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朱元璋下旨不得征讨越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此后,大明军队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突破元朝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元朝灭亡后,明军又迅速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大明王朝的江山,乃是朱元璋一步一步打出来的,照理说,这样的军事家对领土有一定的痴迷,然而却有15个国家,朱元璋下旨明确规定不得征讨。为何呢?
《皇明祖训》给出来答案,据记载这十五个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地理位置过于偏僻,打下来还要贴钱去为此,而且那里的百姓还不一定听你的。
在这15个国家中,就有一个国家就是如今的越南。越南在当时称为安南,地理位置偏僻,文化经济十分落后,照理说大明王朝不去打他,应该很高兴,然而他却屡次骚扰明朝边境。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此明朝开始了四年的争夺皇权之乱。而越南方面同样却陷入了政治危机,陈朝权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陈朝皇室被迫逃到大明境内,而胡朝统治下的越南不断袭扰明朝边境。朱棣称帝后,越南对大明的袭扰依旧没有结束,1406年,朱棣总兵官朱能、左副将军沐晟、右副将军张辅、左参将李彬、右参将陈旭领兵出征越南,最终越南胡军大败,由于陈朝子孙被胡氏杀戮殆尽,无可继承,于是朱棣下旨在越南设置“交趾都指挥使司”、“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将之直接管辖,至此,越南纳入明朝版图。
虽然是明朝解救越南于水火之中,但越南百姓并不买账,又逢有自称陈朝后裔的人企图恢复陈朝,于是越南各地不断出现起义军队对抗明军,虽然多次遭明军平定,但起兵潮流仍此起彼落,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20余年。
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因“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撤军越南,越南将领黎利宣布建立后黎朝,从此越南独立。
那么这个时候,肯定有人议论,贸然退军岂不有损大明国威,朝廷为何不派主力大军前往镇压?
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就是朱元璋所说的:“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明朝在越南驻军,设立行政机关,每年耗费大量明朝经费,且越南民众起义四起,明军常年下来,战死异乡人数颇多,又逢明宣宗征战北方游牧民族,撤军可以集中力量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算是明智之举。同时,大明又下旨册封黎利,示意两国交好。
1431年,黎利接受明朝册封,安南从此朝贡不绝。
朱元璋一直将长子朱标视为继承人,他认为立国要强主,而治国需要仁君。只可惜天妒英才,朱标还没当上皇帝,就英年早逝了。
史书记载?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不说个个文武全才,但多数都文韬武略,要说朱标去世,还有很多优秀的儿子,可以继承他的皇位。但是朱元璋偏不按常理出牌,直接逃过众多优秀的儿子,选择朱标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长孙,并册立为储君。
朱允炆在当储君的时候,有爷爷朱元璋做靠山,也没有叔叔敢去欺负他。但是朱元璋也深知,朱允炆绝对不是诸位叔叔的对手。原来朱元璋分封藩王,是为了让藩王保护皇帝,可是到了晚年,朱元璋也渐渐明白,这些藩王的势力,对皇帝来说是个威胁。
朱允炆少不更事,如果将来与诸位叔叔发生矛盾,一定会落得惨败收场,所以朱元璋在临终之际,一直在想如何帮助孙儿坐稳江山。
为此,朱元璋留下他的遗诏,最终不放心地去世了。通过他的遗诏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留下三条遗诏,其中两条是针对朱棣的。
一、?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顾名思义,这一条是表示,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命令文武大臣要尽心辅佐。
二、?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这一条也很好理解,就是说丧礼不需要太隆重,一切从简。
三、?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就是命令诸王,不能进入京城奔丧,要好好驻守在封地。
这三条遗诏,从表面看来,只是皇帝对于后事的安排,大家只需要服从就是了。但仔细分析,当中却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重点表现在后面两条。
皇帝去世是大事,一般皇帝的丧礼规格隆重,一时半会是举行不完的。可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的整个丧礼过程,仅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完全不符合帝王入葬的规制。
而古人讲究孝道,特别是皇家,普通百姓人家,父亲去世,儿子都要回家奔丧,并且还要守孝三年。如今皇帝去世,所有皇子按理来说,都应该马不停蹄赶回去奔丧,但是朱元璋却不愿意儿子们回来。
身为明朝开国皇帝,丧礼竟然如此简陋,甚至没有儿子来送行,未免也显得太过心酸。可是这不怪后人不孝,都是出于朱元璋的无可奈何。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孙儿朱允炆。
遗诏中明确表示,让朱允炆继承大统,那么文武百家加上诸位藩王,就全部要为新皇帝服务。
朱元璋要求丧礼从简,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有藩王借此刁难朱允炆,所以他率先表明,是我自己要求一切从简,就算朱允炆把丧礼办得不够好,也不能怪他,他也是尊重我的遗愿。
另外,不准诸王回京奔丧,是为了防止有人趁机造反,如今朱允炆羽翼未丰,诸位藩王却是实力雄厚。原本让朱允炆继位,就引起儿子们的不满,如果这时候有人起异心,那朱允炆必败,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杜绝他们回来。
当然朱元璋的遗诏,主要是替孙儿防住各位叔叔,在众多藩王中,朱棣又是能力最强的一个,朱元璋也认为,朱棣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所以他最针对的,就是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儿子。
看得出,朱元璋为了孙儿确实用心良苦,就算委屈了自己(将丧礼简化,不许儿子回来奔丧),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孙儿的皇位。朱元璋为朱允炆做了这么多,那为何最后还是没防住朱棣呢?
这就是朱允炆的问题了,只能说他还是太嫩,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想要削藩,又没有详实可行的计划,更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诸位叔叔表现又太过冷血,这就直接激怒了朱棣,导致悲惨的结果。
可惜朱元璋为孙儿筹谋一切,最后皇位还是落到了自己儿子手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朱棣为何不敢对朱元璋下手?
对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朝代的兴衰荣辱都在更迭着。胜者为王,败者寇。在君王拥有绝对权威的古代,为夺皇位而发生的大战不在少数。即便在两代君王都堪称贤明温和的唐朝,也是经过多次兵戎相见之后,才坐稳了自己的皇位。
唐高祖李渊的天下从隋朝手中夺下。尽管身为隋朝臣子,眼见朝代更迭的机会到来,还是抓住机缘起义造反,打下了属于李家的天下。而唐太宗李世民,则不得不从父亲和兄弟手中夺回原本就允诺给他的天子之位。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逼迫父亲李渊立其为太子,最终顺利继位。倘若不造反,太子之位极有可能落入其长兄李建成手中,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和性命,李世民只好带兵向父亲造反。
李世民敢于与父亲兵戎相见,才换来了坐上皇位的机会。而反观明朝时期,朱棣在历经几个兄长去世之后,仍然轮不到继位的机会。处境比起李世民更加惨淡,几乎永无出头的机会。然而,同样被逼到绝境的朱棣,为什么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归根结底,他的实力和谋划,都远远比不上李世民,更何谈有抢夺皇位的资本。
生不逢时
唐朝虽为李渊建立,但天下几乎是由李世民打下来的。最初提出起义造反的也是他,倘若不是李世民先行提起建议,并且推动李渊造反的话,恐怕李渊还是老实地为隋朝镇守太原,镇压其他的起义军。
虽为次子,但大哥李建成实力远不如他。在太原正式起步之前,李渊自认实力不足,还是将希望寄托在李世民身上。为了让李世民安心带兵打天下,他甚至提前立下“圣旨”:待推翻隋朝称帝之后,李世民将为太子。
要知道,按照昔日的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将受制于兄长,没有被立褚的机会。有了父亲的承诺之后,他用足心思在行军打战上,只为在新朝代建立之后,他也能被确立为继位者。李渊起义时,三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攻打敌军时都立下了大功劳,足以成为日后的资本。
但朱元璋起义时则不同,由于出身贫寒,甚至还在寺庙当过一段时间和尚,朱元璋很晚才娶上媳妇。他挥师造反时,几个孩子年纪都非常小。等到建立明朝之后,太子朱标只有13岁,至于朱棣更是年幼,在当时仅有8岁。
由于年幼,朱元璋的几个孩子都从未参与到起义造反的过程中去,整个天下都是由朱元璋自己带兵打下来的。相比于李世民,朱棣及其兄弟都可谓是“生不逢时”。倘若生得早一些,在建朝之前足以跟随父亲行军打仗,还能在日后为自己积攒一些实力资本。也正是因为这样,在两个朝代确立继位者时,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
虽然立谁为太子,日后继位,选择权都在天子手中。但李世民足以动摇甚至断绝李渊其他的选择权,而朱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元璋将继位权让给其他人。
实力悬殊
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看似已走投无路,但实际已暗地里积攒许多实力。当时李建成对李世民崛起深感担忧,恐影响他的太子之外,于是联合弟弟李元吉,乃至宫里的嫔妃一起向李渊吹风,多次诋毁李世民,让李渊对这个儿子也有了很深的不满。
到了这时,李世民已经不得不反了。倘若他不下定决心发动政变,那么等李建成继位之后,倒霉的将会是他自己。无奈之下李世民决定与父亲和兄弟正面对抗,在玄武门杀了兄弟,侧面逼宫。造反成功的根源在于,李世民当时的实力已经足够让李渊低头,将太子之位重新还给他。毕竟,当年带兵冲锋陷阵打天下,为建立唐朝立下最多功劳的便是他。
建朝之后,李渊同样将大量的兵权交给了李渊,实际上李世民手握的资本已远远高于父亲。再加上发动政变之前,李世民早已打通了内部。负责玄武门关卡的士兵,早已被李世民收买。能够顺利打入玄武门也让李世民更有勇气迈出这一步。至于朱棣,只能说毫无起义向朱元璋造反的能力。
朱元璋其人,虽出身贫寒艰苦,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更是艰难得来的东西,更是不会轻易拱手让人。从和尚到平民,再到造反成功顺利称帝,朱元璋耗费了太多心血。尽管是自己的亲儿子,朱元璋也不愿将太多的权力交出去。当时几个儿子虽都被封为藩王,镇守一方,但要想挑战朱元璋,实力依然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朱元璋在儿子心中的形象极为威严。朱元璋在世期间,朱棣虽对不能继位之事感到不满,也不敢有所反应。
等到朱元璋去世,皇太孙继位之后,朱棣才对自己哥哥的儿子下手,最终历经曲折才将帝位夺来。朱元璋虽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在称帝之后非常重视教育,让儿子都接受了传统的儒学教育。彼时几个皇子年纪尚小,在系统的教育之下,对孝道更加敬重。
父亲在世时,朱棣自然是不敢造次。李世民虽也是忠孝两全之人,但他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变得更加聪明。当时李渊在李建成教唆下对他已有不满,倘若他不先对父亲动手。结局只能任人宰割。
性格不同
同样身为皇子,李世民和朱棣在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别。李世民跟随父亲造反时,年纪还很轻,长年累月征战沙场,使他得到了很快的锻炼。战场上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果断做出判断和决定才能赢得战局。
因此,在日后的处事过程中,李世民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得知兄弟有意害他,且父亲也开始猜忌冷落之后,他当机立决开始谋划造反。而朱棣则不然,身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自幼生活在等级森严的皇宫里,已养成了隐忍、善于伪装的性格。
排行第四,原本毫无继位可能,朱棣或许还能看开。但在三个哥哥接连去世之后,皇位竟还是与他无缘,落到了侄子手中。此时朱棣已心有不满,但藩王夺帝位尚未有成功之例,朱棣不敢像李世民一样短时间内便发起行动。
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心思缜密,强势逼人,不似李渊当时几乎已被架空。朱棣当时已隐忍多年,暗暗蓄力,也不用急于一时,等到朱元璋去世之后再来造反,会更有利于他。
从朱棣登基后就急于修史、迁都等种种行动可以看出,他也怕地位来路不正遭人诟病。相比于李世民,他少了果断和豁出去的决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李世民敢于和父亲叫板,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却丝毫不敢有造反之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3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欧阳修逼死名将狄青,为什么没人骂他呢