河在他的治理下,终于圆满解决,此后有多次平息山东水患,几年下来,一路高升,重新做回了京官。而几年过后,景帝也早就忘了他,所以还亲自召见慰劳。
回京后,徐有贞趁景帝重病的时候,联络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请太上皇明英宗复位。这一次复位,徐有贞成为了从龙元功,由此加兵部尚书,成为内阁首辅。成为首辅后,徐有贞立即下狱于谦,并导致于谦最终被处死。
后来,徐有贞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失势回乡,从此纵情山水,不问政事。也就在这一年,祝枝山出生了。虽然徐有贞文武全才,遇到大事的时候敢作敢为,有谋略韬晦,占卜星象,无所不通,但终究因为害死于谦,遭到当时人的仇视,所以没人给他说好话,让他复出。
没法再做官的徐有贞除了游山玩水之外,就开始教导自己的晚辈,在晚辈中最出彩的就是祝枝山。可能正是因为徐有贞的大起大落,也影响到了祝枝山的性格,所以他虽然中举,但却最后选择了辞官归乡,广结朋友,与唐伯虎等人豪饮作乐,烧酒消愁。传说中,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他和唐伯虎之间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4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